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媒体视域下的新闻整合传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0
浅析新媒体视域下的新闻整合传播
钱霜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26)
摘 要: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日益被包围在快节奏、碎片化的各色信息之中,新闻信息也不例外。

受众处于时间有限性和信息无限性的夹层中,面临着这样的矛盾——希望获得完整的新闻事件信息却无法有效筛选。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种新兴的新闻产品——整合新闻,随之而来的是一批以今日头条、一点资讯为代表的新闻聚合类媒体。

整合新闻也称聚合新闻,将新闻事件的相关要素聚合在一起,打破了“信息孤岛”,节约了受众浏览信息的时间,提高其掌握信息的效率。

但同时,在新闻整合的过程中,要更加坚守新闻专业主义,防止陷入观念先行的怪圈之中。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整合;观念先行;新闻专业主义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8)07-0080-01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提高,越
来越多的受众已经不满足于表面化的新闻了,他们渐渐加大了对一些深层次新闻的关注,更愿意去追溯新闻的前因后果、现象和本质。

因此,在当前的新闻媒介的竞争之中,由之前的“眼球信息”转移到了如今的
“头脑信息”。

[1]
需求取决于生产,因此开始出现了以今日头条、一点资讯为代表的新闻聚合平台。

一、整合新闻:整的是什么,合的是什么整合新闻,从内容上看,即将新闻的各类要素以及相关同类新闻聚合在一起的新闻形式,一般采取链接新闻的形式;从表现形式上看,即综合包括文字、图片、超链接、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介形式于一体的新闻形态。

从当下新闻整合的形式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整合链接
整合链接即将同类的新闻信息直接进行专题的整合排列,适合受众直接浏览。

比如,新闻《英国:特朗普没有考虑盟友们跪求的感受》,在今日头条的链接新闻就有20多条,如《特朗普宣布退出伊朗核协议,这会对世界造成哪些影响?》《法国内阁多位部长严厉谴责美国退出<伊朗核协议>,你怎么看这件事?》等,这些新闻都可以看成是原新闻的背景介绍、各方报道以及各地评论、预测等,网友浏览完这些新闻之后就能对相关的新闻事件有比较清晰的把握。

(二)合散为一
合散为一即收集各方新闻信息以及背景,将这些组合起来得到一篇新的长篇报道或者专题报道。

正如新闻《叫嚣“阻止中国控制南海只靠武力”特朗普“打手”有点狂》,整合了如美国《新闻周刊》等其他媒体的报道、评论、背景历史等要素,是采取合散为一得到的报道。

(三)整合观点
不再是简单地组合新闻和报道,而是根据各方媒体的报道、历史背景和调查结果等信息,提炼出自己的观点。

将新闻报道作为采编素材,这打破了传统的新闻采写形式,是一种新型的新闻生产方式。

都市快报的新闻《吃个冰淇淋竟满嘴血!哈根达斯:赔偿200元现金券》,新闻素材来源于网友在微博曝出自己在上海的哈根达斯美罗城店吃冰淇淋,结果舌头、牙龈都被弄破,受了伤;该新闻报道就此事件进行了店内调查走访,并且在报道最后整合了网友的互动评论。

这则新闻的生产方式是现在大部分媒体采用的主
要采编方式,关注并搜集新媒体网络上的新闻点,并针对有价值的新闻点去追踪调查核实,最后整理报道。

这样的新闻生产方式拓展了记者的“线人”数量,网络上处处是“线人”,“处处是线索”。

新闻整合不是像“1+1=2”那样各方新闻信息的简单组合相加,而是需要创意、需要策划的。

新闻整合编辑需要根据自身媒介产品的定位以及受众分析,在大批量的信息之中筛选出有价值的新闻点和信息,并真实准确地将它们以另一种方式整合再现。

暂且不论风格和创意,在新闻整合过程之中,最核心也是最难以把控的就是新闻信息本身的真实性。

二、底线的坚守:新闻专业主义
正因为采写材料是第二手甚至是第三手材料,不是直接采访调查得到的第一手材料,整合出来的新闻有时候不够客观准确,甚至会陷入“观念先行”的怪圈。

