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省北海市2019-2020学年中考生物三月模拟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省北海市2019-2020学年中考生物三月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小明同学生病发烧,到医院检查确诊为扁桃体发炎。

从人体的结构层次讲,扁桃体属于
A.细胞B.组织C.器官D.系统
【答案】C
【解析】
扁桃体属于免疫器官,所以它属于器官这个结构层次。

2.茶多酚是茶叶中的重要活性物质,具有多种保健功效。

进入体内的茶多酚,部分随尿液排出。

下列关
于茶多酚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
A.茶多酚主要由小肠绒毛吸收入血B.茶多酚随血液回心,最先到达右心房
C.肺部血管的血液中不含茶多酚D.肾小囊腔内的原尿中可检测到茶多酚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的血液循环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

体循环的路线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经过体循环,血液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肺循环的路线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经过肺循环,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详解】
据血液循环的途径不同,可以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
分析可知,茶多酚经过消化道的小肠绒毛的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内,进入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的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肾动脉→经过肾小球的滤过到肾小囊内(原尿)→肾小管重吸收形成尿液排出体外,说明肺部血管的血液内有茶多酚。

故选C。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及血液成分的变化,尿的形成过程。

3.不符合“低碳生活”环保理念的是()
A.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出行B.办公文件电子化
C.购物时自带环保袋D.尽量使用一次性生活用品
【答案】D
【解析】
【分析】
“低碳生活”指的是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特别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缓生态恶化;可以从节电、节能和回收等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详解】
提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出行,符合“低碳理念”,A不符合题意;
办公文件电子化,符合“低碳理念”,B不符合题意;
购物时自带环保袋,减少使用塑料袋,符合“低碳理念”,C不符合题意;
习惯使用一次性筷子和餐盒,能增大消耗的能量、二氧化碳的排放,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D符合题意。

【点睛】
低碳生活理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节能减排的措施和观念是化学考查的热点,要用低碳生活理念指导自己的活动,把节能减排的措施运用到生产、生活中去。

4.人体有5种消化液,能使糖类、蛋白质、脂肪彻底被消化的是()
A.胰液和肠液B.胃液和胆汁
C.唾液D.胃液
【答案】A
【解析】
考点:各种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

分析:
能够消化脂肪、蛋白质和糖类的消化液必须含有多种消化酶,肠液、胰液分泌的消化液含多种消化酶,能对糖类和蛋白质、脂肪进行化学性消化。

解答:
能够消化脂肪、蛋白质和糖类的消化液必须含有多种消化酶,唾液里面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对糖类进行初步的化学性消化,将糖类初步消化成麦芽糖,胃液里面含有胃蛋白酶,能对蛋白质进行化学性消化,对脂肪和糖类不能消化;胆汁是由肝脏分泌的,里面不含消化酶,但能够乳化脂肪,将较大的脂肪颗粒乳化为脂肪微粒,增大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对脂肪进行物理性消化,对糖类和蛋白质不能消化;肠液、胰液分泌的消化液含多种消化酶,能对糖类和蛋白质、脂肪进行化学性消化。

故选A
5.下列有关生物探究活动的描述,正确的是()
A.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使细胞染色后便于观察
B.使等量高锰酸钾褪色,滴加果蔬汁越多说明其维生素C含量越高
C.探究不同食物的热价时,其实验结果往往比实际值偏低
D.观察酵母菌时,应先用放大镜观察其形态,再在低倍镜下观察其细胞结构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

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碘遇到淀粉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2)维生素C有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特性,因此常用该溶液来测定食物中是否含有维生素C及比较维生素C含量的多少。

(3)每克食物在体外充分燃烧时释放的热量,是食物的热价。

食物的热价反映出食物中储存能量的多少。

相同的水温度上升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表明食品燃烧释放的能量越多。

(4)真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没有叶绿体。

真菌中酵母菌是单细胞的。

【详解】
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中,滴上碘液后叶片见光部分变蓝,遮光的部分不变蓝,可以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A错误;高锰酸钾溶液的颜色是紫色,维生素C可以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在不同的试管中分别加入同一浓度相同质量的高锰酸钾溶液,然后滴加待测水果汁液或蔬菜汁液使其褪色,滴入的越少,说明水果汁或蔬菜汁中含的维生素C越多,反之越少,B错误;部分热量散失到周围环境中;食物燃烧不充分,有些热量没有被释放出来;加热过程中试管也吸收一部分热量等,多种原因导致测得的食物热价一般比实际热价低,C正确;观察酵母菌时,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非常微小,用放大镜不能观察其形态,必须在低倍镜下观察其结构,D错误。

