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市2020版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I)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衡水市2020版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2019·揭阳模拟)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日前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8)》显示,在所有年龄段中,21—30岁的年轻人在“当前获得体验”一项得分最高。

这澄清了社会对青年的一些误读,也显示出中国青年的锐意进取和________,不禁让人________。

根据蓝皮书定义,获得感主要是指在社会中通过努力,进而获得提升、肯定和奖赏。

青年在这一项上的高分,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社会________的变化,给予青年的成长空间更加广阔。

同时,《社会心态蓝皮书》还显示,“90后”青年个人普遍持有正向、积极的社会价值观,重视集体主义、人文关怀和权利平等。

这与我们平时对90后懒散的印象________。

不过,报告也显示,()。

这其中,有一些是工作的压力,有一些是生活中的困扰,还有一些是未来的不确定因素,等等。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生气勃勃刮目相看翻天覆地大相径庭
B . 生机勃勃另眼相看石破天惊泾渭分明
C . 生气勃勃另眼相看翻天覆地泾渭分明
D . 生机勃勃刮目相看石破天惊大相径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A . 获得感主要是指社会中通过努力,进而获得提升、肯定和奖赏的认知体验。

B . 获得感主要是指社会中通过努力,从而获得提升、肯定和奖赏。

C . 获得感主要是指民众社会中通过努力,从而获得提升、肯定和奖赏的认知体验。

D . 获得感主要是指民众社会中通过努力,进而获得提升、肯定和奖赏。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青年也潜藏着一定程度的压力,虽然获得感数值在稳步提升,
B . 青年虽然获得感数值在稳步提升,但也潜藏着一定程度的压力
C . 青年即使获得感数值在稳步提升,也仍埋藏着一定程度的压力
D . 青年也潜藏着一定程度的压力,即使获得感数值在稳步提升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 (2017高二下·蕲春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人祭祖的历史十分悠久。

到目前为止,可以追溯到的最早的祭祀行为是由甲骨文中有关祖先祭祀的文字记载的,如“报”“又”“岁”等。

这些祭祀性文字表明祭祀是商王朝为了祓禳避祸、祈福求吉而举行的。

他们需要定期举行祭祀活动,虽然仅通过部分甲骨文文字无法了解当时祭祀的具体情况,但至少可以得知殷人已经开始祭祀他们的祖先,并将祖先视为可祈福求助的神灵。

这和《说文解字》对“祭”的解释相吻合,“祭,祭祀也。

从示,以手持肉”。

祭字本意就是用手持肉,献给神灵,沟通神人关系。

到了周代,祭祖礼仪更增加了稳固国家统治和维持社会稳定的政治含义。

从社会结构上看,周代是典型的宗法社会。

周王自称天子,是“大宗”,同姓诸侯尊其为大宗子。

这种宗法关系直接体现在宗庙设置上。

即通过国家礼制严格限定不同身份群体的庙数差异,彰显他们的社会等级差异。

虽然周代创制的这种宗庙体制没有被后世延续,但祭祖的文化传统却经久不衰,成为后世维系家族人伦关系、巩固国家统治的重要凭据。

礼有仪有义,仪是外在表现形式,义是内在价值意蕴,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将孝道观念和祭祖礼仪完美结合起来的是汉代诸儒。

可以说汉儒对中国祭祖礼仪发展的历史贡献是重大的,他们找到了中国人重祭的本源——孝,并进行了深度的理论阐发和身体实践,使祭礼最终获得了自己的灵魂支撑。

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孝作为儒家主要的思想观念,成为汉王朝立国的重要思想根基,“导民以孝,则天下顺”。

汉朝通过优待孝子、不孝之罪入刑律、举孝廉、颁布养老令、推行三年丧制、诵读《孝经》等方式,将孝文化提升到稳固国家政治统治的高度。

同时,汉代统治者将孝道作为一种普世性价值观,着力推广到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社会各个层面,并逐渐形成了汉代以家族伦理为核心,并逐步向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扩展的孝文化系统。

汉代以后,中国人的祭祖礼仪既有了规范的礼仪表现形式,又继续追寻着以孝为核心的价值取向,自此长期活跃在人们的节日礼仪生活中,但是在传统社会,礼被认为是区分社会等级身份的工具。

根据“礼不下庶人”的古礼规定,庶民长期被排斥在国家礼仪制度之外。

庶民即寻常百姓,他们是不拥有任何政治、文化特权的底层。

所以,先秦至隋唐时期,祭祖礼仪长期是贵族独有的特权,庶民祭祖行为被排斥在国家礼制范畴之外,只能以民间习俗的方式延续着。

这种两分的局面在宋代出现了转机,当时受科举制度推行引起的社会阶层结构的调整,使士庶阶层的严格界限被打破,祭祖礼仪逐渐变成不同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

