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大学新华学院整体转型实施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夏大学新华学院整体转型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和《自治区教育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关于开展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宁教高〔2016〕83号)精神,按照《自治区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在充分调研、分析、论证的情况下,特制定宁夏大学新华学院整体转型实施方案。
一、转型基础
(一)办学概况
宁夏大学新华学院作为自治区第一所独立学院,是由宁夏大学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
学院成立于2002年3月,2004年1月教育部正式予以确认。
学院位于宁夏银川市西夏区贺兰山西路,毗邻宁夏大学。
学院坚持“依托宁大、整合资源、创新机制、突出特色”的办学方针,充分发挥独立学院办学的灵活机制,以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就业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以重视基础、突出应用、强化实践、注重创新的本科教学原则,探索出了“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逐步形成了“体制有保证,专业重应用,管理出成效,毕业好就业”的办学特色。
学院设有文学、工学、理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7大学科门类25个本科专业,拥有校区3个,教学、行政用房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建有综合体育场2处,室内活动中心2个,大学生生活中心1个,教学用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等50个,图书阅览中心2个,馆舍面积3000平方米,藏书22大类近55.2万册。
学院面向全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现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6700余名。
学院现有教职工490余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学位人员占65.7%;专职教师350人,副高以上职称占60%。
学院力求与国际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接轨,积极拓展国际学术合作渠道。
先后与台湾铭传大学、台湾朝阳科技大学、英国朴茨茅斯大学、美国纽约电影学院、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日本现代经济研究所、美之旅(北京)国际教育文化交流中心、泰国博仁大学、埃及巴德尔大学等实现合作培养。
2008年至今,每年从大一年级中选派3%的学生到宁夏大学各相关专业交流访学。
2012年与澳门科技大学、2013年与澳门城市大学签署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协议,每年推荐毕业生到澳门科技大学和澳门城市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宁夏大学新华学院自创办以来,改革发展成绩喜人。
截止目前,已向社会培养输送了11届共计11780余名各类专业合格毕业生。
学院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独立学院、2010年度社会满意度十佳独立学院、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宁夏高校党的建设先进集体、宁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宁夏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宁夏大中专学校
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等。
同时,学院连续3年被银川市西夏区政府评为“平安校园”单位。
学院为切实加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2011年3月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发展中心”,并制定了《宁夏大学新华学院实践创新学分实施办法》,经过师生的不断努力,学院共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获得区级以上学生实践创新奖励项目达百余项。
其中,《玉米旋耕覆膜播种一体机》获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中一等奖,《兴夏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获2014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终审决赛全国铜奖,《基于物联网智能养殖温棚中控系统的设计与研发》获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三等奖,《“e智捷”餐饮贩售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获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总决赛二等奖。
(二)转型意义
第一,从背景来讲,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经济升级、产业转型的关键期,推动高校的转型发展,实质上是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独立学院作为本科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整体转型,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趋势,有助于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第二,从国家的需求来讲,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重振工业和万众创新。
“制造业是我们的优势产业,要实
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高校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使命,积极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主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中去。
为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技术革新等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
