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的运动规律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的科学规律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的科学规律
侧向挤压形成褶皱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的科学规律
2、受到水平的拉伸就会形成裂谷(如红海东非大裂谷)或正断层
正断层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的科学规律
3、受到水平方向的剪切、扭为就会形成 平移断层及各种扭动构造。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的科学规律
第二节、板块构造学说简介
• 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受南美和非洲大陆海 岸线形态极其相似启发,再结合在古生物、地层、 地貌和构造等方面的对应证据,提出了“大陆漂 移”假说,但由于未能阐明大动漂移的动力学机 制而未被重视;
地震,也是由于
该断层错动引起
的。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的科学规律
三、 地壳的垂直运动主要标志
1、沉积相(岩相)及其变化
岩相(岩性特征和古生物化石特征的综合)在横向和纵向 上的变化与地壳运动关系密切。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的科学规律
2、超过沉积环境的厚度
利用沉积物或沉积岩的厚度资料 可以反映地壳升降运动的速度和幅度。 如浅海的水深不超过200m,故浅海沉积 物厚度按理要少于200m,北京西山中元 古代浅海相白云岩厚度达3000-4000m, 远远超过浅海的水深,说明当时是一边 沉积,地壳一边下降。
2、将地壳的稳定区称为“地台区”,典型地台区(又 称克拉通)在经历了早期地槽活动阶段之后,再 转入长期的、相对稳定的构造演化过程。地台区 具有双层结构,下部为地槽期形成的结晶基底,上 部为地台期形成地的壳运沉动与板积块构盖造的科层学规。律
五、地壳水平运动的主要证据
1、岩层受到水平侧向挤压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褶皱或逆断层
大陆漂移有那些证据?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的科学规律
1.大陆拼合
地壳运动学说

地壳运动学说是指地壳运动的演化过程和规律的科学理论。
地壳是地球上表面的一层岩石,它是由地幔上的岩浆冷却凝固而成的。
地壳运动是指地壳及其上的物质运动的过程。
地壳运动学说提出了地壳运动的基本规律,包括:地壳运动是地球内部构造运动的结果。
地球内部有许多动力推动地壳运动,其中最重要的是地幔的运动。
地幔是地球内部最下层的一层,它由熔融的岩浆构成,因此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当地幔流动时,会推动地壳进行运动。
地壳运动分为构造运动和流动运动。
构造运动是指地壳的形态发生变化的运动,例如山脉的形成、地壳的拉伸和挤压等。
流动运动是指地壳上的物质在表面运动的过程,例如海流的运动、地震的传播等。
地壳运动有规律性。
地壳运动不是随机的,而是有一定的规律性。
例如,山脉的形成是在地壳拉伸的过程中发生的;地震是在地壳挤压的过程中发生的。
地壳运动是慢的。
地壳的运动速度很慢,一般在每年几厘米到几十厘米的范围内。
然而,在地壳运动的过程中,会发生许多大规模的地质事件,例如山脉的形成、海岸的侵蚀和地震的发生等。
地壳运动学说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对于了解地球的演化和地质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地质科学技术的发展,地壳运动学说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为我们了解地球提供了更多的线索和思路。
在地壳运动学说的研究中,科学家们还发现了许多新的现象和规律。
例如,地壳的运动不仅与地幔的运动有关,还与地球表面的气候和气候变化有关。
地壳运动也会影响地震的发生,并且地震会对地壳运动产生影响。
此外,地壳运动学说也与其他科学领域有密切的联系。
例如,地壳运动会影响海洋的形成和变化,海洋的变化又会影响气候的变化。
地壳运动也会影响地球的生物多样性,例如物种的迁移和演化。
总之,地壳运动学说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岩石运动的科学,它对于我们了解地球的演化和地质现象具有重要意义,并与其他科学领域有着密切的联系。
了解地球的地壳运动

了解地球的地壳运动地球的地壳运动是指地球表面岩石层的运动和变化。
地壳是地球外层的固体表面,它由地壳岩石构成,分布着陆地和海洋。
地壳运动的主要表现有地震、火山喷发以及地质构造的变化等。
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常见现象,通常是由地壳内部岩石层发生断裂或地质构造运动而引起的。
地震的发生造成的震源释放出的能量会引发地震波的传播,这些地震波以地震波前波、S波和表面波等形式传播到地球表面,引起地面的晃动。
地震不仅仅是一种破坏性的自然灾害,还是人类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和地壳运动规律的重要手段之一。
火山喷发是地壳运动的另一种形式,它通常发生在地球表面的某些特定地区。
火山是地壳内岩浆从地下喷发出来形成的山体,在火山口喷发的时候会释放出大量的熔岩、火山灰、火山气体等物质。
火山喷发不仅能够改变地貌和增加地壳的构造,还能够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对周围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除了地震和火山喷发之外,地壳运动还体现在地质构造的变化上。
地质构造是地球地壳内岩石的组织和分布状态,包括地球的板块构造、山脉的形成、地震带的分布等。
地球的地壳由多个地壳板块组成,这些板块相互之间会发生相对运动,形成地震和地震带。
同时,地球上还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山脉,这些山脉的形成也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地质构造的变化不仅仅影响到地表的地貌,还对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产生重要的影响。
总而言之,地壳运动是地球表面岩石层的运动和变化,包括地震、火山喷发以及地质构造的变化等。
