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觉醒与个性解放_魏晋与晚明文学思潮之比较_冉天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16卷第5期 2007年10月
JOURNA L O F KANGD I NG NAT I ONA L I T Y Vo l 116No 15 O ct 12007
TEACHERS CO LLEGE
人的觉醒与个性解放
)))魏晋与晚明文学思潮之比较
冉天红
=摘 要>在中国文学史上,曾出现两次罕见的思想解放潮流,即魏晋的人的自觉和晚明的个性解放。
这两次文学思潮发生的时代隔离千载,却遥相辉映,貌似一脉相承,但在时代的移转下又各具成因和特色。
本文试从这两次思潮发生的背景、成因及其士林表现的异同出发,分别从对个性自由的追求、情理雅俗的对立两方面来进行辨析与梳理,从而揭示它们各自不同的内质。
=关键词>魏晋;晚明;士人;相似;差异=中图分类号>I 2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076(2007)05-0071-03
作者简介:冉天红,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中国重庆,邮编:
400047)
魏晋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不可小觑的地位。
魏晋士人/饮酒放诞、服药炼丹,高谈老庄,双修玄礼,既纵情享乐,又满怀哲意,似乎是那么潇洒不群、那么超然自得、无为而无不为的所谓魏晋风度;药、酒、姿容,论道谈玄,山水景色,,,成了衬托这种风度的必要的
衣袖和光环0。
[1]
这是一幅令人动容的关于/士人0的画
卷,但是经历隋唐、宋元儒学的复苏、一统,具有如此/姿容0的/士人0跌进了历史的灰暗里,其间虽有过李白、王翰等狂放之人大展过异彩,但始终未成为时代的强音,直到晚明到来,以李贽为代表的晚明士人一面继承着魏晋文人的精神,实践着魏晋名士追求自由个性的行为,另一面也凸显着自我的特征。
魏晋士人/尚通脱0,晚明士人/狂狷0、/崇俗0,这是/人0自醒自觉的两个时代,在文学领域,从文人风度到文学作品无不体现出来。
一、反叛传统,追求自由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一直被尊为正统思想,中国文人大都把文学和政治、道德紧密联系在一起,以致随后的很长一段时期,经书和谶纬越来
越繁琐,达到了闭塞人心的程度,加之经学既烦琐迂腐又毫无学术价值,最终成为了禁锢人思想的钳锁。
直到政治黑暗,社会急剧动荡的魏晋,士人的思想萌发了一次大解放,政治、文化、哲学等领域形成了巨大的思想潮流,为破除经学谶纬的桎梏创造了现实条件。
思想上,嵇康等主张人应任性自然,率性而行,直接抨击了儒家的圣贤经典以及纲常名教对人性和人欲的扼制。
正始名士王晏和王弼提出/贵无论0,祖述老庄,大力宣扬自然无为;阮籍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0;而/何不饮美酒,被服纨与素0公然与传统儒家教义形成对抗;曹氏父子则从统治阶级角度提出与建立了新的价值标准,反对东汉的重节操伦常。
在举止行为上,魏晋名士也多离经叛道,王隐5晋书.阮籍6载:/阮籍嗜酒荒放,露头散发、裸袒箕踞0,
/不拘礼教0,
/不崇礼
典0,/正与人围棋。
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
及将葬,食一蒸豚,饮二
斗酒。
然后临决。
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
0同时,在他的影响下,
/贵游子弟阮瞻、王澄、谢
鲲、胡毋辅之徒,皆祖述于籍,谓得大道之本0,他们/去巾帻,脱衣服,露丑恶,同禽兽。
甚者名之为通,次
者名之为达。
0[2]纵酒自娱的刘伶则主张人不必穿裤子,天地就是被服,房屋就是裤衩;出行时,要随从带着锄头跟在后面,到一个地方便说:/死便埋我于此0。