第三,从学院发展来讲,学院将以本轮试点转型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契机和关键突破口,紧密结合“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等国家向西开放战略平台,对接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与导向,找准转型发展着力点、突破口,增强为宁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为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服务的能力,为学习者创造价值的能力,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为建设开放、富裕、和谐、美丽宁夏提供强有力的智力和人才支撑。
二、转型定位
——转型发展的目标和定位:坚持“地方性、应用型、服务性”的办学定位,建设特色鲜明具有较高水平的应用型高校;
——办学类型定位:教学服务型;
——办学层次定位: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争取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学科专业定位:构建起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
核心,与区域重点产业、特色产业和区域文化高度融合,具有鲜明优势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形成以管理学为主,理、工、文、法、经、管、艺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布局;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现代服务业,服务宁夏,融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扎实专业功底、拥有较强实践能力、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的人才,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三、转型理念
牢固树立“错位竞争特色发展,有所为、有所不为”理念
在转型发展中既有别于高职院校又区分于学术性大学,明确本科是基本属性,应用是类型特征,在转型发展中,从实际出发,不盲目攀比、不贪大求全、不照搬照抄、不追求规模、不降低标准。
四、转型思路
在转型发展上,坚持“一体、两翼、三道路、四融合、五构建”原则。
“一体”,即坚持以内涵提升为核心。
“两翼”是学科布局、专业调整和课程改革。
“三道路”是指,学院在转型中要坚定不移的走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态的办学发展之路,围绕地方主导产业着力打造契合地方需要的学科和专业,着力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突出办学的“地方特色”;坚定不移的走“产、工、学、研”相结合的
办学发展之路,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双师双能结构教师队伍,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突出办学的“应用型”;坚定不移走“开放办学”之路,积极创建资源共享的协同创新平台,借船出海,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办学资源,突出办学的“服务性”和“国际化”。
通过课程体系的重构,实现人才培养的“四个融合”:一是转型发展与学院内涵建设相融合;二是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相融合;三是创新思维与批判精神相融合;四是师生品德和社会责任相融合。
“五个构建”是指坚持“学科专业嵌入产业链、产业哺育学科专业”的双向嵌入原则,构建起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核心,与区域重点产业、特色产业和区域文化高度融合,具有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构建以“倒推路线法,一体化设计”为原则的人培方案,完善“以知识、逻辑体系为主转变为以技术体系为主”的模块化教学体系;构建“引培并重、转聘结合”模式,实现教师知识结构转型和能力结构转型;以协同创新平台为抓手,升华产学研结合,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提升服务地方和社会的能力;构建“评教、评学、评管”的三位一体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功底、拥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的人才,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和典型经验。
五、转型目标
通过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环节,着眼于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强
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到2020年,实现学院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类型结构更加优化,学科专业和地方产业有机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完善,实践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和技术服务平台满足教学需要,“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结构合理,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较高的目标,使学院成为服务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本科示范高校。
六、转型任务
按照确定的转型目标,转型任务将以“改革为先,育人为本,制度为基,文化为魂”的总体思路开展,在明确具体任务目标的前提下,细化具体措施,保障学院发展建设。
(一)学科专业建设
强化服务功能导向,实施“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
围绕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目标,发展与地方产业关联紧密的应用型学科和专业,紧密结合区域主导产业、传统产业、优势产业、高成长性产业和战略产业,建立动态化学科专业调整机制,调整学科专业布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优势特色学科和重点学科建设,促进学科专业交叉,面向战略新型产业,拓展新专业,强化重点专业,打造优势专业群,实施专业群与区域产业链紧密对接,提高专业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需求吻合度;完善专业评价方案,定期开展专业评价,建立专业预警、退出机制。
具体措施如下:
1.探索学科建设道路,由追求大而全的综合化向特色鲜
明的学科专业群转变,实现特色发展。
具体措施是建立由主干专业和具有关联性的非主干专业共同组成的特而强的学科群体系。