2017年7月22日,一段讲述“格斗孤儿”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网友热议。

纪录片中的主角是一群来自四川凉山贫困山区的孤儿,他们在家乡无依无靠、贫穷、辍学,被成都的恩波格斗俱乐部收留,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接受专业的综合格斗训练,并偶尔参加比赛。

随后,这则视频在网上被疯狂转发,一时之间大众情绪激动、义愤填膺,类似“辛酸”“残忍”“血腥”等煽动性词语充斥整个网络,掀起一阵抗议狂潮。

在这则视频之后,各家媒体纷纷抢先发出报道,甚至很多媒体在没有对事件进行调查的时候直接写出耸人听闻的标题和报道来抢夺大众注意力,谋求“眼球效应”。

比如,凤凰网在7月24日根据这则视频写出报道《心酸!铁笼中的“格斗孤儿”:不打拳只能回老家吃洋芋》,报道主要取材于视频和网友互动评论,并且在新闻中链接讲述了2013年的一场“深圳某工厂涉嫌非法使用数十名童工”的新闻来对比,从标题到行文,该新闻带有明确的倾向性。

然而事件随后却出现了反转,8月16日,“格斗孤儿”被强迫按下手印,哭成泪人被带回家乡继续“吃洋芋”,舆论反转,很多人开始谴责媒体毁了这些孩子的希望与梦想。

11月22日下午,微信公众号“格斗迷”发布文章称:“在政府的支持下,恩波格斗俱乐部获得了体校资质,曾经被‘遣送’的孩子们也将可以继续回来训练与学习,并且还会扩招生源。


近年来,反转新闻越来越多,正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在网络上寻找新闻源,整合多方新闻信息,“生产”新闻报道。

这无疑是新闻产品(下转第82页)
82
会出现的低级行为,刊登不能为大众带来普遍益处的东西,这样的媒体就不能逃脱虚伪的罪名。

首先,作为社会的守望者,监视社会环境,以此推动社会发展及维持社会各方平衡是媒体的基本职能。

媒体应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握媒介尺度,既满足受众的知情权,也注重维护其不知情权。

在客观报道新闻事件的同时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因为媒体报道新闻不单单是为了放大社会现象,而应在放大这些事件后推动问题的解决。

其次,新闻从业者需要提升自我媒介素养,在报道新闻时最大限度地减少新闻报道造成的二次伤害。

我国2009年新修订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明确提出:“维护采访报道对象的合法权益,尊重采访报道对象的正当要求……维护未成年人、妇女、老年人和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合法权益,注意保护其身心健康。

”在采访及报道中,记者应当充分考虑已经受到伤害的当事人的情感,尊重被害者的知情同意权,坚守
伦理底线,倾注人文关怀。

[1]
陈力丹老师在《中国新闻职业规范蓝本》中提供了以下一些关涉报道的职业规范:“舍弃可能会伤害报道对象名誉的无关紧要的细节……舍弃可能会引起公众心理伤害或不适的无关紧要的内容。

”“尽可能减小对
报道对象的伤害,消除可能出现或已存的负面影响。


[7]
最后,媒体也需要对内容进行规制,平衡负面新闻的比例。

媒体要选择合适的报道角度,关注单一事件背后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社会问题,而非沉溺于对私人信息的过度渲染,或“在被公认为本该是体面而值得尊敬的媒体头版散播性丑闻,取悦人类最低级的趣
味”。

[2]
注重对能够有效阻止犯罪的、有关惩罚必然性的报道,媒体才能发挥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二)社会他律首先,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对媒介内容进行规制,如建立知情同意制,保障新闻媒体报道中被害人的知情同意权,对于特别严重或者重大案件的报道需要通过事先的审查机制才可见报。

其次,公众要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学会争取合理的知情权和不知情权,积极监督媒体报道。