这时期士人貌似颓废、悲观、消极,但深藏着对人生、对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显示出对传统所宣传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的反叛和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否定对抗。
魏晋之后,晚明是又一/人0备受关注的时期。
此时的士人对传统的反叛较之魏晋有过之而无不及,被诩为/异类0的李贽、徐渭、公安三袁等人又一次嘲弄了传统,他们从哲学观念到文学创作无不显示出离经叛道的挑战者风范。
这里有两个特征:一是他们在思想上对魏晋风度的认可和继承。
李贽对阮籍、嵇康等人表现出极致推崇:/窃以魏晋诗人,标致殊甚。
0/其人品气骨0,/古今所希0,/千载之下,犹可想见其人0。
在5石潭即事诗6中他也自叙道:/若为追欢悦世人,空劳皮骨损精神,年来寂寞从人谩,只有疏狂一老身。
0这表达了他对魏晋名士品行的景仰,思想上的认同。
徐渭、袁宏道等人的/狂放0、/违俗0根源之一也在于此。
但虽出之于魏晋,但又较之魏晋,对封建伦理秩序的颠覆和对习惯的破坏更与时代不容,更为/异端0。
二是晚明特殊的时代环境带来了人欲的泛滥。
此时晚明也政治异常腐败,社会动荡不安。
在文化思想领域由前期墨守程朱理学的格物规古至阳明学派的援引禅义、专讲良知,由外求诸往哲返而内省诸己,从而唤醒个人精神的自发。
针对传统儒家/存天理而灭人欲0的以伦理为本位的观念,何心隐、李贽、公安三袁、汤显祖在口号上和在行动上均发出了颠覆和反叛,何心隐主张/育欲0,以满足人们对声、色、滋味、安逸等欲望的要求,公然反对理学家/灭人欲0的说教。
冲锋陷阵的李贽以/异端0自居,他亦对理学的腐朽,社会的黑暗,道学的虚伪表示出了强烈的反感,他抨击那些打着/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0为旗号的人实际上是/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
0[3]江南才子的唐伯虎/程资疏朗,任逸不羁0,/日与祝希哲、文征仲诗酒相狎,路雪野寺,联句高山,纵游平康妓家;或坐临小楼,写画易酒。
醉则岸渍浩歌,三江烟树,百二山河,尽拾桃花坞中矣。
0[3]文坛巨子徐谓性好谑浪,使酒佯狂, /傅纵不为儒缚0。
纵观魏晋与晚明,魏晋讲究个性,反叛传统,挣脱束缚,追求自由的精神归根到底是在玄学的影响之下发生的。
玄学本身来源于老庄,因此其个性自觉和对自由的追求实际上是当时的士大夫对社会黑暗和个人命运的不幸所怀有的悲愤绝望心态与老、庄/自然无为0的思想相互融会而激荡起来的自然人性论。
它将寡欲尚朴、消极遁世作为了人的理想归宿点,/它没有现代意义上人文主义的那种牢固的-个体本位.的思想内核,玄学家们所张扬的那种人的独立个性也就荡然无根0,他们最终只得将/人0寄归于道家所描绘的虚幻无常的/逍遥浮世0或觉智弃圣、/太朴未亏0的远古/洪荒之世0,让/人0在这一乌托邦中以抱朴寡欲的方式来彰显其固有的/真性0。
在晚明个性的张扬则演化成为一种时尚和人的自由境界。
黑暗的社会现实士人对晚明政治产生了绝望和戒备心理,因此他们不太关注社会命运而是转而关注自身的自由快乐和安全。
另外,商业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新的社会和经济因素反映到精神领域表现为一股强大的人文解放思潮触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因此,这时期对自由精神和个性解放的追求,不只是发生在士大夫文人阶层,而是大大地扩展到了市民阶层。
/疏狂0、/狂狷0、/崇俗0是当时士大夫文人对个性解放和精神自由追求的外在行为的彰显,同时也是市民精神在士大夫身上的投影[4]。
较之魏晋,晚明时期人的觉醒出发点是生命本能欲望的放纵,而魏晋只停留在摆脱外在伦理束缚并以此来体验作为个体的人的人生况味层面上。
因此,晚明对人的解放和对自由程度的发掘进行得更为深远,它是对生命本能的看重,是以现世人生的贪欲来表现的反叛,这其实已经具有现代的人文主义的许多特征,并契合了现代人文主义所倡导的积极的对现世的追求。
二、情与理、雅与俗的较量
