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踪迹|北宋蔡齐开“颍州儒学”之先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史踪迹|北宋蔡齐开“颍州儒学”之先河
北宋蔡文中公像
在北宋,被朝廷赐以“文忠”美谥颇为不易,而曾任颍州太守者辞世后获此谥号,则有蔡齐、欧阳修和苏轼三人,被美誉为颍州“三文忠”。
蔡齐(988-1039),字子思。
祖籍洛阳(今河南省巩义),其曾祖父蔡绾曾为莱州胶水(今山东平度)县令,遂定居于此。
大中祥符八年(1015)以莱州贡士身份赴汴京应中央礼部试,举进士及第。
宋真宗阅其试卷,赞有“宰相器”,面试时见其“仪状俊伟,举止端重”,当即钦定为状元,并连称“得人矣”。
诏令“状元给驺”,由皇家驺骑仪仗卫士七人“清道传呼以宠之”。
从蔡齐开始,获得状元殊荣者“跨马游街”成为定制,后来的各朝代也相继沿袭。
蔡齐从政后,历官将作监丞、兖州和潍州通判、右司谏、礼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给事中、起居舍人知制诰、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侍郎、参知政事(副宰相)等职,成为朝廷的宰执重臣,人称“状元宰相”。
宋景祐四年(1037)夏,蔡齐因与权臣意见不和,遂辞去宰相职务,而以户部侍郎赋闲待选,不久出知颍州(今阜阳市)。
蔡齐在颍州并未消极避世,而是积极为地方办实事好事,遗爱地方,造福百姓,如颍州旧志记载“他所建置,为民犹多”。
蔡齐深感颍州当地的教育较为落后,而仁宗皇帝却在景祐四年(1037)正月刚刚下诏:“非藩镇不得立学”,这一规定限制了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
蔡齐为此斗胆上书,据理力争:颍州地处畿内(距京城开封较近),且也是有名望的大郡,应该依照“藩镇”层次设立学校。
仁宗皇帝也觉得有言之有理即“特批”奏准。
于是,在宝元元年(1038)间,“颍州儒学”肇基于西湖境上,这是朝廷批准的第一个不是藩镇的地方儒学,此后诸多郡州等亦相继立学。
据清乾隆《颍州府志》(建置志·学校志·学宫)记载:“自宋蔡齐守颍奏请立学,颍之有学自此始。
……故民淳气和,教化之行,颍实为先导焉。
”到庆历四年(1044)朝廷诏诸路、州、军、监各令立学,学者二百人以上许更置县学,自此诸州郡县无不有
学。
欧阳修称赞说:“海隅徼塞,四方万里之外莫不皆有学。
”宋代的这次地方官学教育之兴,与蔡齐奏请创建“颍州儒学”之先河不无关系。
明正德刘节《颍州志》州图,儒学旧基
儒学,又称黉学、学宫,亦称文庙、孔庙等,以崇祀先师先哲孔子,传播儒家学说为主。
因此,在我国古代,文庙与学宫联系密切,文庙就是学宫,学宫就是文庙,庙学合一,祭教合一。
天下儒学皆为统一的规制,前庙后学,这是古代官学的显著特色。
通常儒学多设立在城内,并具有颇具规模的建筑,门墙殿庑,规制大备,有祭祀殿堂,有教学校舍,有膳食学仓,有经典藏书,及相应的管理制度。
清康熙《颍州志》学宫图
颍州太守蔡齐,为何把“颍州儒学”选建在了颍州北城外郭西北隅的近西湖处。
明正德刘节《颍州志》(卷之一·古迹)分析了个中原因:“当其时,颍阴风淳俗美,故西湖游赏之胜闻天下。
建学近西湖,岂所以纾学者之怀抱,而兴其鸢飞鱼跃之心。
不然,何近舍胡城而远置于外郭哉?”同时,明正德《颍州志》(卷之一·州图)在北城城外之西、西湖之南境标注有“古学基”三字。
据我市老一辈文史专家刘奕云先生考证,“似应在今双龙桥西之白蟹泉与扳(搬)井之间”。
历史上古西湖距离北城西隅颇近,曾遭多次大水漫灌并迫近颍州城西,肇基于西湖境上的颍州儒学,历约340年,亦遭洪水冲淹而最终归于荒废。
我市文史文物学者祝祖良先生,曾在此处的拆迁工地渣土中发现琉璃瓦等大型建筑构件的残件,说明建筑档次之高,或为废儒学基址。
北宋宝元二年(1039)四月四日,蔡齐因病殉职于颍州任上,终年52岁。
朝廷赠兵部尚书,谥曰“文忠”。
官方迎祀蔡齐入颍州文庙名宦祠。
不仅是朝廷褒奖他,地方官员和黎民百姓也非常爱戴他。
《宋史·蔡齐传》和颍州旧志均记载:在蔡齐病故于颍州后,他从前的下属朱寀(南都人,登进士第,累官至秘书丞、集贤校理等)奉命来颍州料理蔡齐的后事,官吏和老百姓见了朱寀,指着蔡齐在颍州留下的诸多政迹哭泣说:“这些都是蔡知州的遗迹啊!”可见蔡齐在颍州
政绩卓著,仁德恩惠感人至深。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撰《尚书户部侍郎赠兵部尚书蔡公行状》,称颂他“在大位,临事不回,无所牵畏,而恭谨谦退,未尝自伐,缙绅倚以为重。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撰《墓志铭》赞美他“浩然示至公于内外,以进贤为乐,以天下为忧。
见佞色则疾,闻善言必谢。
”
我市著名画家李伯英《颍州孔庙》图
明洪武九年(1376)后,倾圮于大水的颍州儒学,这才迁建于南城内大十字街(大隅首)之东路北,与路南青云街相对。
颍州儒学为谁所迁址重建,旧志没有明确记载,但此时的驻军颍州卫首脑为李胜将军,知府为合肥人方玉,他“洪武六年知颍州,有干才,兵火之余营建一切,皆其规度。
”(清乾隆《颍州志》卷之六·名宦志)。
当时的军政主官李胜、方玉或是颍州儒学的重建者。
颍州儒学占地近百亩,院内苍松翠柏,古木参天,芳草绿茵,是一座规模宏大、构筑精美、庄严肃穆的明清时代的古老建筑群落。
由于岁月浸浊,颍州儒学建筑时有损毁,增建、重建和修缮频繁。
明嘉靖李宜春《颍州志》城图,儒学位置
民国4年(1915),将文庙明伦堂旧址改为模范小学,旋又改为明伦小学、县立第二小学、中正小学。
民国16年(1927)与昭忠女子小学合并,改称东城小学至今。
民国23年(1934),阜阳第七行政督查行署专员南岳峻修缮文庙,修葺泮池、砖井并建井亭二座。
民国28年(1939)抗日战争时期,阜阳在文庙内成立专区动员委员会(亦称动员指导处),领导各县动委会和各县工作团的工作,宣传抗日救亡,搞青年运动。
解放后,阜阳军分区修械所驻扎在文庙内,此时存有“棂星门”等部分建筑。
颍州文庙今已不存。
50年代颍州文庙棂星门建筑老照片
北宋蔡齐所创立的“颍州儒学”,与欧阳修在皇祐初年(1049-1050)创建的“西湖书院”,在教学内容、教育管理、经费来源等方面有诸多不同,二者的名称亦不可混淆。
“颍州儒学”是古代颍州(今阜阳市)的最高学府,其张四维(礼义廉耻)、施教化功能作用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
颍州儒学在阜阳历史上,对传播教育文化,起
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