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语翻译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泰语翻译总结
泰语翻译总结
今天我不再讲一些细节的具体的翻译技巧或是方法,也不准备给大家再发放复印的材料,因为我相信这个学期大家手里的资料已经够多了。
而且我也确信,之前那些同学所提供的信息已经让大家获益匪浅,并且切实地被应用到了各位的翻译作业中去。
所以今天,我想讲一点其他的东西。
这不关于翻译这门学科所讲究的细枝末节,而更像对这个这个学期笔译课程的总结,或者说,是关于对翻译工作者的一些要求。
翻译学,其实是一个很开放的学科和系统,与之相关的学科非常多。
在我们之前所接触到的,不管是精读课的翻译作业还是笔译课上老师给我们分发的材料,相信都已经让大家有了这方面的认知。
它们或许关于时事政治,比如我们之前翻译过的枢密院主席官邸的爆炸案。
它们也或许关于心理学科,比如四月病。
当然,也有可能它们是再平凡不过的小散文,比如在很早的时候我们翻译过的那篇关于梦想的文章。
在翻译这些文章的过程中,单纯依靠词典来协助翻译其实是困难重重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寻求信息的时候也不断将信息转化为己用,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养。
有人说,语言学是非常单调的学科,但是在翻译的世界里,并非如此。
首先,最基本的当然还是要属语言能力。
这个语言能力不单一地指我们所学习的小语种。
在跟泰语打了两年半的交道之后,很多同学、包括我自己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体会,那就是在我们说汉语的时候,会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忘词、说错以及将泰语语法代入的情况。
这种情况对于翻译是不利的。
因
为翻译工作,除了将字面上的意思完整地翻译过来,还需要让它的语言系统适应当地人的语言使用习惯。
因此,不断提高自身的母语水平和外语水平,对于一个优秀的翻译工作者来说,其实是一生的事业。
其次,在知识层面,要求我们不断的吸收和丰富各种基础知识,要对语言对象国,也就是我们需要翻译语种的国家的历史、地理、人文、政治等都有较多的了解。
在做翻译作业的时候,我相信也应该有同学利用互联网或是其它途径查找了相关的资料。
这种方法其实应该是被推崇的。
因为只有对原文涉及的内容了解越多,相关的知识越丰富,我们对原文的理解才能越深刻,翻译语言的表达也就更贴切与完美。
只是如何将这些查找到的资料存在自己的大脑之中以便后用,这是一个需要努力探索的课题。
其实现在大三大四,我们的课程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的,在课余时间,我真诚建议大家广泛地猎读各个学科各种类型的课外书。
因为大家也知道,小语种专业的课程安排比起综合大学的其他学科来说,相对狭隘地集中在了单纯的语言学习上,而忽略了综合学科素质的发展。
这也就要求我们在课余的时间里面要自行去进行其他学科的学习。
如此方不成为一个翻译机器。
再然后,就是翻译工作者的译德了。
什么是译德呢?其实就是翻译工作者的个人品德。
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是翻译工作者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要有高度的事业心与使命感。
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所接手的翻译工作应该是对国家社会及人类有益的东西。
如果你跑去翻译法轮功,那么这就是反社会反人类,是在为邪教宣传为虎作伥,毒化社会、危害读者。
其二,就是翻译工作者应该有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与谦虚谨慎的美德。
在翻译过程中要克服急功近利的心态,应该反复斟酌校队之后再下笔,绝不能马虎草率,更不能有疏漏和差错。
在设计三峡大坝的时候,当时
是请了百来位国外学家前来协助考察。
当时就是因为翻译将数字翻译错误,导致三峡工程的工程预算在国外专家那里被翻了一万倍,以至于他们都认为中国是在倾举国之力来修一个三峡大坝,而这就变成了一个不可行的任务。
