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 二轮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专题卷(全国通用)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一、单选题
1.农业和林业产品单一化,将会使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困境,这是因为
A.许多野生生物失去了原有的栖息地
B.与某些植物相对应的固氮菌、捕食者等将可能消失
C.不利于生态农业的发展,能量流动无法进行
D.农业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强,不易发生病虫害
【答案】AB
【解析】略
2.运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规律分析下列四项中,能量不利于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的是
A.在森林中,使能量多储存在木材里
B.在草原牧场,使能量多流向牛和羊
C.能量流经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人的食物)
D.在养鱼池,让有机肥料以腐屑形式被鱼类或饵料动物直接摄食
【答案】C
【解析】略
3.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X1过程的完成必须依赖于一种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
B.在次生演替中,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相等C.X2中包含了第三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
D.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时,其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碳来自Z1过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X1过程表示光合作用,大部分在绿色植物的叶绿体中进行,少部分在蓝藻等无叶绿体的细胞中完成,A错误。
生产者有部分未被利用的有机物,故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大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B错误。
X2中包含了次级消费者粪便中未被利用的能量,C正确。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其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碳由豆科植物提供, Z1过程是豆科植物的枯枝败叶等被分解者利用,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相关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4.根据下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物质形式是CO2
B.参与②过程的生物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③过程增强后②过程随之增强,所以不能通过增强③减少大气中的CO2
D.开发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可减少人类对①过程的依赖
【答案】C
【解析】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CO2形式传递,A正确;②过程包括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的呼吸作用,B正确;③过程主要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所以光合作用增强后,能减少大气中CO2,C错误;
①过程表示化石燃料的燃烧,要减少人类对①过程的依赖,需要人们开发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新的能源才行,D正确。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名师点睛】碳循环平衡的破坏——温室效应
(1)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
①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产生大量CO2。
②植被破坏,降低了对大气中CO2的调节能力。
(2)影响:会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3)解决措施
①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②开发新的能源,如利用风能、水能、核能。
③大力植树造林。
5.下图为某池塘的食物网及部分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值,单位是2-
-⋅
1
J)。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m
⋅a
A.该食物网中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鲈鱼
B.该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共同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C.该食物网中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为19%
D.根据图中数据,不能算出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值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图示可知:在该食物网中共有3条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幽蚊幼虫→太阳鱼→鲈鱼、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太阳鱼→鲈鱼、浮游植物→摇蚊幼虫→太阳鱼→鲈鱼,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鲈鱼,A项正确;生物群落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构成的,食物网中的生物包括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B项错误;该食物网中能量从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4200+3780)/41920≈19%,C项正确;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太阳鱼的同化量—太阳鱼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因题图中只显示出各营养级的同化量,因此无法计算出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及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6.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分析与相关原理不符的是( )。
A.在捕食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基本相同
B.枯枝败叶中储存的能量,不能被植物直接利用
C.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循环D.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不都是沿食物链进行的
【答案】A
【解析】选项A,在捕食链中,第一营养级属于自养型生物,获得能量的方式与异养生物不同;能量的用途中,最高营养级没有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错误;选项B,枯枝败叶中储存的能量主要是指以有机物形式存在的能量,分解者可利用这部分能量,但不能再被植物吸收利用,植物只能利用分解者分解后形成的无机物,正确;选项C,在生态系统中,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正确;选项D,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因此不都是沿食物链进行的,正确。
7.以下关于生命活动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一定与细胞膜上的受体有关系
