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的句读、对仗及几种特殊诗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诗词的句读辨析
(一)诗的句读
诗的句法,也可以称为“句读(dòu)”。

它指的是诗词的意义节奏和诵读节奏(二者有重合也有违拗)。

作诗当取意义节奏(吟咏当取诵读节奏)。

因为一首诗中各句字数一定,节律一致,欲求其中变化,惟在变换意义节奏。

句式的含义完全在于意义节奏的组合。

1.五言诗的句读。

前人总结五言有八种句读,即从文字结构来看,有上二下三、上三下二、上一下四、上四下一、上二中一下二、上二中二下一、上一中二下二、上一中三下一这8种句式。

下面分别看看例句:
上二下三:玉剑浮云骑,金鞭明月弓。

——卢照邻
上三下二:把君诗过目,念此别惊神。

——杜甫
上一下四:台倚乌龙岭,楼侵白雁潭。

——许浑
上四下一:雀啄北岗晓,僧开西阁寒。

——喻凫(fú)
上二中一下二:旌旃(zhān)朝(zhāo)朔气,笳吹(chuì,名词)夜边声。

——杜审言
上二中二下一:春风骑马醉,江月钓鱼歌。

——刘长卿
上一中二下二:井凿山含月,风吹(chuī)磬出林。

——贾岛
上一中三下一: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杜甫
如果按意义节奏来读,则十分拗口。

所以必须按诵读节奏来读。

这样,五言诗实则只有“上二中二下一”而已。

上二为头节,中二为腹节,下一则称脚节。

七言以此类推,只是在头节前再加一个顶节而已。

2.七言诗的句读。

七言有十二法,即从文字结构来看,有上四下三、上三下四、上二下五、上五下二、上一下六、上六下一、上二中二下三、上一中三下三、上二中四下一、上一中四下二、上四中一下二、上三中一下三这12种句式。

下面分别看例句:
上四下三:九天阊阖(一指“天门”;这里指“宫门的正门”)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代称皇帝)。

——王维
上三下四:洛阳城见梅迎雪,鱼口桥逢雪送梅。

——李绅
上二下五: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

——杜甫
上五下二: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

——杜甫
上一下六:盘剥白鸦谷口粟(sù),饭煮青泥坊底芹。

——杜甫
上六下一:却从城里移琴去,许到山中寄药来。

——贾岛
上二中二下三:旌旗落日黄云动,鼓角因风白草翻。

——李频
上一中三下三:门通小径连芳草,马饮春泉踏浅沙。

——郎士元
上二中四下一:山河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zhi,祭坛)平。

——崔颢
上一中四下二:诗怀白阁僧吟苦,俸买青田鹤价偏。

——陆龟蒙
上四中一下二: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杜甫
上三中一下三:黄金甲锁雷霆印,红锦络缠日月符。

——朱权
这12种句式,按诵读节奏来分,其实可归结为“上二中二下三”或“上四下三”两种。

我写过一首七律《擦鞋妇》:
擦鞋妇
段 维
鬃刷漫油云鬓瘦,鞋求照影线穿针。

天寒无奈呵皴手,暑热难当傍树阴。

避制服如惊鸟散,充饥肠岂怕人嗔?
最忧儿女无书砚,端的堪怜慈母心!
诗中“避制服如惊鸟散,充饥肠岂怕人嗔?”从意义节奏来讲,属于上三中一下三结构,但诵读节奏则读作“上四下三”句式,即“避制服如‖惊鸟散,充饥肠岂‖怕人嗔?”
这种节奏要以“快读”或“诵读”来把握,以期气韵流畅。

我曾有两句诗起初是这样的:“垫高跟‖挺拔淑女,钉铁掌‖烘托猛男。

”这个句读显然不符合“上四下三”句式。

后改作:“高跟挺拔‖窈窕女,铁掌烘托‖威猛男。


(二)词的句读
词的句读与诗不尽一致。

四字句,诗一般是二二句式,词则有上三下一、上一下三和上一中二下一句式。

如: 上三下一: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

(苏轼:《少年游》)
上一下三: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辛弃疾:《永遇乐》)
上一中二下一: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苏轼:《行香子》)
五字句,诗一般是二二一或二一二句法,词多数时候也是如此。

但有时也用上三下二的句法。

如:
睡不成/还起( 柳永:《十二时》)
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姜夔:《齐乐天》)。

