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理论与实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方法有
3.临床研究
专科研究 专病专方研究 专病多方研究
即运用《伤寒论》理法方药治疗内、外、妇、儿、
五官等各科疾病,以某一专科为研究对象,如俞景 发《<伤寒论>方在儿科中的应用》、王家忠《仲景 学说在外科急腹症中的运用进展》等。
3.临床研究
指运用《伤寒论》某一方治疗某一病或证的研究, 如熊曼琪《加味桃核承气汤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 观察》、夏洪生《小柴胡汤治疗丙型肝炎的临床分 析》、何止汀等《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急性胰腺炎 临床观察》等。
历来看法极不一致,主要有四种不同观点:有
的认为《伤寒论》的理论不容易联系临床实际,价 值不大;有的认为《伤寒论》是外感病专著,与杂 病无涉;有的认为其理论只适用于风寒性质的外感 病;有的认为其辨证论治的理论对临床各科均有指 导意义等等。
南京中医药大学陈亦人教授在为其学生刘力红所著《思考 中医》所作的《序》中说:“《伤寒论》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呢?是一部经典,是一部圣人的著述,是一部中医史上承前 启后的巨著,是几乎所有的成名医家共同推崇的一部最重要 的典籍,是伐山之斧,是人道之津梁,而在我看来,更是一 部论述疑难病证的专著。”
3.临床研究
指对某一疾病用《伤寒论》多方治疗的研究,如江西 省中医药研究所《六经分类治疗晚期血吸虫病701例总结 报告》、兰克信等《<伤寒论>法辨证治疗流行性出血热 112例探讨》等。
另外,医案总结也是临床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医之有案,犹 兵家之有战例、书家之有贴、画家之有谱,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如戴佛延的《伤寒医案选》、高德《伤寒论方医案选编》、熊寥笙 《伤寒名案选新注》、浙江医科大学《伤寒论古今临床》、陈明等 《伤寒名医医案精华》等。
《伤寒论》每个病篇都以“辨”字冠首,如辨 ××病脉证并治,全书贯穿着“辨”的精神,不但 要辨病在何经,而且要辨病性的阴阳,辨病位的表 里,病性的寒热,邪正的虚实(即八纲辨证)。不 但要辨简单的证候,而且要辨复杂的疑似证候。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180)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263)
人们在反复研究了历代中医优秀临床人才的成才
规律之后,总结出“熟读经典,多临床”是造就中 医临床名家的必由之路。中医经典《伤寒论》是中 国医学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系统的临床医学著 作,它以理法方药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了多种外感病 和许多杂病的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医学的奠基, 前人誉为“众法之宗,众方之祖”。直到今天对中 医学术的发展和临床诊疗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2.实验研究
近年开展的《伤寒论》方的实验研究,多属探索性研究, 但却标志着我国《伤寒论》研究在方法上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主要是对《伤寒论》方剂药效和药理的实验研究。主要成就 有四:
《伤寒论》明示的方义均能在实验中得到进一步 的肯定和印证,它的作用原理可以得到现代科学的 揭示,如大承气汤等泻下剂都有增强肠道蠕动,增 加肠袢血流量的作用。四逆汤等温里剂能改善血液 供应,对抗休克等。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
实也。……”(70)
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 汤,如前法。”
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 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 之。”
379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虽以六经病分篇,但对六经病 的主证主方论述不多,绝大部分是探讨非典 型的、证情疑似的、病势不定的复杂证候。 通过对这些复杂病情的讨论,从而揭示诊察 的规律和方法。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 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 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 之。”(13)
