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情绪类二价动词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卷 第4期重 庆 工 学 院 学 报2005年4月Vol.19 No.4Journal of Chongqing I nstitute of Technol ogy Ap r.2005
【语言文学】
现代汉语情绪类二价动词研究3
张 丹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 610068)
摘要:讨论了现代汉语情绪类二价动词的句法语义特点,总结情绪类二价动词的语义特征,确立情
绪类二价动词的鉴别框架,并分析了由这一类动词构成的基本句式的变换规则。

关键词:情绪;二价动词;现代汉语;配价理论;心理动词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924(2005)04-0129-03
Study on B i va len t Verbs of Em oti on s i n M odern Ch i n ese Language
ZHANG Dan
(School of L iterature,Sichuan Nor mal University,Chengdu610068,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yntax and se man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ivalent verbs of e moti ons in modern Chinese,su mmarizes their distinguished features,establishes the distinguishing fra me work
f or the m,and analyzes changin
g rules of their basic sentence patterns.
Key words:e moti on;bivalent verb;modern Chinese;coordinati on valence theory;p sychol ogical verb
1 关于配价理论
配价语法以动词为中心,一般地认为,其创立者是法国语言学家吕西安・特思尼耶尔(Lucien Tesniere),以其著作《句法结构基础》(Ele ments de Syntaxe Structurale)于1954年的问世为标志。

特思尼耶尔认为,句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句子的构成成份并不只是表面所能见到的词,更重要的是词与词之间的关联,这种句法关联建立起了支配词与从属词之间的从属关系。

述体动词具有支配名词词组或副词词组的性能,前者构成“行动元”(actant),后者构成“状态元”(circonstante)。

行动元的数量决定着动词的价,有几个行动元就是几价动词[1-2]。

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配价”又叫“价”或“向”,是1978年朱德熙先生将国外配价语法引入汉语研究之后开始使用的一个术语[3]。

指的是以动词为核心的句子中动词与其它关联成分之间的依存关系,体现在句法层面上,表现为强制性地要求其它名词性成分在语句中与之共现,否则句子语义不能自足。

强制共现的名词性成分称作论元,该动词称作论核,论元的个数即该动词的向。

2 情绪类二价动词的确定
情绪类二价动词是心理动词的一个小类,在配价成分上要求有两个论元与之共现。

因此,我们需要从语义和配价两个方面来对其进行确定。

心理动词是一个学术界认识很不一致的动词小类。

各家界定的范围相差很大[4]145,可是,不管各家意见如何分歧,有一小类动词是公认地属于心理动词的,那就是表情绪的动词。

这一类动词从语义上看都有[+心理]这一语义特征,而且这一特征是突显的,是主要的,如“喜欢、爱、想念等”。

它们表示一个人持续的内心活动,强调活动过程或状态。

心理活动的主体通常是人,因此这一类动词还具有述人的特征。

综上所述,情绪类动词的语义特征可以描写为:[+情绪][+持续][+静态][+述人]。

二价情绪动词强制性地要求有两个名词性配价成分与之共现,一个是心理活动的主体,另一个是心理活动指向的对象。

3收稿日期:2004210213
作者简介:张丹(1983-),女,四川新都人,研究生,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从句法上来看,心理动词最主要的句法特征是可以受程度副词“很、太”等的修饰,而且能带宾语,这样,心理动词,当然也包括情绪类二价动词就可以进入如下的句法框架:NP1+{很+VP}+NP2[4],如:
我很喜欢他。

