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_土地利用系统及其分类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于海拔不同,吸收热量大小不同,因为 在山地,随海拔升高会出现气温降低、气 温年较差减小和霜日增加,植被和土壤在 垂直方向变化,导致土地类型的差别及土 地利用方式和特点的差别。
3.地方性分异规律
主要指局部范围内地形的分异、小气候的分异、 岩性和土质的分异以及人为活动引起的分异。
4.城乡分异规律 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地方性分异现象之一。 有时现代土地利用中最普遍而深刻的分异规律。
小地貌 坡度 坡位 植被
2.土地类型划分
(3)相同的土地类型具有大致相同的 自然生产能力,一定程度上也具有相同 的利用适宜性,要求相似的保护、改造 措施 (4)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依据一定 的原则和指标,将相同等级的土地单位 按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
3.土地利用分类的意义
土பைடு நூலகம்利用分类是土地评价的主要依据;
四土地利用系统的目标四土地利用系统的目标经济有效性经济有效性经济有效性是指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以及经济有效性是指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以及获得经济的发展获得经济的发展生态安全性生态安全性生态安全性是指土地利用系统得以持续的保生态安全性是指土地利用系统得以持续的保系统协调性系统协调性土地利用系统及其每个子系统均有一定的土地利用系统及其每个子系统均有一定的自我调节机制以保持结构与功能的稳定自我调节机制以保持结构与功能的稳定结构适宜性结构适宜性任何土地利用系统都存在一种最佳的系统任何土地利用系统都存在一种最佳的系统结构在此结构下土地利用系统功能发结构在此结构下土地利用系统功能发挥最好
3 路线考察法 路线考察法是在研究区范围内选定几条代表性考 察路线进行实地考察。考察中,绘制若干个可表 示出个体土地单位的综合剖面图,以分析这些土 地单位的各组成因素的特征和她们之间的相互关 系,以及不同土地单位之间的空间组合规律。 路线考察法、 顺序法和指标网格法三种土地分内 方法统称为景观法。它们主要依据土地的各组成 要素在各具体土地地段的结合方式及作用强弱的 不同,形成外部形态和内在特征各异的土地个体, 再依据一定的原则划分这些土地个体,并进行类 群归并。
(6)土地利用者的技术知识及态度,是指土地利 用者的只是水准、教育状况及对技术革新的接受 能力。 (7)所采用的技术,如工具、肥料、运输和采伐。 (8)基础设施,如交通、渠道、农业技术指导站 或咨询处等。 (9)土地的大小和形状,是集中连片,还是隔离 分散。 (10)土地所有制,个人或集体去的土地权属的 方法 (11)收入水平,每人每生产单位或按单位土地 面积平均计算 (看书p34例子分析)
三大系统在用地数量和质量要求上都有差 别,对环境和土地质量的影响也不同。土 地利用系统可根据下列三个主要指标,再 进行详细分类。 (1) 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以单位面积上 投入的劳力和资金来计算, (2)土地所有权和企业规模,以占地面积、 投入的劳力和资金数量以及企业的产量来 计算; (3)土地利用的效率,包括劳力和资金生 产率,以及商品性生产的专业化程度。
第三节 土地利用系统分类
(一)土地用途和土地利用分类 用途是从人类利用土地的目的以及土地在自然条 件和人为干预下所发挥的功能而言。土地用途可 以是生产性的,如利用土地来种植一年生作物的 更地和用来建造工厂的工业用地;也可以是非生 产性的,如用来建造住宅的宅基地和用来观赏风 景的旅游用地。两种不同的用途往往是相互排斥 的,因此产生了不同行业用地的矛盾。但有时同 一块土地也同事用于两种以上的用途,如林业用 地同时也可作为旅游用地。
土地利用是人类为获取所需的产品或服务而进行 的土地资源利用活动。 -《土地评价纲要》 “人类根据土地的自然特点,按照一定的经济与社 会目的,采取一系列生物和技术手段,对土地进 行长期性或周期性的经营管理和治理改造活动。 它既是一个把土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变为人工生态 系统的过程,也是一个自然、经济和社会诸因素 综合作用的复杂过过程”《现代地理学词典》
是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基础。
(二)土地利用分类的理论基础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是地带性分异和非地带性分异的结合。地 带性分异的直接结果是造成热力分带,在 其基础上,各自然要素(气候、水分、土 壤、地貌和生物等)也有地带性的性质, 并导致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化。