这个故事除了告诉大家对于数字一定要有高度的敏感性以外,也应该更加慎重地对待翻译这份工作。
经过一个学期的笔译课程学习,之于我个人而言,除了增强了对泰语的语感,其实也对中文能力得到了锻炼。
我相信,大家也一定跟我有一样的收获甚至比我的收获更多。
也祝愿大家、祝愿我自己在期末考试中,能够运用这些收获,取得好的成绩。
这就是我今天的报告。
谢谢大家。
扩展阅读:泰语翻译技巧
泰语翻译技巧之:加减法
“加法”含义:
指根据译语与被译语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在翻译时增添一些文字表面上没有但含义本身有的词、短句或句子,以便更准确地表达出原文所包含的意义。
“加法”应用原则:
“加法”并不是“无中生有”。
它是为了解决两种语言使用者的差异问题,达到真正沟通目的不得已而采用的办法。
通过“加法”,一是保证译文语法结构的完整,二是保证译文意思的明确。
“加法”应用详述:泰语书面语爱用长句,汉语相对用短句多。
泰语中常用和这种词,来表达复杂的语法关系,把汉语译成泰语时往往把短句变成长名,然后加入上述这类词汇,以表达复杂的句子关系。
这就是所谓“加法”。
例:他走进室内,没有人知道。
译文:
“加法”往往是与“减法”相对的。
如果把上述泰语译成中文,就要使用“减法”。
由于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译者要善于发现两种语言的差异。
“减法”含义:
指根据译语与被译语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在翻译时减少一些文字,因为在翻译成译语后,这些被译语中的被减少的部分文字所代表的信息,已经能从译语的整个句子或段落中被表达,或换句话说,虽然译语文字上没有直接把那几个字译出来,但整体含义的表达上已经包含了。
“减法”应用原则:
“减法”并不是“想减就减”或“乱减”。
它是为了解决两种语言使用习惯的差异问题,达到真正沟通的目的,用于不必要再“画蛇添足”的情况。
通过“减法”,准确且精练的传达了被译语的信息。
“减法”应用举例:
泰语为了更细腻地表达一些含义,常爱把一个动词通过语法方式,变成名词,然后再在前面加一个“
”这类的可以称之为“万能动词”的词,以强调动
作的过程。
但翻译成中文后,往往不能保留这种风格,因为汉语语法里没有这种结构。
例:
译文:你们俩来认识一下。
泰语的书面语爱用长句,汉语相对用短句多。
泰语中常用和这种词,来表达复杂的语法关系,把汉语译成泰语时往往把短句变成长名,这种词在汉
中文中没有对应,所以当然就少去掉。
例:译文:他走进室内,没有人知道。
“减法”往往是与“加法”相对的。
如果把上述中文译成泰语,就要使用“加法”。
由于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译者要善于发现两种语言的差异。
本文介绍专业口译工作中“心”(直觉、左右脑协调运作、变异意识状态)的角色功能,指出翻译(尤其是口译)教育何以若能重视这个层面,加入有关培训成份,必可事半功倍。
1口译培训另有重要一环
口译人员的专业培训,由二十世纪中期全面开展,到了近一二十年,配合着翻译理论、语言哲学、心理学、翻译教学理论等方面研究的成果,各院校不断奋力更新教学法,务求更有效率更有把握培育口译员。
至今为止,绝大多数的口译课程集中在语言、逻辑、记忆、资料掌握等范畴。
事实上,成功的口译家都知道,这些都是基本功,上乘的口译“表演”还要涉及另一个层面或范畴的工夫,那就是所谓“心”的运作。
如果口译教育工作者忽略了这个层面,或者以为那是鞭长莫及的东西,只好让学者日后“各安天命”,各自修为,那是很不幸的,因为最新的心理学研究已经揭露了不少有关的宝贵资料,可以好好应用在口译教育之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本文试从这个角度,分享一点点浅见。
2口译的高中低层次
分析、比较各方译员的表现,可以见出原来层次高底有别(当然同一位译员在不同情景、状态下,往往处于不同层次,即使同一场的表现亦然)。
表1五种口译状态的特色
层次名称翻译对象第1阶译形字、句、段(讲话的字面意思)第2阶译意(下)话句、文本(讲话的具体意思)第3阶译意(中)语意丛、语篇(讲者表达的信息)第4阶译意(上)“志”、“情”(讲者的内心状态)第5阶译神“存有”(讲者那个人的“实相”)
