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磁共振信号强度判断垂体腺瘤质地的临床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术前磁共振信号强度判断垂体腺瘤质地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通过术前磁共振信号强度判断垂体腺瘤质地的可能性。

方法 70例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的垂体腺瘤根据手术中肿瘤的质地分为3组:质软组(A组,36例),质中等组(B组,22例)和质韧组(C组,12例),所有病例术前均行磁共振
扫描,测量T1WI及T2WI肿瘤信号与脑白质信号的比值和强化前后肿瘤T1WI信
号强度比值,与其术中所见腺瘤质地相对照,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三组:
T1WI瘤体/白质信号强度比均值分别为:1.32±0.18、 0.89±0.32、 0.76±0.2,三组
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瘤体强化前后T1值比均值1.25±0.28、1.48±0.33、1.91±0.45,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T2WI瘤体/白质均值2.29±0.22、
1.87±0.12、1.38±0.23,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磁共振信号强度可以在术前简易而准确判断垂体腺瘤的质地,以T2WI上瘤体/白质信号强度比值>
2.0垂体腺瘤质地软,<1.7质地硬韧,比值介于1.7与2.0之间质地中等;对
判断手术难度和预后及选择手术入路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垂体腺瘤肿瘤质地核磁共振成像
【中图分类号】R4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672-5085(2013)45-0053-02
垂体腺瘤是颅内常见良性肿瘤之一,人群发生率一般为1/10万,约占颅内肿瘤的10%,并有逐年增高的趋势[1]。

垂体腺瘤的手术一般有开颅和经蝶窦入路两种,而且经蝶窦入路已成为首选的治疗方法,单从肿瘤生长方式考虑约90%以上
的垂体腺瘤均可采用经蝶窦入路手术。

除肿瘤的形态、大小、组织类型外,质地也
是影响全切除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日益应用广泛的经蝶窦入路中约10%的腺瘤不
能被满意切除,主要原因是由于部分垂体腺瘤质地硬韧,致使肿瘤不能随着体积
的缩小而陷入鞍内,故无法全切肿瘤。

对于已有明显视神经和视交叉受压的大、
中型垂体腺瘤而言,如遇到肿瘤硬韧时采用经蝶窦手术很难刮除肿瘤,视路的压
迫也就不能得到良好的解除,而如果采用经额或翼点入路或许能较多地切除肿瘤,更好地做到视神经的减压。

因此术前如何估计肿瘤软韧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由于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可以直接多方位成像,软组织分
辨率高,无颅底骨伪影等特点,能清晰显示鞍区及周围结构 [2],为外科手术治疗
垂体腺瘤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如何在术前通过MRI判断垂体腺瘤质地,从而更准
确的估计手术难度、更好的设计手术入路以及改善患者预后情况已成为目前迫切
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国内外学者针对核磁共振信号强度能否判断垂体腺瘤质地
存在正反两方面的观点。

本研究对本院资料完整的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垂体腺瘤的术前磁共振成像资
料进行分析,通过测量MR值,结合术中录像所见,探讨磁共振信号强度判断垂体
腺瘤质地的可能性,以期进一步提高垂体腺瘤的术前诊断水平,更好的制定手术
计划,并为判断手术预后提供可靠的依据。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收集本院2005年6月至2007年12月期间入院的鞍区占位性病
变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垂体腺瘤共70例,男21例,女49例。

年龄:19—75岁,平均年龄:38.2岁。

其中经鼻蝶显微手术61例,经额或经翼点开颅
手术9例(其中先经鼻蝶再第二次改为开颅手术的2例)。

所有病例进行术前垂体前叶激素水平测定,MRI检查及鞍区CT冠状面扫描,
术后短期内(7-15日)复查激素水平测定,一个月左右行MRI复查。

肿瘤按其放射学和临床特征分级[1]:Ⅰa级3例,Ⅰb级7例,Ⅱ级15例,Ⅲ级21例,Ⅳ级16例,Ⅴ级8例。

按内分泌学结合临床症状分类:①无功能腺瘤24例,其中5例以头痛为唯
一症状就诊,其余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视力视野障碍,14例术前泌乳素
(PRL)520—2120μIu/ml(25—100 ng/ml),考虑是垂体柄受挤压所致[1]。