【点睛】
熟练掌握课本相关实验的操作步骤和要求并且熟记真菌的特点。

6.下列有关植物蒸腾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蒸腾作用越强,根对无机盐和水的吸收速度越快
B.蒸腾作用散失水分的“门户”是气孔
C.蒸腾作用的强弱受光照强度、环境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D.多数植物的叶片通过下表皮散失的水分比上表皮多
【答案】A
【解析】
【分析】
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蒸腾作用有重要的意义,蒸腾作用为大气提供大量的水蒸气,增加空气湿度,降雨量增多。

蒸腾作用散失大量的水分,吸收热量,使气温降低,降低植物体特别是叶片的温度,避免灼烧。

蒸腾作用是根吸水的动力,促进了水和无机盐的运输,因此蒸
腾作用对植物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会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

【详解】
A.蒸腾作用促进根部对水分的吸收,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及无机盐的运输,不能促进无机盐的吸收,A错误。

B.散布在表皮细胞中的由半月形的保卫细胞组成的气孔是叶片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也是植物体蒸腾失水的“门户”,B正确。

C.在自然环境中蒸腾作用的强弱受光照强度、环境温度、空气湿度、空气流动情况等因素的影响,C正确。

D.气孔通常多存在于植物体的地上部分,尤其是在叶表皮上,在幼茎、花瓣上也可见到,但多数沉水植物则没有。

一般在叶下表皮较多,上表皮接受阳光,水分散失快,所以上表皮少,所以通过下表皮散失的水分多,D正确。

故选:A。

【点睛】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的知识是中考的热点内容,要注意理解和掌握,并会灵活答题。

7.女性体细胞中性染色体的组成为()
A.XX B.XY C.X D.Y
【答案】A
【解析】
在亲代的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经过减数分裂,染色体彼此分离,男性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含22+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22+Y染色体的精子。

女性则只产一种含22+X染色体的卵细胞。

受精时,如果是含22+X 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就产生具有44+XX的受精卵并发育成女性;如果是含22+Y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就产生具有44+XY的受精卵并发育成为男性。

因此人类女性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是XX。

8.生物之间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食物链,下列能够完整的表示食物链的是()
A.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B.猫头鹰吃田鼠,田鼠吃庄稼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D.蛇吃田鼠,猫头鹰也吃田鼠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食物链的起点都是生产者(绿色植物),终点是消费者,箭头指向捕食者,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有吃与被吃的逻辑关系,在“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和“蛇吃田鼠,猫头鹰也吃田鼠”中只有动物,为消费者,缺乏生产者,所以不能构成食物链,而在“猫头鹰吃田鼠,田鼠吃庄稼”中,有庄稼→田鼠→猫头鹰食物链。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食物链。

点评:此题是一道基础知识题,具体考查的是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知食物链的特点。

9.如图曲线表示光照强度与绿色植物二氧化碳吸收量之间的关系.下列对该曲线的分析,正确的是()
A.曲线AB段绿色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
B.曲线BC段绿色植物只进行光合作用
C.B点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的量相等
D.整段曲线表明,随光照强度递增,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减弱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图可以知道:横轴代表光照强度,纵轴代表植物吸收和释放二氧化碳,其中B点吸收和释放二氧化碳为0,B点为零界点,从A开始到B都有光,只是光越来越强,B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相等。

而BD段表示光合作用逐渐增强,吸收的二氧化碳逐渐大于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有机物开始积累。

点D以后表示光合作用趋于稳定,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详解】
根据分析可知: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

曲线AB段表示光照较弱时,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大于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故A错误;
BC段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增多,表示随着光照强度增加,光合作用增强。

但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照常进行,只不过表示植物进行呼吸作用强度小于光合作用强度,故B错误;
B点表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和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的量相同,于是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刚好全部用于光合作用,表现为植物没有从外界吸收CO2,故C正确;
曲线从A到C表明,随光照强度递增,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减弱,但是光照强度大于D后光合作用趋于稳定,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环境因素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0.下列有关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绿色开花植物叶片的上表皮、下表皮属于上皮组织
B.绿色开花植物的根、茎、叶为营养器官
C.人的心脏只由肌肉组织构成
D.人具有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系统→器官→个体
【答案】B
(1)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体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构成,其中根吸收来的水和无机盐由茎运到叶等地方供植物体利用,在叶里还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可见植物的根、茎、叶与营养物质有关,所以属于营养器官。

