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可以这样讲述战争_试析_世界末日之战_的叙事特点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严重近视的记者见西塞上校扬刀跃马朝山下飞奔而 去 ,他心跳得更厉害了 。然而上校刚跑出五十米远 ,就见他 全身缩在马鞍上 ,紧紧抓住战马的脖子 ,战马突然停了下 来 。近视记者见西塞上校让战马在原地转了个圈儿 ,是要 返回指挥岗位 ? 但那战马仿佛接到主人前后矛盾的命令一 般 ,在原地转了两三个圈儿 ,近视记者现在才明白为何当时 那些军官和卫兵大喊大叫 ,背着机枪朝山下跑去 。莫莱拉· 西塞跌下马来 。λψ
他身材高大 ,但十分瘦削 ,似乎让人看到的只是他的侧 面 ;他肤色黝黑 ,虽然瘦骨嶙峋 ,双眼里却燃烧着永不熄灭 的火花 。他脚踏牧师们穿的麻鞋 ,身着深蓝色的长袍 ,这一 切令人想起那些在腹地走街穿巷 ,给儿童洗礼 、为已同居的 情侣主持结婚仪式的教士们 。很难猜出他的年龄 、出身与 来历 ,但是在他那平静的面庞上 ,在他那俭朴的生活习惯 上 ,在他那冷漠 、严峻的神情里 ,总有某种东西吸引着人们 , 即使他没有说出劝戒的话 。⑨
关键词 :长篇小说 叙述者 心理时间 板块结构
《世界末日之战》是秘鲁作家巴尔加斯·略萨以巴西伟大 作家欧克里德斯·达·库尼亚的《腹地》为蓝本 ,在掌握了几乎 有关卡奴杜斯的全部著作 ,又去巴西进行了实地考察之后 ,对 爆发于 1896 年巴西腹地的卡奴杜斯战争进行艺术再现 。这 场在巴西历史上占有重要意义的战争是在腹地的甲贡索人与 代表共和国的政府军之间展开的 。巴西的腹地属于内陆高 原 ,地理非常偏僻 ,居民人种复杂 ,由于气候的原因 ,这里常年 受到旱灾的侵袭 ,农场主是这里的统治者 ,当地居民必须靠租 种他们的土地并缴纳沉重的赋税以求得生存 ,所以居民的生 活是非常困苦的 ,也没有文化知识 ,他们心地纯洁 ,在某种程 度上对宗教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 。以圣徒面目出现的“劝世 者”以他对宗教的执著 、生活的朴素 、严肃的态度 ,忘我地常年 在这里传教 ,渐渐地吸引了众多的信徒 ,最后在卡奴杜斯建立 了固定的居住地 。“劝世者”从他信仰的角度自发地提出对巴 西共和国一系列政策的反对意见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 统治者的利益 ,而统治者为了自己的权利争夺又虚构了卡奴 杜斯是“围着一个基督式的领袖来充当被废黜的王室和英帝 国主义的走卒”①的神话 ,于是“劝世者”所执掌的卡奴杜斯遭 到了政府军队的残酷镇压 。在大小几次的战争中 ,甲贡索人 全部被杀害 。作为一部再现历史上战争的作品《, 世界末日之 战》不是对战争进行简单的是非判断 ,也不是对历史的刻板复
·32 ·
制 ,而是充分发挥文学的优势对这段历史给予艺术的加工和 虚构 。他承认自己“不是在写一部忠实于历史的小说 ,仅仅是 希望真正了解历史 ,为的是用了解到的因果去撒谎”。②在作品 中 ,作家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 ,宏大的战争场面 、腹地独特 的自然景观 。意大利的文学评论家 GIUSEPPE BELLINE 在 《新编拉丁美洲文学史》中评价道 “: 《世界末日之战》是略萨最 成功的著作之一 。这与他艺术上的完美与成熟是一致的 。”③
1 、无形的叙述者 。这是叙述者根据文本的要求把自己彻 底地隐蔽起来 。他常被用在文本的开头或人物出场时 。这时 他是一个不在场的饶舌者 , 一个冷漠的 、不可少的观察者 。 “他没有露面 ,和客体或叙述的主体融合在一起 。使他能够隐 身的法则是客观化 ,他讲述发生的事情 ,但是不加评论 ,只限 于传达人物所做的 、停止做的 、独自议论的或一起议论的事 情 ,从不披露自己的思想和面对叙述的世界产生的反应 。他 缺乏主观性 ,和一架可以拍摄无形的东西的电影摄影机一样 ; 他不想说明 ,而只想展示 。由于他一丝不苟地遵守不可违背 的客观性法则 ,所以达到了他的目的 。读者觉得他不存在 ,以 为叙述的内容在他眼前自动产生 ,是它自己开始 、自己结束 的”。⑧我们来看作品的开头 :