地壳运动不仅是地球自身的一种运动形式,也是地球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变化因素之一。
了解地壳运动对于人类认识地球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三地壳运动规律知识点

高三地壳运动规律知识点地壳运动是指地球表面岩石层的变动和演化过程,是地球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球表面地理景观的形成和变化的根本原因。
地壳运动规律的研究对于地理科学和人类文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高三地壳运动规律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一、地震与板块运动地震是地球上一种常见地壳运动现象,是地球板块活动的主要表现之一。
板块运动是指地球上岩石层的大规模运动,主要分为构造板块运动和构造变形两种。
构造板块运动是指地壳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而构造变形则是指地壳板块内部岩石的变形和位移。
地震的发生和传播是地壳板块活动的结果,它通常发生在板块边界或板块内部的断裂带上。
地震的强度和频率与板块活动的性质和速度密切相关。
例如,在板块边界处,如太平洋火山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地震较为频繁,强度也较高。
而在板块内部,如北美洲和欧亚大陆中部,地震相对较少。
二、地壳抬升与沉降地壳抬升与沉降是地壳运动中重要的表现形式,也是地理景观演变的重要原因。
地壳的抬升和沉降主要与构造板块运动和构造变形有关。
在构造板块运动中,岩石层的挤压、伸展、剪切等力学作用导致地壳的抬升与沉降。
例如,当两个岩石板块相互挤压,板块边界处的岩石层会向上抬升,形成山脉和高原。
相反地,当岩石板块发生拉伸或剪切作用时,板块内部的岩石层会下沉,形成盆地和海洋。
此外,地质作用如岩浆侵入、火山喷发以及河流冲刷等也会引起地壳抬升和沉降。
例如,火山的喷发会在火山口周围形成火山锥体,岩浆侵入地壳下部会使地壳发生抬升;河流的冲刷作用会改变地表地质结构,导致地壳抬升和沉降。
三、地壳运动与地理灾害地壳运动是地理灾害的重要来源之一。
地震、火山喷发、地面塌陷等地震灾害通常与地壳的运动有关。
地震是地壳运动中最常见的灾害之一,它通常发生在板块边界或断裂带上,造成的破坏和人员伤亡都是巨大的。
例如,近年来发生的日本福岛核灾和中国汶川地震都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
火山喷发是由于地质活动造成的,火山口周围由于岩浆侵入和火山气体的释放导致的地表沉降和地面塌陷,经常伴随着火山灰、火山烟尘和熔岩的喷发,对人类的生活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赵国勇 地壳运动规律

赵国勇地壳运动规律赵国勇先生是中国地理学家,他的开创性贡献之一就是建立了地壳运动的规律。
20世纪初,赵国勇在进行大量实验和测量研究后,发现了地壳运动的规律,赢得了世界名声。
赵国勇先生最初发表过以“柔性地壳运动论”为主题的研究论文。
他认为,地壳是可以伸缩的,当地壳受到拉力时,会伸长;当地壳受到挤压时,会曲缩。
根据他的理论,地壳的运动是以变形来表现的,可以用平面几何学的方式来描述。
他还提出,地壳应该有一个支撑层,以防止地壳的拉伸和压缩。
20世纪30年代,赵国勇提出了第二个重要规律地壳变形运动有加速度。
也就是说,地壳的变形运动并非是一个稳定的过程,而是一个加速变形过程,而地壳周期性的变形又分为大体加速变形期、加速变形期和减速变形期。
后来,赵国勇提出了第三个重要规律地壳运动周期性。
他认为,地壳的运动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周期性变换的,这个周期性变换与地球的转动轨道有关。
他用地球的参数表示弹性地壳的大小及厚度,提出了一种对地壳的变形进行描述的新方法。
他还建立了一种新的方法,以描述地壳的运动规律,他用“圆锥”来替代圆筒,以表示地壳的运动方式。
赵国勇的研究结果不仅为中国地质学家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同时也为地球物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结果。
其后研究者又对赵先生的论文进行深入地研究,以更完善的理论来解释地壳变形的实际情况,在解释地壳运动的规律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果。
赵国勇的研究成果对现今的地质学研究仍然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地质学家们正在进一步研究他的理论,以扩展其可靠性,用以更精确地解释地壳变形的实际情况。
赵国勇先生是中国地理学家中最具有历史影响力的人物,他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建立了地壳运动规律,从而奠定了地质学家研究地球变形规律的重要基础。
赵先生的实践和理论研究阐述了地壳变形运动的基本特征,为我们了解地球变形规律提供了重要的帮助,极大地促进了对地壳的研究,成为了中国地理学的重要贡献。
地球的地壳运动

地球的地壳运动是指地球表面岩石层的变动和变形。
地壳运动是地球地质学中的重要概念,涉及地球表面岩石层的运动和改变。
地球的地壳由若干块状构造板块组成,它们以极慢的速度在地球表面上移动和变形,形成了我们所知的地球地貌和地理构造。
地壳运动主要分为两种形式: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
构造运动是指地球表面岩石层因板块漂移、地山脉的抬升和地壳的沉降等因素而发生的变动和变形。
这些运动通常发生在边界地区,如板块交界处,导致地震、火山喷发和地壳抬升等现象。
地震活动是地壳运动中的一种表现,是由地壳内部的应力积累和释放引起的。
当地壳内的断层面突然滑动时,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形成地震。
地震不仅对地质构造产生影响,还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灾害。
地壳运动对地球的地貌、地理构造和地震活动都有重要影响。
它塑造了地球表面的山脉、平原、河流和海洋等地貌特征,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地质构造。
同时,地壳运动也是地球演化的重要驱动力,通过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地球表面不断变化,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地球面貌。
