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华地貌的多彩景观——岷山黄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钙华地貌的多彩景观——岷⼭黄龙
黄龙景区在九寨沟的南⾯⼤约⼀百公⾥、两个⼩时车程的地⽅。
因为⼆者的风光有很⼤差异,因此我觉得去⼀次黄龙很有必要。
黄龙位于岷⼭主峰雪宝顶,下临涪江源流,是⼀条长7.5公⾥、宽1.5公⾥的缓坡沟⾕。
沟内布满乳黄⾊岩⽯,远望好似婉蜒于密林幽⾕中的黄龙,酷似中国⼈⼼⽬中“龙”的形象,黄龙沟的名字就来源于此。
藏民称之为“东⽇·瑟尔磋”,意为东⽅的海螺⼭(指雪宝顶)、⾦⾊的海⼦(指黄龙沟)。
雪宝顶系岷⼭⼭脉主峰,海拔5588⽶。
这⾥⼭顶终年积雪,⼭腰岩⽯嶙峋,沟壑纵横,湖泊星罗棋布,较⼤的海⼦有108个。
明代(公元1368~1644年),⼈们在此修建了黄龙寺,⽤以奉祀黄龙。
据《松潘县志》记载:“黄龙寺,明兵马使马朝觐建,亦名雪⼭寺,相传黄龙真⼈养道于此,故名。
有前中后三寺,殿阁相望,各距五⾥。
”相传是因为⼤禹治⽔时,黄龙为禹负⾈,出⽣⼊死,助禹历经艰⾟“疏通九河,降九妖⼀⼗⼋怪”。
当百川⼊海,⽔陆分明,⼤功告成,黄龙却不愿意享受封爵,⽽归隐于牟尼沟⼆道海,尔后跨⽩⿅到藏龙⼭(今黄龙沟)修炼,得道⽻化⽽去,遗五⾊⼭⽔于世,后⼈在此建寺,岁岁朝觐。
黄龙寺有对联“碧⽔三千同黄龙飞去,⽩云⼀⽚随野鹤归来”,描绘了道教天⼈合⼀的⾃然和谐。
沟内原有前、中、后三座寺庙,前寺现仅存遗址;中寺共五殿,占地约5100平⽅⽶,现存观⾳殿及殿内⼗作罗汉塑像。
其庙宇位于黄龙沟尽头海拔3558⽶,建筑基本保存完好。
黄龙古寺是考察少数民族地区道教⽂化演变的重要遗址,也是岷江源头追溯⼤禹治⽔史迹的重要佐证。
明代这⾥的前、中、后三座寺庙,殿阁相望,⾹⽕旺盛。
后来前两寺⼤部颓败,留下中寺⼀间观⾳殿和沟⾕顶端的后寺建筑基本完好。
后寺现为道家神庙,殿内供奉黄龙真⼈像。
迄今每逢农历六⽉中黄龙寺传统庙会,⽅圆数百⾥的藏、羌、回、汉各族群众便会聚在此,或进⾹朝⼭、⼊寺祈祷,或游乐赏景、欢歌喜舞。
进⼊黄龙可以从景区⼤门进⼊这届爬⼭,也可以乘距⼤门左⾯⼀两公⾥外的索道上⼭。
我为了节省体⼒,先乘索道达到最⾼处,再慢慢沿观景步道慢慢下⼭,从景区⼤门⼝出园。
出了索道后,沿步道去往五彩池。
这⾥的海拔⾼度也许在3800⽶左右,多少有点⾼反下的体⼒不⾜。
⾛了约有半个多⼩时,来到了五彩池。
这个五彩池与九寨沟的五彩池完全不同,这⾥是⼀种钙华地质下的彩池群。
五彩池的海拔3576⽶,总共有彩池693个,是黄龙沟内最⼤的⼀组彩池群,也是世界上规模最⼤、海拔最⾼的露天钙华彩池群。
