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期中一二五单元测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积累运用〔共22分〕
1、把下面语段中用拼音表示的汉字写在后面的横线上。

〔2分〕
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chōng jǐng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

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了解人生的意义,是一件大有bìyì的事情。

2、给加点的字注音。

〔2分〕
有的人的少年时代如白驹〔〕过隙,充满惆〔〕怅;有的人的少年时代,五彩纷呈〔〕,乐趣荟〔〕萃。

〔〕〔〕〔〕〔〕
3、以下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是〔〕〔2分〕
A:文学能将世界上可能存在的一切美妙景象有声有色地展现出来。

B:犯了错误,要敢于承认,勇于改正,再接再厉。

C: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D:看他失魂落魄的样子,一定是考砸了。

4、以下对课文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社戏》中描写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表现了“我”去看社戏时的愉快的心情。

B:沈从文的小说、散文如《边城》《端午日》等,带有浓浓的川西风情。

C: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为思念其弟苏洵而作。

D:《本命年的回想》是一篇具有浓郁黄土高原乡土气息的散文,文中有关过年习俗的表达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5、诗文默写。

〔共10分,每空1分〕
〔1〕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

〔林则徐〕(1分)
〔2〕今夜月明人尽望,。

〔《十五夜望月》〕〔1分〕
〔3〕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刻舟求剑》〕〔1分〕
〔4〕青山有幸埋忠骨,。

〔岳飞墓〕〔1分〕
〔5〕《次北固山下》中,蕴含自然理趣的句子是:
,。

〔2分〕
〔6〕《赤壁》中以小见大,以两位美女的命运象征国家命运的句子是:
,。

〔2分〕
〔7〕《成功的花》中说明“花”的“成功”来之不易的诗句是:
,。

〔2分〕
6、综合性学习。

〔共4分〕
在“生活和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同学搜集到下面的语言材料。

请运用在活动中得来的知识和能力,先指出它存在的问题,然后再改正。

学校食堂因教师打饭窗口常常被学生挤占,贴出了一则告示:“本窗口先打老师,再打学生。

”〔1〕告示的语言中有什么语义错误或语法错误?〔2分〕
〔2〕这则告示应修改为:〔2分〕
二、阅读理解〔共38分〕
〔一〕《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开头四句借梦想中的月宫境界,发出“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的疑问,反映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

B:词的上阕写月下饮酒,由梦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阕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意思是说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表现词人的无奈而又伤感的情绪。

D:全词深沉婉约,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常幽深高远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

〔共8分〕
幼时记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
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舌一吐
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8、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2分〕
〔1〕故时有物外之趣〔〕〔2〕捉蛤蟆,鞭数十〔〕
〔3〕以丛草为林〔〕〔4〕余年幼,方出神〔〕
9、以下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以土砾凸者为邱B:项为之强
C: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D:而置之其坐
10、翻译句子。

〔2分〕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11、“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一句表现了作者幼小的心灵中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三〕阅读下面文言故事,完成12~14题。

〔共6分〕
曾子杀彘
曾子【1】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2】还,顾反为女杀彘〔zhì〕【3】。

”妻适
市来【4】,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5】与婴儿戏耳【6】。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之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7】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8】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9】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10】。

”遂烹彘也。

〔选自《韩非子》〕
注释:【1】曾子(前505~前432),曾参,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字子舆,被尊称为曾子。

【2】女:同“汝”,你。

【3】彘(zhì):猪。

【4】适:往。

适市来:去集市上回来。

【5】特:不过,只是。

【6】戏耳:开玩笑罢了。

【7】待:依赖。

【8】子:你,对对方的尊称。

【9】而:则,就。

【10】非所以成教也:这样做就不能把孩子教育好。

12、与“曾子之妻之市”一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和意思相同的加点字是〔〕〔2分〕
A: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B:而置之其坐
C:至之市,而忘操之D:何不试之以足
13、你从这个故事中发现了曾子什么样的品质?〔2分〕
14、请你再举一例古代教育孩子成功的事例,要简单表达清楚事件,40字以内。

〔2分〕
〔四〕阅读《社戏》节选,完成题目。

〔共11分〕
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④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

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

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5、请用一句话简要概括选文所写的主要内容。

〔18个字以内〕〔2分〕。

16、找出选文第①段写开船时的一系列动词,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2分〕
动词:〔1分〕
作用:〔1分〕
17、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2分〕
18、第③段中的“沉静”“自失”表达了“我”在夜行途中的怎样的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3分〕
19、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表达的感受很独特,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请说说你自身的经历。

〔50
字以内〕〔2分〕
〔五〕阅读文章,完成题目。

〔共11分〕
话说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一年一度秋风劲”的重阳节。

关于重阳节的名称,据魏文帝曹丕说,我国
古代以“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日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故称之为“重阳”,也叫做“重九”。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

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zhūyú〕,以求
长寿。

重阳节民间还有登高的风俗,所以又叫“登高节”,相传始于东汉。

重阳节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这个节日和历史上许多有名的文学家有关。

唐朝诗人王维的“独在异乡
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看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一首最为脍炙人口的重阳诗。

其他诗人,凡写重阳,大多要提到登高和插茱萸这两件事。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

重阳
插茱萸,目的在于除虫防蛀。

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
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时必须防虫。

茱萸有小毒,有除虫作用。

至于登高,重阳节期间秋高气爽,适宜于登高望远,这大概也是后来重阳登高发展为以游览活动
为主的重要原因。

除此以外,民间恐怕还有生产上的原因。

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比较
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