研究地球的地壳运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和地球上的地质现象。
通过监测地震活动、研究板块漂移和地山脉的形成,科学家们能够预测地震、了解地球内部结构、揭示地球演化的历史,并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地球的地壳运动是地球地质学的核心内容,它是地球表面岩石层变动和变形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塑造了地球的地貌和地理构造,对地球的演化和地质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地壳运动可以分为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两种形式。
地壳运动是指地球表面岩石层的变动和变形,是地球地质学中的重要现象。
这种运动可以分为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两种形式,它们在地球的演化和地质构造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
构造运动:构造运动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涉及到地球表面岩石层的变动、抬升和沉降。
这种运动通常发生在板块边界地区,其中最著名的现象是板块漂移。
根据地球板块漂移理论,地球表面的岩石板块以极慢的速度相对移动,造成了地球上的地理构造和地貌特征。
地壳运动的动力学机制及运动规律形成机理

地壳运动的动力学机制及运动规律形成机理地壳运动是地球内部活动的结果,是板块构造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涉及到地壳的运动机制、构造演化的过程、构造形态及其变化、造山运动的特征以及其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等诸多方面。
本文将首先介绍地壳运动的动力学机制,然后讨论其形成的运动规律,最后研究这种运动规律形成的机理。
一、地壳运动的动力学机制地壳运动的动力学机制主要是太阳磁场、热力学力、海洋侧界作用和地球自身力学特性等因素的共同作用。
太阳磁场作用于地表表层,使它呈现出对称的流动态势,从而在地表发生局部性运动。
热力学力则是由地球内部不断释放的热能支撑的,它推动地壳发生运动,是板块构造发育的重要推动力。
海洋侧界作用也是影响地壳运动的重要因素,它的特殊性使海洋上表面经常发生改变,从而使海床发生局部性运动。
另外,地球自身力学特性也会导致地球内部发生变形,从而使地壳发生运动。
二、形成的运动规律(1)地壳垂直运动规律:由于地壳的上下两层存在不同的热力学作用,从而形成了地壳的垂直运动规律。
一般来说,地壳的上层(即地幔)向外推动地壳并受热力学力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向上及向外的垂直运动;而地壳的下层(即地壳)则沿着地幔的抬升区域向内沉降,从而形成了向下及向内的垂直运动。
(2)地壳水平运动规律:由于地壳受地球内部活动及外界环境作用的影响,也会受到热力学力、海洋侧界作用及地球自身力学特性等因素的影响,并以自转和公转为核心形成了一定的水平运动规律。
太阳磁场的作用可使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而热力学力的作用则会引起板块的移动;海洋侧界作用可以使海床及其附近的地壳发生折叠,从而形成新的地形特征;最后,地球自身的异常信号也会影响地壳的运动方向。
三、运动规律形成机理地壳运动的形成机理主要是由太阳磁场、热力学力、海洋侧界作用和地球自身力学特性等因素形成的。
太阳磁场作用于地表表层,使它呈现出对称的流动态势,从而影响到地表的垂直及水平运动。
热力学力的作用是使地球内部释放的热能形成的,它可以促使板块运动并形成新的构造模式,而海洋侧界作用则可使海床及其附近的地壳发生折叠,造成新的地形;最后,地球自身力学特性也会在一定条件下导致地壳发生变形,从而影响到地壳运动的方向。
高考地理复习:地壳的运动规律

A.T0
B.T1
C.T2
D.T3
[解析] A对:图示河流有四级阶地,对应T0、T1、T2、T3四个平坦面,平 地
二 轮 复
坦面上的沉积物源于河流携带的砾石。由于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因此砾石 理
习 还会继续在此沉积(或堆积),T0的面积仍在扩大。B、C、D错:由于T1、T2、
T3平坦面位置高于洪水期河流水面,所以砾石无法在此沉积。
核心突破
——讲要点、突破核心
1.着眼于区域认知,掌握外力作用的分布规律
流水作用影响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区,除此以外在河流
地
流经地区、地表缺少植被保护且多暴雨的地区,流水作用也很典型;风力作用 理
二
轮 复
影响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气候干旱的内陆地区。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
习
同:
第一部分 专题四 地壳的运动规律
为载体,综合分析地 体 , 考 查 学 生 运 用 相 关 貌景观、地壳运动等特征,认
理
貌类型的特点及成
习
知识解释 和分析实 际问 识区域内地貌的形成与区域地
因。如2018年高考全
题 的 能 力 。 如 2019 年 高 理环境的关系。如2019年高考
国卷ⅠT6-8等。
考天津卷T12(1)等。
全国卷ⅡT9-11等。
A.流向
B.温度
C.性质
D.流速
[解析] (1)根据材料中“沿岩层深循环”且从图中地下水流向可以看出虚 地
理
二 轮 复
线内岩层的倾斜方向,故正确答案选择A。(2)开采地下热水,加剧了温泉出露
习
的速度,因此最可能改变地下水的流速。故正确答案选择D。
第一部分 专题四 地壳的运动规律
赵国勇 地壳运动规律

赵国勇地壳运动规律20世纪50年代,赵国勇凭借他卓越的理论研究能力和彻底的实践检验,最终发现了地壳运动规律,奠定了构造地质学的奠基性成果。
地壳运动规律是地质学中最重要的理论框架之一,它影响着地质学的研究方向和技术进步。
赵国勇,被誉为“构造地质学之父”,于1954年发表了著名的论文《地壳运动规律》,根据此论文提出了关于地壳运动的结论,这些结论乃是构造地质学的基础。
其结论有三:一、地壳存在单调运动;二、单调运动的三种类型(外移、内移和旋转);三、地壳运动类型的分类。
赵国勇根据上述三大结论对地壳运动规律进行了更多的深入研究,他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实验仪器检测,地质物理、地球物理实验室模拟实验,地质地貌观察,山地运动预测,地址测量等多种形式。