“太阳病,发热汗出,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 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95)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 桂枝汤。”(42)
1.理论研究
不失为科学且巧妙的选择。作为认识仲景组方、 用方思路的方法与门径,类方研究通过对以基础方 为首的一类方剂的分析,不仅可进一步明晰该类方 剂的核心结构及组方思路,抓住纷繁复杂类方的本 质,更可通过对基础方与衍化方之间衍化规律的揭 示,找到方剂加减化裁的规律,为创立新方提供方 法学指导,实现“熔古化新”之妙。
喻嘉言说:“张仲景《伤寒论》一书,天苞地符,为众法 之宗,群方之祖。”
徐灵胎说:“医者之学问,全在明伤寒之理,则百病可通。” 陆九芝说:“学医从《伤寒论》入手,始虽难,既则易;从
后世分类书入手,始虽易,继则大难矣。” 舒驰远说:“不通仲景之书,不足以言医。”
柯韵伯说:“自王叔和编次,伤寒杂病分 为两书,于本论削去杂病,然论中杂病留而 未去者尚多,是叔和有《伤寒论》之专名, 终不失伤寒杂病合论之根蒂也。”
可见其用药组方的精纯。无论是“勤求古训,博 采众方”得来的古方,还是自创的新方,其应用规 则都是建立在审证求因、因证立法、据法定方、随 证加减的基础上。
据此《伤寒论》被后世称为“方书之祖”。《伤 寒论》注家对论中方剂都有专门解释,临床医家对 《伤寒论》方的运用又积有大量验案,当代经方的 临床应用与研究方兴未艾,经方新用、经方活用、 经方治疗疑难病证及实验研究蔚然成风。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
发汗,宜桂枝汤。”(57)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276)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
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 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53)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
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54)
3.临床研究
运用《伤寒论》理法方药来诊断和治疗疾病,不断总结 经验,探讨规律和发现新内容的研究,称为临床研究。通过 临床研究既可以加深对方剂配伍及功用的认识,又扩大了 《伤寒论》方剂的临床应用范围。
其中既有以传统中医理论作指导的,也有依据现代医学理 论灵活应用。如桂枝汤原治“太阳中风”,现常用于不明原 因的低热、流感及普通感冒、感寒腹痛、神经痛、多形红斑、 湿疹、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杨文儒等罗列桂枝汤的适应 证达57种病证(《一方治多病》陕西科技出版社1987年版)。
《伤寒论》六经病篇连同霍乱、劳复等篇在内398条 原文,只有13404个字,的确十分简要,有些条文只 提出一个症状或一种脉象,作为辨证论治的依据, 这是举主略次,举变略常,举脉略证,举证略脉, 切不可孤立看待。
所以,学习《伤寒论》要注意前后互勘、方证互 勘、药证互勘,还要注意与《金匮要略》互勘。
《伤寒论》的精华在于其丰富而灵活的辨证论治 的思维方法,所以,我认为,讨论《伤寒论》的理 论对中医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可以从辨证方法和 治法方药两个方面展开。下面我想重点谈谈《伤寒 论》方剂研究与临床实践这个话题。
3.临床研究
桃核承气汤原治“蓄血发狂”,现扩大用于高血 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鼻衄、牙龈肿痛、丹毒、流行性出血热、糖尿 病、月经不调、难产、痢疾等等。
建国后《伤寒论》方的临床应用文献总结,于郭 子光的《伤寒论汤证新编》、辽宁中医研究院《伤 寒论方证研究》二书可见其梗概,王占玺《伤寒论 临床研究》、邢锡波《伤寒论临床实验录》、张志 明《伤寒论方运用方法》亦有许多经验之言。
2.实验研究
例如历来争论最多的桂枝汤的作用,是发汗还是止汗? 富杭育等对桂枝汤的实验研究表明,桂枝汤有双向调节作用, 即在不同的机体机能状态下,既能发汗,也能止汗,既能使 过高的体温下降,又能使低体温恢复到正常水平,证明了古 人“无汗能发,有汗能止”的论断。
查显元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药物组成进行了实验研 究,实验方分为:桂枝汤加茯苓白术、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 术、桂枝汤去芍加茯苓白术。实验结果表明,桂枝汤加茯苓 白术汤在镇痛、解热、发汗、利尿等作用为优,提示桂枝去 桂加茯苓白术汤的药物组成以桂枝汤加茯苓白术为妥。。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 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273)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281)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 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326)