他们很想念远方的亲人们。

学生们太希望老师留下了。

这样的测试框架不仅有效地将情绪类动词同非心理动词区分开来,而且将情绪类一价动词也排除了。

如:愤怒、生气、贪心等不能进入这个测试框架。

但是,我们发现,还有一些表认知的心理活动的动词也可以进入这个框架,如:
我们太忽略这个问题了。

我很记得这个人。

这样,我们就还需要一个框架来对这一类词进行区别。

根据情绪类动词的特点,我们又设计了一个鉴别框架:N1+V+N2———N2受到/得到N1的V。

情绪类动词构成的句子能够进入这个框架中,即N2总是可以移位到最前面充当句子的主语,同时,V降格成“受到/得到”的宾语中心语并受N1的修饰。

如:
我很喜欢他———他受到我的喜欢
他们很想念远方的亲人们———远方的亲人们受到他们的想念。

认知类动词则绝不能进入这个框架。

如:
我们太忽略这个问题了———*这个问题受到了我们的忽略。

我很记得这个人———*这个人受到了我记得。

因此,情绪类二价心理动词的确定要依赖以下2个框架:
框架一:NP1+{很+VP}+NP2
框架二:N1+V+N2———N2受到/得到N1的V
只有既可以进入框架一,又可以进入框架二的动词才是真正的严格意义上的情绪类二价动词,这些动词有[1]:爱、爱惜、想念、崇拜、崇敬、惦记、嫉妒、忌妒、妒忌、恨、怀念、可怜、热爱、思念、讨厌、同情、痛恨、喜爱、喜欢、羡慕、想、向往、欣赏、心疼、厌恶、在乎、在意、珍惜、爱戴、爱好、爱护、放心、怠慢、担心、小心、当心、感谢、感激、歧视、舍不得、熟悉、同意、赞成、赞同、赞赏、挂念、关怀、怀疑、留念、留神、留心、留恋、埋怨、怨、满足、满意、怕、佩服、重视、注重、尊重、尊敬、容忍、信、信任、警惕、看不起、轻视、赏识、体谅、烦、害怕、了解、明白、理解、想念、精通、懂、会、迷、懂得[4]。

3 补足语的选择
情绪类二价动词有2个配价成分,2个配价成分既可以是单个的词,也可以是短语,所以我们用NP1和NP2表示,NP1是心理活动的主体,即心理活动的经验者、体验者、感知者,我们称之为经事。

NP2是心理活动的客体,即心理活动的体验对象、感知对象,我们称之为感事。

下面我们就从动词对两个配价成分的要求来研究这类动词的特点。

如:
a.我喜欢他。

b.他们很想念远方的亲人们。

c.我喜欢这个作业本。

d.他们很想念那只小狗。

e.我喜欢踢足球。

f.他们羡慕刘炜苦练英语。

分析上面的例句可以发现:经事通常是指人的体词或体词性短语,具有[+人类]的语义特征,或者具有拟人性,一般作主语。

这大概是因为在人的认知心理中,只有人类才具有心理活动的能力的缘故吧。

感事不限于指人短语,它可以是指人的,也可以指物,还可以是一个动作甚至一个事件。

表现在句法层面上,N2既可以是体词性词或短语的,如上例中的a、b、c、d,也可以是谓词性的词或短语,如e,甚至还可以是小句,如f。

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所有存在都可以成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对象,所以感事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类型,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就特定的心理活动来讲,它的指向也是有限制的。

如“爱惜、惦记、怀念、可怜等”就不能支配谓词性的NP2,属于体宾动词。

而像“精通、懂得、乐意等”则不能支配体词性的NP2,属于谓宾动词。

另外,“羡慕”的一般是针对好的东西,“怠慢”的一般是针对重要的人,这又是词汇意义上的限制,本文中不予以讨论。

4 句法选择
4.1 基本句型。

在《现代汉语动作类二价动词探索》一文中,作者分析了动作类二价动词的基本句型及其移位变换规则,得出如下结论[5]:动作类二价动词的变换句式有:
a.N2+N1+V了
b.N2+被N1+V了
c.N1+N2+V了
d.N1+把N2+V了
e.3V了+N1+N2
f.3V了+N2+N1
在情绪类二价心理动词构成的句子中,NP1一般作主语,NP2一般作宾语,因此,我们把N1+V+N2看作基本句式作移位分析,并对照动作类二价动词的变换来研究情绪动词的变换情况。

4.2 移位分析。

作移位变换a:将N2从动词后移到N1之前,移位后句子可以成立,没有标示移位的显性标记成分。

现代汉语研究文献里称之为主谓谓语句。

在语义上,N2主题化。

在情绪类动词构成的句子里,大多数N2都可以主题化,直接移位到N1之前,形成N2+N1+V的句子,移位后的N2一般是有指信息,如:
我喜欢这本书———这本书我喜欢。

我喜欢一本书———3一本书我喜欢。

我舍不得这件衣服———这件衣服我舍不得。

031重庆工学院学报
有的在移位时,需要在V前或V后添上其它成分才能成立,否则要求特定的语境的支持,如:
他感谢王老师———?王老师他感谢———王老师他很感谢。

他怠慢客人———?客人他怠慢———客人他不敢怠慢。

与此类似的还有“爱戴、歧视、爱护、挂念、赞同、关怀”等,这一类V在语义上与感事的联系比较紧密,表现在:如果N2省略,句子的准确表意对语境的要求很严格,如“我喜欢”如果要表示“我喜欢这本书”这个意思,只需要说话人用物或其它工具指向或用其它任何方式指明这本书就可以了。