他利用这些方法,研究了各种地质运动,如构造运动、构造地质学变形法和地壳块体活动,以及地质结构的变化,形成了地壳运动的基本原理,从而奠定了构造地质学的奠基性成果。
60年代后,赵国勇基于地壳运动规律,在构造地质学的分析方法、构造地质学的成因机制研究等领域,都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新的构造地质学理论,如空间构造学、热构造学、地震构造学、构造演化学等,丰富了构造地质学的理论内容,为地质学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地壳运动规律是地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赵国勇的构造地质学以其精确的构造力学分析和科学的构造地层演化原理,深刻地改变了早期构造地质学的发展方向,开创了新的平原地质学的研究方向,为构造地质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基础,使构造地质学得以发展壮大。
赵国勇的发现不仅为地质学提供了重要理论,而且还影响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理解,成为地质学家发现探索自然规律的一种新方式。
此外,他的发现还为地质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意义,为地质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赵国勇发现的地壳运动规律在20世纪后期的地质学研究领域里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发现不仅改变了地质学的发展方向,而且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保障和对地质学的研究发展所需的直接参考。
地壳运动变化规律总结(全)

地壳运动变化规律总结(全)岩⽯圈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构成地貌、⼟壤的物质基础,是⽣命赖以⽣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提供各种矿产资源。
注意:岩⽯圈≠地壳1、基本概念、分类及成因A.⼏个概念:矿物: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成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地壳物质最基本的组成单元,常见的造岩矿物有⽯英、长⽯、云母、⽅解⽯。
矿产:岩⽯形成过程中有⽤矿物在地壳中或在地表富集起来,达到⼯农业利⽤的要求。
矿⽯:含矿产的岩⽯,优劣常⽤品位表⽰,有些岩⽯本⾝就是矿产如:⽯灰岩、煤、花岗岩、⼤理岩。
矿床:在⼀定的地质作⽤下,矿产的富集地段。
有内⽣矿床、外⽣矿床、变质矿床。
岩⽯:⼀种或⼏种矿物的集合体,如花岗岩是由长⽯、⽯英、云母等组成,⼤理岩由⽅解⽯组成。
B.分类及其成因:(1)岩浆岩: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冷却、凝固⽽成,在地表以下形成侵⼊岩(如花岗岩)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叫喷出岩⼜称⽕⼭岩如⽞武岩等。
理解教材P58页“岩浆岩⽣成⽰意图”。
⽞武岩:密度⼤,有许多⽓孔,不宜做建筑材料。
西南地区各省都有分布。
花岗岩:密度⼩,好的建筑材料。
华⼭、黄⼭、北京⼋达岭等。
形成矿产:有⾊⾦属。
(2)沉积岩:岩⽯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积成岩作⽤下形成或由化学沉淀物或⽣物遗体堆积⽽成如:⽯灰岩,具有层理构造和化⽯。
形成矿产:煤、⽯油、天然⽓。
冰川沉积:先融化先沉积,杂乱物章。
河流沉积:上游下游:颗粒由⼤到⼩;下游某处垂直⽅向上下:砾岩、砂岩、粘⼟。
化⽯:古⽣物遗体(如贝壳)或遗迹(如⾜⽳)。
(3)变质岩:已⽣成岩⽯在⾼温、⾼压下,成分、性质发⽣改变形成,如⽯灰岩变成⼤理⽯等。
理解教材P61页“⽯灰岩受热变成⼤理岩”注意的是⽯灰岩与岩浆的交界部位。
C.地壳物质循环2、原理: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概念:岩⽯圈(地壳和地幔上部软流层以上)被⼀些断裂构造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
全球六⼤板块:亚欧、⾮洲、美洲、印度洋、南极洲、太平洋(全部是⼤洋板块)需要关注的⼏处地⽅:①⼤褶皱⼭系、⼤岛弧链⼏乎都是消亡边界。
地壳运动的动力学机制及运动规律形成机理

地壳运动的动力学机制及运动规律形成机理地壳运动是地球上的岩石层在长时间内发生的运动,包括地壳板块的运动和地震等现象。
地壳运动的动力学机制是指导致地壳运动的力学和物理机制,而运动规律形成机理是指导致地壳运动规律的原因和过程。
下面将详细介绍地壳运动的动力学机制及运动规律形成机理。
地壳运动的动力学机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互相作用,即平衡力和不平衡力。
平衡力是指维持地壳处于平衡状态的力量,主要包括地球引力和大地水准面的作用。
地球引力是地壳运动的基础,它使得地壳板块受到向下的力量,保持了地壳板块的稳定性。
大地水准面是海洋水平面的延续,它可以视作地壳板块的参考面,使得地壳板块在垂直方向上得到平衡。
不平衡力是指不同地壳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引起的力量,主要包括板块边界的构造应力和内部地球热力学作用。
板块边界是不同地壳板块的交界处,由于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会产生构造应力,即应力不均匀分布的现象。
这些构造应力会以断裂、剪切等形式释放出来,导致地震和地壳运动的发生。
此外,内部地球热力学作用也是驱动地壳运动的重要力量。
地球内部存在着大量的热量,这种热量的传导和释放会导致地壳板块的变形和移动。
地壳运动的运动规律形成机理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即地壳板块的相对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理论。
地壳板块的相对运动是指不同地壳板块之间的运动关系,它是地壳运动规律的基础。
根据板块构造学的理论,地球上的地壳被划分为若干个大型板块,它们之间以不同的方式相对运动。
这些相对运动包括扩张型板块边界、挤压型板块边界和滑动型板块边界等。
根据板块边界之间的相对运动,地壳板块会出现断裂、地震、火山等现象,从而形成了地壳运动的规律。
地球动力学理论是解释地壳运动规律的基本理论。
