3.中考文言文马说复习要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马说复习要点
文言文马说复习要点
一、文学常识: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 文起八代之衰" 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 唐宋八大家" 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 、故虽有名马:所以。

/// 即使。

2、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

3、不以千里称:不把(它)称为千里马。

4 、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 或:有时;// 石:十斗为一石。

5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同" 饲" ,喂养。

6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样的。

7、才美不外见:通"现",显现。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 普通,平常;/// 等同,一样。

9、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哪里;// 日行千里11、策之不以其道:驱使;方法12、食之不能尽其材:喂;// 通"才",指才能13、执策而临之:握;// 鞭子;// 到(它)跟前。

14、其真无马邪:难道15 其真不知马也:恐怕
三、理解性默写: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 、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
等不可得。

5 、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 、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 、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 、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9 、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 、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 、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
12 、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 、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 、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5 、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 、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7 、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耶? 其真不知马也!
18 、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9 、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四、课文内容理解:
1 、这篇文章表面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韩愈在文中强调了识别(发现)人才和善待(尊重、正确对待)人才的重要性。

2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
" 千里马"指人才;" 伯乐"指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食马者"指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3 、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答: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决定性作用。

4 、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答: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5 、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6 、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答: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即:讽刺" 食马者"的浅薄无知。


7 、第三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答:"其真不知马也"
8 、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 马" 吗?答: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9 、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答: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10 、"策之""食之"" 鸣之"是什么句式?答:排比句式。

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11 、你是怎么理解"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的?
答: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12 、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

要发现人才, 爱护人才, 否则, 人才就会被埋没, 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

在韩愈看来, 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 而是发现人才的人。

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13 、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知马", 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

14 、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答:要有千里马的才能; 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五、开放性试题
1 、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
是什么?
答:在讲究"素质"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适应环境,发挥潜能是最重要的。

没有遇到伯乐,怎样才能避免" 骈死于槽枥之间" ,最终能以"千里称也"?首先,马必须调节自身条件与跑步情况的比例,尽可能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跑出与常马一样的水平,自己呢?利用食马者偶然的" 加餐"跑出更胜一筹的速度。

千里马最终成功了。

显然,策不以道,食不尽材,鸣不通意的境况,才是真正考验千里马的素质时。

2 、对对联。

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下联:有志可成万里驹
3 、清代龚自珍的诗句"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与本文所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试加以说明。

答:两种方法不一致,《马说》中通过伯乐发现人才; 而龚自珍表现的人才选拔是不拘一格,即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4 、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
流传为千古名句。

请你写出你熟悉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

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

咏怀》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5 、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 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答: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

如: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

6 、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 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如: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

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

再如:如果没有那些群策群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DNA的奥秘
马说》复习资料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故虽有名马[ 即使有很多名贵的马] ,只辱于奴隶之手[ 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 ,骈死于槽枥之间[ 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 ,不以千里称也[ 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

马之千里者[ 日行千里的马] ,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的粮食]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

是马也[(所以)这样的马] ,虽有千里之能[ 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 ,食不饱[ 却吃不饱] ,力不足[ 力气不足] ,才美不外见[ 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想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 ,安求其能千里也[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

策之不以其道[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 ,食之不能尽其材[ 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 ,执策而临之[(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 ,曰: “天下无马[ 天
下没有千里马] 。

”呜呼[唉]! 其真无马耶[ 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真不知马也[ 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

韩愈: 《马说》选自《唐宋散文选》,作者韩愈,字退之,河北昌黎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其散文气势雄健有力,语言精练。

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通假字
1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养; 2、才美不外见。

“见” 通“现”,显示;
3 、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
4 、其真无马邪?“邪”通“耶” 表疑问,相当于“吗”
重点实词
(1)骈死于槽枥之间并列而死(2)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4)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
(5)执策而临之面对(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这样
能: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食: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力能够)食之不能尽其材(饲,喂养。

动词)
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助词,相当于“的” )执策而临之(它,指代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调节字节不译代词)
理解填空。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 、《马说》中强调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3 、描述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的句子是: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 、全面总结食马者不知马的表现的句子是: 策之不似其遭,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 、《马说》中最能表现作者愤懑之情的语句是: 骈死于槽枥之间; 天下无马
6 、《马说》中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真无马耶? 其真不知马也。