这是词人故意而为。

不过用领字(亦称衬字)作上一下四句法,乃词谱定制,必须遵守。

如:
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周邦彦:《兰陵王》)。

六字句通常是上二下四或上四下二。

特殊句法有上一下五(领字句)或上三下三句式,也称三三句(折腰句)。

如:
上一下五: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姜夔《暗香》)
上三下三:都付与、莺和燕。

(《刘过《水龙吟》)。

七字句多为上三下四句法,中间用顿号间隔。

如:
便胜却、人间无数。

(苏轼:《鹊桥仙》)
七字句偶有上一下六的领起式。

如:
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

秦观:《八六子》)。

八字句一般是上三下五,中间用顿号间隔。

如: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柳永:《八声甘州》)
八字句也有以一字或二字领起的,中间不用标点间隔,如:
记/玉关踏雪事清游。

(张炎:《八声甘州》));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柳永:《雨霖铃》)。

八字句偶有上四下四句式。

如:
定知我今、无魂可销。

(史达祖:《换巢鸾凤》)
九字句多为上三下六,也有上二下七、上六下三、上四下五句法。

如:
上三下六: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

(柳永:《夜半乐》)
上二下七:惟有/阮郎春尽不还家。

(温庭筠:《思帝乡》)
上六下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
上四下五: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蒋捷:《虞美人》)
十字句一般为上三下七句法。

如:
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辛弃疾:《摸鱼儿》)
另外,前面举例中,出现的一种前小后大的句子谓之“尖头句”,两个尖头句相连用对仗,谓之尖头对。

这个在后面讲词的句法时再细讲。

另外,在词中,如果两句字数相同,一般应对仗,但也有可对可不对的。

这个遵守词谱就行了。

注意:词的对仗比诗要宽得多。

它可以平仄相对、平平相对、仄仄相对,有时一个领字“领”后面两三个分句,除开领字,几个分句都可以相互对仗。

二、对仗的关键点及主要类型
(一)对仗的关键点
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对仗,部分词也要求含有对仗。

当然,词的对仗与诗的对仗要求有些差别。

这个我们放在稍后讲。

关于对仗,《文心雕龙·丽词》列出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四类。

《诗苑类格上》归纳为“六对”:一曰正名对,天地日月是也;二曰同类对,花叶草芽是也;三曰连珠对,萧萧赫赫是也;四曰双声对,黄槐绿柳是也;五曰叠韵对,彷徨放旷是也;六曰双拟对,春风秋池是也。

1.以“字”相对。

如此严格,唐人也未能尽守。

个人以为字义、结构、平仄相对就可以了。

这里讲“字”没讲词,是因为古人对仗是按字来对的,一般实字对实字(名词、动词和形容词性的字为实字),虚字对虚字。

一些组合词初看起来好像对不上,细究起来却对得很工整。

比如“挺拔”与“缠绵”相对,“拔剑”与“将军”相对,等等。

诗人赵京占在《对偶律》一文中,坚持以“词”为单位,故把这种对仗归结为“拆分对”。

最典型的是聂绀弩的七律《挽毕高士》:
挽毕高士
聂绀弩
九尺曹交尚出头,终身恨未打篮球。

丈夫白死花岗石,天下苍生风马牛。

雪满完山高士毕,鹤归华表古城秋。

送君冠带棺中曲,恐尔棺中也自愁。

了解这一点很重要。

一是可避免读前人作品时瞎挑毛病,二是自己运用对仗时相对有更多的自由度。

前不久我写了一首《生日感怀》,网上评价不错,有位网友对诗中的对偶提出疑问,先看我的诗:
生日感怀(宽韵)
段 维
天命应知细检无,时浇块垒放粗疏。

二三黑客抓狂也,四五红颜感旧乎?
日月尽销青玉案,浮沉漫注紫砂壶。

汀洲偶拾疮痍铁,都道秦皇汉武车。

当然也有少数例外,以实字对虚字的。

如熟知的放翁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疑”与“又”对。

可见对仗不必过于讲求工整,还是以句意为先。

一意苛求工整,反而显得雕饰,失去古朴韵味。

2.避免合掌。

对仗之大忌乃是“合掌”,主要是指出句与对句的意思相同或相似,犹如两掌相合。

如南朝梁·王籍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虽是名句,却犯合掌之病,故王安石改以“风定花犹落”来对“鸟鸣山更幽”。