地球动力学是研究地球内部能量和地壳运动的学科,它包括热力学、物理学和地质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根据地球动力学理论,地球的地壳运动是由地球内部的能量和力量驱动,并且有一定的规律性。
例如,地震的发生是由板块边界的构造应力释放引起的,地壳的隆升和沉降是由地球内部的热传导和物质运移导致的。
高三第一轮复习地壳的运动及变化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XX/XX/XX
YOUR LOGO
目录
CONTENTS
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2 地壳运动概述 3 地壳运动的基本规律 4 地壳运动与地质灾害 5 地壳运动的历史与未来趋势 6 高三第一轮复习重点与难点解析
单击此处添加章节标题
地壳运动概述
地壳运动的概念
添加标题
地球观测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 地球观测技术不 断进步,如卫星 遥感、地震监测 等。这些技术将 有助于我们更准 确地监测地壳运 动,预测未来趋
势。
添加标题
程, 预测未来可能发 生的地震、火山
等地质灾害。
添加标题
人类活动对地壳 运动的影响:人 类活动如开采、 工程建设等可能 对地壳运动产生 影响。未来,我 们需要更加关注 人类活动对地壳 运动的影响,采 取措施减少潜在
地壳运动与地质灾害
地震及其成因
地震的定义和分类 地震的成因和机制 地震波和震级 地震的分布和危害
火山喷发及其成因
火山喷发的定义和类型 火山喷发的成因: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 火山喷发的过程和现象 火山喷发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滑坡、泥石流及其成因
滑坡定义、分类及特点 泥石流定义、分类及特点 滑坡与泥石流的成因分析 滑坡与泥石流的地质灾害影响
YOUR LOGO
地壳运动的基本规律
地球自转与离心力作用
地球自转:地壳运动的基本规律之一,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作用是地壳 运动的主要驱动力。
离心力作用:由于地球自转,地壳各部分受到的离心力大小不同,导致地 壳发生运动和变化。
地壳运动的基本规律:地壳运动的基本规律包括地球自转、离心力作用、 板块构造等,这些规律共同作用,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各种地貌和地质构造。
第4讲地壳运动规律讲义

第4讲地壳运动规律讲义第4讲地壳的运动规律核⼼点⼀内⼒作⽤与地质构造主⼲精讲1.内⼒作⽤(1)能量来源:来⾃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的热能。
(2)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
地壳运动有⽔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形式,⽔平运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的褶皱⼭脉,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岩浆活动只有岩浆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变质作⽤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2.地质构造的种类及判断常形成⼭岭常形成⾕地或盆地⼤断层常形成裂⾕或陡崖,如东⽯油、天然⽓地下⽔、煤、铁预测演练命题点⼀内⼒作⽤与地质构造[预测题型:选择题]下图为“某地区等⾼线分布图”(单位:⽶),⿊点代表在该地区钻探某页岩层的钻井位置,数据为各钻井在页岩层的顶部⾼程。
读图回答1~2题。
1.该图所⽰构造地貌最有可能是()A.背斜⼭B.向斜⼭C.断块⼭D.向斜⾕2.图⽰地区海拔最⾼点与其对应的该页岩层顶部的垂直距离可能是()A.270⽶B.285⽶C.300⽶D.325⽶命题点⼆地质构造及其实践意义[预测题型:选择题]⽤钻机在地层中钻孔取得⼀定数量的岩芯从⽽分析地质构造,是进⾏⽯油勘探的基本⽅法。
图1是“某褶皱地区地形剖⾯图”,图2是“该地区不同地点取得的岩芯”。
读图回答3~4题。
3.图1中四地区最适宜开采⽯油的是()A.甲B.⼄C.丙D.丁4.形成储存⽯油的该地质构造的是()A.内⼒作⽤B.外⼒作⽤C.重⼒作⽤D.内、外⼒共同作⽤读图技巧地质构造图的判读地质构造图分为剖⾯图和平⾯图,在判读时先要分清是平⾯图还是剖⾯图,然后再根据以下步骤进⾏判断分析。
(1)确定岩层及新⽼关系: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图⽰地区出露哪些岩层及其新⽼关系,也可以通过岩层之间的关系来判断岩层的新⽼关系,⼀般岩层平⾏分布,⽼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若为背斜,则两翼新、中间⽼;若为向斜,则两翼⽼、中间新;若有侵⼊岩体,侵⼊岩体要⽐被侵⼊的岩层新。
(2)判断地质构造:根据岩层的新⽼关系分析图内的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图⽰是向斜还是背斜;结合岩层的断裂和移动特点判断出断层构造。
专题三.地壳运动规律

(3)根据地层相互关系判断地壳运动过程 ①若地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 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 稳定下沉,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②若地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地层形成 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地层颠倒 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强烈褶皱所致,这种 情况下,判断背斜和向斜就需要利用岩层的新老 关系,而不能只看岩层形态。
判读地形剖面图的要领: (1)仔细阅读图例、水平距离、垂直高度、剖面线的 方向和经纬线位置、注记及图示说明。