一个人物加叙述者 。这个人物处身于作品中 ,同时要承 担起叙事的功能 。作为作品中的人物 ,他有自己的活动空间 , 那么他叙述的事情就不会超出他的经验范围 。略萨说“一个 人物加叙述者知道 (因此也包括描写和讲述) 的东西不可能比 他经验范围之内的还要多”。λξ在现代的叙事学中 ,这种情况被 称为“第三人称有限视角”。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2 年第 4 期 文学纵横
也可以这样讲述战争
———试析《世界末日之战》的叙事特点
●徐 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摘 要《: 世界末日之战》是巴尔加斯·略萨的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它是以发生在巴西历史上的卡奴杜 斯战争为题材而创作的 。批评家们认为这是一部场面宏大 、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作品 。怎样 驾驭庞大的题材 ,如何以艺术笔法真实地再现这场战争是对作家艺术功力的考验 。本文从文 本细读的角度出发 ,利用叙事学的理论分析作品的叙事特点 ,从叙述者的选用 、时间的突破 、 板块结构的拼接三个方面考察作品的艺术形式 ,体会优秀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
像往常一样 “, 劝世者”直接触及一些根本性的问题 ,他 谈到圣父 、圣子二位的变体 ,谈到圣父 、圣子 、圣灵的三位一 体说 ;为了把艰深的道理说得明白易懂 ,他这样解释道 ,卡 奴杜斯也可能变成耶路撒冷 。他用食指指着法维拉山和橄 榄园的方向说 ,基督由于犹大的叛卖在那里过了可怕的一 夜 ;再过去一些 ,在卡纳布拉沃山上 ,就是耶稣的受难处 ,那 些不 敬 神 的 人 把 基 督 和 两 个 强 盗 分 别 钉 在 十 字 架 上 。 ……λϖ
这种将读者直接带入时空 ,带入现场 ,将读者与叙述者的 距离无限小的拉近 ,使读者以叙述者的眼光为眼光 、心情为心 情正是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叙述的优势 。这种优势在作品中常 常出现 ,使这个看来很隔膜的故事与读者在心理上达到了沟 通 。同时 ,这种叙述视角的选用 ,可以直接深入到人物的内 心 ,由人物自己说出他对人 、对事的想法 ,更增加了故事的可 信性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徐 敏 :也可以这样讲述战争
人 ,由这些人物在合适的时间 、空间中承担起叙事的任务 。比 如书中有位记者就是这样的角色 :
徐 敏 :也可以这样讲述战争
于他的存在”。所以在创作中 “, 小说作者应该解决的第一个 问题是 ‘: 谁来讲故事 ?’”。⑥在《世界末日之战》中 ,作家选用了 这样一些叙述者 。
无所不知的叙述者 。这是传统作品中最常见的一个叙述 者 。“他模仿万能的上帝 ,可以看到万物的一切 ,即叙事天地 中无限大和无限小的一切 ,但是他并不属于这个叙事世界 ,而 是从外部向我们展示这个世界 ,从寰宇之上鸟瞰人间 。”⑦无所 不知的叙述者的这种优势到了现代的小说里完全变了模样 。 从福楼拜开始 ,他不再张扬自己 ,而是深藏不露 ,保持对作品 中事件和人物的中立和冷漠 。为了遵守这种约定 ,在《世界末 日之战》中 ,略萨安排了两类现象 :
一的 :保持间距效果 。 2. 讲故事的叙述者 。作为无所不知的叙述者 ,他虽然不
再对故事发表言论以示自己的情感倾向 ,但他必须承担起指 引故事发展 、介绍基本情况的任务 。《世界末日之战》的故事 是发生在 19 世纪末 ,与略萨创作的时间相差近百年 。漫长的 时间差距及地理语言的不同限制了叙述者的亲身体验的可能 (这也是作者不以第一人称叙事的原因) ,也局限了读者在更 大程度上进行再创作的可能 。所以 ,对于故事的起因 、发展 、 结局 ,叙述者是要给予一定的交代的 。更特殊的一点是在这 部作品中 ,甲贡索人是一个独特的团体 。他们的讲话方式 、思 想习惯对于处于现代社会的作家来说是不可能原样重现的 。 略萨说在《世界末日之战》的写作中 “, 让我费力气的是要造出 一种对话”“, 要让甲贡索人说话 ,那我就很有可能闹笑话或者 弄得不真实 。就因为这个 ,我才通过一个叙述者或者是一段 叙述的方法 ,让甲贡索人间接说话 。或者他们说话的时候 ,也 是采取简洁的方式 。”⑩如 :