两联连用时,上下联的结构相同也被视作合掌。

如宋·徐玑:“山城依曲渚,古渡入修林。

长日多飞絮,游人爱绿荫”。

(二)对仗的主要类型
对仗的句法修辞有多种,如借对、当句对、流水对、隔句对、折腰对、错综对等。

兹简要举例:
1. 借对。

(1)借音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杜甫:《恨别》
我有一首诗也运用了借音对:
端午登河南石人山
段 维
小径冲天上,仙人引我来。

清音山鸟对,紫焰杜鹃开。

壁为霞濡染,云由月剪裁。

早知低处宿,刬地恋高台。

(2)借义对。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杜甫《曲江》
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

所以“寻常”可与“七十”相对。

云影拥苍茫,入境画图开北岭;古今成俯仰,三年宦迹问东坡。

”——江西赣州八境台楹联
联中借人名与地名相对。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蜀相》
明日壶觞端午酒,此时包裹小丁衣。

——聂绀弩《拾野鸭蛋》
(3)借形对。

借形对也分为两类。

,即完全借形和部分借形。

第一,完全借形。

虽然毫末生意,却是顶上功夫。

第二,部分借形。

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

——王夫之
2.当句对。

一句之中两个词语相对,再两句互对。

如:
风清月白兴不浅,斗转参横夜未央。

——李洪《八月十八日夜有怀伯封》
3. 流水对。

上下两句的意思不完全独立,而是一脉相承,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如: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律诗中如果能用上一联流水对,会显得气脉连贯浑成,故多举几例: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骆宾王:《在狱咏蝉》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杜甫:《秋兴八首之二》
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王维:《终南别业》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孟浩然:《宴梅道士山房》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孟浩然:《留别王维》
4.隔句对。

隔句对也叫扇面对。

指两联中的一、三句相对,二四句相对。

如郑谷的《寄装晤员外
》:
昔年共照松溪影,松折碑荒僧已无。

今日重思锦城事,雪消花谢梦何殊。

5.折腰对。

一个单句从中切断,分布在对仗的两句之中。

如:
愁见三分水,分为两地泉。

——沈佺期:《陇头水》
6.错综对。

相对的词语处于两句不同的位置上,错落交杂,斜侧偏对。

如:
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

——杜甫:《长江》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
以上是两两错综对,还有一种错综对是“2+1”对“1+2”句式,或者“1+2”对“2+1”句式。

例如: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斥鷃(yàn)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

(毛泽东:《吊罗荣桓同志》)
斥鷃(yàn):即鷃雀。

前一种错综对属于工对,后一种错综对应该归入宽对。

7.交错呼应对
这种对仗法比较特殊,即颈联下句意思遥接颔联上句;颈联上句遥接颔联下句。

看元好问的《八月并州雁》:
八月并州雁
元好问
八月并州雁,清汾照旅群。

一声惊晚笛,数点入秋云。

灭没楼中见,哀劳枕畔闻。

南来还北去,无计得随君。

“哀劳”句遥承“晚笛”,“灭没”句近接“秋云”。

皆叙写乡思乡愁。

8.诗中运用对仗的几种变格。

(1)偷春格。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 勃
城阕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藏春格。