B.神经递质进入突触后膜内,使下一个神经细胞兴奋
C.高等植物细胞之间连接的胞间连丝有信息交流作用
D.生态系统各个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总是单向进行的
【答案】C
【解析】
8.生态学家研究发现,植物群落中的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的比率(黄-绿比率)与群落的P(光合作用)/R(呼吸作用)比率呈现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如图所示,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 在春暖花开的自然水域,黄-绿比率有升高趋势
B. 在水稻的收获季节,群落P/R值可能在a点
C. 幼年植物的黄-绿比率一定在b点
D. 人工林的年平均黄-绿比率过高时,应进行适当采伐
【答案】D
【解析】在春暖花开的自然水域,叶片绿色加深即黄-绿比率降低。
收获季节,叶绿素含量减少,黄-绿比率较高,不应该在a点。
幼年植物黄-绿比率较高,不一定在b点。
人工林的年平均黄-绿比率过高时,P(光合作用)/R(呼吸作用)比率很低,净光合作用速率太低,原因是树的密度过大,应进行适当采伐。
9.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生物多样性包括细胞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B. 生物多样性是一些地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C. 每一种野生生物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基因库
D. 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其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答案】A
【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A项错误;生物多样性是一些地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B项正确;物种之间最根本的区别是基因不同,所以每个物种的基因库都是独一无二的,C项正确;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故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其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D项正确。
10.下列属于生态系统功能过程描述的是
①根瘤菌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成为无机氮的化合物被植物利用,最后重新回到大气中
②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用消耗
③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
④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根瘤菌将大气的氮气转化成为无机氮的化合物被植物利用,最后重新回到大气中,属于物质循环,①正确;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用消耗,属于能量流动,
②正确;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属于信息传递,
③正确;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属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④错误。
故选:A。
11.下列有关生物固氮及氮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根瘤菌是典型的共生固氮微生物,土壤缺氧时固氮能力会下降
B.圆褐固氮菌是典型的自生固氮微生物,其同化作用类型为自养型
C.反硝化细菌在生物圈的氮循环中起重要作用,如果缺少,空气中韵氮气会越来越少
D.对豆科作物进行与其相适应的根瘤菌拌种,能显著提高其产量
【答案】B
【解析】
12.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示意图,当一种生物的全部同化量来自两种生物时,且同化量各占一半,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的细菌促进了物质循环
B.图中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蛇
C.图中由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共3条
D.如蛇要净增重1千克,则最多要消耗绿色植物3500千克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微生物把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释放到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A正确;图中的食物链有绿色植物—蝉—螳螂—蛇、绿色植物—蝉—黄雀—螳螂—蛇、绿色植物—蝉—黄雀—蛇,BC正确;如蛇要净增重1千克,则最多要消耗绿色植物10000千克,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13.如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的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⑤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
B.⑤中包含了三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
C.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③/②xl00%
D.在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生态系统中,①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由于食物链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A正确;⑤中包含了三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B正确;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③/②xl00%,C正确;在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生态系统中,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①和人类投食的饵料中的能量,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14.南宋文学家辛弃疾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道:“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农业丰收景象。
这句词中隐含了农田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该食物链是( )
A. 蛇→蛙→鹰
B. 稻→蛇→鹰
C. 稻→害虫→蛙
D. 害虫→蛙→蛇→细菌
【答案】C
【解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该诗词中涉及到水稻、青蛙,而青蛙不能直接以水稻为食,青蛙是以害虫为食的,害虫是以水稻为食的,所以组成的食物链为:稻→害虫→蛙,故选C。
15.用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数量构建的金字塔分别称为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
在某一栎林中,第一营养级生物为栎树,第二营养级生物为昆虫,第三营养级生物为蛙、蜥蜴和鸟,第四营养级生物为蛇。
该栎林数量金字塔的示意图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能量金字塔是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成的一个金字塔图形图,每一台阶分别代表食物链中每一个营养级生物所含能量多少,其形状表明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程具有逐级递减的特征。
综上所述,A项正确,B、C、D三项均错误。
16.下列有关生态学原理或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蜜蜂找到蜜源后,通过跳圆圈舞向同伴传递,递这属于物理信息