尽管其不能赅盖“六病”的全部证型,但却能 揭示“六病”的主要证型的证候特点,在一定程度 上揭示了某一经病的性质特点,对于辨明病在何经 有一定参考价值。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 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63)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
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162)
是组方严谨,具有一定的规范性, 强调随证化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第一,桂枝汤加葛根名桂枝叫葛根汤,治太阳中 风兼项背强几几证;
加葛根、麻黄则名葛根汤,治太阳伤寒兼项背强 几几证,还可用治太阳伤寒兼胃肠功能失常的下利 证;
倍芍药加饴糖则名小建中汤,如此则变解表祛邪 之方为建中补虚之剂。
是组方严谨,具有一定的规范性, 强调随证化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其二,桂枝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 三方的药物组成完全相同,就是在药物剂量 上有不同,功效、主治就有不同。
《伤寒论》在辨证上很少固定证型,强调具 体分析;治疗上不是刻板呆法,主张“随证 治之”;方药上反对执方治病,重视加减化 裁。
如太阳病篇,共有条文178条,方剂74个,而讨 论太阳病典型病证的只有桂枝汤证、麻黄汤证,而 大部分则是讨论其兼证、变证、类似证的证治,其 中变证尤多。就其论主证的证治,亦多非典型的, 如太阳中风证的证治,其典型的条文只有12、13、 95条,以发热、恶风寒、汗出、脉浮缓为其典型脉 证,其主方是桂枝汤。
34条“太阳病,桂枝证,……”,就是说 桂枝证是隶属于太阳病,因此太阳病篇在 “太阳之为病”以后有“名为中风”、“名 为伤寒”、“为温病”的不同证候分类。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 于阴也。……”(7)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 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 汗。……”(56)
2.实验研究
通过对23个仲景方的方剂学研究,证明仲景制方,君臣有 序,各司其职,各组成药物均有明确职责,相辅相成,共使 全方产生较好的治疗效果,反映了仲景方剂组成原则和配伍 法度的严谨性。如吴茱萸汤等,以全方作用最强,方中减去 任何一味均影响疗效。
如生姜泻心汤等有抗缺氧、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四逆汤有强心抗休克作用,已用于出血热,并发现 有升压的有效药物和活性成分。
其中,王占玺《伤寒论药法研究》对《伤寒论》112方和 《金匮要略》262方共374方中较常用的药物174种进行了研 究,采用逻辑类比的方法,分门别类探析仲景用药规律,并 结合近代药理、药化、实验等情况予以说明,堪称仲景药法 研究较全面的著作。
1.理论研究
所以方证研究是
“认识疾病在于证,
常用的方法之一。 治疗疾病在于方”。
经方在临床各科的应用无不涉及,研究报道之多 可谓盛况空前,疗效之佳令人欣慰关注,大大拓展 了经方应用的领域,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仲景制方之 谜,并以雄辩的临床事实和翔实的实验数据再现了 经方的强大生命力和实用价值。
1.理论研究
主要是研究其用药特点及配伍规律,内容包括药 物的运用研究、药物配伍研究、药物剂量研究、药 物炮制研究与煎法服法研究等等。
留伟杰的《伤寒论方证临床阐述》、赵明锐的
《经方发挥》、郭子光的《伤寒论汤证新编》、辽 宁省中医研究院的《伤寒论方证研究》、李文瑞的 《伤寒论汤证论治》等。
1.理论研究
或总结前人经验,或结合近代人的实践,包括方 证释义、病理、药理、临床应用等方面。此外,还 有以注释《伤寒论》方为主的著作,如江苏中医研 究所的《伤寒论方解》、刘渡舟的《新编伤寒论类 方》、石国壁《经方要义》等。
《伤寒论》虽说是113方,因禹余粮丸(88条) 有名无药,又有4方是单味药(蜜煎方、文蛤散、猪 肤汤、甘草汤),所以具有配伍意义的实际上只有 108方。
其中由2味药组成的计8方,由3-4味药组成的各 计23方,5味药组成的计17方,6味药组成的计8方, 7味药组成的也是17方,8味药组成的计6方,9味药 以上的仅有6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