花开放之后,经过传粉和受精结出果实和种子,再用种子繁殖后代,因此花、果实和种子属于生殖器官;
(2)人体的基本组织有: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各具有不同的功能;
(3)根据细胞构成组织,组织构成器官,器官构成系统或植物体,系统构成动物体,动物和植物的结构层次不同,动物比植物多系统这个结构。

【详解】
植物体没有上皮组织,动物体才有上皮组织,植物体的上下表皮是保护组织,A错误;绿色开花植物的根、茎、叶能够提供营养,属于营养器官,B正确;人体的心脏是器官,是由不同的组织构成的,不是只有一个组织构成,C错误;人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D错误。

【点睛】
此题的知识点较多仔细审题是解题的关键。

11.酵母菌的发酵现象其实就是酵母菌的
A.呼吸作用B.光合作用C.生殖方式D.营养方式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做馒头或面包时,经常要用到酵母菌,酵母菌可以分解面粉中的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遇热膨胀而形成小孔,使得馒头或面包暄软多空。

酿酒时也要用到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酵母菌能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可见酵母菌发酵时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因此,酵母菌的发酵现象其实就是酵母菌的呼吸作用。

考点: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12.右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各成分的关系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此草原中的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环境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B.草和鼠共有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C.鹰和蛇之间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D.该生态系统中,鹰的生命活动所需能量归根到底来自太阳能
试题分析:A、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故此草原中的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环境共同构成生态系统,A正确;
B、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草属于植物,无系统,鼠属于动物,有系统,B错误;
C、鹰和蛇都是生态系统中的高级消费者,处在不同营养级鹰以蛇为食,为捕食关系;同时又处于同一营养级,都以鼠为食物,故又为竞争关系,C正确;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都来自于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因此,该生态系统中鹰的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归根到底源于太阳能,D正确。

考点定位:此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概念、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动。

13.图表示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甲、乙、丙表示三类生物成分)。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表示生产者、乙表示消费者
B.丙表示肉食性动物或杂食性动物
C.若甲遭受毁灭性破坏,则该生态系统可能崩溃
D.若甲乙丙表示地球上所有生物,则图1可表示生物圈
【答案】B
【解析】
甲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所以甲为生产者;乙以甲为食,是消费者,A正确;
丙能分解甲、乙的遗体遗物中的有机物,形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进入生态循环,丙是分解者,B错误;
甲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若甲遭受毁灭性破坏,则该生态系统可能崩溃,C正确;
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

若甲乙丙表示地球上所有生物,则如图可构成最大的生态系统,故图中可表示生物圈,D正确。

14.设亲代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a,则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是()
A.a→2a→a B.a→a→a C.a→2a→2a D.a→a→2a
【答案】A
试题分析:细胞分裂的具体过程是:细胞核首先由一个分裂成两个,然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一个细胞核,最后动物细胞是在原来细胞中央的细胞膜向内凹陷缢裂成两个细胞;植物细胞是在中央形成新的细胞壁和细胞膜,细胞分裂中最重要的变化是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变化,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复制加倍,随着分裂的进行,染色体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因此保证了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设亲代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a,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先加倍到2a,后恢复到a.可见A符合题意.
故选:A
15.下列生物中只有一种能量转换器的是()
A.衣藻B.墙藓C.肾蕨D.小狗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有叶绿体和线粒体,叶绿体是绿色植物细胞中广泛存在的一种含有叶绿素等色素的质体,是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线粒体是呼吸作用的场所,据此解答。

【详解】
叶绿体中的叶绿素能吸收光能,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线粒体能将细胞中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因此线粒体存在于植物体的任何部位的活细胞中,而叶绿体只存在于植物体的绿色部位。

衣藻、墙藓、肾蕨都属于植物,具有叶绿体和线粒体,而小狗属于动物,只有一种能量转换器,即线粒体。

故选:D。

【点睛】
掌握动植物含有的能量转换器是不同的。

16.下列各项和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特点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小肠长、面积大,有利于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B.小肠中肝脏分泌的胆汁不含消化酶,对食物中的脂肪的消化有作用
C.小肠表面有许多皱襞和绒毛,扩大小肠面积,有利于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
D.小肠中有肠液、胰液、胆汁,对食物消化具有重要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小肠在消化道内最长,长约5-6米;小肠壁的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皱襞上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这种突起叫做小肠绒毛。