彩池间错落有致,汪汪池⽔漫溢,远看块块彩池宛如⽚⽚碧⾊⽟盘,在阳光照射下,⽩、紫、蓝、绿,浓淡各异,⾊彩缤纷。
池坝形态各异,有弧形、扇形、裙边形等,排列参差错落,层叠⽽上。
池⽔随⽔⾥的沉积物、池坝的颜⾊、光的折射度、池的深浅⽽变得多姿多彩。
正是由于五彩池的⽔沿层层梯⽥坡地,⽔飞浪翻⼀路流淌,才会在长达2.5公⾥的脊状坡地上,形成了⼀个⼜⼀个奇观。
紧挨着五彩池就是那座黄龙后寺。
其有600余年悠久的历史,属道教观宇,背靠五彩池,下距黄龙中寺六百余⽶。
⽽下⾯的黄龙中寺海拔3470⽶,始建于明朝,属藏传佛教苯波教寺庙。
建筑古朴雄伟,殿内塑像做⼯精细,体现了黄龙景区内藏汉民族宗教相互融合的⽂化特点。
中寺位于争艳池和五彩之间,这⾥虽没有了彩池,但红松等针叶林满⼭,杜鹃林等植物遍地,环境幽雅。
中寺原有殿宇七处,殿堂分别以“灵官”、“弥勒”、“天王”、“⽕神”、“观⾳”等命名,如今游⼈能看见的便是观⾳殿,其余各殿已在岁⽉的沧桑中
消失。
⼤殿两侧原有⼀幅对联:“苦闷远望万愁解,乐观回头⼀笑空。
”表达出⼤彻⼤悟、笑看⼈⽣的洒脱情怀。
争艳池由658个彩池组成,是黄龙溝第⼆⼤彩池群,海拔3454⽶。
上距黄龙中寺⼀千⽶,下距娑萝映彩池三百⽶,是黄龙景区彩池群中池堤形态最丰富、最优美的彩池群。
池⽔深浅各异,堤岸植被各不相同,在阳光照射下,池群⼀抹⾦黄,⼀抹翠绿,⼀抹酒红,⼀抹鲜橙……争艳媲美,各领风姿,令⼈⽬不暇接。
池群中⽆论从形态、颜⾊、质地等不同⾓度去观赏,每个池⼦都有各⾃的奇特和艳丽之处,有争奇⽃艳的感觉。
池中⽔底世界更为丰富多彩,令⼈⼼旷神怡。
娑萝映彩池有彩池400多个,海拔3415⽶,下距明镜倒影池⼀百⽶远。
“娑萝”就是杜鹃花,据说春季时在池群周围环绕开满各⾊杜鹃花。
这⾥碧蓝的池⽔、⾦⾊的钙华壁与天光交相辉映,五彩缤纷,天⽣⼀幅诗意画⾯。
深秋季节,红叶、黄叶倒映池中,⼭⽔⼀⾊,⼜是另⼀番景⾊。
明镜倒影池有彩池180个,海拔3400⽶,下距盆景池四百⽶。
这⾥池⾯光洁如镜,⽔质清丽碧莹,倒映池中的天光云彩、雪峰密林,镜像⼗分清晰。
明镜似的彩池,从各个⾓度将天地万物展⽰得淋漓尽致。
盆景池由近百个⽔池组成,池中有池,池外套池。
池堤随树的根茎与地势⽽变,堤联岸接,活⽔同源,顺势层叠;池底呈黄、⽩、褐、灰多种颜⾊,池⾯澄净⽆尘,望若明镜;池旁池中,到处是⽊⽯花草,翠柏盘根,⼭花含笑,野果缤纷。
⽔池⼤的有⼀、两亩,⼩的⼏平⽅⽶,如蹄、如掌、如菱⾓、如宝莲、千姿百态。
巨⼤的⽔流,沿沟⾕漫游,注⼊梯湖彩池,层层跌落,穿林、越堤、滚滩。
进沟的第⼀池群,掩映在⼀⽚葱郁的密林之中,穿过苍枝翠叶,20多个彩池参差错落,波光闪烁,层层跌落,⽔声叮咚;有的池群池埂低矮,池⽔漫溢,池岸洁⽩,⽔⾊碧蓝,在阳光照射下,五彩缤纷。
