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创新聚力振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承创新聚力振兴
作者:周国仁
来源:《新长征》 2016年第9期
白山松水,共襄盛会。
以“汇聚天下吉商,共谋振兴发展”为主题的2016 年首届全球吉
商大会已圆满落下帷幕。
大会公布的“重德重义、敢闯敢为、善融善创、思源思报”16 个字的吉商精神,标志着吉商资源在聚合,吉商文化在弘扬,吉商品牌在塑造,吉商队伍在强壮,新
时代的吉商一定能够在吉林振兴发展的宏伟事业中创造新的辉煌。
吉商之今昔
与具有数千年历史的浙商、徽商、晋商以及其他商帮相比,“吉商”作为群体虽然形成只
有不到200 年的历史,但是从诞生起始,就具备十分鲜明的地域特征,有着特定人群特点和时
代文化特色。
1860 年以前为吉商的萌发期。
清初,在现今吉林省区划内存在的商品交易都是以货易货的方式进行,主要交易牲畜、裘皮和违禁的人参、貂皮等物品。
嘉庆元年(1796 年),朝廷对关内移民由管制放松到采取鼓励政策,大量的山东、直隶、山西和长江流域的农民辗转来到吉林
谋生。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特别是内地商业发达地区人口的涌入,吉林境内的商品交易活动
规模越来越大。
自宁古塔将军移驻吉林省时(当时的吉林市),朝廷从直隶各省迁徙“流民”
数千户到吉林设立船厂,“以将军衙署为中心,形成了北、东、西三条商业大街和翠花胡同”,逐渐成为东北最大的木材、烟草、粮食、药材集散地。
道光初年(1821 年),长春附近的新立城、万宝山、小双城堡、东卡伦、小合隆、包家沟等地已建立固定的集市,乌拉街也成为松花
江中游的重要商品集散地。
1836 年,吉林开始发行少量官帖,商品交换也逐渐从易货转为货币交换。
当时的手工制造业很普遍,以农特产品加工、铁木农具和生活必需品为主,工、商业开
始分离。
1861 年至1930 年是吉商形成的发展期。
在这70 年间,吉林的民营工商业得到了较快发展,投资规模、参与人员、投资地域和行业以及企业数量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不仅有传统的商业,也有了近代工业和服务业。
据记载,1866 年吉林城有商铺多达387 户,至1908 年有钱、当、行铺共1060 户。
长春在日俄战争前有商铺1000 余家。
1908 年扶余有商铺330 余家。
1913 年长春钱庄达102 家。
同时,吉林近代工业也有很快发展,1911年全省有厂矿286 处,
有机器、造纸、制粉、榨油、碾米、酿酒、制革、火柴、玻璃等私营工厂338 家,46 个县中
有29 家汽车运输业及汽车644 辆。
期间,吉林牛家、长春刘家被列为“中国北方四大家”之中,成为国内知名的商家。
日伪统治时期(1931 年至1945 年)吉商发展遭遇灭顶之灾。
“九·一八”事变后,吉林
沦为日本殖民地,日资企业决定了工商业的发展趋势,民营工商业仅处于从属地位。
特别是1940 年实行“主要物资配给制”“主要特产物专营法”后,由于日伪官办商业机构垄断地方产品的收购和进口商品的分配权,使大部分工业企业破产倒闭,大部分商业企业沦为日产品的推
销店,多数企业倒闭。
东北光复至1956 年吉商进入新的发展期。
东北光复后,吉林省部分地区成为解放区,全
境的解放也是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解放军和各级人民政府贯彻了“发展生产、繁荣
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方针政策,全省的民族工商业得到迅速恢复和较快发展。
以长
春市为例,到1949 年12 月,私有工商业户由解放初期的200 余户恢复到1.23万户,从业人
员为4.22 万人。
全省共有私营工商业5.6 万余户,从业人员近10.3万人,资本额为
66747790 万元(旧东北币)。
据1951 年的统计,私营工商业的生产总值占全省地方总产值的
半数。
1954 年,全省个体工商户超过10 万户。
到1956 年底,除极少数个体劳动者外,全省
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接收社会主义改造的广大工商业者得到相应安排。
改革开放后吉商进入空前发展新时期。
改革开放后,伴随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理论、方针、
政策的逐步深化,吉商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据全省第一次对个体工商户和民营企业
的统计,1980 年,全省个体工商户2.138 万户。
1988 年,全省民营企业为2775 户。
2015年,全省民营企业达到23.5 万户,个体工商户达到140 万户,分别比初次统计增长了84.7 倍和65.5 倍。
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7336.9 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51.4%,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