黄土高原 云南红土
东北黑土
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4 参数法 参数法建立在对海拔,相对高度、坡度和 水文网密度等分类指标的数理化和等级化 基础上,他要求选择对分类目的意义重大 的若干个属性作为分类标志,并以这些属 性的数量值为依据来进行土地的分类。
(五)土地资源分类体系
波兰学者J。科斯特罗维茨基的意见,世界上土地 利用系统可归并为三大类。 (1)生物生产系统。包括农业、林业、牧业、渔 业、采集和狩猎等系统。在农业系统下又可分为 多年生作物栽培、短期作物栽培、混合农业家畜 饲养等子系统。 (2)技术生产系统。包裹采矿、能源生产和加工 工业等系统。 (3)服务系统。包括联系与生产的运输业、商业、 文化和旅游等系统。
(2) 市场方向,可划分为自给、自给为主商品 为辅、自给为辅商品为主或商品生产等几类。 (3)资金集约度,是指一个生产单位的基建投 资和经常性费用的高低,包括长期投资和开发 费用(如房屋、道路和水利建设等,应成为土 地的人工组成部分)及短期投资(如每年为维 持和扩大生恻然开支的一切费用) (4)劳动集约度,劳动力的来源、种类和强弱, 单位面积上投入的人工,包括家庭成员和雇工 在内。 (5)能源,是指采用的是人力或蓄力还是机械。
(一)土地利用类型概念 土地利用类型就是基于一定土地类型,经 过长期开发改造和利用土地而形成的具有 特定土地用途与利用方式的地域单位。 土地利用类型是进行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的基本单元。
1.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类型的区别: 土地类型是各种自然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 自然综合体,是土地自然状态的反映,划 分时主要考虑自然条件的差异性。 土地利用类型是在土地类型基础上人类活 动的结果,是土地经济状态的反映,划分 时主要考虑生产利用的差异性。
(三)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原则
1 现状特征原则 2 地域性原则 3 生产适用性原则 4科学系统系原则
(四)土地分类的基本方法
1 顺序法 所谓顺序法,就是按种、属和科的分类顺序直接 列出土地分类系统。 2 指标网格法 两列指示网格法主要用于相的分类,有时也用于 限区的分类,具体做法是:用纵坐标表示地貌类 型,至上而下依次列出从高到低的地貌类型;横 坐标表示植被和土壤类型,自左至右依次列出旱 生至湿生和干燥至湿润类型。纵横两列的交叉构 成一个网格,便成土地土地分类系统。
/programs/view/dx2X4g4VkSM/?union_id=100501_ 100500_01_01&tpa=dW5pb25faWQ9MTAyMjEzXzEwMDAwMV8wM V8wMQ(以色列农业1)
(三)土地利用系统的构成
3 社会要素 人口、社会习惯、国家政策、管理体制、 文化教育以及土地权属等社会因素对土地 利用目标的实现也据有重要的意义。 其中关键因素有人口数量与质量、土地权 属、土地政策、公众干预和政府协调等。
2、土地类型划分
(1)土地类型是地球表面规律分布、面 积大小不同、性质相对均一的土地单元
(2)同一种类型的土地单元应具有:
相似的外貌形态 相近似的成因及可比拟的、相近似的土 地性质
纬度地带
干湿度地带
大地构造 大地貌组合 中地貌组合
水平地带 地方气候 岩性 坡向 土壤 地貌面 土地类型 垂直地带
由于目的、依据、性质和作用的不同,土 地资源划分方法很多。根据目前已经出现 的,土地资源的划分大致可归纳为三大体 系,即基础分类体系、应用基础分类体系 和应用分类体系。
1 基础分类体系 基础分类体系把土地资源作为一个具有特 定发生过程和形态特征的自然综合体,并 以整个自然综合体的发生过程和形态作为 基础;也就是把土地资源的全部属性之间 的复杂的相互作用综合作为一个整体,并 根据整体特定的相似性进行分类。
地球表层系统:是人类圈与地球相互作用 的复合物质系统,与周围的地球圈层的其 他部分存在物质和能量交换关系,是一个 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 整体,这个系统从属于更大的系统, 土地利用系统---是之一定区域内的土地利 用者(人)和利用对象(土地)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形成的具有一定结 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第二章 土地利用系统及其分类
第一节 土地利用系统 第二节 土地利用分类综述 第三节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第一节、土地利用系统