使用左脑左脑左+右脑右脑右脑
2.1第1阶:译形
翻译工作一般都有这个规律,凡是译艺水平低者、信心不足者,凡是译艺水平高但是对原文的意思掌握不足(例如原文语造诣问题,或是对于原文那个专业范畴认识不够)者,往往逐个字逐句“搏斗”,企图由原文白纸黑字的符号或连串传到的声音符解读出可以理解的、有道理的意思。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有意无意侧重了原文的系统意义(langue),忽略了它在具体情境中发挥的独有意义(parole)。
在口译过程中,这种以形为主的做法,就是这样的表现:
处处译出每个字的字典解释意义(sense),而不是一个个字有机组合所形成的真正意义。
倾向逐字逐句逐段重现原文的形式特征(formalcharacteristics),例如原文使用三个形容词就挑选译文语里三个“对等”的形容词依次译出,原文使用被动式,译文照办。
很少增补、删节、浓缩、改动。
这种译法显然是最糟糕的表现,因为听众固然会听得吃力,译文也难免处处歪曲讲者的本意(正如笔译时只从字典里抄来一个个字的译法拼揍起来一样)。
2.2第2阶:下策译“意”
“译意莫译词”,这是做翻译工作的共识。
不过“意”这个字包括的范围倒是很广的;狭义的“意”大概相当于语言学所指的parole,即是语言落实到个别特定语境里所代表的信息(例如"thePresident"一词在英汉字典里有多个“译法”这就是字典解释意义),但是在美国白宫里使用,几乎肯定是指“美国总统”,若在美国某大学的高层会议里出现,又几乎肯定是指该校“校长”。
在翻译过程中,每个字的意义往往由整个文本(text)的语境(context)和上下文(co-text)来决定,口译工作起码要做到这一点,才能过关。
例如有一次会议中播映一小段录映的纪录片,映像为一个中年汉,开头的旁白为:"Mr.Browngambledandlost……",当时做的是同声传译,译员即时说:“布朗先生赌钱,输掉了”;没料到镜头一转,映象为此君伏尸在汽车驾驶座上,旁白的下一句为"Hechosenottobuckle"--原来那是英国运输部制作的宣传广告,劝谕国人乘汽车必须扣上安全带,片中那位布朗先生没有这样做,等于赌搏,不过是在赌命。
译员没听过下文,也没有留意纪录片的题材,于是译错为输掉了钱。
能够正确传达出每个词在话句(utterances,指一句句说话在某场合使用的信息价值)里的意义,每个话句在文本里的意义,口译工夫已经更上一层楼了--虽然仍然未够理想。
2.3第3阶:中策译“意”
有经验的口译工作者一定知道,在多数情形下,译出来的讲法跟原来的讲话未必是在形式上对应的:
译文往往较为浓缩。
有些细节和许多重复的地方都滤掉。
(注1)原文的思维表达经过整理、加工。
(注2)
有时会补上了不可少的资料,保证听众明白讲者的意思。
(注3)不能译出或无需译出的部分会以其他方式表达(例如“刚才讲者引述了一个古代流行的典故,比喻甚么甚么……”)。
(注4)
有经验又熟悉主题的译者不是在接收一个个字、一句句话,而是将讲者正在表达的心意陆续不断“听进心理”,其单位是语意丛(semanticcluster),然后用译文语按自然习惯的方式传达出这些语意丛,结果原文译文的表达方式每大异其趣。
以上的情况在同声传译很常见(注5),连续传译更时常应该如此(笔记也是这样写的),例外者只占少数(例如在法庭里或在谈判场合做连续传译,则
可能需要逐字逐句译出原文的表达形式)。
能够办得到以语意丛为主的译法,通常表现都有相当的水平,不过即使如此,也未必等于满意,可以接受,视乎情况而定。
2.4第4阶:上策译“意”
在一些完全以发布客观资讯、没有个人色彩、并非旨在感染听众影响听众的发言,传译工夫达到上述的运作方式,大致上可算功德圆满。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口译服务的发言,大部分不属于这一类。
此所以翻译除了要
译出原文的资料性信息外还要让听众捕捉到讲者的“心意”即“诗言志”所谓的“志”、“有情天地”所谓的“情”(英文所谓的"statement","feel"),都是指讲者发言那一刻内心的状态,特别是他想分享、抒发、传达出来的感受、态度、想法、立场。
口译员若能深入了解讲者上述的条件,将自己“代进去”,恰到好处地重现讲者的细腻感情和内心状态,保证听众不但认识他的观点,得到他提及的资料,更感染到他发言时那一份心情与志向,例如关怀、恐惧、热忱、悲愤、激动、慷慨情绪,还有平静、空灵、祥和、杂乱、扰攘等心境,透过选辞、组句、节奏、音韵、语调等说话的艺术,传达出讲者辞句背后的各种信息,这样才对得住讲者,也令听众充份参与沟通。