早 花
杜 甫
西京安稳未?不见一人来。

腊日巴江曲,山花已自开。

盈盈当雪杏,艳艳等春梅。

直苦风尘暗,谁忧客鬓催!
另一种是首联与颔联均对仗,而颈联与尾联不对仗。

晓望白帝城盐山
杜 甫
徐步携斑杖,看山仰白头。

翠深开断壁,红远结飞楼。

日出清江望,喧和散旅愁。

春城见松雪,始拟进归舟。

(3)蜂腰格。

值得注意的是,在蜂腰格中,人们常常在颔联用上似对非对的句子,暗暗回应律诗中间两联要求对仗的成例。

如我写的《铁匠铺》就同时杂用了偷春格和蜂腰格:
铁匠铺
段 维
斗室红彤烟雾暗,面庞清瘦汗花肥。

(对仗)
轻赊八卦炉中火,巧借雷公霹雳锤。

(半对半不对)
百炼钢柔堪绕指,十分锋利可修眉。

祖传绝艺今遭弃,斧钝刀残欲问谁?
从这里也可看出,律诗中两联的对仗,颈联比颔联要求更严格。

(4)全对格。

顾名思义,全对格即律诗的四联都对仗。

唐诗中,全对格多见于五律,七律较为少见。

我的一首七律就尝试了“全对格”:
婺源廊桥
段 维
千年砖木成佳构,历代炎凉蚀古廊。

黑瓦横陈龙蛰伏,朱阑倒打水中央。

曾经羁旅收留处,赝品当前叫卖场。

莫道飞虹多角斗,人心未必逊椽梁。

(二)词的对仗
词的对仗与律诗不一样。

词的对仗,有些像散文的对偶,有以下几个特点:
(1)同字可相对。

如:
春到—分,花瘦—分。

—— 吴文英:《一剪梅》
句中两个“一分”相对。

(2)可不拘平仄。

如: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
上下句的平仄是“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一、二、四、六字全同,这在近体诗也是不允许的。

再如: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
句中结字都是仄声,这在近体诗中是绝对不允许的
(3)同韵可相对。

如:
堂阜远,江桥晚。

(上片) 旗影转,鼙声断。

(下片)——张先《天仙子》
句中的韵脚“远”、“晚”、“转”、“断”,都是仄声,在词韵里属于同一韵部。

填词对仗的注意点:
第一,凡相连的两句字数相同时,词人经常运用对仗手法,特别是在两片开头的地方。

如:
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带缓罗衣,香残蕙炷……
——晏殊《踏莎行》上下片首二句: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辛弃疾《西江月》上下片首二句:
第二,用与不用对仗,看内容和表达的需要。

如苏轼《木兰花令》六首,第三、四两句三首用对仗,三首不用对仗。

如:
“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把人在寒秋中的感受逼进了一层,不用对仗,更觉深沉。

第三,有些句子,上句除了开头有领字(一、二、三字均有)以外,其余的部分与下一句字数相同,往往也用对仗。

这种对仗,有时不限于两句,可以连对三、四句,形成排比句法,气势颇盛。

如: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柳永《八声甘州》
(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

——秦观《八六子》
(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辛弃疾《贺新郎》
除了上面这些常见的对仗外,词中还出现了其他非常有趣的对仗方式,常见的有鼎足对和扇面对。

所谓鼎足对,系指三句连对。

如:
绿阴浓,芳草歇,柳花狂。

——温庭筠《酒泉子》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秦观《行香子》 所谓扇面对,系指隔句相对。

《沁园春》牌中有一字领扇面对之固定格式,如:
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

......解频教花鸟,前歌后舞;更催云水,暮送朝迎。

——辛弃疾《带湖新居将成》
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

——柳永《玉蝴蝶》
一般来说,在词谱书上,每个词调的字、句、平仄、叶韵都是标得明明白白的,而对仗却无法标明;有的书上在词谱说明中标“例用对仗”,但是并不全面;每个词调所附的词例一般只有一两首,也不能全面反映对仗的广泛性和灵活性,所以学词的对仗更依靠多读前人作品,而不可埋头于词谱上。

三、几种特殊的诗格
1.孤雁入群格
访戴天道士不遇
李 白
犬吠水声中,(东韵)桃花带露浓。

(冬韵)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冬韵)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冬韵)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冬韵)
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四支),莫教枝上啼(八齐)。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八齐)。

2.孤雁出群格
格律诗的最后一句如果借用邻近韵部的字作为韵脚的,称为“孤雁出群格”。

其律诗和绝句示例:
无 题
鲁 迅
惯于长夜过春时,(支韵)挈妇将雏鬓有丝。

(支韵)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支韵)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支韵)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微韵)
故行宫
元 稹
寥落古行宫(一东),宫花寂寞红(一东)。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二冬)。

3.葫芦韵、辘轳韵、进退韵
另外,从严格使用“平水韵”的角度来说,近体诗要求一韵到底。

不过也有变体,除了已述首句可用邻韵外,还有葫芦韵、辘轳韵、进退韵等。

(1)葫芦韵
葫芦韵只限于六韵十二句的试帖诗(排律)。

这种韵式,除了首句的韵脚外,前两联用一个韵,自颈联至尾联用与前韵相近的邻韵。

所谓“先二后四”(即前四句用甲韵,后八句用与甲韵相邻的乙韵),是说先出两韵数量较小,后出四韵数量较大,先小后大,有如葫芦,所以得名。

不过这种韵式前人诗作极少,难以找到很严格的例证。

尽管我们查历史资料,诗题中以“葫芦韵”命名的律诗,自宋至清,仅见一篇,即宋代陈造的《次韵杨宰葫芦格》,但这并非葫芦韵:
次韵杨宰葫芦格
陈 造
生常信流坎,老不叹漂零。