最后,法庭刑事判决书的公开也要平衡公众的知
情权,既可以保证司法信息的客观真实公布,又可以将被害人的个人信息加以保密处理。

参考文献:
[1] 王上.坚守新闻伦理 浸润人文关怀——也谈媒体采访
如何避免“二次伤害”[J].现代视听,2014(06):70-72.[2] 利昂·纳尔逊·弗林特(美).报纸的良知[M].萧严,
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74,196.[3] 张涛甫.大数据时代的出版困局及其突破[J].编辑
学刊,2013(02):6-10.[4] 刘建明.“大数据”不是万能的[N].北京日报,2013-05-06(018).[5] 维克托·迈耶-肖恩伯格(英).删除——数字时代里
遗忘的美德[M].袁杰,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6.[6] 万方.终将被遗忘的权利——我国引入被遗忘权的思
考[J].法学评论,2016,34(06):155-162.[7] 陈力丹.论传媒的“二次伤害”——以“联防队员入
室强奸”案的报道为例[J].新闻与写作,2012(01):26-29.[8] 陈翔.悲情传播中的媒体伦理危机——以“5·12”汶
川地震报道为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04):31-37.[9] 付雪.浅谈新闻报道中二次伤害的产生和消除[J].
中国报业,2013(12):88-89.[10] 孟媛媛.媒体司法报道的界限与被害人权利的保障
[J].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2016,19(04):91- 98.
[11] 覃孟念,陈华明.传媒伦理道德的失范与规范[J].
新闻界,2007(03):89-90.
[12] 王泉根.吁请保护儿童的“不知情权”[J].书屋,
2004(01):53.
[13] 张奕阳.“校园欺凌”报道须谨防对受害者二次伤害
[J].新闻战线,2017(08):28-29.[14] 郑根成.国内外传媒伦理研究的比较与启示[J].哲
学动态,2009(07):70-74.
(上接第80页)新兴的生产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新闻效率,但是一些媒体在整合新闻报道时,为了追求“快、新、奇”效应,为了快速吸引受众眼球,追求经济效益,在整合新闻时没有坚守住新闻专业主义,没有花时间和精力去调查事件的真相,反而一味地迷信网上流传的所谓“素材”和“线索”。

“观念先行”之下,整合出来的新闻报道严重违背了新闻专业主义,不仅毁坏了自身的媒介形象,更加损害了整个新闻行业媒体的公信力。

人常常会有“先入为主”的认知心理,媒体从业者也不例外。

从别人写出来的稿件中提炼观点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他人的主观影响,尽管是客观的新闻报道,各方媒体在材料的选取、行文编排上也会有一定的倾向性和局限性。

因此在整合的过程之中,我们要把握住新闻专业主义,努力克服自己的主观情绪,对各方新闻报道要积极求证,而不是“来者不拒”,不经分析地全部加以整合。

三、结语
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经说过“媒介即信息”,在新
媒体时代,网络传播技术发展之迅猛,新旧媒体融合之强势,前有“机器人记者”,后有VR、AR 技术之加盟,可以说新闻整合之路才刚刚开始,春光大好。

但是在一片呼声和喝彩声之中,请不要忘了新闻的底线——新闻专业主义。

参考文献:
[1] 隋洪波.做好网络新闻的整合[EB/OL]. http://xwcb.1
/ExtendItem/OTDetail.aspx?id=5996AE3F-961D-4110-96C3-BDCAE9EF78C4,2010-08-24[2] 陈昌凤,王宇琦.新闻聚合语境下新闻生产、分发渠道
与内容消费的变革[J].中国出版,2017(12):3-7.[3] 王超慧.社交新闻聚合网站的传播模式分析[J].新
闻世界,2015(07):128-130.[4] 张勇.整合新闻资源 打造“新闻套餐”[J].传媒观察,
2003(10):59.[5] 糖小葫芦.截流:以善良的名义——“格斗孤儿事件”
的真相与反思[EB/OL]. http:///post2_126 90358_1.html,2017-08-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