在第三次对卡奴杜斯的进攻中 ,西塞上校是军队的惟一首脑 。 整个部队在他的指挥下行动 。近视记者等于是一个观察西塞 上校的窥视镜 ,上校的一举一动在他的视线前展开 。在这段 叙述中 ,作家更是将叙述的焦点集中在了近视记者的身上 。 当战争处于白热化阶段时 ,战场的局势 、人们的心情是无比激 动的 。在这时 ,近视记者眼镜的失落这一细节将这紧张的空 气进行了转移 、消解 ,也省略了骑兵是如何冲锋的这种不必要 的交代 。当记者为眼镜的安全而庆幸的时候 ,最让人窒息的 时刻到了 :西塞上校的亲自出马 。这时由于近视记者是整个 场景的叙述者 ,读者也只能随着这位严重近视的记者的目光 去看上校的举动 。近视记者的视野就是读者的视野 。读者只 能产生和记者一样的吃惊 、疑惑和不安 ,读者的一切感觉完全 被记者的感觉左右了 。
《世界末日之战》要讲述一个场面宏大 、人物众多的故事 , 如果全部由全知叙述者来讲 ,从效果上会产生对读者指指点 点的效果 ,而且这样做 ,也不利于表现人物的内心 。为了避免 这种情况的出现 ,作家在作品中安排了许多人物 :有“劝世者” 集团的人员 ,有政府军方面的官兵 ,有被卷入这场战争的普通
·33 ·
作品以这样的方式开头 ,出现了一个“他”,他的体形 、相貌 、衣 着 、行为像在摄影机前面似的被原样复制下来 。读者找不到 叙述者的任何提示 ,于是只能自己去看 、去想 、去判断 。“他” 是谁 ?“他”为什么有这样的行为 ?“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威 严和吸引力 ? 这种不加任何评论 、只是显示的方式具有很强 的逼真性和客观性 ,使读者相信的是自己的眼睛 ,从接受效果 来说是给了读者很大的主动权 ,充分调动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 使他们自己去判断所发生的一切 。而且这种客观的 ,不加任 何解释的写法可以引起很强的悬念 。这一个个悬念也吸引读 者进入作品 ,发挥自己的联想 、想像力 ,去探究结果 。这种显 示虽然有很强的逼真性 ,读者似乎看到了“他”的身影 ,但是读 者和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距离却是最大的 。这是因为出现的人 物对于读者来说始终是个谜 ,读者作为猜谜的旁观者是无法 与人物沟通和认同的 。这从客观效果来讲 ,读者与人物情感 的疏离也使读者感到人物的神秘 ,这与作家的创作初衷是统
一 、叙述者的选用
对于长篇小说来讲 ,叙述者的选择是很重要的环节 。略 萨非常注重小说的叙述者 。他说“叙述者是任何长篇小说 (毫 无例外) 中最重要的人物 ,在某种程度上 ,其他人物都要取决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略萨认为“具体那个事实是一个 ,而描写这一事件的语言 符号可以是无数个 。小说家在选择某些符号和排除另一些符 号时 ,他优惠了一种描写或说明的可能 ,而枪毙了其它成千上 万的可 能 ; 这 就 改 变 了 性 质 : 要 描 写 的 变 成 了 已 经 描 写 了 的 。”④这也就是说 ,小说有无数种写法 ,找到和内容相适宜的 那一种是最关键的问题 。本文的目的就是要考察这部小说在 写法方面的几个特点 ,从而印证“优秀小说讲述的内容和方式 构成一个不可摧毁的统一体”⑤。
他讲述一些简单而重要的事 , ……他讲的那些事人们 是明白的 ,因为早在那遥远的 、刚学会吃奶的儿时 ,他们就 已经朦胧地知道了 。他讲的那些事是当前存在的 ,可以感 知的 ,每日发生的 ,无法回避的 ,比如像世界的末日和最后 的审判 , ……λω