(九青)
雪后菊未死,雨馀山更青。

(九青)
仍烦析尘语,远寄打包僧。

(十蒸)
政绩随诗价,多君日日增。

(十蒸)
这首诗用的其实不是葫芦韵,而是下面讲的辘轳韵。

(2)辘轳韵
辘轳韵是指除了首句的韵脚外(一般不入韵),偶句韵脚上可以在第二句、第四句上用甲韵,第六句、第八句上用甲韵的邻韵。

举我的一首诗为例:
痛感美国近日对台军售
段 维
欲断台湾华夏脉,翻云覆雨手频伸。

(真韵)
经年铁甲张卵翼,军火今朝扬劫尘。

(真韵)
论道终归苍白色,图强当铸国民魂。

(元韵)
制裁俱损非良策,发展方为不二门。

(元韵)
诗中第二句、第四句用“真”韵,第六、八句用“元”韵,两韵双出双入,有如辘轳取水,故名辘辘韵。

(3)进退韵
进退韵是指除了首句的韵脚外(一般不入韵),第二句、第六句用甲韵,第四句、第八句用与甲韵相邻的乙韵。

如“庚、青、蒸”互为邻韵。

观亚足赛中国三比零终结恐韩症有感
段 维
满目金杯光日月,迷离国足独哀兵。

(庚韵)
千方难去膏肓疾,三脚轻开颈口瓶。

(青韵)
教练阵前今作主,球星幕后昨逢迎。

(庚韵)
斯时乍忆老经典,阶级斗争一抓灵。

(青韵)
如果我们采用《词林正韵》就不存在用邻韵的问题。

不过我们了解一下还是
有必要的。

4.关于“辘轳体”与“八仙体”
再多说一点,有些诗友经常做所谓“转辘轳”的组诗。

这里的辘轳体组诗与辘轳韵不是一回事。

辘轳体组诗是指将某一句诗分别镶嵌在每首诗律诗的第一、二、四、六、八句上,形成五首平韵律诗。

因为形似此起彼伏地“转辘轳”得名。

还有一种游戏,就是将某句诗分别嵌在律诗的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句上,形成八首律诗,其中包含三首仄韵律诗(严格说来,仄韵律诗属于古风体)。

这被称作“八仙体”组诗。

举我步陈为习诗友的一组八仙体七律,供参照:
世事如棋局局新
段 维
其一
世事如棋局局新,半由天意半由人。

韩侯受辱终成器,知命张良早出尘。

万里霜花梅与菊,几杯浊酒止还频。

醒来吐纳长风起,举我闲云野鹤身。

其二
功名利禄等浮尘,世事如棋局局新。

何处笙歌独邀月,当年书剑共怀仁。

红梅吐焰春先至,沧海噙珠月已泯。

莫若诗囊结驴友,天涯放逐自由身。

其三
人生自觉观城堡,进退狐疑青鬓皓。

世事如棋局局新,柳花若絮垂垂老。

迢遥多梦怕啼莺,辗转无眠疑跳蚤。

直可趋身夺入门,当真苦海回头好。

其四
背字纹身久落贫,讵随旧俗染风尘。

秋心共日时时暖,世事如棋局局新。

愿借忠肝干气象,但凭禅意易天轮。

敢将一把嶙峋骨,海选当今人上人。

其五
旧怨新痴都了却,如何犹见人萧索。

天边春蛱已蚕眠,眼里秋波还雀跃。

世事如棋局局新,心潮逐浪时时落。

莫猜圆缺乱玄机,只与东坡樽共酌。

其六
人间万象者般真,不笑娼流争笑贫。

史上忠奸皆水火,眼前猫鼠往来频。

情缘比纸稍稍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乐得小诗娱自我,键盘声响压司晨。

其七
燕来雁去何时了,惯看庸人多自扰。

水月窥窗孤枕寒,火花辞树芳魂杳。

忆曾酒热醉冬烘,羞煞词穷将舌绕。

世事如棋局局新,书山一览群山小。

其八
平治修齐敢惜身,披肝沥胆为求真。

蛀书不避人憔悴,布道何妨兜扁贫。

去岁虬枝欣有骨,交春花雨净无尘。

莫愁险象环环扣,世事如棋局局新。

这多是一种游戏,初学者没有必要去尝试此类作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