中国祭祖礼仪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大事是《家礼》的出现,它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祭祖礼仪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形态
面貌。

《家礼》是一代通儒朱熹编写的冠、婚、丧、祭四礼指南。

他认为,祭礼问题不限于礼仪本身,也关系着家族形态、社会文化发展和国家基层管理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他建议人们不用过于拘泥《仪礼》《书仪》等繁琐的礼仪要求。

为了保证祭礼的可操作性,他对传统祭礼仪节进行了大胆的细化、分割、提炼,最后按照祭祀时间、地点、人物、器物、仪节五个主要方面,制定了祭礼基本模式。

这个模式也成为宋明以来中国人举行祭祖礼仪的标准范式。

(选自邵风丽《祭祖礼仪的文化传统》,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迄今可追溯的中国人最早的祭祀行为就是祭祖,甲骨文中的祭祀性文字说明殷人通过祭祀祖先来避除灾祸、祈求庇佑。

B . 汉代儒生对“孝”进行理论阐发,并且身体力行,将孝道观念与祭祖礼仪完美结合,使祭祖礼仪有了灵魂支撑。

C . 随着儒家地位在汉朝的确立,孝成为了当时立国的重要思想基础,并慢慢发展为以家族伦理为核心、向社会和政治伦理扩展的孝文化系统。

D . 在古代很长的一段时期里,普通百姓无法进行国家礼制范畴内的祭祖活动,这一现象在科举制推行之后才有了改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商朝举行祭祀活动,向被他们看作神灵的祖先祈福求助,这与《说文解字》中对“祭”字的解释是一致的。

B . 周代是宗法社会,不同身份群体的庙数有差异,直接体现为周天子自称“大宗”,同姓诸侯尊其为大宗子。

C . 孝道在汉代能成为一种渗透到社会各方面的普世性价值观,与统治者在立法、选才、教育等方面的大力推广有关。

D . 周人传承下来的祭祖文化有维系家族人伦关系、巩固国家统治的重大意义,朱熹对祭礼问题的看法与此有共通之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虽然中国人的祭祖传统年代久远,但借助出土文物、各类文献等资料,我们有可能了解到商代祭祀的具体情况。

B . 祭祖礼仪在周代有稳固国家统治和维持社会稳定的政治含义,这充分说明“礼”不仅是一种外在形式,也
是一种价值内涵。

C . 晋代李密《陈情表》中所说的“圣朝以孝治天下”与汉代“导民以孝,则天下顺”的思想都强调了孝在国家治理方面的重要性。

D . 宋代以前的祭礼较为繁复,不具备可操作性,因而朱熹对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祭礼的基本模式才由此制定。

3. (12分)(2020·浦东模拟)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艺术家在艺术形象中表现出来的感觉不同于科学家的感觉,科学家的感觉是冷静客观的,追求的是普遍的共同性,艺术家则恰恰相反。

艺术感觉之所以艺术,就是因为它是经过艺术家个人主观情感或智性的“歪曲”,这种表面上看来是表层的感觉成了深层情感乃至情结的一种可靠索引。

②“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好在什么地方?它并没有明确的感知变异,它的变异在它的情感逻辑之中。

在白居易看来,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是绝对的,在诗的浪漫逻辑中,爱情是无条件的,甚至可以超越主体的生死界限。

这种逻辑的特点是绝对化的,是一种情感逻辑,它不合客观的理性,却恰恰充分符合人的情感激动的特点,清代诗话家吴乔把这叫做“无理而妙”。

③情感逻辑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不像理性逻辑那样统一,它可以自相矛盾,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神化诸葛亮不满,而对关云长的形象特别称赞,这是因为,关云长在理智上不是那么强大,时常感情用事。

他的理智时时与感情矛盾,而且经常被感情所败。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经特别引用关公在华容道释放曹操那一段。

④本来,从理性逻辑来说,放走了曹操(刘备的主要政治、军事敌手),是不忠于刘备事业的表现,其后果是危及事业和自身的生命。

因为在这以前,他在诸葛亮面前签下了“军令状”,完不成任务是要掉脑袋的;而俘虏了曹操则是忠于刘备事业的表现,肯定能得到升迁和厚赏。

然而按关公的情感逻辑,曹操当年俘虏了他,不但不杀他,反而抬举他,还请傀儡皇帝汉献帝封他为“寿亭侯”,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确于他有厚恩。