要照顾到这方面的传意效果,逐字逐句来译是往往办不到的,译者需要运用相当的自由在有需要时改动原文的词汇、句式、意象,所谓“得鱼而忘筌”,着眼的是“鱼”(“志”、“情”),而不是译者当时讲了甚么、甚至不是怎样讲。
2.5阶:译“神”
口译工作条件充份具备,译员往往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好像跟讲者共仰息,一起思想一起讲话,两人的隔膜逐渐消失,不分你我,心心相印,译员化解了自我,“变成了”讲者,一起在宇宙的韵律中流转,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是那么“自然”,再不刻意去想、去试图解释、去寻找表达方式,几乎好像任由灵感在
主导,那就是一种将讲者个人的存有(being)翻译出来的境界,这种境界只可以意会、无法言传,但是够班又有经验的译者相信都体验过,也会承认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缘份。
(注6)
这种境界,大概相当于笔译工夫所追求的”神韵",即是作者个人最与别不同的“essence"(要素、本质、实质),举一个例,同是美国总统,克林顿跟乔治布殊的个性大异其趣,精采的译员替他们服务时,一开口每一句话都应该听得出有“克林顿腔”或是“乔治布殊腔”,而不是“美国总统腔”,就是那么简单。
至于究竟“essence"在哪里(如何分析、归纳、证明),又怎样“进入”(而不是扮演模仿)角色,当然内里大有文章,不是三这两语讲得完的了。
以上五个层次,大致上一个比一个理想,最后两个比较“形而上”,难以捉摸,未必适用于所有的口译场合(例如在法庭审案时只要求头三个层次,有时甚至需要采用第一阶的手段与态度)。
而且不论是谁做口译,恐怕亦无保证每一次可以达到第四、五个层次,尤其是后者,往往需要天时地利人和配合,只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缘份。
即使如此,可以肯定的是口译员得以掌握了个中的道理,多磨炼自己,上阵前做足准备,一定能够在大部分时候或多或少达到第四及五阶。
原来这几个层次是逐步由左脑运作转移到右脑的过程,第一阶可说是“绝对左脑”、第二阶“相当左脑”、第三阶左右脑兼用,第四阶是在左脑的基础上充份使用右脑,第五阶也许是“绝对右脑”,甚至是进入变异意识状态(alteredstatesofconsciousness,见下文4.3节介绍)。
3拾级而登臻于化境
上述第一、二个层次的翻译实况及成果,正是坊间大部分讨论翻译“技巧”的书籍举例、分析的重心,这类讨论往往比较原文译文的“意义”,指出译文里歪曲了甚么、遗漏了甚么。
第三个层次的翻译实况及成果,则多由文本语言学式(textlinguistic)及语篇分析(discourseanalysis)式的翻译研究中见到。
第四个层次的翻译实况及成果,多见于文学翻译赏析。
至于第五个层次的翻译实况及成果,至今很少有翻译研究着手探讨。
不过只消跑去访问有经验有成就的口译员,相信都会听到他们形容自己在口译(包括同声传译及连续传译)工作进入了非常理想的状态时,都会经验到一种“忘我”的境界,整个人好像成为了一个"flow"(流)的一部分,完全无须出力,无须担挂该怎样做,也有人形容那种状态为“自动档”(以驾驶汽车作比喻),或是“冥合万化”、"yoga"(瑜伽,即恢复了跟上天的联系)、或是道家所谓的归于一(返回“一元状态”)。
(注7)根据心理学的描述,这种是类似狂喜的一种专注状态,完全自然,此时人的智性及生理表现特别突出,各棋王、演奏大师、艺术家都不时有此经验。
(注8)
4左右脑并用相得益彰
这五个“层次”,也可以用神经心理学和解剖学的角度来分析,视为右脑逐步开启、使用的过程。
虽然至今为止,近百年的深入脑部科学研究仍然未能揭开人的大脑运作的许多真相,不过目前科学公认左右脑分工的事实,即是说人的大脑分为左右脑两半,各司其职:
左脑负责智性的、分析的、推理的、整合的事务,包括逻辑思维、例行的运算、日常简单的意识活动。
右脑负责直觉、感应、沟通、结合、创造、灵交(mystic)的事务,包括较复杂的思维、与其他人事物的信息交流等。
(注9)
4.1译员运用左右脑翻译效果有别