(2)根据剖面图上的地势起伏状况,对应坐标轴上 的数据读出沿剖面线各点的海拔高度、相对高度, 分析海陆分布、地形分布、地形起伏等特点。 (3)根据地形剖面图所示位置及地形等自然地理特 征,判断与该剖面图密切相关的各种地理事象,通 过读图观察、空间想象,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链接】 (1)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 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的一系列的波状 弯曲,叫做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背斜 和向斜是褶曲的两种基本形态。 (2)断层: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 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 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面线 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2.褶皱类型的判断及对应的构造地貌分析 背斜与向斜的区分: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常 成为山岭;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常成为山谷。 最正确可靠的判断方法是看岩层的新老关系,中 间向两侧岩层由老到新的为背斜;中间向两侧岩 层由新到老的为向斜。 特殊情况可能出现背斜成 谷、向斜成山的现象(称地形倒置)。其成因分析 需要对内外力进行综合考虑:背斜顶部因受到张 力,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 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①在缺 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 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②当时一开始有沉 积作用,当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 ③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④ 流水、冰川、风力等外力的不断侵蚀。
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地壳运动(crustalmovement)是由于地球内部原因引起的组成地球物质的机械运动。
地壳运动是由内营力引起地壳结构改变、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构造运动,它可以引起岩石圈的演变,促使大陆、洋底的增生和消亡;并形成海沟和山脉;同时还导致发生地震、火山爆发等。
我国古代的学者朱熹在《朱子语类》中写到“尝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石中,此石乃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变而为高,柔者却变而为刚。
”中文名地壳运动外文名crustalmovement印发原因由于地球内部原因引起的属性地球物质的机械运动影响引起岩石圈的演变,促使大运动分类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目录1基本介绍▪基本定义▪形成原因2运动分类▪按照方向▪按照速度3地壳运动成因▪以黄道面为参照物发生的地壳运动及成因▪以地轴为参照物发生的地壳运动及成因▪以地理坐标为参照物发生的地壳运动及成因▪以地面物体为参照物发生的地壳运动及成因4地质构造5运动结果▪褶皱▪断层6相关学说▪收缩说▪膨胀说▪脉动说▪速度变化说▪地幔对流说▪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说▪地球外球转动说7研究历史▪分析方法▪研究方法▪表层移动▪总结成果▪垂直运动8外力作用9形成产物1基本介绍基本定义[1]地壳运动地壳及组成物质岩石相对某一参照物发生的位置变化叫做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固体地球坚硬的外层叫做地壳,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
地壳及组成物质岩石形成过程中发生的位置变化以及风化作用对地壳及岩石的剥蚀、搬运等作用都属于地壳运动。
地壳及组成物质岩石的变形及海拔高度的变化是由地壳运动作用形成的。
形成原因地壳运动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地壳运动形成原因不同。
2运动分类按照方向按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地壳运动示意图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也称造山运动或褶皱运动。
该种运动常常可以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以及巨形凹陷、岛弧、海沟等。
垂直运动,又称升降运动、造陆运动,它使岩层表现为隆起和相邻区的下降,可形成高原、断块山及拗陷、盆地和平原,还可引起海侵和海退,使海陆变迁。
专题六:地壳物质运动规律

区域
特点
主导外力
干旱、半干旱 昼夜温差大、降水少
地区
风力作用
湿润、半湿润 降水丰富、地表径流大 流水作用
地区
高山地区
气温低、冰川发育 冰川作用
沿海地区
海水运动
海浪作用
34.、外力外作力用作的影用响的因影素与响分因析素与分析
分析某一地域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往往可以综合许 多因素。
(1)气候因素: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外力作 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②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外力作用主 要表现为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重点二:板块运动(内力作用对地表形 态的影响)
[重难迷点集中攻坚——提知能]
1.板块边界与地貌
板块碰撞区
板块张裂区 大陆板块与大 大陆板块与
陆板块
大洋板块
边界类型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消亡边界
运动方向
←|→Biblioteka →|←→|←形成地貌
裂谷、海洋、 海岭
高大山脉
海岸山脉、 海沟、岛弧
示意图
【地理能力提升】——思维培养、创建模版 二、阐释能力——运用地理原理解释地理事象成因 运用板块运动原理解释
岩石不稳定,容易诱发断层活 动,破坏工程;水库水易渗漏
