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真正历史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真正历史意义
马俊华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便想说说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真正历史意义,因为我觉得,经过历史的阻隔和人们的解释,它们的意义已经变得模糊和扭曲。
五四运动的原因其实很简单。
1919年5月4日,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学生,因为不满“巴黎和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以及北京政府准备在“和约”上签字的卖国行径,集会游行,烧毁了亲日派官员曹汝霖的宅子。
这个事件得到全国很多城市和其他阶层的响应,最终迫使北京政府妥协,释放被捕学生,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由此看来,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确立后,第一次由高校学生率先发起的爱国运动。
可后来的人们,常常把这场运动与“民主、科学”的旗帜联系起来,究其原因,是把五四运动与此前的新文化运动混为一谈。
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9月,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为标志。
后来,陈独秀受聘到北大教书,杂志也随着迁到北京,改名为《新青年》。
因为地点转到北京,陈独秀又在北大,于是,主要撰稿人就变成也刚刚受聘为北大教师的胡适、李大钊等人。
因此,严格说来,新文化运动是以《新青年》时期为开端。
《新青年》创办的历史背景并不复杂。
辛亥革命胜利后建立了国民政府,确立了所谓的民主共和制度,可不久就被袁世凯篡权,积极复辟帝制。
在思想文化领域,康有为之流也在积极进行复辟。
《新青年》的创办,目的是探求一种适合世界和时代潮流的新文化,因此,“新文化”才是真正的旗帜。
至于“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只是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并不是新文化运动的旗帜。
可在倡导新文化之初,立新未成,破旧过火,喊出了打到“孔家店”的激进口号。
因此,新文化运动只是开了探求“新文化”的序幕,其未来的道路则很漫长。
新文化运动真正走向深入,则表现在后来出现的“东西文化”大讨论中。
虽然这场讨论也没有取得一致公允的结论,但要比初期的讨论冷静、深刻得多,建立新文化,既不是“全盘西化”,也不是传统文化复辟,更非“科学、民主”的口号所能涵盖。
在这场运动中,当时世界
流行的各种思潮都泛滥一时,虽没有形成真正的汇流和融合,但形成了回应世界潮流、建立具有世界意识的中国新文化,则是一个最为可贵的亮点。
遗憾的是,这个问题随着“东西文化”大讨论的结束,也就不了了之。
可见,五四运动是对新文化运动的一种延续和发展,突出表现在爱国方面。
至于“科学、民主”的口号,并没有突出表现在五四运动中,而建立“新文化”的主旨,更是如此。
因为时间相隔较近,把五四运动或新文化运动合在一起说也未尝不可,但细究起来,科学、民主、爱国仍不能作为这场运动的旗帜!新文化运动的目的要远远比“科学、民主”的口号宽泛。
遗憾的是,随着时间的变化,人们对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的解释越来越走样,把“科学”、“民主”、“爱国”当成这场运动的历史意义。
即使这三点,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反复变化,经常是有“科学”和“民主”而无“爱国”,有“爱国”而无“科学”和“民主”。
“新文化”的远旨,则早已销声匿迹,夭折中绝。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真正价值,正在于提出了建立中国“新文化”的要求。
这是一个尚未解决的大问题。
即使看看现在中国文化的混乱局面,也会理解这个口号的重要价值。
在走向世界的今天,中国仍然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文化落后或文化离心,是当前中国文化的重要问题,它具体表现为中国人当前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方式上,造成了中国精神生存环境的恶劣乃至险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