7 、本文的中心句是: 其真不知马也。

8 、“其真无马邪”照应上文“天下无马”一句。

9 、本文托物寓意,文中“千里马”喻指能为统治者效力的人才; 伯乐喻指识别人才、利用人才的明智的统治者; “食马者”喻指埋没扼杀人才的庸人。

简答题
1 、作者借“千里马” 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2 、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答: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

(或: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

或: 我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3 、文中“呜呼”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请你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 蕴含着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的痛恨。

4 、如果想成为“千里马”,你认为最需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各是什么? 请结合文本与现实生活谈谈。

答:主观条件:把握机遇,自强不息;客观条件:适合成长的环境,识才爱才用才的伯乐。

5 、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 为什么?
答: 伯乐更重要。

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就被埋没了)
6 、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为千里马鸣不平。

(或: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


7 、文章最后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对统治者辱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懑。

8 、《马说》首句的作用? 指明了千里马与伯乐有什么关系? 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
答: 首句提出中心论点,开篇点出论证的前提,有提挈全文的作用,指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

我认为千里马自身素质更重要,千里马应具备自我推销的能力,不应一味等待伯乐的赏识,应主动寻找机会展示自己。

9 、你认为现代人才具有怎样的素质?
现在的人才首先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坚强的意志,其次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再次还要有毛遂自荐的勇气。

10 、文章列举了“千里马”的哪些遭遇? 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千里马的遭遇: 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寄托的的感情: 文章似乎是在说马实际上处处是在说人,是在指摘着不合理的社会现实。

作者是站在统治阶级的角度上对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不合理现实进行批判。

11 、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
答: 千里马的才能不被发现,才能无法发挥,得不到应有的待遇,遭遇种种屈
12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 社会上并不缺少有才能的人,但由于没有人发现、善待和重用,他们往往被埋没。

13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是什么? 就其根本原因谈谈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 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揭示了统治者昏庸无道,不识人才,埋没人才,啥、甚至摧残人才的在、社会现实。

14 、如何理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答: 这句话的意思是想要与常马一样都达不到。

因为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

这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所以遇到不懂马的“食马者”,千里马只能有如此遭遇。

15 、文章结尾处为什么直接引用食马者所说的“天下无马”这句话
答: 其目的在于表现封建统治者的“愚妄无知”。

16 、本文描述了“千里马”怎样的悲惨遭遇?有什么作用?
答: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揭示人才终生被埋没,才能不得施展的命运。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揭示人才因“饥饿”而无法展现才能的无可奈何的痛苦。

12 、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愤慨和抨击。

13 、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政治主张?
答: 希望统治者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作用。

14 、文章结尾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表达作者对不知马的食马者的嘲讽与愤慨之情。

15 、文中最具有讽刺性的情景是什么?为什么?
答:是“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一边折磨千里马,一边慨叹天下没有千里马,真是绝妙的讽刺,作者生动地刻画出统治者愚妄无知的形象。

16 、这篇文章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 告诉人们要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人才,不能压制、埋没人才。

17 、千百年来,怀才不遇之士常常感慨万千,如果你是当今社会的一个人才,也不被重用,你将怎么做?
答: 在现实生活中,即使没有遇到伯乐,我也要抓住时机,展示自己的才能,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为社会做出贡献,让自己的人生充盈美好。

18 、请写出古往今来,曾被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的名人及这些人发出了无尽的感慨。

答: 刘禹锡,“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飞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19 、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拟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答: 无才难做千里马,有志可成万里驹。

20 、本文写作有何特点?
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的命运来比喻人才的命运,文章采用反问、设问、排比等手法,反复论述,层层深入,耐人寻味。

21 、课文首先为我们摆明了什么观点?突出强调了什么问题?
摆明的观点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突出强调了伯乐能识马,如果
没有伯乐的慧眼,千里马就会被埋没,即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

22 、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起句就揭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

第三段对“策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结尾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的原因,是“不知马” ,与开头的论点相照应。

23 、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示例一: 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

示例二: 我要努力完善自己,做得更好。

示例三: 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24 、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 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如: 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