由于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的存在,使小肠的吸收面积大大增加,可达200平方米以上;
小肠绒毛的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而且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小肠吸收营养物质,所以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器官。

【详解】
小肠长、面积大,有利于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故A正确;小肠中有肠腺,能够分泌肠液,肠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有利于促进多种物质的消化,故B错误;小肠表面有许多皱襞和绒毛,扩大小肠面积,有利于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故C正确;小肠中有肠液、胰液含有多种消化酶,促进多种物质的消化,胆汁中不含消化酶,对食物消化具有重要作用,故D正确。

故选B。

【点睛】
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器官,这与它的结构特点相适应。

17.有关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说法正确的是()
A.人类起源于现代类人猿
B.人类的发展与环境的变化无关
C.人类起源是神创造的
D.吃熟食,改善营养,促进人类脑的发育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A错误;
B、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后来由于环境的变化,森林古猿朝两个方面进化,一部分森林古猿仍然以树栖生活为主,慢慢进化成了现代类人猿,如黑猩猩、猩猩、大猩猩、长臂猿等。

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被迫下到地面上来生活,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可见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B错误;
C、人类起源是神创造的,没有科学依据,C错误;
D、古人类不仅能使用工具,还能制造简单的工具的能力,提高了工具的效能.又经过若干万年,古人类能够用火,大脑也越来越发达,在群体生活中产生了语言。

用火烧烤食物,改善了身体的营养,有利于脑的发达,D正确。

故选D。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的是人类的起源和进化,难度一般,属于了解层次。

18.如图表示的是一个生态系统中某些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请你根据这些生物间的数量关系写出一条食物链。

()
A.甲→乙→丙→丁B.丙→丁→甲→乙
C.丙→丁→乙→甲D.丁→丙→乙→甲
【答案】C
【解析】
【分析】
(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2)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详解】
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

因此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低,相对数量越多;营养级越高,相对数量越少。

根据图中数量关系,可知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丙→丁→乙→甲。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食物链的组成、能量流动的特点。

19.下列四种不同基因组成的人,基因组成正常且所生子女中不会出现单眼皮的是()
A.AD B.AA C.Aa D.aa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当控制某个性状的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AD不是等位基因,不正常,基因型是AA的个体,产生的生殖细胞只有一种是A,只表现出显性基因A控制的性状,即所生子女中不会出现单眼皮,Aa产生的生殖细胞可能是A或a,而aa产生的生殖细胞只有一种a,都有可能在所生子女中会出现单眼皮,故B符合题意。

考点: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以及它们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

点评:此题为基础题,稍有一定的难度,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并理解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以及它们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可结合遗传图解进行解题。

20.长期检测发现甲尿液中含有大分子蛋白质,乙尿液中含有葡萄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乙二人最可能受损的部位分别是()
A.肾小球、肾小球B.肾小球、肾小管
C.肾小管、肾小球D.肾小管、肾小管
【答案】B
【解析】正常情况下肾小球不能过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若肾小球病变,肾小球的通透性增大。

原本不能过滤的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进入了原尿。

而肾小管又不重吸收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因此尿液中
会出现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

所以检测发现甲尿液中含有大分子蛋白质,甲最可能受损的部位肾小球。

正常情况下原尿流经肾小管时,肾小管把全部的葡萄糖重新吸收回血液,因此正常的尿液中没有葡萄糖。

如果肾小管发生病变,使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发生障碍,导致葡萄糖没有被完全吸收,使一部分葡萄糖随尿液排出。

因此乙尿液中含有葡萄糖,乙最可能受损的部位肾小管。

21.在土壤浸出液中培养的玉米幼苗长势比蒸馏水中的好,合理的解释是土壤浸出液中含有玉米生长所需要的()
A.水B.多种无机盐C.二氧化碳D.氧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氮磷钾对植物生活的意义,解题的关键是明确土壤浸出液中含有各种无机盐,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详解】
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没有无机盐就会影响植物的生活,土壤浸出液中培养的幼苗生长良好,而蒸馏水中的幼苗生长不好,此实验说明土壤浸出液中含多种无机盐,能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说明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故B符合题意。

【点睛】
无机盐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2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影响山寺中的桃花推迟开放的因素主是()
A.阳光B.温度C.水分
【答案】B
【解析】
【分析】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

【详解】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

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温度。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23.下列关于杜鹃花和杜鹃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