关公此人十分重视“有恩必报”的原则。

曹操很懂得关公的这种感情用事的性格,就提起往事,要关公放自己过关以报当年的厚恩。

关公按自己的情感逻辑思忖,感到自己的确还欠着曹操的一份恩情,只好今天放过曹操的残兵败将求得恩义的平衡了。

⑤关公的这种行为,并不是没有逻辑,只是不是军事斗争中你死我活的理性,而是他独特的情感逻辑。

这种逻辑明明是违反理性逻辑的,仍然要贯彻到底,哪怕个人、事业受到严重的危害,也要“恩怨分明”以求得“信义素著”之名。

如果罗贯中的笔下,关公的“义”的逻辑遇到理性逻辑就不中用了,那么关公的性格就显得软弱而苍白了,关公的形象之所以动人,就在于这种奇怪的不合理性的情感逻辑一贯到底。

⑥情感逻辑达到这样的一贯性和彻底性,人物性格就达到了一定的饱和度。

⑦然而让人物进入一种自己也无可奈何的情感逻辑,是使人物获得自己的生命的关键。

有时,这种逻辑并非像关公不顾一切放走曹操那样直接,而是相当曲折的。

⑧对于一个小说家来说,最危险的事情就是以理性逻辑去代替情感逻辑。

而对于我们来说,由于理性逻辑在日常实用和科学研究中,占着天然的优势,因而一个人的社会经验越丰富,文化教育的水平越高,理性逻辑的优势就越强,以理性逻辑代替人物的情感逻辑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也就意味着概念化的危险越大。

倒是在小孩子、文化水平不高的原始民族那里,情感逻辑往往具有相对的优势。

⑨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作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在接受理性教育时,要特别留意保持情感的活跃,不让它被优势强大的理性逻辑所吞没。

同时,除了自我保护、自我体验以外,还要认真关注不同人物情感的特殊性,这不仅是作家的职业训练,而且是青少年的基本修养,文学作品的阅读正是提高这种修养的最有效途径。

(1)对第①段划线词“歪曲”在文中含义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 . 扭曲
B . 变异
C . 深刻化
D . 个性化
(2)有人认为第⑤段画线句改为“关公的这种行为,有他独特的情感逻辑”,语言更为简洁。

你如何看,请简述理由。

(3)以下艺术形象最符合本文作者“饱和度”判断的一项是()。

A . 《群英会蒋干中计》中的蒋干
B . 《品质》中的格斯拉兄弟
C . 《一碗阳春面》中的面馆老板夫妇
D . 《长亭送别》中的崔莺莺
(4)运用本文“无理而妙”的理论分析以下纪念鲁迅的诗句。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节选自臧克家《有的人》)
(5)从论据运用的角度,评析本文论证的充分性。

4. (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9年底湖北省武汉市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发的肺炎(COVID-19)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也再一次将病毒学研究和防控推上了风口浪尖。

那么,令人闻风丧胆的病毒是如何从自然界进入人类社会的呢?
众所周知,病毒无法独立生长和复制,只能在宿主的活细胞内进行自我复制。

根据病毒的传播路线,可以把宿主划分为自然宿主、中间宿主和终宿主。

自然宿主是指除人以外,自然界中为病毒提供营养和复制场所的生物,是病毒天然栖息和繁殖的生存环境(在此仅迨用于动物病毒)。

以蝙蝠为例,号称全世界十大最危险的病毒里,蝙蝠至少是其中六种的自然宿主(马尔堡病毒、埃博拉病毒、狂犬病毒、SARS病毒、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堪称“毒霸”。

然而,蝙蝠却能与这些病毒长期相安无事,成为了高致病性病原的“炼丹炉”,主要是因为蝙蝠进化出了两项“超能力”。

一是蝙蝠在飞行中的体温可高达40℃,使大部分病毒被杀死,只有小部分病毒得以进化;二是蝙蝠的免疫系统识别异物的敏感性较低,针对病毒的攻击不会引发过度的免疫反应,因此,蝙蝠与病毒的共生能力远超其他哺乳动物。

目前,科学家研究发现SARS-CoV-2与一种蝙蝠中的冠状病毒序列一致性高达96%.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进化邻居在各类蝙蝠中均有发现,故推测其自然宿主也可能是蝙蝠。