重点三: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重难迷点集中攻坚——提知能] 1.外力作用与地貌
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 结成岩。其中以流水和风力的侵蚀、沉积作用的影响最为 普遍和常见。
流水侵蚀―形―成→黄沟土谷高、原瀑的布千、沟峡万谷壑、支离破碎
却 凝 固
沉积岩
地震频率与地壳运动的周期性规律

地震频率与地壳运动的周期性规律地球上发生的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震频率指的是单位时间内地球上发生的地震次数,而地壳运动的周期性规律则是指地壳运动在时间上的重复性。
地球上的地壳是由岩石构成的,地壳的运动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构造运动,也就是地壳的构造变化,另一种是地震活动,即地壳的震动。
这两种运动都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规律。
地壳构造运动的周期性规律主要体现在板块运动上。
地球上的地壳表面被分割成了若干个板块,这些板块之间存在着相对运动。
板块在地球表面运动的速度不同,有的板块速度较快,有的板块速度较慢。
这种板块运动会导致地壳的构造变化,形成山脉、断裂带、火山等地质构造。
这种构造变化的周期性规律主要表现在地质时间尺度上,例如大陆漂移的过程需要几百万年才能形成明显的变化。
而地震活动则是地壳运动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是短期内地震带来的震动。
地球上的地震活动是地震带和地震带的相互作用结果。
地震带是指地球表面上某一地区地震频繁发生的带状区域。
地震带的形成是由于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所引起的,板块在运动过程中相互碰撞、挤压、滑动,这些运动的累积会导致应力的不断积累,当应力超过岩石的抵抗强度时,地震就会发生,释放出应力。
地震带之间则是相对稳定的地区,这些地区很少发生地震。
地震带的分布不均匀,有的地方地震频繁,有的地方地震稀少。
地震活动有其自身的周期性规律。
根据地震周期性规律的研究,科学家发现地震活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例如,地震会出现孕育期、成熟期和消退期等不同阶段。
在孕育期,地震带中的地震活动逐渐增强,地震的规模和频率逐渐增大;在成熟期,地震带中的地震活动达到最高峰,地震规模较大,频率较高;在消退期,地震活动逐渐减弱,地震规模和频率逐渐降低。
这些阶段的周期长度不一,有的地震带可以经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周期。
总之,地震频率与地壳运动的周期性规律是相互关联的。
地壳的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都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虽然它们的时间尺度不同,但都受到了板块运动的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水侵蚀地貌 风力侵蚀地貌 冰川侵蚀地貌 海浪侵蚀地貌
流水堆积地貌 风力堆积地貌 海浪堆积地貌
(一)侵蚀地貌
1.流水侵蚀
黄土高原 千沟万壑
喀斯特地貌 V形峡谷 (峰林)
风蚀蘑菇
2.风力侵蚀 风蚀城堡 风蚀石窝
海蚀陡崖
3.海浪侵蚀 海蚀柱(天涯海角)
4.冰川侵蚀——角峰
峡湾—— 冰川侵蚀作用
地球上的两大地震火山带是: 地中海—喜马拉雅 火山带 和 环太平洋 地震火山带。
地震
【即时练习】 1. 我国某远洋科学考察船从青岛港起航,进行环 球大洋科学考察活动,图1是科考题船航线示意图,读图 回答:科考船途经了全球六大板块中的 D
A.3个板块
B.4个板块
C.5个板块
D.6个板块
2.右图是“某区域沿回归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下列 叙述正确的是 B A.a处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 B.b山脉由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挤压而成 C.c地处于世界最大的河流流域 D.d所在地形区为东非高原
地质构造
背 斜 向 斜
岩层形态
向 向
岩层年龄
中间 老 ,两翼
外力侵蚀
举例
上
褶 皱
拱起
新。
背斜谷 向斜山
阿尔卑斯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
下 弯曲
与上相反
断 层
地 垒 地 堑
中间断块相对 上升 ,两边断块相对 下降 与上相反
块状山(高)地 谷地
华山、庐山、 泰山 渭河平原、汾 河谷地
[思考]学习地质构造有什么实际意义? 背斜 1)背斜是良好的储 油 构造,向斜是良好的储 水 构造。 是隧道的良好选址。 2)大型工程建设,如:水库、铁路、公路建设要避开 断层 。
南半球的东南信风随着风带的北移越过赤道向右偏转, 形成了西南季风。 顺时针流动。
(4)为什么在有些大陆沿岸海区会发生涌升流现象?在图2 所示①、②、③、④四海区中最可能出现涌升流的是哪 一海区?
(4)有些沿岸海区劲吹从陆地向海洋的风,导致沿海表层海水随风流走 ,海平面降低,此时附近的海区海水就会从深层流过来补充,在沿岸 形成涌升流。②处。
●读我国局部地区示意图,回答12--13题。
①
②
③
④
12.甲地沿海地区最可能见到的地貌景观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3.乙地区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 B.围湖造田 C.酸雨
D
D.气候变暖
A
14.读右图,分析回答问题。
冲积扇 (1)写出地貌名称:甲 ,乙三角洲 丙 沙丘 。 (2)甲、乙两地貌是由地质作用中的 外 力作用形成的。 (3)甲图为冲积扇地貌,此地形一般分布在 山口处 。 三角洲 地貌,多分布在 河流人海口 地区。 (4)乙图为 (5)关于乙、丙两图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是 C A.乙是流水堆积地貌,丙是风力侵蚀地貌 B.乙地貌多分布在干旱地区,丙地貌多分布在湿润地区 C.丙地所在气候区,乡村聚落多为散居、流动性村落 D.乙地貌所在气候区,主要生态问题是荒漠化
向斜 山岭 B 5 4
向斜 谷地 3 2
1
3 2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侵蚀 1
1
1-5代表岩层从老到新
倒置地形
山岭(高地)
华山 庐山 泰山
谷地
渭河平原 汾河谷地
(三)学习地质构造的意义
图中A、B两地点,适宜作为石油形采点的是? 适宜作为地下水开采点的是?
