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易忽略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易忽略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实行以后,传统的语文课堂发生了根本变化,大多以杜郎口教学经验为模板,教学方式主要强调学生活动,每课必有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展示成果等环节,但实践中教师过分强调学生活动,表现在教师备课时绞尽脑汁设计问题,什么问题能够让学生活跃起来,什么问题让学生有话可说就提问什么问题。
因为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生活经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同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问题设计的着眼点五花八门。
有的问题流于形式,有的问题游离教材之外,有的问题肤浅而无意义。
学生的情感体验差别更大,使得学生讨论起来无从约束,看似热闹却离题万里。
如一位初中教师上萧乾先生的《吆喝》一课,把重点放在了让学生分别模仿老北京各式各样的吆喝声上。
学生先在小组吆喝,后在全班吆喝。
这堂课很热闹,更有奇者,学生模仿得惟妙惟肖的竟是乞丐的讨要声。
一堂课在师生一阵阵吆喝声中过去了。
听完这节课,我们首先思考的是语文课是这样的吗?即使本课定位在培养学生
口头表达能力也显牵强,因为表达的应是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模仿再好也属表演。
其次,情景设置处理欠妥。
多媒体教学使得课堂有形、有色、有声,在渲染气氛、创设情境方面,单纯的语言表达比起眼花缭乱的多媒体来自然逊色很多。
于是语文课堂上经常飘荡着多媒体下载的歌声,经常播放着美国的大片或国产的影视。
如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必放《好汉歌》,不管与官逼民反、逼上梁山搭不搭调,语言文学课演变为音乐、舞蹈、美术、雕刻、影视综合艺
术的博览会,“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往往被忽略。
使用方便、直观、简单的声音、图片、动画充斥课堂。
新课标建议“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语文教学应该注意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重视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因此我们主张,语文课是语言文学课,它的外延与生活相等是就内容而言,它的特点是通过语言文字反映生活。
语文课除了阅读理解文章内容以外,不要忽略了语文的工具性和特殊性。
语文的工具性和特殊性至少应体现在对语言特点的分析和运用上,即使是相同体裁、同一时代作者的笔下,语言的运用也是千差万别,好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张面孔一样,让学生关注不同作者的不同语言风格,学会品味语言的意义和作用,乃当前语文教学中不得不加强的重要方面。
如有的文章语言风格冷峻、凝重。
鲁迅的《阿q正传》的主人公阿q临刑前生死画押,因其不识字而画圆圈代替。
人之将死,其鸣也哀,阿q全不这样,“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
”“阿q
要画圆圈了,他手捏着笔却只是抖。
”“阿q伏下去,便尽了平生力气画圆圈。
”“但这可恶的笔不但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抖一抖的几乎要和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
”这里,鲁迅把人物置于生死关头写其表现,对阿q愚昧无知的批判显得更加冷酷。
因为阿q“立志要画得圆”这一反常举动,正入木三分地表现了阿
q的愚昧和麻木。
阿q生平第一次捉笔,他的手才只是“抖”,这个“抖”字不是因为害怕恐惧而颤抖,而是一个平日只干粗活的人初次拿起细小笔时的一种紧张,给人以滑稽感。
阿q的可笑可憎之处还在于他“尽了平生的力气”干这件事。
《水浒传》中武松打虎也用了“平生的力气”,表现了武松勇武过人的气概和本领,然而阿q 却是用尽力气干了一件极为愚蠢的事!这种悖谬的行为成就了作者冰冷的讽刺。
循着用力画圆这一轨迹,阿q越是用力越相反,终于“抖一抖的几乎要和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
作者通过阿q画押时的心理活动、行为过程、最后结果一步一步地深刻揭批阿q自身的劣根性,以警醒世人。
词语的选用、夸张讽刺的手法富有强大的表现力,而作者冷峻的态度给人强烈的印象。
这些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深刻思想是多媒体无法充分表现出来的。
《纪念刘和珍君》中有对刘和珍、杨德群等被执政当局虐杀的叙写:“(刘和珍)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杨德群)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
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这里,枪弹的走向和棍棒猛击的部位被鲁迅先生似医生诊断病人伤情般地揭开给人看,使读者对刽子手的凶残感到震惊而愤慨!当作者这样毫不留情地叙写死者的枪伤棒迹给人看时,读者能不感到作者一脸的冷峻和凝重吗?
与冷峻凝重不同,有的文章语言风格机智幽默,如钱钟书先生的
风格是作家作品给读者留下的整体印象,语言是其中特别重要的因素。
语文教学除了引导学生关注作家风格以外,还要用心品味作品的语言。
教材的单元要求和研讨与练习中都涉及了语言知识,这些恰恰是师生容易草草带过的。
关于语言艺术的认知和分析应当包括词语的选用和锤炼、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方面。
这里概略提起,是希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只图表面现象,要加强对作品文本、对语言运用问题的重视。
作者简介:
秦清江(1957.8—),男,汉族,河北师大附中教师,河北省特级教师,河北省“三育人”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