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女子服饰及官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朝女子服饰及官制
唐代女子服饰、发型、化妆
唐代女子服饰三大类:上衫下裙,胡服,男装。

窄袖衫、儒配长裙的基本结构是:裙、衫、帔(pèi)。

裙子色彩浓艳,主要以红绿黄为多,还有紫、青等色。

材料上,有:绸裙、沙群、罗裙、银泥群、金缕裙、金泥簇蝶裙、百鸟毛群等。

百鸟毛裙是唐代最华贵的裙子。

山是夏装,较薄;儒是冬装,有夹的和棉的。

唐初的衫比较短小,袖子窄,掖进裙腰。

后来逐渐宽大,颜色有白青绯绿黄红等,又以红衫为。

衫一般用布做,也有罗,上有金银线;儒则往往绣有各式花样,所谓“薄罗衫子金泥缝”,“连枝花样绣罗襦”。

唐代妇女发型有髻和鬟两大类。

髻是挽发结在头顶,中间是实心的,鬟是将头发梳成中空的环形,多为未婚女子所梳。

髻式:同心髻,反绾髻,交心髻,鸾凤髻,抛云髻,慵来髻,抛家髻,倭坠髻,拔丛髻,坠马髻,百合髻,长乐髻,乌蛮髻,高髻,低髻,侧髻,小髻,椎髻,云髻,飞髻,花髻,凤髻,双环望仙髻,惊鹤髻,囚髻,扫闹髻……鬟:双鬟,三鬟等。

头髻上饰品:鲜花,假花(牡丹,桃花,石竹花,栀子花,荼蘼花),有花钿珠翠,金石釵簪之类。

面部妆容七个步骤:
1.施粉:先薄施铅粉,然后抹胭脂。

胭脂晕品有石榴娇,嫩吴香,圣檀心,珠露儿,媚花奴等。

2.此外还在额上涂抹黄粉,即额黄。

3.画眉。

4.花钿:又叫花子,媚子。

是将各种花样贴在眉心的一种装饰。

5.面靥。

点在双颊酒窝处,形状像豆、桃杏、星、弯月等。

多用朱红,也有黄色、墨色。

6.斜红。

描在太阳穴部位的红色装饰。

7.点唇。

即所谓“朱唇”。

1.唐朝女子服饰文化
粉胸半掩疑暗雪-----唐代妇女开放的服制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它的统治者在国力强盛,有着充分自信的前提下,实行了一种开明、开放的政策,博采和吸收各方的文化。

像唐宫廷中演奏的十部音乐(燕乐)中,就有八部是来自异国或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西凉、高昌、龟兹、疏勒、康国、安国、天笠、高丽)。

人们在宗教信仰上也有充分的自由,统治者对外来宗教不排斥,所以在原有的佛教、道教之外,西方的袄教、景教、摩尼教和伊斯兰教也在此时相继传入中国。

2.唐朝的文化氛围
唐代的妇女更有着前代和后代妇女都没有过的自由,她们可以时时抛头露面,到郊外市里游玩、听戏、看球,也可以在春季和男子一起到风光胜地踏青,杜甫的名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丽人多"形容的就是这种景象。

他们更可主动追求爱情,未婚少女可私结情侣,已婚女子也可以离婚,改嫁之事屡见不鲜。

在这种开放的社会中,唐代妇女一改过去哭不露齿、站不依门、行不露面的传统,在服饰上进行了一系列大胆尝试,像废弃了遮蔽脸面的幂罱面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天宝年间,不少妇女还模仿男子的装束,着起幞头袍衫,最初在宫里中流行,后渐传至民间,成为普通妇女的日常装束,我们可以从唐代著名画家张萱所画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中看到这种装束。

唐玄宗开元年间,胡服之风盛行,妇女多着胡装。

唐代所谓的"胡服",指的是包括西域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和印度、波斯等外国服饰。

妇女在着胡服的同时,腰间还系有革带,再饰以胡装,大有娇健英武、跃马扬鞭之势。

与此同时,胡舞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娱乐方式,所以才有了安禄山为讨好唐玄宗、杨贵妃而拖着他几近垂地的胖肚子飞快地跳起了胡旋舞的故事。

3.唐代领子款式
唐代女服的领子也有种种不同的款式,比较常见的有圆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心领等。