B. 海洋、森林等生态系统能陶冶情操、激发创作灵感体现了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
C.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是单向的
D. 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答案】D
【解析】蜜蜂找到蜜源后,通过跳圆圈舞向同伴传递信息,属于行为信息,A错误;海洋、森林等生态系统能陶冶情操、激发创作灵感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的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错误;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C错误;低碳生活方式可以减少碳的排放,这样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D正确。
17.科学家研究了不同种类动物的能量(kJ·m -2·a -1)变化情况,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收割蚁只有不到1%的同化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
B. 占盐沼蝗摄入食物63%的未同化量可被分解者所利用
C. 黄鼠的生长效率(P/A )较低的原因是呼吸消耗的能量较多
D. 表中几种动物同化效率(A/I )不同是因为能量传递效率不同
【答案】D
【解析】收割蚁能量的同化量为31.0,而呼吸量为30.9,则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的能量为0.1,0.1÷31.0×100%=0.32%,A 正确;盐沼蝗的摄入量为3.71,同化量为1.37,则未同化量=3.71-1.37=2.34,占盐沼蝗摄入量=2.34÷3.71×100%=63%,
B 正确;黄鼠能量的同化量为3.80,呼吸量为3.69,因此用于生长的能量就很少,
C 正确;同化效率是某种动物的同化量与其摄入量之比值,能量传递效率是后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占前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之比值,显然二者没有必然联系,
D 错误。
【点睛】本题关键是能从表格中数据获取有效信息。
摄入量=同化量+微生物分解的量,同化量=呼吸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的能量(即表格中生产量)。
18.弃耕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
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
2
A. 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是3%
B. 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2.45X1011J/(hm 2·a)
C. 田鼠和鼬呼吸量中的能量储存在ATP 中
D. 田鼠和鼬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5%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答案】C
【解析】
分析表中数据,可求得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是(2.25×107)÷(7.50×108)×100%
=3%,A正确;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即为2.45X1011J/(hm2·a),B正确;田鼠和鼬呼吸量中的能量一部分储存在ATP中,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C错误;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5%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D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关键是能量流动的计算、各营养级同化能的去向,注意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的同化能=摄入能-粪便能;能量传递效率是下一营养级的同化能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能之比。
19.雄孔雀开屏是向雌孔雀发出的一种求偶信号,这种信号属于()
A.化学信息B.物理信息
C.行为信息 D.营养信息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雄孔雀开屏是向雌孔雀发出的一种求偶信号属于行为信息,选C。
考点:本题考查信息传递功能,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的能力。
20.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
A.生产者B.消费者
C.分解者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成分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掌握程度。
21.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行为信息的是()
A. 雄孔雀在雌孔雀面前的频频开屏
B. 工蜂中侦察蜂所跳的“圆圈舞”
C. 某些鸟类的求偶炫耀
D. 看家狗在外出时的频频撒尿
【答案】D
【解析】孔雀开屏、蜜蜂跳舞、某些鸟类的求偶炫耀都属于行为信息;看家狗外出时撒的尿属于化学信息。
22.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生态瓶中只有一条食物链,共含有三个营养级。
若每个营养级每日每小时的耗氧量如右图中曲线所示,则曲线a、b、c所反映的营养级依次是
A. 第三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一营养级
B. 第一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二营养级
C. 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一营养级
D. 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由图可知a耗氧量相对值可以负值说明可以产生氧气,应是第一营养级,故A、B错误。
B的耗氧量总是比c大,c最可能是第二营养级,b是第三营养级,故C错误,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构成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23.在生态系统中,下列各组生物属于生产者的是
A.光合细菌、酵母菌 B.蓝藻、硝化细菌
C.乳酸菌、铁细菌 D.硝化细菌、乳酸菌
【答案】B
【解析】酵母菌属于腐生型真菌属于分解者,A错误;光合细菌蓝藻、硝化细菌属于自养型生物,在生态系统中都是生产者,B正确;乳酸菌属于腐生型细菌属于分解者,C、D错误.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结构
【名师点睛】生态系统中生物部分各具功能:
(1)生产者是能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自养生物,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如绿色植物、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等自养型生物在生态系统中都是生产者.
(2)消费者是指必需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的动物等,不包括腐生动物例如蚯蚓等,还包括寄生的植物如菟丝子.
(3)分解者包括细菌和真菌.靠分解动物植物的排泄物和遗体中的有机物获取能量.
24.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
A.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
B.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D.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故选B。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结构
【名师点睛】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组成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2)生产者;(3)消费者;(4)分解者.