作家依靠叙述者的全知全觉的优势以一种概括的方式使“劝世 者”的话语得到表现。这样做 ,既省去了无法使甲贡索人语言重 现的缺陷 ,也避免了行文的口罗嗦 ,使叙述自然、流畅的发展。同时 在塑造人物“劝世者”时不再现他的话语 ,而是对他所宣讲的内容 进行中心意义的概括 ,这使人物被蒙上一层多少有些神秘的面 纱 ,在阅读效果上也可以体会他讲话的庄严感。
他身材高大 ,但十分瘦削 ,似乎让人看到的只是他的侧 面 ;他肤色黝黑 ,虽然瘦骨嶙峋 ,双眼里却燃烧着永不熄灭 的火花 。他脚踏牧师们穿的麻鞋 ,身着深蓝色的长袍 ,这一 切令人想起那些在腹地走街穿巷 ,给儿童洗礼 、为已同居的 情侣主持结婚仪式的教士们 。很难猜出他的年龄 、出身与 来历 ,但是在他那平静的面庞上 ,在他那俭朴的生活习惯 上 ,在他那冷漠 、严峻的神情里 ,总有某种东西吸引着人们 , 即使他没有说出劝戒的话 。⑨
关键词 :长篇小说 叙述者 心理时间 板块结构
《世界末日之战》是秘鲁作家巴尔加斯·略萨以巴西伟大 作家欧克里德斯·达·库尼亚的《腹地》为蓝本 ,在掌握了几乎 有关卡奴杜斯的全部著作 ,又去巴西进行了实地考察之后 ,对 爆发于 1896 年巴西腹地的卡奴杜斯战争进行艺术再现 。这 场在巴西历史上占有重要意义的战争是在腹地的甲贡索人与 代表共和国的政府军之间展开的 。巴西的腹地属于内陆高 原 ,地理非常偏僻 ,居民人种复杂 ,由于气候的原因 ,这里常年 受到旱灾的侵袭 ,农场主是这里的统治者 ,当地居民必须靠租 种他们的土地并缴纳沉重的赋税以求得生存 ,所以居民的生 活是非常困苦的 ,也没有文化知识 ,他们心地纯洁 ,在某种程 度上对宗教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 。以圣徒面目出现的“劝世 者”以他对宗教的执著 、生活的朴素 、严肃的态度 ,忘我地常年 在这里传教 ,渐渐地吸引了众多的信徒 ,最后在卡奴杜斯建立 了固定的居住地 。“劝世者”从他信仰的角度自发地提出对巴 西共和国一系列政策的反对意见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 统治者的利益 ,而统治者为了自己的权利争夺又虚构了卡奴 杜斯是“围着一个基督式的领袖来充当被废黜的王室和英帝 国主义的走卒”①的神话 ,于是“劝世者”所执掌的卡奴杜斯遭 到了政府军队的残酷镇压 。在大小几次的战争中 ,甲贡索人 全部被杀害 。作为一部再现历史上战争的作品《, 世界末日之 战》不是对战争进行简单的是非判断 ,也不是对历史的刻板复
·32 ·
制 ,而是充分发挥文学的优势对这段历史给予艺术的加工和 虚构 。他承认自己“不是在写一部忠实于历史的小说 ,仅仅是 希望真正了解历史 ,为的是用了解到的因果去撒谎”。②在作品 中 ,作家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 ,宏大的战争场面 、腹地独特 的自然景观 。意大利的文学评论家 GIUSEPPE BELLINE 在 《新编拉丁美洲文学史》中评价道 “: 《世界末日之战》是略萨最 成功的著作之一 。这与他艺术上的完美与成熟是一致的 。”③
1 、无形的叙述者 。这是叙述者根据文本的要求把自己彻 底地隐蔽起来 。他常被用在文本的开头或人物出场时 。这时 他是一个不在场的饶舌者 , 一个冷漠的 、不可少的观察者 。 “他没有露面 ,和客体或叙述的主体融合在一起 。使他能够隐 身的法则是客观化 ,他讲述发生的事情 ,但是不加评论 ,只限 于传达人物所做的 、停止做的 、独自议论的或一起议论的事 情 ,从不披露自己的思想和面对叙述的世界产生的反应 。他 缺乏主观性 ,和一架可以拍摄无形的东西的电影摄影机一样 ; 他不想说明 ,而只想展示 。由于他一丝不苟地遵守不可违背 的客观性法则 ,所以达到了他的目的 。读者觉得他不存在 ,以 为叙述的内容在他眼前自动产生 ,是它自己开始 、自己结束 的”。⑧我们来看作品的开头 :
一个人物加叙述者 。这个人物处身于作品中 ,同时要承 担起叙事的功能 。作为作品中的人物 ,他有自己的活动空间 , 那么他叙述的事情就不会超出他的经验范围 。略萨说“一个 人物加叙述者知道 (因此也包括描写和讲述) 的东西不可能比 他经验范围之内的还要多”。λξ在现代的叙事学中 ,这种情况被 称为“第三人称有限视角”。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2 年第 4 期 文学纵横