中间宿主,顾名思义,就是处于中间阶段的宿主,可以为病毒提供暂时性的营养和保护,中间宿主常常作为媒介,将病毒“运输”到人类身上。

中间宿主可以包括多个物种。

根据我们目前对病毒的认识,如果一种此前并不能感染人类的病毒,想要变得能够感染人类,一定存在中间宿主使其快速进化,进化方式主要分为基因重组和基因适应性突变两种。

因此,寻找SARS-CoV-2的中间宿主显得尤为重要。

正是中间宿主为病毒提供了变异进化和接触人类的机会,只有隔绝了中间宿主,才算真正隔离了传染源。

虽然目前关于中间宿主的研究尚未有定论,但至此,我们已经可以大致梳理出SARS-CoV-2从自然界进入人类社会的一条可能路线:寄生于自然宿主蝙蝠体内的某种冠状病毒通过某种途径感染了水貂、穿山甲等潜在中间宿主。

祖病毒在中间宿主体内不断地进行适应性突变或与其他冠状病毒进行基因重组,从而获得了感染人类的能力。

感染后的中间宿主进入市场后,将病毒传给了与之有过密切接触的人员。

在发现了一种可以感染人的新型人兽共患病原后,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无疑是确定这种新型病毒是否具备在人际中传播的能力,也就是病毒在终宿主一人体内发生的故事。

病毒进入人体后仍会不断发生变异以更好地适应人体环境,最终获得在人群中广泛传播的能力,至此病毒才算完成了它的终极“使命”。

(摘编自白志华《我们为什么要找病毒的中间宿主?》《中国科普博览》2020/2/14)
材料二:
(据世卫组织相关数据整理)
材料三:
在上海,有80台红外触发相机,正在日夜记录着城市动物的分布和变化,无论是国庆、元旦前后的游园高峰,还是这个疫情阴云笼罩下的闭园时期。

我们试图完整地调查野生动物在城市的分布、习性,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于环境变化的适应性。

调查地点包括了共青森林公园、滨江森林公园、上海植物园、上海动物园、闵行体育公园、复旦大学校园、南汇城郊、浦江郊野公园、顾村公园等区域。

今天这个网络也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一刻不停地记录着。

完成这些调查工作的,除了复旦大学保护生物学研究团队外,还有一个近百名市民构成的“公民科学家”团队。

这些无接触的调查,最大程度避免了市民直接接触野生动物的风险。

与此同时,每一名“公民科学家”都有自己的愿望和爱好,在项目中都会输入自己对于更好的城市生态的期望。

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和管理充满挑战,是一个不断变化、永无终点的旅程。

和荒野不同,城市没法给野生动物找到天堂一样不被打扰的栖息地,它们只能和人一起生活。

而一次一次的教训证明,投毒、扑杀这些容易在第一时间被想起的措施,都没有办法控制适应能力强大的动物,反而会引起连锁的生态灾难,带来更难以收拾的后果。

(摘编自王放《疫情之下,我们在上海的八十个探头,监测着城市野生动物》,果壳网,2020/2/9)
(1)下列对“病毒宿主”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病毒无法独立生长和复制,只能在自然宿主、中间宿主和终宿主的活细胞内进行自我复制,而在其唯一的终宿主——人体内依然可能发生变异。

B . 堪称“毒霸”的蝙蝠,被确定是埃博拉病毒、狂犬病毒、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SARS等病毒的共同宿主,因此,也是SARS-CoV-2的自然宿主。

C . 蝙蝠与病毒的共生能力远超其他哺乳动物,是与其自身的免疫系统敏感性更高更强大密切相关的,而且,它飞行时的高体温也帮忙杀死了许多病毒。

D . SARS-CoV-2的中间宿主,为祖病毒提供暂时性的营养和保护,并可能使其实现基因重组或基因适应性突变,进而感染与之有过密切接触的人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SARS-CoV-2与一种蝙蝠中的冠状病毒序列一致性高达96%,新型冠状病毒的进化邻居在各类蝙蝠中均有发现,SARS-CoV-2的自然宿主可能是蝙蝠。

B . 病毒的中间宿主既有野生动物,如黑猩猩、森林羚羊,又有人类豢养的动物,如马、猪,这说明单靠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并不能隔绝新型病毒传染人类。

C . 如果在城市里发现蝙蝠这个“毒霸”,应当第一时间报告有关部门,并组织专业消防员对它进行驱逐或扑杀,这样才能保护城市居民远离病毒带来的传染风险。

D . 复旦大学保护生物学研究团队和上海市民“公民科学家”团队利用红外触发相机,来调查城市动物的分布和变化,能最大程度避免市民直接接触野生动物。

(3) 2020年2月24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结合以上材料,谈谈此决定出台的必要性。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 (2019高三上·建平期中)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孙晟,高密人。