重为1.1%左右。
省内吉商队伍总数超过180 万人(含投资人)。
如果从大吉商的概念讲,国内外吉商总数应在200 万人以上,新吉商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吉林振兴发展的重要
生力军。
吉商精神之内涵
所谓精神,其实是价值、力量、信仰的一种体现。
“吉商精神”是吉林的历史文化、地域
特色与时代精神、价值取向的有机结合,既是传承,也是创新,是历史基因与时代精神的高度
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吉林商人、在商业行为和社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是200 万吉商的精神财富和行为引领,需要持之以恒地培育、提升和倡导。
“重德重义”体现了吉商的品位节操。
“德者,本也”。
德是立世之基,是商业运行的基
本规律和本质特征。
吉商能够有今天的发展局面,就是仰仗尚德这一根基,今后吉商的发展壮
大更离不开德的发扬光大。
重义突显了吉商的共同性格特征。
吉林是移民不断本土化的省份,
血缘家族性相对弱化,人际关系依赖性较强,重义轻利是吉商与其他商帮相区别的重要品德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中乡情、人情、亲情反映在吉商的诚实、尚义、粗犷、豪放的接人待客之中,他们始终坚持诚信为本、信誉至上,以品质打造品牌,以口碑赢得市场,胸襟开阔、豁达大度,宁愿在钱上吃亏,也绝不丢吉商的名分,可谓君子之商、诚信之商、重情之商。
吉商之道就是“敢闯敢为”。
道是一种路径和规矩。
吉商诞生于闯关东的移民壮举,截至
20 世纪40 年代有近2000万关东农民闯关东。
他们开疆拓土、垦荒种地、修建工矿铁路,从
事工业、商业、农业,以超乎想象的勇敢和毅力,在关东大地上站稳脚跟,创下了发展的基业。
“闯关东”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典型东北地域特征的创业
精神和创业文化,它源于雄浑厚重的中原文化和粗犷豪放的北方文化长期融合侵染,发育成独
具特色的吉商文化。
敢闯是精神,敢为是性格,依靠敢为天下先的闯荒行为,吉商站稳了脚跟,在黑土地上得以自强不息地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发展壮大。
“善融善创”体现了吉商的能力特征,是吉商的本领、本事的突出特色。
吉商是发源、根
植和崛起于吉林这片沃土的商人群体。
移民基因和物华天宝的自然环境,使吉商在形成、发展、壮大的漫长岁月中兼融并蓄,以自己宽广的胸怀和开放的心态,融合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
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都能得到吉林人的善意接纳、融入,都能在吉林各地、
各行业寻找到创业和投资的发展机会。
相比较,吉商是最容易融入合作的商帮,吉林省籍并本
土化的经营投资者是吉商;外埠来吉林投资兴业者是吉商;走出省门、国门投资创业的吉林省
籍企业是吉商;曾经在吉林工作、生活、学习过,至今仍然关注吉林的企业家也是吉商。
吉商
群体形成虽然相对较晚,但“善融”这一鲜明特色,既体现了吉商海纳百川、雍容大度的胸襟
和气度,也是吉商博采众长、融合并包的思维方式,更是吉商尊重差异、和谐共进的文化特质。
融合力与成长性使吉商的品牌效应稳步上升。
善创就是要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敏感性,把握潮流,乘势而上,把创新作为发展的动力源,提高对发展趋向的前瞻性,提高战略性思维能力,
勇立发展潮头,做时代的先行者、商界的领军人。
“思源思报”凝练了吉商的精神之魂。
吉商从诞生之日至今,始终延续着爱国爱乡、知恩图报的家国情怀和优良传统,从支援抗联打击日本侵略者到支援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再到积极投身家乡建设、投资兴业、热心公益、扶贫济困,书写出吉商思源思报的拳拳赤子之情。
吉商是吉林的企业家,根植在这片黑土地之上,血脉相承。
吉商是吉林最宝贵的资源,在吉林振兴发展的宏图伟业中,思源思报的吉商一定能够成为情系家乡、回报桑梓、共享振兴的楷模。
在吉林振兴和发展关键节点时刻召开的全球首届吉商大会,不仅打造了“汇聚天下吉商,共谋振兴发展”的宽广平台,而且首次总结提炼出为吉商所接受和社会所认同的吉商精神。
吉商精神是现在商业文化前行中一道崭新的风景线,是吉商之魂,是吉林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历代吉商血脉相承的风骨和品格,是全面振兴吉林的重要动力源泉。
总结、传承、发扬吉商精神,就是要把各方面的力量凝聚起来,智慧集中起来,热情激发出来,不断创新前行,给吉林新一轮振兴发展增添助力,凝聚合力,成就伟业。
(作者:省工商联副巡视员)
责任编辑/李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