内的追求势必要通过一定的形式体现出来,对魏晋和晚明个性思潮发生的考察可以有这样两条¼[3]路径:一是如前,直接以人为主题来进行;二是通过考察其表现主题的重要形式)))士人在文学上的投影来进一步观照这两段历史。
这里的形式主要有,情与理,雅与俗两组关系。
首先是情与理。
随着人的觉醒,魏晋文人的创作意识较之前代鲜明。
在先秦两汉时期,5诗经6和5楚辞6
第16卷第5期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10月
在文学创作上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但/5诗经6多为集体创作,未能充分显示作家的艺术个性;5楚辞6以显示出作家的个性,但抒情范围主要为政治方面。
汉代文人诗坛沉寂,汉大赋以体物为主,性灵的抒写相对不足。
0[5]到魏晋,文人在创作上表现出强烈的直面现实之精神,他们对人生价值、生命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对传统思想有了很大的突破,心胸和眼界也远胜于前人。
这时期的文学创作,服务于政治教化的要求减弱了,文学变成了个人行为,重在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大多/缘情0而作,有甚者还达到了/文章且须放荡0的极端。
第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汉代的大赋向抒情小赋的转变,向秀的5思旧赋6,曹植写人的5洛神赋6,王粲写景的5登楼赋6,都无不/以情纬文0,风格情深,特别是出自陶渊明的5闲情赋6、5归去来兮辞6、5感士不遇赋6等均以情真著称,继承了屈原、贾谊、司马迁、曹植发愤抒情传统,代表着东晋赋坛的最高成就。
诗歌、散文抒情化趋势也在加强,表达政治见解和抒发个人感慨往往紧密结合。
不过,这时期与之同行的魏晋玄言诗则反映着魏晋知识分子热情于理性思辨和对人类知识的重视。
阮籍5咏怀6最早把文学与哲理结合,陶渊明的田园诗、谢灵运的山水诗、郭璞的游仙诗也都富于哲理,意蕴丰富,这些文学作品都或多或少地表现着诗人对现实人生的思考以及追求精神栖息之所的探索,富有强烈的理性批判精神,但从根本上说仍然是文人自我意识加强、重视个体价值的结果。
魏晋是情与理相互融合也彼此消长的时期,明人则把二者放到了完全对立的位置上。
言情,是晚明士人的一大追求,从哲学到政治到文学,无不显示出言情的踪迹。
明人对于/情0多是一元论者,情感至上,文人论述及文学创作也都以情为出发点,主张文学的命脉是情,文学的任务是抒情。
万历名士吴从先说:/情也者,文之司命也0。
汤显祖也言:/世总为情,情生诗歌0,冯梦龙甚至主张以情教代替礼教。
在这股/尊情0思潮的影响之下,晚明的诗文、小说的创作中无不以情感为纲。
5牡丹亭6、5西游记6、5水浒传6,5金瓶梅6,也都以描写人物情感见长,其中又蕴含着作者的大悲大愤、大彻大悟的感情体验。
总之,这时期文人重在/以情统理0、/尊情抑理0,在文学创作上显示出了很高的成就。
在/情0内涵上,明文人则注重的是有市民色彩之/情欲0,表现在人性上就是男女爱情及物质享受之情。
李贽就曾反复论说好色好货乃是人的天性,可见他们对/情0的理解更侧重于具体、感性的把握,以对现实人生的执著关注来适世娱世地对待人生,具有市民色彩的理想与追求,这与魏晋卿告绝迥的士大夫们各种悲观避世、否定人生种种追求的人生观有着本质区别。
第二是雅与俗:鲁迅曾点评:/汉末士流,已重品目,声名成毁,决于片言,魏晋以来,乃弥标格语语言相尚,惟吐属则流于玄虚,举止则故为疏放0。
[6]段话指出了魏晋文人的特色,他们服食、饮酒、求仙、隐居,盛行清谈之风,为文则/言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0,这就是所谓的/名士风流0或谓之的/魏晋风度0。
此时文士大都追求清高脱俗,不为世事所羁绊的生活,他们或/托怀玄胜,远咏老庄0,或/清谈经济,高蹈风尘0。
其中的文学作品大多都以含蓄蕴藉,饱含哲理而著称,陶谢诸人的诗文尤为显著。
在文学的形式上,语言、风格不同程度地摆脱了传统诗人就事论事、单纯写景抒情的老套,而是以情景交融,表现出作者丰富、深邃的心理活动,并把读者引入了一个更高层次进行思考。