也可以这样讲述战争
———试析《世界末日之战》的叙事特点
●徐 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摘 要《: 世界末日之战》是巴尔加斯·略萨的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它是以发生在巴西历史上的卡奴杜 斯战争为题材而创作的 。批评家们认为这是一部场面宏大 、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作品 。怎样 驾驭庞大的题材 ,如何以艺术笔法真实地再现这场战争是对作家艺术功力的考验 。本文从文 本细读的角度出发 ,利用叙事学的理论分析作品的叙事特点 ,从叙述者的选用 、时间的突破 、 板块结构的拼接三个方面考察作品的艺术形式 ,体会优秀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
像往常一样 “, 劝世者”直接触及一些根本性的问题 ,他 谈到圣父 、圣子二位的变体 ,谈到圣父 、圣子 、圣灵的三位一 体说 ;为了把艰深的道理说得明白易懂 ,他这样解释道 ,卡 奴杜斯也可能变成耶路撒冷 。他用食指指着法维拉山和橄 榄园的方向说 ,基督由于犹大的叛卖在那里过了可怕的一 夜 ;再过去一些 ,在卡纳布拉沃山上 ,就是耶稣的受难处 ,那 些不 敬 神 的 人 把 基 督 和 两 个 强 盗 分 别 钉 在 十 字 架 上 。 ……λϖ
这种将读者直接带入时空 ,带入现场 ,将读者与叙述者的 距离无限小的拉近 ,使读者以叙述者的眼光为眼光 、心情为心 情正是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叙述的优势 。这种优势在作品中常 常出现 ,使这个看来很隔膜的故事与读者在心理上达到了沟 通 。同时 ,这种叙述视角的选用 ,可以直接深入到人物的内 心 ,由人物自己说出他对人 、对事的想法 ,更增加了故事的可 信性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徐 敏 :也可以这样讲述战争
人 ,由这些人物在合适的时间 、空间中承担起叙事的任务 。比 如书中有位记者就是这样的角色 :
徐 敏 :也可以这样讲述战争
于他的存在”。所以在创作中 “, 小说作者应该解决的第一个 问题是 ‘: 谁来讲故事 ?’”。⑥在《世界末日之战》中 ,作家选用了 这样一些叙述者 。
无所不知的叙述者 。这是传统作品中最常见的一个叙述 者 。“他模仿万能的上帝 ,可以看到万物的一切 ,即叙事天地 中无限大和无限小的一切 ,但是他并不属于这个叙事世界 ,而 是从外部向我们展示这个世界 ,从寰宇之上鸟瞰人间 。”⑦无所 不知的叙述者的这种优势到了现代的小说里完全变了模样 。 从福楼拜开始 ,他不再张扬自己 ,而是深藏不露 ,保持对作品 中事件和人物的中立和冷漠 。为了遵守这种约定 ,在《世界末 日之战》中 ,略萨安排了两类现象 :
一的 :保持间距效果 。 2. 讲故事的叙述者 。作为无所不知的叙述者 ,他虽然不
再对故事发表言论以示自己的情感倾向 ,但他必须承担起指 引故事发展 、介绍基本情况的任务 。《世界末日之战》的故事 是发生在 19 世纪末 ,与略萨创作的时间相差近百年 。漫长的 时间差距及地理语言的不同限制了叙述者的亲身体验的可能 (这也是作者不以第一人称叙事的原因) ,也局限了读者在更 大程度上进行再创作的可能 。所以 ,对于故事的起因 、发展 、 结局 ,叙述者是要给予一定的交代的 。更特殊的一点是在这 部作品中 ,甲贡索人是一个独特的团体 。他们的讲话方式 、思 想习惯对于处于现代社会的作家来说是不可能原样重现的 。 略萨说在《世界末日之战》的写作中 “, 让我费力气的是要造出 一种对话”“, 要让甲贡索人说话 ,那我就很有可能闹笑话或者 弄得不真实 。就因为这个 ,我才通过一个叙述者或者是一段 叙述的方法 ,让甲贡索人间接说话 。或者他们说话的时候 ,也 是采取简洁的方式 。”⑩如 :