2、营养结构
(1)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2)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的复杂营养关系。
25.如图表示在某生态系统中,a、b、c三个种群数量变化相互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a肯定是生产者,b肯定是初级消费者
B. a→b→c构成一条食物链
C. a与b、b与c为捕食关系
D. a与c为竞争关系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图解:图中看出,a、b、c三个种群数量之间的关系呈现负反馈调节的关系,由c增加→b增加→a增加和c减少→b减少→a减少可知,a、b、c三者构成的捕食关系为c→b→a.
解:A、根据图中数量关系可以判断a、b、c三者构成的捕食关系为c→b→a,a为次级消费者,A错误;
B、c→b→a构成一条食物链,B错误;
C、a与b、b与c为捕食关系,C正确;
D、a与c不存在竞争关系,D错误.
故选:C.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种间关系.
26.(2015秋•安阳校级期末)全年对太阳能量的利用率,森林生态系统远大于农田生态系统,主要原因是前者()
A.以木本植物为主 B.土壤肥沃
C.不施农药 D.植物群落有分层结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1、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
2、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解:农田生态系统中,主要是农作物,一般分层现象不明显,且农作物是一年生植物(半年或者更短).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群体有分层现象,而且以多年生的木本植物为主,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复杂,对阳光分层利用更合理有效.
故选:D.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7.如图为生态系统中部分能量流动情况示意图,①②③④⑤⑥各代表一定能量,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从能量关系来看①=②+⑤
B.含碳有机物是图中各种能量的载体
C.分解者获得的能量最少
D.③/②代表第二营养级流入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AC
【解析】
试题分析:从能量关系来看①>②+⑤;A错误。
物质是能量的载体;B正确。
由图示无法确定分解者获得的能量多还是少;C错误。
能量传递效率为相邻营养级间同化量之比;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知识,意在考查识图能力及对知识的理解应用。
28.下列与生态系统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土壤微生物不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 氮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不断循环的,因此农田不需施加氮肥
C. 动物可通过特殊的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信息
D. 在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的速度慢
【答案】C
【解析】腐生的土壤微生物为分解者,是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重要成分,A错误;大气中的氮气可以通过豆科植物根部的根瘤菌固定(生物固氮),而其他植物不能以这种方式获得氮源,而要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只有通过“氮气+氢气→氨气”(人工固氮)的方式生产氮肥,再施加到农田里以促进农作物生长,B错误;动物可以通过特
殊的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进行传递信息,属于行为信息,C正确;在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的速度快,D错误。
29.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
某同学据此设计了一个水池生态系统。
下列属于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是
A. 小鱼吃的小虾
B. 吃小鱼的大鱼
C. 泥巴中的藻类
D. 泥巴中的大肠杆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小鱼吃的小虾属于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A错误;
B、吃小鱼的大鱼属于三级消费者,为第四营养级,B错误;
C、泥巴中的藻类属于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C正确;
D、泥巴中的大肠杆菌属于分解者,不属于营养结构,D错误.
故选:C.
30.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物种多样性的提高
B. 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属于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
C. 生物圈的物质和能量均可实现自给自足
D. 不同环境的自然选择是物种多样性形成的重要原因
【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起到了选择作用,有利于物种多样性的提高,A项错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发生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生长素是植物自身产生的内源性调节物质,针对其自身发挥作用,不属于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B项错误;生物圈的物质可实现自给自足,能量不能,C项错误;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而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因此不同环境的自然选择是物种多样性形成的重要原因,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31.(8分)乌岩岭自然保护区位于浙江南部泰顺县,动植物种类丰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乌岩岭内所有的生物构成了一个。
科学家对保护区内的各种动植物进行调查,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
(2)在这个保护区内,黄腹角雉是中国特产珍禽,为了保护濒危物种,科学家对乌岩岭的黄腹角雉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常采用的方法是;调查显示,乌岩岭黄腹角雉典型栖息地的黄腹角雉种群密度最大可达7.08只/km2,决定其种群密度的种群特征为和。
(3)下图是乌岩岭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
①在碳循环的过程中,同时伴随着。
②写出图中(用字母表示)生产者分解者
【答案】(1)群落丰富度(2)标志重捕法出生率死亡率(3)能量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