在一般口译进行的时候,若是译员集中注意力去处理个别词、句(即上文形容的第1阶),或以文本为单位专心一致去传达(即第2阶),那么使用的大概是右脑。
若能提升至第3阶,以语意丛为翻译单位,译者需要直觉、感应、创
造等右脑功能,以辅助智性的分析、推理的左脑功能,双剑合璧。
第4及5阶,则是以右脑为主的“超实证式经验”(beyondpositivity)境界,译者一方面依靠内在化了(internalized)的经验、运作规律、知识,一方面运用无从分析、难以言传的感知及创造能力,进入讲者的内心世界,在"高层次"跟他共思想共感受共呼吸共存有。
4.2右脑有特别机能可发挥
由于右脑功能比较玄妙,历来中外这方面有研究的“高人”往往采用较为虚无抽象的方式来描述,所以一般人总有神秘的印象,将右脑天生的五感(视、听、味、触、嗅五大知觉综合运作)称为“第六感”(sixthsense)或“特异功能”、“超感官知觉”(extra-sensoryperception)。
也有人习惯叫这种由右脑主导的功能为“直觉”(intuition)、或是“内心感觉”(gutfeelings)。
(注10)事实却是右脑具有左脑所无的四项特别机能:
1.谐振共鸣机能--右脑有“音叉作用”,与万物发出的波动谐振,接收到复杂微妙的信息。
2.想像化机能--右脑懂得透过天马行空的创造力,将种种意义重组,感应出整全的信息(作家作曲家画家的灵感就是这么一回事)。
3.高速大量记忆机能--左脑的记忆像计算机,是线性的,右脑的记忆像照相机,看了一眼就全部贮起来(速读就是发展这种能力而达致的成果)。
4.高速自动处理机能--右脑有办法将接收得来的大量信息整理成为有意义的意念,予以运用,这种功能的速度与复杂性高于左脑千万倍。
(注11)
近年的“新物理学”(NewPhysics)研究,正在逐步揭开所谓“心灵感应”、“天眼通”、“预知力”的神秘现象之谜,因为科学家的注意力已开始由眼睛及仪器所能看见的物质(10的负20次方公分以上的粒子),伸展到看不见的物质(这以下的粒子),即所谓“超微观”(超微粒子)的世界,前述那些“心灵感应”、“天眼通”、“预知力”等现象,都可以解释为基本粒子的波动在传送
信息的能量(波动本身是一种能量):所有物体(一草一木一石、光线及动物等)都不断像广播发射站那样向全宇宙放送指动波,又同时像钢琴的键盘一样,对周围的波动发出共鸣。
若是这样理解的话,“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天人合一”、“冥合万化”就不再是玄妙的、神秘的现象了。
(注12)
就目前人脑研究的结果所知:人一生所见所闻所学,大部分资料都是贮存在右脑的;右脑的贮存能力是左脑的百万倍(注13);就运作的能量来比较,右脑亦比左脑十万倍以上。
(注14)
4.3摆脱左脑操控进入“化境”
人与外界的沟通,还有个因素,就是“变异意识状态”。
二十世纪初年,心理学鼻祖佛洛依德首先提出“通常意识”与“超越自我的意识”的分别(后者即变性意识),但他认为前者才是正常,后者是病态现象。
七十年代西方有超个人心埋学(TranspersonalPsychology)兴起,肯定了变性意识在人生中之重要性,深入研究,多所发现。
所谓“通常的意识”,指的是人日常生活清醒状态,以左脑为主的思维方式,此时脑部发出β波(14-30赫兹)。
而当人“入定”、半睡半醒、处于非常松弛又宁谧的状态时,脑部发出α波(8-13赫兹),于是整个人的生理状态改变(例如心跳脉搏减速,呼吸轻柔),这就是“变异意识状态”,此时右脑摆脱了左脑的长胡控制,充份自由运作,个人各种潜能得以发挥;(注15)近年调查研究结果纷纷证实,天皇巨星棋手作奕时、音乐大师演奏时、成功的大公司总裁思考时,往往都是处于变异意识状态之中,由右脑主导内心的活动。
(注16)在洛杉矶奥运会中,东德选手成绩骄人,世人赞叹之余,都想查出个中秘密;在传媒发掘之下,才知道原来东德选手每天都坐禅、冥想、做瑜伽,以保持头脑清醒,精神专注,那是他们比赛获胜的主要武器。
(注17)
根据心理学的说法,“变异意识状态”不止一种,凡是有别于平常生活那种左脑主导的“理性”意识状态,都归入其中,包括一般人所谓“入定”、“催
眠”、“着迷”、“灵魂出窍”等,以及恍惚迷离的心境都是,各有深浅之别,描述的方法往往带有信仰、观念的成份。
说到底,这种状态人人都经验过,其实许多时我们都不由自主,短暂进入改变了的意识状态,自己也不知道。
我们心神完全投入某些事情里,例如发白日梦、看书、跳舞、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