②功能性腺瘤46例。

PRL腺瘤31例,血清PRL测定均>2120μIu/ml (100 ng/ml),其中闭经-
泌乳22例,单纯闭经或月经紊乱9例,视力视野障碍26例。

生长激素(GH)腺瘤
9例,血清GH均>26.7μIu/ml(10 ng/ml),其中巨人症1例,肢端肥大症8例,
伴有视力视野障碍7例。

PRL/GH混合腺瘤4例,均为成年女性病
例,PRL>2120μIu/ml(100 ng/ml),GH>26.7μIu/ml(10 ng/ml)。

均有肢端肥大的
表现,单纯闭经2例,合并溢乳2例,视力视野障碍4例。

Cushing病1例。

Nelson综合症1例。

本组病例均无服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治疗史,亦无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史。


有病人术前行MR检查显示腺瘤上如有明显囊变、出血者予排除。

2. MRI检查:所用机器为场强1.5 Tesla GE Signa Excite型核磁共振机,常规SE
序列,层厚3—5 mm,标准头颅线圈,所有病例均作水平位、矢状位、冠状位
T1WI和T2WI扫描,并作Gd-DTPA增强扫描T1WI成像。

3. 垂体腺瘤质地判断标准:根据术中录像所见,分为:①质软组(A组):切开鞍
底硬膜后,肿瘤因颅内压力自行涌出,用吸引器易于吸除,随吸力方向流动;②
质中等组(B组):肿瘤不能自行涌出,吸引器可吸除但仅限于吸引器口周围,刮匙可以刮除,容易清除鞍内部分,鞍上部分能萎陷入鞍内;③质韧组(C组):用吸
引器和刮匙均切除困难,用取瘤镊取瘤时有牵拉感,需用双极电凝烧灼或锐性分
割才能切除。

4. 垂体腺瘤MRI信号强度测量方案:分别通过影像工作站进行测量,在T1WI,T2WI平扫冠状位像上选择显露瘤体面积最大的层面,将其放大至全屏,在瘤体实质、颞叶白质各任意选取5个点,测量MR值,并计算出平均数,再用其计算瘤
体/白质比值,并在T1WI增强前后选取瘤体同一部位计算T1值比。

5.统计学处理:本研究的计量资料结果均采用均值±标准差( -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使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

结果
1. MRI信号强度与垂体腺瘤质地的关系:3组的同一层面:T1WI冠状位像上的瘤体/白质比值均值分别为:1.32±0.18,0.89±0.32,0.76±0.26,瘤体/白质比值均
值与腺瘤质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瘤体强化前后T1值比均值分别是
1.25±0.28,1.48±0.33,1.91±0.45,瘤体强化前后T1值比均值与腺瘤质地之间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T2WI冠状位像上的瘤体/白质比值均值分别为:
2.29±0.25,1.87±0.12,1.38±0.23,T2WI瘤体/颞叶白质信号比与垂体腺瘤质地呈明
显负相关(P<0.01),三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

结合本研究数据说明垂
体腺瘤的T2WI信号强度与肿瘤质地存在相关性,以周围白质作基准,T2WI上腺
瘤信号强度大于白质信号2.0倍的肿瘤质地柔软,介于1.7倍与2.0倍之间则质地中等,小于1.7倍的肿瘤质地硬韧。

2. 手术切除程度与预后:本研究中87.1%(61/70)的病例采用经蝶入路手术,包
括局限于鞍内的垂体微腺瘤、大腺瘤和部分生长到鞍上的垂体巨腺瘤。

对鞍区周
围无明显扩张性生长的质地柔软的肿瘤均得到全切除或近全切除,无明显手术并
发症,术中随着鞍内肿瘤的吸除,位于鞍上的瘤体受颅内压力的作用逐渐降落到鞍内,吸除后可见到鞍隔或垂体柄。

有扩张性生长或包绕颈内动脉的质软肿瘤,均大部分切除,术后症状均快速缓解。

其中46例功能性腺瘤术后复查激素下降
至正常水平共40例。

质地硬韧的肿瘤共12例其中开颅手术3例肿瘤均全切除,经蝶手术9例肿瘤均部分切除,后续治疗为7例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2例再次开颅手术治疗。

结论
磁共振信号强度可以在术前简易而准确判断垂体腺瘤的质地,以T2WI上瘤
体/白质信号强度比值>2.0垂体腺瘤质地软,<1.7质地硬韧,比值介于1.7与2.0
之间质地中等;对判断手术难度和预后及选择手术入路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任祖渊,垂体腺瘤见: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第1版.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 2005, 620-651.
[2]Yuh WTC, Fisher DJ, Nguyen Hd et al. Sequential MR enhancement patterns in normal pituitary gland and in pituitary adenomas,AJNR 1994;13:101-108.
[3]高元桂. 磁共振成像诊断学. 第4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6-1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