盛唐以后,还流行过一种袒领,里面不穿内衣,袒胸脯于外,唐诗中的"粉胸半掩疑暗雪","长留白雪占胸前"的句
子形容的就是这种装束。

另外,还有一种更加开放的服装,"绮罗丝缕见肌肤",里面不着内衣,仅以轻纱蔽体,在中晚唐代时十分流行,并且一直延续到五代,这可从唐代另一位著名画家周盼的"簮花仕女图"中看到。

这种大胆的装束在中国封建社会是极少见的。

4.典雅与华贵的完美结合——唐装
唐代妇女服饰按时代可以大约分这么几种:一种是传统的襦,裙装。

这种风格一般流行在初唐时期,基本上是沿袭了自东汉以来华夏妇女传统的上衣下裳制。

我们现在总说到的衣裳二字,其实衣是衣,裳是裳,衣是上身穿的,裳其实是指现代所说的裙子,衣与裳分开。

这种妇女的服饰不是连衣,而是分两截的穿法一直延续到明末。

上衣的穿法基本上是右衽交领或对襟系上带结,下面的裙子围起来系上长长的裙带,上衣或者掖里面或者自然的松散着,后来这种松散的上衣不断加长,一直覆到膝盖部,就后来发展成了明代的背子。

5.典雅与华贵的完美结合——唐装
随着发展,唐代的妇女上衣种类一般分为襦,袄,衫三种。

襦是一种衣身狭窄短小的夹衣或棉衣。

袄长于襦而短于袍,衣身较宽松,也有夹衣或棉衣。

襦、袄有窄袖与长袖两类。

衫是无袖单衣,功用吸汗,有对襟及右衽两种。

衫在春秋天也可穿在外面,但和穿在外面有短袖的衫不同,后者就发展成了背子或半臂。

而在以前,裙子的造型向来都是一种长方形的方片直裙,有点类似今天的和服裙子。

方片裙的样式显得较呆板硬性,因此女性穿起来并不能显出美丽来。

因此到了唐代,裙子的形式流行高腰束胸,宽摆拖地的样式,既能显露人体结构的曲线美,又能表现一种富丽潇洒的优美风度。

这种裙子的结构必须和人体的主体结构有机适应,所以是一种下摆呈圆弧形的多褶斜裙,或喇叭裙。

顺便值得一提的是,这种高腰将裙带束到胸部的裙子,至尽还影响着朝鲜韩国的女子裙装风格。

唐代的裙装,有的还作半露胸的款式,周濆《逢邻女》诗:"慢束
裙腰半露胸"。

李群玉《赠歌姬诗》:"胸前瑞雪灯斜照"。

方干《赠美人》诗"粉胸半掩凝晴雪"。

欧阳询《南乡子》:"二八花钿、胸前如雪脸如花"。

都是半露胸式裙装的写照。

二就是到了中晚唐时期,服装中加强了华夏的传统审美观念,开始复古。

从以显出女子身材为主逐步恢复到秦汉那种宽衣大袖,飘逸如仙的风格,服式越来越肥。

这种风格定了型一直影响到后期华夏女装的基本理念,既宽松随体肥大,这自然在后来也成了礼教所要求的对象,柔和自然,无形无欲。

6.典雅与华贵的完美结合——唐装
中晚唐女装华丽大气,一般类似于礼服,她们里面直接穿抹胸——抹胸原本是内衣,在唐论著和裙子结合形成了一体,它不系腰带,宽松自然。

外面直接套上罩衫,罩衫一般读很华丽,基本上都是拖摆至地,有的达几余米,比如,有的袖阔4尺,裾曳地达到5尺,因此,如同后来的欧洲一样,衣摆的长短决定着妇女的身份地位。

罩衫一般都是广袖的,广袖就是我们常看到的宽大的袖子,唐代的广袖基本呈方片形,类似今天的和服袖子。

另外还有一种晚唐时期的礼服,都为宫廷命妇所着,称为钗钿礼服。

是中晚唐女装向古代礼仪服饰的过渡的进一步证明,这种款式为礼服一层叠一层,层数繁多,厚重拖摆,穿起来很麻烦。

首先穿上很多层广袖上衣,层层压叠着,然后在围上伟大拖地的厚重裙子,即著名的“唐裙”,然后再在外面套上宽大的广袖上衣,虽然繁琐,却给人稳重的感觉,赋有层次感。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著名古代宫廷和服“十二单”就是从此款礼服演变过来的。

日本人称之为“唐衣”即从唐朝传来的服饰,样式基本上没有多大改变,只不过在风格上增添了几许日本本民族的特色。

唐朝女官制度
2009-10-31 22:36
唐朝时期,宫女制度承袭隋朝,尚宫只是“六局”里的一局,主要负责宫中文书的整理记录,下辖司言、司簿、司正、司闱四司。