农民管这种采集叫“小秋收”。

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这上面来的。

重阳节登高,本来是要登山的;但平原地带,没有山,怎么登呢?这个问题大概古人是早已考虑
到的,因此在重阳登高的习俗形成之初,就把它叫做“登高”而不叫“登山”。

宝塔、城楼,通常都很高,是个理想的登高场所。

没有塔和城楼的地方,总有亭台楼阁,也可以凑合。

反正找一个比较
高点的地方,大家去登临一番,意思也就到了。

因为“登高”除了避祸消灾之外,也有步步高升的
含意。

这就是旧时人们非常重视重阳节登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登高”受人重视,特别是受老年人重视的另一个原因,是“高”有高寿的意思,因此人们认为“登高”
可以长寿。

今天我们在重阳节开展敬老活动,把重阳节称为“老人节”或“敬老节”,多少也有这个意
思。

但除了祝愿之外,还注入了许多敬老尊老的实质内涵,反映了一种新的社会道德和新的社会
风气,从而使古老的重阳节获得了新的生命。

20、用简要的语言说出“重阳”得名的由来,并列举出它的几种不同的名称。

〔3分〕
21、风俗习惯的形成,往往与人们日常的生活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重阳节也不例外,根据
上文内容,试作简要分析。

你还能另外举出一个类似例子吗?〔3分〕
22、重阳登高,有多方面的原因。

根据上文内容,试从“文化”角度加以简要分析。

〔3分〕
23、你赞不赞成把重阳日定为“老人节”或“敬老节”?两个名称中你更倾向用哪一个?〔都要简要说明理由〕。

〔2分〕
三、写作〔40分〕
下面两个题目,选择其中的一个写一篇作文。

将题目写在作文格的第一行。

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字数不得少于600字,不得超过答题试卷所给的作文纸的格子。

〔1〕站在青春的路口,回望成长的足迹,你是否发现,在成长过程中,你所走的每一步,都有
很多人相伴左右:含辛茹苦的父母、慷慨无私的朋友、循循善诱的老师,甚至擦肩而过的陌生人……请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你一路走来的感受吧!
请以“有你同行”为题作文。

〔2〕题目:真有趣
要求:加上适当的词语,补足题目,扣题作文。

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题目或正文中如
需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请用XX代替。

昆明三中、昆明滇池中学2012——2013学年初一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
答案
一、积累运用〔共22分〕
1、〔2分〕憧憬裨益
2、〔2分〕〔jū〕〔chóu〕〔chéng〕〔huì〕
3、〔 B 〕〔2分〕
4、〔 A 〕〔2分〕
5、〔1〕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1分) 〔2〕不知秋思落谁家。

〔1分〕
〔3〕求剑假设此,不亦惑乎。

〔1分〕〔4〕白铁无辜铸佞臣。

〔1分〕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分〕〔6〕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分〕〔7〕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2分〕
6、〔1〕〔2分〕语义错误:“打”是多义词,有捶打、殴打的意思,也有材料中买卖饭菜的意思。

容易造成误解的多义词要为其设置清楚必要的语境来消除误解。

语法错误:本来的语言环境中,“打”这个动词的宾语应该是“饭菜”,而不是“老师学生”,而在句中不恰当的给省略了。

〔语义和语法上答出一点,意思相近即可〕
〔2〕〔2分〕本窗口先给老师打饭,再给学生打饭。

〔相近即可〕
二、阅读理解〔共38分〕
〔一〕7、〔 C 〕〔2分〕
〔二〕〔共8分〕
8、〔2分〕〔1〕〔因此,所以〕〔2〕〔用鞭子打,鞭打〕〔3〕〔把……当作〕〔4〕〔正在〕
9、〔 C 〕〔2分〕
10、〔2分〕心中想象的景观,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11、〔2分〕表现了作者驱除强暴、同情弱小的思想感情。

〔意思相近即可〕
〔三〕〔共6分〕
12、〔 C 〕〔2分〕
13、〔2分〕曾子老实守信,出言必践的诚信品质。

14、〔2分〕例:孟母为了让儿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家三次家。

孟母三迁的故事家喻
户晓,〔表达要有重点〕
〔四〕〔共11分〕
15、〔2分〕看戏路上的见闻感受。

〔意思相近即可〕
16、动词:点、磕、退后、上前、架、出〔至少写出4个动词来,找的不是动词的超过2个扣
0.5〕作用:一方面显示少年们是“弄潮的好手”,能干;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我”为能看社戏轻松愉
快兴奋的心情。

〔1分〕
17、〔2分〕比喻的修辞手法。

表现出船行的速度很快,反映了“我”在看戏路上迫切而又愉快的
心情。

18、〔3分〕表达了“我”看戏前的轻松愉快,以及沉醉在江南水乡月夜美景中的感受。

因为盼了许久的社戏终于就要看到了,而且途中的景色是这样的朦胧、神秘,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19、〔2分〕表达事件清楚有条理,描绘情景生动形象,语言表达准确。

〔五〕〔共11分〕
20、〔3分〕古时候“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日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故称之为“重阳”。

重九、登高节、敬老节、老人节等。

21、〔3分〕插茱萸为了除虫防蛀,登高是因为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

这样的例子还有吃重阳糕。

22、〔2分〕登高代表着“步步高升”,高也有“高寿”的含义。

23、〔3分〕言之成理、言之有序即可。

例:赞成。

更倾向于敬老节。

因为重阳不仅是祝愿老人,更注入了许多敬老尊老的实质内涵,反映了一种新的社会道德和新的社会风气。

三、写作〔40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