(一)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是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环境的主要途径 之一,是历史时期土地覆被和全球环境变化的最 直接最主要的驱动因子。土地利用是土地利用者 (人)和利用对象(土地)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 表现。土地概念本身包含人类活动。 概念 :土地利用是在特定的自然条件、技术水平 和社会需求下,人类对土地所施加的各种活动。
(二) 土地利用系统
系统——指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 若干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它属于典型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系统内 的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 的交换而形成具有一定结构、功能和自我调节能 力的自然生态系统。 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介入使土地在进行自然生产 力更新的同时,也进行社会经济生产力的更新, 形成了完整的土地生产力系统。人类活动是联系 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纽带。
(四)土地利用系统的目标
3 系统协调性 土地利用系统及其每个子系统均有一定的 自我调节机制,以保持结构与功能的稳定 性。 4 结构适宜性 任何土地利用系统都存在一种最佳的系统 结构,在此结构下,土地利用系统功能发 挥最好。反之,如果结构比例失调,就会 导致系统功能退化,甚至毁灭。
二 土地利用分类综述
土地利用方式势必土地利用大类描述或规 定更为详细具体的分类,是在土地利用大 类划分基础上的细分。在详查或定量的土 地评价中,通常用之,要求按照评价目的 的要求尽可能具体而精确的描述。 土地利用方式的描述特征包括以下内容 (FAO) (1):生产性质和利用土地取得的产品,包 括物质产品(作物、牲畜和木材)及服务 (娱乐休养)或其他效益(野生动物保护 和水源涵养)。
土地利用分类是按照土地用途和土地利用方式 或两者之一对土地进行的分类。 土地用途分为土地利用大类和土地利用方式两 个层次。 ---《土地评价纲要》 土地利用大类是对农村土地利用或城镇土地利 用按主要用途所作的划分。农村土地利用为主 的分类可划分为耕地、林地和草地,或旱作业、 灌溉农业、草地和林业或游乐业。城镇土地利 用为主的分类可以划分为商业金融用地和工业 仓储用地等。土地利用大类通常在定性土地评 价或概查性质土地评价中应用较多。
(三)土地利用系统的构成
1 自然要素 气候、土壤、地形水文和值被等自然要 素是土地利用系统维系的基础。 自然要素的差异是划分土地利用类型的 主要依据之一。 土地利用与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 换相关。
(三)土地利用系统的构成
2 经济要素 土地利用过程是一个经济行为。从经济 学的观点出发,土地产出一定要大于投入。 影响土地利用的经济因素有: 土地制度体系、土地价格体系、经济发展 水平、经营管理水平、交通运输条件、商 业网点分布和区域城镇体系等。
(三)土地利用系统的构成
狭义:土地利用系统是土地利用者和利用对 象相互作用的体现,由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 单元组成。 土地利用方式——是比土地利用大类描述或 规定更为详细的土地利用种类,是特定时空 下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影响的 结果。 土地单元——是土地评价和研究的基本单位, 大小不等,但同一单元内的土地质量或土地 特性具有一致性。
2;应用基础分类体系 土地资源的应用基础分类主要是针对土地 利用的特定目的的满足实际需要的分类, 并选择与特定目的关系密切的土地资源属 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作为 分类依据。
3 应用分类体系 应用分类可以直接用于生产部门的土地整 理、土地规划土地管理等,从而起到土地 分类直接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作用。应 用分类表现了土地的生产利用属性,如城 镇土地分等定级、土地改良类型、灌溉适 宜性等级分类、适宜林地等级分类和耕地 资源等级分类等。
(四)土地利用系统的目标
土地利用系统的目标体现:层次的扩展、土 地利用类型多样、系统质量的提高、生产力 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 土地利用的总目标:取得不断提高的综合效 益(以经济效益为前提,与生产效益、生态 效益、社会效益共同发展的效益系统)
(四)土地利用系统的目标
土地利用系统目标主要体现在: 1 经济有效性 经济有效性是指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以及 获得经济的发展 2 生态安全性 生态安全性是指土地利用系统得以持续的保 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