而“他感谢”如果要表示“他感谢王老师”这个意思,却绝不可能仅仅辅之以一个手势或眼神指明对象,还需要加上其他语境成分,如上下文,或在句子中用上人称代词“他”。

如:
A.你觉得王老师怎么样?
B.我感谢但不欣赏。

或:
我感谢他(指王老师)
由此我们可以说:“感谢、怠慢”类情绪动词对N2具有粘着性,N2对V起到了支撑的作用。

当N2移到句首时,V 失去了支撑而无法单独使用,故而需添上一个其它成份起到与N2类似的支撑作用。

作移位变换b:用“被、叫、让”等将N2从动词后移到N1之前,形成“被”字句N2是有指的。

动作性动词作b变换比较自由,V可以单独使用,如“那碗饭被他吃了。

”而在情绪类动词构成的句子里,V一般不能单独出现,一定要加上其他成分。

如:
他被同学们羡慕了好长时间。

周恩来被全国人民深情爱戴。

有的V不能作此变换,如:
*这个文具盒被我爱惜。

*老师被我感谢。

c变换是将N2从动词后移到动词前,动作动词可以作此变换,如:饭他吃了。

情绪类二价心理动词作c变换时有两种情况:当N2是非指人的成分时,变换可以成立,但对语境有较强的依赖,如:
我这本书喜欢,那本书不喜欢。

他们修房子乐意,拆房子不乐意。

当N2是指人的名词性成分时,移位后的句子与原句的意思不一致,N1和N2的语义角色对调了,N2由于距V 很近,被优先选为经事,N1成了感事。

如:
我喜欢他———3我他喜欢。

他怠慢了客人———3他客人怠慢了。

d变换是用“把”将N2提到动词的前面构成“把”字句的变换,动作动词作d变换对语境的依赖性不强,可以独立成句,也比较自由。

情绪动词只有极少数如“想念、惦记、爱、羡慕、怠慢等”可以完成此变换,而且也必须给V加上其他修饰成分,如:
朋友们一直把他惦记着。

亲人们把志愿军战士深情爱戴。

在诗歌或韵文里,V也可以单独用,如:朋友们把他惦记。

这一点上与“把”字句的特点是一致的。

同动作类二价动词一样,情绪类二价动词也不能作e 和f变换。

以此区别于一价动词。

一价情绪类动词的经事既可以在V前,也可以在V后,如:他生气了。

生气了他。

另外,大多数情绪动词构成的句子中的N2是对象性宾语,可以变换成“N1对N2有/感到/表示V”这样的“对”字句,如:
他很熟悉这项工作———他对这项工作很熟悉。

他很怠慢客人———他对客人很怠慢。

只有少数单音节词由于音节的限制,不能作这样的变换,如“爱、恨、怨、怕”等。

4.3 移位规则。

与动作类二价动词相比,情绪类二价动词也是能作a变换而不能作e、f变换,这是二者的相同点,反映出二价动词的共性[6]。

当作b、c、d变换时,情绪类动词会受到比动作类动词更多的限制,表现在每一种变换都存在着可与不可的二分,特别是在变成“把”字句时,情绪类动词的成句能力相当地弱,这说明情绪类二价心理动词的独立性不及动作动词,且情绪类动词对感事的处置性很弱,这是由这一类动词的动作性不强的特点决定的。

另一方面,可与不可的二分还说明情绪类二价心理动词的内部还可以划分出许多更小的类别,这是值得我们去深入地思考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尹钟宏.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综述[J].惠州学院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75-80.
[2] 周国光.汉语配价语法论略[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
科学版).1994,(4):103-106.
[3] 吴启主,彭玉兰.汉语语法研究的新理论[J].湖南教
育学院学报,1999,(4):47-50.
[4] 陈昌来.现代汉语动词的句法语义属性研究[M].北
京:学林出版社,2002.
[5] 戴耀晶.现代汉语动作类二价动词的探索[A].袁毓
林,郭锐.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第二辑)[C].北
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32-150.
[6] 袁毓林,郭锐.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第二辑)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49.
(责任编辑 张佑法)
131
张丹:现代汉语情绪类二价动词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