但是片中尚宫下辖四司却分别是:司珍、司制、司设、司膳。

其中司制
属尚工局,司设属尚寝局,司膳属尚食局,司珍未见其名,不知是否是编剧改了称呼?因为尚工局有一职位与剧中司珍一样都是管理金银配饰的,不过不叫司珍而叫司宝。

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工六职的等位是平等的,下面各辖四司。

但看了《宫心计》的一些片花预告似乎没看到其它五局的身影,是因为时间没表述出来吗?并且司珍、司制、司设、司膳没有一司是属尚宫局的,是本剧的错误码?
下面是唐代宫女的等级制度
六局管二十四司。

尚宫局,管司言,掌宣传奏启;司簿,掌名录计度;司正,掌格式推罚;司闱,掌门阁管龠。

尚仪局,管司籍,掌经史教学,纸笔几案;司乐,掌音律;司宾,掌宾客;司赞,掌礼仪赞相导引。

尚服局,管司玺,掌琮玺符节;司衣,掌衣服;司饰,掌汤沐巾栉玩弄;司仗,掌仗卫戎器。

尚食局,管司膳,掌膳羞;司酝,掌酒醴益醢;司药,掌医巫药剂;司饎,掌廪饩柴炭。

尚寝局,管司设,掌床席帷帐,铺设洒扫;司舆,掌舆辇伞扇,执持羽仪;司苑,掌园御种植,蔬菜瓜果;司灯,掌火烛。

尚工局,管司制,掌营造裁缝;司宝,掌金玉珠玑钱货;司彩,掌缯帛;司织,掌织染。

注:六尚之中司乐、司膳二司是每司各四人,其余二十二司,每司各二人。

各司下又分设典及掌,以贰其职。

六尚十人,从五品。

司二十八人,从六品。

典二十八人,从七品。

掌二十八人,从九品。

还有不入流(无品级)的女史,人数不定。

竖看详细
六局管理二十四司;
详见下表:
唐代女官制度承袭隋代:
六局管二十四司。

【尚宫局】管:(从五品)
『司言』掌宣传奏启(2人)(从六品)
『司簿』掌名录计度(2人)(从六品)
『司正』掌格式推罚(2人)(从六品)
『司闱』掌门阁管龠(2人)(从六品)
【尚仪局】管:(从五品)
『司籍』掌经史教学,纸笔几案(2人)(从六品)『司乐』掌音律(4人)(从六品)
『司宾』掌宾客(2人)(从六品)
『司赞』掌礼仪赞相导引(2人)(从六品)
【尚服局】管:(从五品)
『司玺』掌琮玺符节(2人)(从六品)
『司衣』掌衣服(2人)(从六品)
『司饰』掌汤沐巾栉玩弄(2人)(从六品)
『司仗』掌仗卫戎器(2人)(从六品)
【尚食局】管:(从五品)
『司膳』掌膳羞(4人)(从六品)
『司酝』掌酒醴益醢(2人)(从六品)
『司药』掌医巫药剂(2人)(从六品)
『司饎』掌廪饩柴炭(2人)(从六品)
【尚寝局】管:(从五品)
『司设』掌床席帷帐,铺设洒扫(2人)(从六品)『司舆』掌舆辇伞扇,执持羽仪(2人)(从六品)『司苑』掌园御种植,蔬菜瓜果(2人)(从六品)
『司灯』掌火烛(2人)(从六品)
【尚工局】管:(从五品)
『司制』掌营造裁缝(2人)(从六品)
『司宝』掌金玉珠玑钱货(2人)(从六品)
『司彩』掌缯帛(2人)(从六品)
『司织』掌织染(2人)(从六品)
唐代后妃品级
唐建国之初
参照隋朝旧制皇后以外另设:
四妃(即三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

正一品。

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

正二品。

婕妤九人,正三品。

美人九人,正四品。

才人九人,正五品。

以上三等是为二十七世妇
宝林二十七人,正六品。

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

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

以上三等是为八十一御妻
还有六尚各司,分管宫内车马服饰。

唐玄宗开元年间
除皇后外对妃嫔称号另作更改:
三妃(即三夫人):惠妃、丽妃、华妃。

正一品。

芳仪六人,正二品。

美人四人,正三品。

才人七人,正四品。

尚宫、尚仪、尚服各二人,正五品。

其余各司各典的女官为六品至九品。

东宫太子
在太子妃下设良娣、良媛、承徽、昭训、奉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