笃学善文辞,尤工诗。

少举进士,如洛阳。

时进士类修边幅,尚名检。

晟豪举跌宕,不蹈绳墨,遂弃去,渡河,客赵、魏间。

②庄宗建号,以豆卢革为相。

革雅知晟,辟为判官,迁著作佐郎。

天成中,复为朱守殷判官。

守殷伏诛,晟亡命至正阳。

未及渡,追骑奄至,疑其状伟异,睨之。

晟不顾,坐淮岸扪弊衣啮虱,追者乃舍之。

渡淮至寿春,节度使刘金得之,延与语,晟佯喑不对。

授馆累日,忽谒汉淮南王安庙。

金先使人伏神座下,悉闻其所祷,送诣金陵。

时烈祖辅吴,四方豪杰多至,晟口吃,造次不能道寒暄,坐定,辩论风生,上下今古,听者忘倦。

烈祖酷爱之,使出教令辄合指,遂预禅代秘计。

每入见移时乃出尤务谨密人莫窥其际。

烈祖受禅,历中书舍人、翰林学士、中书侍
郎。

③元宗立,累迁左仆射,与冯延巳并相。

每鄙延巳,侮诮之,卒先罢。

保大十四年,周师侵淮南,围寿州,分兵破滁州,擒皇甫晖,江左大震。

以晟为司空,使周奉表,请得内附。

晟见延巳曰:“此行当属公,然晟若辞,是负先帝也。

”既行,中夜叹息,语其副礼部尚书王崇质曰:“吾行必不免,然终不忍负永陵一抔土耳。

”已而周人以楼车载晟于寿州城下,使招刘仁赡。

仁赡望见晟,戎服拜城上,晟遥语之曰:“君受国恩,不可开门纳寇!”周主诘之,晟曰:“晟为唐大臣,岂可教节度使外叛?”于是遣崇质归而留晟。

④会暑雨班师,晟从至大梁,馆都亭驿。

遇朝会,使班东省官,后每召见,必饮以醇酒,问江南事,晟但言:“寡君实无二心。

”周将张永德与李重进不相能,倡言重进反。

金陵闻之,以为有间可乘,遣蜡丸书招重进。

重进上其书,多反间之言,由是发怒。

时钟谟亦奉使在馆,俱召见责让,晟正色请死无挠辞。

又问江南虚实,终不肯对。

比出,命都承旨曹翰护至右军巡院,饮之酒,数酌,翰起曰:“相公得罪,请自尽。

”晟神色怡然,整衣索笏,东南望而拜曰:“臣受恩深,谨以死报。

”遂自尽。

元宗闻之流涕,赠太傅,追封鲁国公,谥______,厚恤其家。

(选自陈鳣《续唐书》)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节度使刘金得之,延与语________ ②造次不能道寒暄________
(2)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此行当属公,然晟若辞()
A.连接 B.跟从 C.管辖 D.托付
②周将张永德与李重进不相能,倡言重进反()
A.扬言 B.建议 C.指责 D.陈述
(3)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未及渡,追骑奄至,疑其状伟异,睨之。

晟不顾,坐淮岸扪弊衣啮虱,追者乃舍之。

(4)用“/”为第②段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每入/见移时乃出/尤务谨/密人莫窥其际
B . 每入/见移时乃出/尤务谨密/人莫窥其际
C . 每入见/移时乃出/尤务谨密/人莫窥其际
D . 每入见/移时乃出/尤务谨/密人莫窥其际
(5)概括第②段中“列祖酷爱之”的原因。

(6)依据文意,推测孙晟谥号为“________”(文忠/武穆),并结合③、④两段具体内容,简析理由。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晚次鄂州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1)下面对诗歌内容的鉴赏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首联“远见”“犹是”两词,描写诗人远远望见汉阳城,将要到达目的地的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B . 颔联中“估客”,即商贾。

同船的商贾白天倚窗托枕,竟能酣然入梦,不言而喻,此时江面风平浪静。

C . 颈联诗人即景生情:时逢悲秋,我虽人往三湘走,心却驰回故乡。

用一“逢”字,将万端愁情与秋色的万般凄凉联系起来。

D . 尾联写“晚次鄂州”的感慨,写诗人有家不可归只得在异域他乡颠沛奔波的原因。

因为战乱,诗人以前的家业丧失殆尽,然而现在仍然烽火硝烟未断。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7. (3分) (2016高三上·莆田月考) 补写出下列理解性默写中的空缺部分。

(1) ________,________。

是李白在《蜀道难》中引用“五丁开山”这一神话故事的两句诗,为作品增添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