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芣苢》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即陈述铺叙;比即譬喻和比拟;兴即触景生情、托物兴感,以启发联想和想象。
《诗经》中,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可以叙事描写,可以议事抒情。赋中可以用比,或起兴后再用赋。比兴都是为表达抒发情感服务的。
比和兴,后世往往合称。它们都是通过联想、想象,寄寓思想情感于形象之中的创作手法。
(3)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方法总结】
【我的疑问】
【学后反思】
①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被当作教化的工具
②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③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被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④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有些人看到国君或官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作诗献给他们
⑤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
A.①⑤③④②B.③⑤④②①C.②④①③⑤D.①③⑤②④
3.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1)《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__________。
(2)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2、理清思路,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培养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学习方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自主预习、合作探究
学 习 过 程
一、【自主学习】(所用时间:10分钟)
作者介绍
《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内文,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芣苢》是《诗经》中的一篇,是当时人们采芣苢时所唱的歌谣。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诗经》是诗,不是经,这在今天是很明确的。但__________。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__________,另一方面则用于__________,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你觉得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要表达一个什么主题?
四、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
五、试从《芣苢》句式、声韵、用词等角度去简要分析其特点。
三、【当堂检测】(所用时间:15分钟)
1.下列对《芣苢》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是全诗的总起,“采呀采呀采起来”的歌声,可称之为劳作的前奏曲。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另一方面则用于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被当作教化的工具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被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有些人看到国君或官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作诗献给他们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1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姓名:_____班级:_____
课题:芣苢
课型:
主备人:
审核人:
第课时
总第课时
授课日期:年月日星期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和四言诗的特点。
2、赏析诗歌使用的动词妙处及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3、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
学生笔记
重点难点:
1、诗歌内容和思路的理解,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以及动词的含义。
B.由“薄言掇之”到“薄言捋之”,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从一棵一棵地拾,到一把一把地捋,可谓路辛苦,反映出当时的劳动者身负沉重的压迫。
C.由“薄言袺之”到“薄言襭之”,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此间有收获的满足,有对自身力量的欣赏,亦有与自然相融的愉悦。
D.《芣苢》一诗,将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吟唱出来。从节奏、意境、韵律等方面,显示出极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题目解说
芣苢,车前草,春夏生长,遍布于荒野路边,其嫩叶可食,全草可入药,可以说是一种易得又多用的食物。《芣苢》是《诗经·国风·周南》中的一首诗。
二、【问题探究】(所用时间:20分钟)
一、朗诵并背诵全诗
⑴把握好节奏:
⑵注意轻重音:助词适当轻读,动词适当重读。
⑶读出劳动的欢欣,心情的热情。
二、尝试翻译全诗
《诗经》的六义
《诗经》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1、《诗经》根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民间曲调,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国风,160篇。
雅是朝廷正乐,分大雅和小雅,105篇。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曲,分周颂、鲁颂、商颂,40篇。
赋即陈述铺叙;比即譬喻和比拟;兴即触景生情、托物兴感,以启发联想和想象。
《诗经》中,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可以叙事描写,可以议事抒情。赋中可以用比,或起兴后再用赋。比兴都是为表达抒发情感服务的。
比和兴,后世往往合称。它们都是通过联想、想象,寄寓思想情感于形象之中的创作手法。
(3)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方法总结】
【我的疑问】
【学后反思】
①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被当作教化的工具
②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③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被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④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有些人看到国君或官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作诗献给他们
⑤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
A.①⑤③④②B.③⑤④②①C.②④①③⑤D.①③⑤②④
3.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1)《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__________。
(2)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2、理清思路,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培养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学习方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自主预习、合作探究
学 习 过 程
一、【自主学习】(所用时间:10分钟)
作者介绍
《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内文,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芣苢》是《诗经》中的一篇,是当时人们采芣苢时所唱的歌谣。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诗经》是诗,不是经,这在今天是很明确的。但__________。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__________,另一方面则用于__________,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你觉得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要表达一个什么主题?
四、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
五、试从《芣苢》句式、声韵、用词等角度去简要分析其特点。
三、【当堂检测】(所用时间:15分钟)
1.下列对《芣苢》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是全诗的总起,“采呀采呀采起来”的歌声,可称之为劳作的前奏曲。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另一方面则用于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被当作教化的工具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被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有些人看到国君或官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作诗献给他们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1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姓名:_____班级:_____
课题:芣苢
课型:
主备人:
审核人:
第课时
总第课时
授课日期:年月日星期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和四言诗的特点。
2、赏析诗歌使用的动词妙处及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3、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
学生笔记
重点难点:
1、诗歌内容和思路的理解,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以及动词的含义。
B.由“薄言掇之”到“薄言捋之”,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从一棵一棵地拾,到一把一把地捋,可谓路辛苦,反映出当时的劳动者身负沉重的压迫。
C.由“薄言袺之”到“薄言襭之”,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此间有收获的满足,有对自身力量的欣赏,亦有与自然相融的愉悦。
D.《芣苢》一诗,将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吟唱出来。从节奏、意境、韵律等方面,显示出极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题目解说
芣苢,车前草,春夏生长,遍布于荒野路边,其嫩叶可食,全草可入药,可以说是一种易得又多用的食物。《芣苢》是《诗经·国风·周南》中的一首诗。
二、【问题探究】(所用时间:20分钟)
一、朗诵并背诵全诗
⑴把握好节奏:
⑵注意轻重音:助词适当轻读,动词适当重读。
⑶读出劳动的欢欣,心情的热情。
二、尝试翻译全诗
《诗经》的六义
《诗经》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1、《诗经》根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民间曲调,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国风,160篇。
雅是朝廷正乐,分大雅和小雅,105篇。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曲,分周颂、鲁颂、商颂,4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