晚明士大夫们则长期生活在城市之中混迹于市民,他们的人生观和文学观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世俗生活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看戏、听曲、斗鸡、划船等花样百出,无奇不有,求俗已是他们认作时尚的生活方式。
传统文人轻视戏剧小说,称之为/小道0、/稗史0,而明文人却对这二项都表现出极大热情,他们不仅创作戏剧作品,有的还亲自粉墨登场。
公安派文人潘之恒游历梨园数十年,至老病笃尤不减所好,谓死于/高唱度曲之场0也心甘情愿。
丹徒人颜容/乃良家子,性好为戏,每登场,务备极情态,又足以助之0。
他们注重生活,认为这是自立于世的基础,也是风雅的依靠,这有别于传统的士大夫自命风雅、鄙视衣食。
当时同一个人儒而贾、贾而儒,在从商与业贾之间相互转换是件很平常的事,小说家凌蒙初不但从事著述,也兼营刻书印书业。
在文学领域,晚明的李梦阳首倡/真诗0,表达对民间俗文学的认可,唐寅在科举失败后创作的诗文也逐渐摆脱了以前典雅风格而力求/俗趣0。
公安三袁的诗文创作中,更是洋溢着通俗明快的气息。
袁宏道在与妻弟的一首诗中甚至否定一切传统文学,断言/近代无文字0,而独推崇民间词曲,认为这是真正的天籁之作。
2007年第5期冉天红:人的觉醒与个性解放)))魏晋与晚明文学思潮之比较
通俗文学中小说这一载体在此时也发展达到高潮,5金瓶梅6、5水浒传6等名著都陆续出现,短篇小说集5三言二拍6、戏曲5牡丹亭6也纷纷登场,这类作品描写人物大都比较精致细腻,语言也大部分用白话,描写的俱为市民日常生活,非常适合城市各阶层人的审美欣赏。
文人在创作中摒弃了传统士人/文以载道0的责任感,而是代之以娱乐的态度,着力抒发人间之真性情。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M]:文物出版社, 1981年
[2]夏明钊.嵇康集[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1月
[3]鲁迅、吴中杰.魏晋风度及其它[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
[4]侯外庐.宋明理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7年
[5]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
[6]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责任编辑:苏静]
(上接29页)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0,噶玛噶孜画派这一文化瑰宝不只属于藏民族属于中国,同时也属于全人类属于世界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必须找到一条适合画派发展的道路,让藏族唐卡绘画艺术更加升华,在不脱离传统的前题下,以积极的面貌心态从容走向现代,迎接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与挑战。
注释:
¹噶鲁:派的意思。
一种过度时期的画法,正规理论化时期是噶玛噶孜,噶协:噶孜的后裔,是不规范的称呼。
司徒曲吉迥乃时期,分了噶尼和噶萨两种,而通拉则翁老师属于噶萨中间的叫新派的。
该派讲究人物形态与神,不注重色彩,而早期的噶协刚好与之相反。
º明觉多杰以南喀扎西教言为基础,结合实践,撰写了5线准太阳明镜6一书,为该画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文勋.民族文化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0月
[2]杨嘉铭、杨环.噶派宗师)))通拉泽翁[J]:中国西藏.2004年2期
[3]康.格桑益西.藏族美术史[M]:四川民族出版社
[4]廓诺、迅鲁伯.青史[M]:西藏人民出版社
[5]甘孜州志[Z]:1997年版
[责任编辑:林俊华]第16卷第5期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