主干专业重点以宁夏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与其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社会结构及文化结构相适应,发挥自身特色优势。
非主干专业要着眼于在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等发展方向上找到与主干专业交叉互补的结合点,努力办成与主干专业关联性强的复合型交叉性专业。
重点发展教育资源能高效服务于宁夏经济发展的重点学科专业群。
2.将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有机结合,注重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良性互动。
发挥学科对专业的提升、专业对学科的支撑作用,教学平台建设兼顾科研平台的搭建,打破教学、科研两张皮。
通过抓学科建设促进教师水平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整合。
3.始终秉承学科专业一体化理念,理清思路,做好“十三五”自治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项目的同时,在未来五年,立项建设院级重点学科3—5项,将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结合起来,统筹规划,一是凝练形成比较稳定的学科研究方面,二是构建对应的学科团队,三是搭建学术平台和实验条件。
专业调整主要有以下措施:一是新建专业,以服务“一带一路”和宁夏产业转型升级为切入点,在招生规模总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申报地方经济社会急需的新专业,培育应用型专业新的增长点;二是调整专业,实行专业招生与就业率挂钩,完善专业评价方案,定期开展专业评估,建立专业预警、退出机制。
公布年度建议暂缓招生专业的“负面清单”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专业名单。
根据专业办学条件、评估评
价结果和就业率,逐步淘汰生源质量差、就业率低的专业;三是改造专业,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和就业市场的需要,凝练专业方向,突出专业特色;四是整合专业,着力打造适应宁夏产业集群需要的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并相互支撑的专业集群,使过去的“孤岛型”专业形成群链,增强专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要与学院定位、办学基础相结合,要注重学生全面和个性化发展。
优化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行业、企业、教师、学生代表组成人才培养论证委员会,设立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培养方案的调研、修订工作。
加强对各专业的社会需求调研,提高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参与度和契合度。
以国家、行业专业标准为引领,准确描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建立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具体措施如下:
1.横向结构上构建“三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在人才培养的横向结构上,以“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为主线”,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拓展体系三位一体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从而保证学生既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突出的专业能力,及较高的综合素质。
“三位一体”是指:
一是构建理论教学体系:以本专业人才的理论知识规格要求为主线,由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保证专业基本规格的课程体系。
其内容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
和专业方向或模块课程。
二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以本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规格要求为主线,构建专业实践能力训练的教学体系。
按照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按专业不同,使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30%—45%。
构建包括实验课程,以及教学实习、认知实习、社会实践、学年论文(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的实践课程体系。
三是构建素质拓展体系:作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注重人文教育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注重科学精神的启蒙,注重创新创业的涵育。
使学生思想品质得到锤炼、文化素质得到陶冶以及身心品质得到全面提升。
2.纵向结构上构建“平台+模块”人才培养体系
通过“平台”的搭建,保证本科人才的基本规格(共性),为人才的全面发展和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扎实的基础;“模块”的构建体现学生多样化、个性化、模块化发展的要求,为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和能力体系提供选择空间,以满足学生个性化要求和应对就业市场变化的能力。
3.遵从“倒推路线法,一体化设计”方法构建人才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采用“倒推路线法”主要分为三步,一是对行业协会、用人单位、毕业生调研,了解就业岗位分布及相应的知识能力要求;二是依据知识能力的要求决定课程设置;三是通过校企综合论证,形成以社会需求导向为主的人才培养方案。
与此同时遵从一体化设计理念安排课程计划,不能仅注重学期安排和课时分配,还需兼顾研究
教学模式和考核。
(三)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
以能力为本位,选择课程内容、设置课程,形成应用型课程体系;以应用为主线,设置系列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方向实践课程和配套的理论课程。
邀请用人单位直接参与课程设计、评价和前沿课程的引进,积极推行基于实际应用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方法。
提高核心专业课程中企业的参与率;根据专业人才能力设计要求,实行课程模块化改革,提高课程设置与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符合度;避免相近课程出现教学内容的重复。