在第三次对卡奴杜斯的进攻中 ,西塞上校是军队的惟一首脑 。 整个部队在他的指挥下行动 。近视记者等于是一个观察西塞 上校的窥视镜 ,上校的一举一动在他的视线前展开 。在这段 叙述中 ,作家更是将叙述的焦点集中在了近视记者的身上 。 当战争处于白热化阶段时 ,战场的局势 、人们的心情是无比激 动的 。在这时 ,近视记者眼镜的失落这一细节将这紧张的空 气进行了转移 、消解 ,也省略了骑兵是如何冲锋的这种不必要 的交代 。当记者为眼镜的安全而庆幸的时候 ,最让人窒息的 时刻到了 :西塞上校的亲自出马 。这时由于近视记者是整个 场景的叙述者 ,读者也只能随着这位严重近视的记者的目光 去看上校的举动 。近视记者的视野就是读者的视野 。读者只 能产生和记者一样的吃惊 、疑惑和不安 ,读者的一切感觉完全 被记者的感觉左右了 。
《世界末日之战》要讲述一个场面宏大 、人物众多的故事 , 如果全部由全知叙述者来讲 ,从效果上会产生对读者指指点 点的效果 ,而且这样做 ,也不利于表现人物的内心 。为了避免 这种情况的出现 ,作家在作品中安排了许多人物 :有“劝世者” 集团的人员 ,有政府军方面的官兵 ,有被卷入这场战争的普通
·33 ·
作品以这样的方式开头 ,出现了一个“他”,他的体形 、相貌 、衣 着 、行为像在摄影机前面似的被原样复制下来 。读者找不到 叙述者的任何提示 ,于是只能自己去看 、去想 、去判断 。“他” 是谁 ?“他”为什么有这样的行为 ?“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威 严和吸引力 ? 这种不加任何评论 、只是显示的方式具有很强 的逼真性和客观性 ,使读者相信的是自己的眼睛 ,从接受效果 来说是给了读者很大的主动权 ,充分调动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 使他们自己去判断所发生的一切 。而且这种客观的 ,不加任 何解释的写法可以引起很强的悬念 。这一个个悬念也吸引读 者进入作品 ,发挥自己的联想 、想像力 ,去探究结果 。这种显 示虽然有很强的逼真性 ,读者似乎看到了“他”的身影 ,但是读 者和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距离却是最大的 。这是因为出现的人 物对于读者来说始终是个谜 ,读者作为猜谜的旁观者是无法 与人物沟通和认同的 。这从客观效果来讲 ,读者与人物情感 的疏离也使读者感到人物的神秘 ,这与作家的创作初衷是统
一 、叙述者的选用
对于长篇小说来讲 ,叙述者的选择是很重要的环节 。略 萨非常注重小说的叙述者 。他说“叙述者是任何长篇小说 (毫 无例外) 中最重要的人物 ,在某种程度上 ,其他人物都要取决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略萨认为“具体那个事实是一个 ,而描写这一事件的语言 符号可以是无数个 。小说家在选择某些符号和排除另一些符 号时 ,他优惠了一种描写或说明的可能 ,而枪毙了其它成千上 万的可 能 ; 这 就 改 变 了 性 质 : 要 描 写 的 变 成 了 已 经 描 写 了 的 。”④这也就是说 ,小说有无数种写法 ,找到和内容相适宜的 那一种是最关键的问题 。本文的目的就是要考察这部小说在 写法方面的几个特点 ,从而印证“优秀小说讲述的内容和方式 构成一个不可摧毁的统一体”⑤。
他讲述一些简单而重要的事 , ……他讲的那些事人们 是明白的 ,因为早在那遥远的 、刚学会吃奶的儿时 ,他们就 已经朦胧地知道了 。他讲的那些事是当前存在的 ,可以感 知的 ,每日发生的 ,无法回避的 ,比如像世界的末日和最后 的审判 , ……λω
作家依靠叙述者的全知全觉的优势以一种概括的方式使“劝世 者”的话语得到表现。这样做 ,既省去了无法使甲贡索人语言重 现的缺陷 ,也避免了行文的口罗嗦 ,使叙述自然、流畅的发展。同时 在塑造人物“劝世者”时不再现他的话语 ,而是对他所宣讲的内容 进行中心意义的概括 ,这使人物被蒙上一层多少有些神秘的面 纱 ,在阅读效果上也可以体会他讲话的庄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