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

再如: 如果没有那些群策群力合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DNA的奥秘。

朗读停顿节奏。

1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其/真无马邪?3、安求/其能千里也。

4 、食之/ 不能尽其材。

5、食马者/ 不知其能千里/ 而食也。

6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马说》复习资料
1, 给加点字注音.
骈死( ) 槽枥( )( ) 粟( ) 外见( ) 食马( ) 祗( )
2,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②骈死于槽枥之间( )( )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3, 填空. ①韩愈,字_________ , ________ 代著名__________ 家, 他的著作收在《_________ 》里.他和, , , , , , , 一起称为"唐宋八大家".
②"说"是一种文体,可以也可以但都是为了.
③ _________ 本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 , ,
______________ .
4. 本文中有五个"也"字, 请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作出解说. ①食马者不知其
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马也, 虽有千里之能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求其能千里也
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一、作者作品: 韩愈唐朝文学家。

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

二、说的特点: 可以说明事物,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三、阅读理解:
1 、本文中心句:( 中心论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 、本文写法: 托物寓意( 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统治者不能识人才,埋没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3 、本文段意:一段:伯乐对于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二段: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

三段: 总结全文,写食马者的愚妄。

4 、表明千里马与伯乐依赖关系的句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5 、千里马必然被埋没的原因: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6 、描写千里马可悲命运的句子及作用: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作用: 从反面论述了中心论点。

7 、表明食马者无知的句子: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8 、食马者无知所造成的恶果的句子及作用: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再次从反面论证论点,揭示被埋没的原因。

9 、写食马者的愚妄( 平庸浅薄) 的句子: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
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0 、"其真不知马也"的作用: 与开头呼应,点明全文主旨。

11 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意义: 伯乐比喻知贤识才的人,千里马比喻出类拔萃的人,食马者比喻埋没摧残人才的统治者。

12 、《马说》中写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 、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①伯乐不常有。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14 、在《马说》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对" 千里马" 的摧残、埋没体现在哪三个方面?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5 、策马者是怎样的不认识千里马?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6 、《马说》中提出人才培养需要外在条件的句子是: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7 、《马说》中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18 、《马说》的主旨是: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9 、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的两句话是: 千里马常用,而伯乐不常有。

20 、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有才之士; 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浅薄愚妄的统治者。

21 、对食马者进行强烈讽刺是哪一句?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以千里称也
5.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一食或尽粟一石(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6. 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
才美不外见____ 通_________ 含义: ________________
食之不能尽其材_ 通___含义: _________________ 通含义:
其真无马邪____ 通____ 含义: _____________
7. 翻译下面的句子.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④其真无马邪
8.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 食" 字注音并释义.
一食或尽粟一石( )(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 )( )
食不饱,力不足.( )(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
9. 归纳文章第2 段文字的主要意思. 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10. 第3 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起什么作用
11. 找出全文的主旨句, 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2,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两马并驾, 并列B,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
食: 通" 饲", 食也喂养C, 策之不以其道策:用鞭子打 D 执策而临之临:靠近
1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A,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B,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C,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D, 既克,公问其故.
14, 从文章中可以看出,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15, 用" ∕ " 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 每句标一处.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16, 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一组是()
A, 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B, 其真无马邪策之不以其道C,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环而攻之而不胜D,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学而时习之
马说(参考答案)
对对联.上联: 无才难做千里马下联: 有志可成万里驹
18. 分别概括123的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19. " 策之"" 食之"" 鸣之"是什么句式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20. 你是怎么理解"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的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 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21. 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千里马寓人才, 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 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 而是发现人才的人. 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一,1.pi án c áo l ì s ù xi àn s ì zh ǐ
2. ①只是②并列而死喂牲口用的食器③可是
3. ①退之唐文学昌黎先生集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 ①表示肯定语气, 肯定"食马者"的无知.
②表示句中停顿,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带来的严重危害.
③表示反诘语气, 凝聚着作者愤慨之情.
④表示感叹语气,其间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辛辣嘲讽.
⑤表陈述语气, 但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
二,(一)5. ①有时②它,代千里马③等同, 一样
6. ①见现显露(或表现)②材才才能食饲喂③邪耶吗,表疑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