在“专业素养、职业能力”课程体系框架下建设一批专业核心课程;规范建设选修课程模块,打造通识教育课程。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坚持“一个重点,三个统筹”的原则:以专业能力培养为重点,重构课程体系,统筹通识教育和专业课程,打通两类课程;统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比重;统筹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将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体系,统筹校内培养和“校企双主体”校外培养。
1.重构课程体系,实施模块化教学改革
重构课程体系的主要做法是精炼核心课程,整合一般课程,开发新型课程。
通过整合,在课程体系的架构上,打破“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备性”的传统约束,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使其知识、能力、人格养成有机融合。
根据学生将来的职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构建课程模块,并进一步构建模块化教学体系,争取使每个专业具有8—10门专业核心课程。
最终构成由通识
核心课程(完成教育部规定的部分)、通识拓展课程(使学生的思维多元并富有灵气)、专业核心课程(使学生的专业潜能浮出水面)、专业拓展课程(使学生的专业个性得到张扬)、应用实践课程(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等五个部分组成的课程体系。
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融入课程体系,出台《宁夏大学新华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意见》,规范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工作。
2.在课程内容上从以知识逻辑体系为核心向技术体系转变,开发能力导向型的课程
人才培养体系的结构优化只是从宏观上形成了教学的基本架构,人才培养目标落实的关键还在每门课程教学内容重组和优化。
应用型本科要避免将课程完全当作学科知识体系的集合体。
在课程内容的优化上,改学科导向为专业导向,不强调课程基于学科角度的系统性、完善性和逻辑性,而是强调课程的服务性。
强调课程对人才培养的作用,清楚实践岗位群需要知识、能力、素质。
同时根据专业方向、需求不同,对现有公共基础课程进行改革,使改革之后的公共基础课程设计适应不同专业对基础课程内容的需求差异,学生所学基础课程内容与本专业相契合,此项改革以教学项目改革形式进行,学院拿出资金统一进行资助。
在教学模式方面,积极推行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团队式、项目化、一体化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的教学技术、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体系基本形成。
在考核方式方面,改变“期末一卷定乾坤”的做法,结合不同课程的特点,坚持理论知识考核与
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团队考核与个体考核相结合、阶段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
(四)“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转型发展的根基在于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队伍的建设坚持“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原则,用对地方,用其长处,人尽其才,发挥效能。
着眼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和教师知能结构改造,最终形成合力梯队和“双师双能型”结构。
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逐步使教师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使“双师双能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逐步提高。
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行专业课教师轮训制度,有计划选派专业课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培训;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家组织的本专业各类职业资格和专业资格的考试和培训;对于取得双师型教师资格的教师,学院给予奖励,并在职称晋升、岗位聘任、项目申报、评选先进时给予倾斜。
细化教师应用研究、产学研育人考评制度和奖励办法,鼓励教师深入企业(行业)参加生产实践、技术管理等,通过行业锻炼,将实践锻炼任务完成质量纳入教师年度考核体系,提升教师应用实践教学水平。
聘请社会与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相关课程的教学和实验工作。
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稳步推进实验管理岗位设置与聘用管理工作,完善实验管理岗位职责、任职资格、聘用程序、考核管理办法等配套制度;加大培养培训力度,提高实验教师队伍的实验教学水平,鼓励实验教师主持、参与各类教改、科研项目,
尽快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
具体措施如下:
1.采取“引、培、转、聘”的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引”,学院在招聘教师时,有意识地围绕专业设置和应用型发展的需求,引进一些专业老师、工程师和技师;
“培”,实施“跨地域、跨国际”教师交流和进修培训计划,有计划、有组织地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进修学习,提高专业水平;
“转”,有计划地挑选有一定专业基础的教师选送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等;
“聘”,对于紧缺、急需但又“引”进困难的人才,采取短期、中期、长期的合同方式聘请校外专家来学院完成课程、技能、技术的部分教学任务。
2.实现师资队伍的转型发展
一是在师资结构上,通过校企共建,从“单一结构”向“多元结构”转型,实现优势互补;二是在教师能力上,通过定期挂职锻炼,从“理论型”向“应用型”转型,使教师不仅会讲而且会做;三是在教师角色上,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从“灌注”向“引领”转型;四是重视校本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为教师提供进修学习机会,搭建施展的舞台和发展进步的空间。
3.实施“五大工程”
实施“教学名师工程、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双师型队伍建设工程、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学科带头人培育工程。
”让有能力、有水平、有成果、有贡献的人才得到鼓励,增强教师队伍的工作胜任力,提高学院发展的凝聚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