A
B
三、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判断依据 构造地貌 构造 地貌 山 谷
8.读下图,回答
(1)A、B、C、D四处,属于背斜的是 D ,属于向斜的是 C 。 (2)此时,背斜在地貌上是 山谷 ,原因是 背斜顶部受张力易侵蚀 ;向斜在地貌上是 山岭 ,原因是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侵蚀 。 C (3)找油气应在图中的 处,找地下水应在 处。 D (4)如果修建地下隧道,应选择在 D 处,原因是 拱形构造不易塌陷 。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岩浆活动(火山.地震)
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褶皱:背斜、向斜) 垂直运动(断层:地垒、地堑)
内力 作用
地质 作用
外力 作用
变质作用
板块构造学说
风化 侵蚀
搬运 沉积
一.板块构造学说
(1) 六大板块: 板块、 板块、 板块、 板块、 板块、 板块。 (2) 板块的运动(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而交界地带比较活跃)
3.海浪堆积 (海滩)
黄土高原
注意: 整个黄土高原的形 成是风力堆积作用 的结果; 黄土高原表面千沟 万壑的地表形态 是流水侵蚀作用的 结果
喀斯特地貌
注意: 峰林、石林、 溶洞是流水侵蚀 的结果 溶洞里的石钟乳、 石笋是流水堆积 的结果
(三)流水侵蚀地貌与流水堆积地貌 上游:“V”形河谷 原因:以下蚀为主 中游:河道弯曲, 河谷拓宽 原因:下蚀减弱, 侧蚀加强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港口应建在水深凹岸 下游:槽形河床 原因:以侧蚀为主
凹 岸 侵 蚀
凸 岸 堆 积
流水堆积地貌 上游:冲积扇(山前) 中游:河漫滩平原 下游:三角洲
人类聚落多出现河流两岸;
水源丰富, 交通便利;
.11.(2007广东高考)下列选项与图3中①、②最符合的是
A
A.风化作用、外力搬运 C.侵蚀作用、人类活动
B.风化作用、内力塑造 D.侵蚀作用、外力搬运
D
)
A
固结成岩 沉积环境 外力作用
熔融环境 熔岩冷却
变质作用
变质环境
变质作用
三。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一)地质构造--褶皱 如何判断背斜、向斜?
1.根据岩层形态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
2.根据岩层新老关系 背斜:新老新 向斜:老新老
褶皱
背斜
3
3 2 1 a 2b 1 3 d 2 e 1 f c
[注意](1)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属于 印度洋 板块,亚洲太平洋岛弧属 于 亚欧 板块,太平洋东南部属于 南极洲 板块。 (2)世界两大地震带分别是: 环太平洋 地 地中海—喜马拉雅 地震带、 交界 震带。这两个地带多地震的共同原因是都处于板块 的地方。
一.板块构造学说
1、地球表层由 六 大板块组成; 2、板块与板块 交界 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全球板块分布图
④ ③
岩浆岩
.岩浆活动 ① ④
④ 重熔再生
岩浆
4.根据以上文字叙述和“岩石圈物质循环” 示意图,完成下面 三题: (1)在图上填出A、B、C所代表的事物名称。 (2)写出各箭头代表什么作用。 .岩浆活动 外力作用 ①______ ②_______ .变质作用 重熔再生 ③______ ④_______ (3)其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①③④ , ② 属于外力作用的是 。 岩浆岩
气候能够起到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增温 增湿
(2)图1虚线所示的洋流朝__________(方向)流动。在图2所 南 示的①、②、③、④四海区中,图1表示的海域可能出
现在__________海区。 ①
(3)解释北印度洋西南季风形成的原因,并按时针 方向说明夏季北印度洋季风洋流流动的方向。
U形谷—— 冰川侵蚀作用形成
挪威被世界地 质专家称为“峡湾 国家”。峡湾是一 种狭长、伸展入内 陆的海湾,这种海 湾宽仅数公里,长 度却可达几十到数 百公里。
貌似三峡,流着海水
(二)堆积地貌
1.流水堆积
冲积平原 河口三角洲 冲积扇
2.风力堆积 新月形沙丘
50
60
70
沙丘与风向的关系: 沙丘的迎风坡凸而缓; 沙丘的背风坡凹而陡
针对训练
2. (2009年高考上海卷)洋流是大规模流 动的海洋水体,对全球的热量平衡起着重要 作用。读图回答问题。
(1)读图1判断,该海域位于__________半球;该洋流(虚线 南 所示)流经海区水温比同纬度附近海区水温__________。 高
暖 按照寒、暖流的分类,该洋流是__________流,它对沿岸
A C
C
B
读某地质地形图,判断5--6题。 5.该地地形成因是 C A.向斜成山 B.向斜成谷 C.背斜成山 D.背斜成谷 6.下列有关叙述不可信的是D A.该地区曾发生过变质作用 B.该地区曾是广阔的热带浅海 C.A处修水利要注意塌方渗漏 D.B处建有大规模煤矿
读下图中四种地貌景观图,回答7--9题。 7.下述四种地貌景观形成过程中,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下述四种地貌景观的成因,与岩石的性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密 切相关的是 A A.① B.② C.③ D.④ 9.①~④地貌景观典型分布的地区依次是 B A. 青藏高原.东欧平原.云贵高原.新西兰北岛 B.云贵高原.渭河平原.准噶尔盆地.夏威夷群岛 C. 喀斯特高原.东非大裂谷.黄土高原.亚平宁半岛 D.云贵高原.河西走廊.山东半岛.台湾
9.读下图回答问题。
背斜顶部受张力易侵蚀
(1)A处的地质构造是 背斜 ,该地质构造的中心和两翼岩 层的新老关系是 中间老,两翼新 谷地形成的原因是 ; (2)B处的地质构造是 向斜 ,其形态特征是 岩层向下弯曲 ; 谷地形成的原因是 岩层受力向下弯曲 (3)C处地质构造是 断层 ,谷地地形形成的原因 是 断层面附近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 。
主要发生 地区
侵蚀(或溶蚀)作用
沉积作用
流水 作用
、冲积 沟谷(V形谷)、喀斯特地貌、 山麓 冲积扇 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瀑布 平原 和河口 三角洲
降水丰富地区
风力 作用
风蚀沟谷、风蚀城堡、 风蚀蘑菇、戈壁、裸岩荒漠等
沙丘
、沙垄等
干旱地区
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外力作用的形式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主要外力有: 流水、风力、冰川、海浪 3.外力作用使地表趋向于平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