有的湖中古⽊⽼藤丛⽣,如雄鹰展翅,似猛虎下⼭,惟妙惟肖,栩栩如⽣;有的池中⽣长着松、柏等树⽊,或⾼出⽔⾯,或淹于⽔中,婀娜多姿,妩媚动⼈,形似“⽔中盆景”。
这⼀⽚绚丽的景观,俨然天设地造的奇特盆景,也许盆景园艺师们也会叹为观⽌。
下⾯的“⾦沙铺地”景观海拔3305⽶,长约1300⽶。
是⽬前世界上发现的同类地质构造中,⾯积最⼤,距离最长,⾊彩最艳的地表钙华滩流。
碳酸盐在这⾥失去了凝埂成池的地理条件,因此漫坡的⽔浪,在⼀条长约1.3⽶的脊状斜坡地上翻飞,并在⽔底凝结起层层⾦黄⾊钙华滩,布满⼀层层乳黄⾊鳞状钙华体好似⽚⽚“鳞甲”,在阳光照耀下发出闪闪⾦光,看上去恰似⼀条巨⼤的黄龙从雪⼭上飞腾⽽下,“龙腰龙背”上的鳞状隆起,则好象黄龙的⽚⽚“龙甲”。
这⾥是黄龙⼜⼀罕见奇观。
这⾥最宽的地⽅约122⽶,最窄处只
有40⽶。
从“⾦沙铺地”下泻的钙华流,在这⾥突然塌陷,跌落成⼀堵⾼10⽶,宽40⽶的钙华陡崖,它是世界最长的钙华塌陷壁。
奔涌的⽔流从堤埂上翻越⽽下,在钙华壁上跌宕成⼀道⾦碧辉煌的钙华瀑布,⼗分壮观。
这⾥的钙华多为马肺状和⽚状钙化觉积,凝垂欲滴,⾊泽⾦黄,使整个瀑布显得富丽壮观。
经太阳余辉点染,反射出不同的⾊彩,远望如彩霞从天⽽降,分外辉煌夺⽬。
⼀路接着往下,可见到千层碧⽔冲破密林,顺坡⽽下,在⾼约10⽶、宽约60余⽶的岩坎上飞泻⽽来,形成数⼗道梯形瀑布,如珍珠流滚落,银光闪烁;如⽔帘⾼挂,云雾蒸腾;如丝般缓流,舒展飘逸;如珠帘闪动,风姿绰约,号称“飞瀑流辉”。
临近黄龙景区进出⼝处的是⼀组精巧别致、⽔质明丽的池群——迎宾池。
池⼦⼤⼩不⼀,形状奇特,⾊彩艳丽,错落有致,四周⼭岳环峙,林⽊葱茏,⼭间野花竞放,彩蝶飞舞。
⼭间⽯径曲折盘旋,点缀着观景亭阁,倍添情趣。
这⾥的海拔只有2000⽶左右,⼀路⾛来⼤约有四五公⾥,海拔下降了1800⽶。
黄龙⼀带多喀斯特峡⾕,空间多变,崖峰峻峭,⽔景丰富,植被繁茂。
黄龙以彩池、雪⼭、峡⾕、森林“四绝”著称于世,再加上滩流、古寺、民俗称为“七绝”。
其规模宏⼤、结构奇巧、⾊彩丰艳的地表钙华景观为主景,有着罕见的岩溶地貌,堪称⼈间仙境。
黄龙沟连绵分布钙化段长达3600⽶,彩池数多
达3400余个。
黄龙沟背倚终年积雪的岷⼭主峰雪宝⿍,⾼⼭雪⽔和涌出地表的岩溶⽔交融流淌。
随着流速缓急、地势起伏、枯枝乱⽯的阻隔,⽔中富含的碳酸钙开始凝聚,发育国固体的钙华埂,使流⽔潴留成层叠相连的⼤⽚彩池群,绘出了黄龙奇观的第⼀幅天然图画。
碳酸钙沉积过程中,⼜与各种有机物、⽆机物结成不同质的钙华体,还有光线照射的种种变化,形成池⽔同源⽽⾊泽不⼀的多彩景观。
1992年12⽉,黄龙被联合国教科⽂组织作为⾃然遗产列⼊了《世界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