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护林 大有作为)(我国航空护林简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航空护林大有作为
航空护林,在我国已走过五十一个春秋。

五十年来,在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林区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航空护林做出了重大贡献,发挥了重要作用,走出了一条立足国情,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航空千里绘就五十年奋斗与拼搏
五十年代初的中国,历史遗留下的是满目疮痍,年轻的共和国百废待举,百业待兴。

一批有志青年带着理想和抱负从祖国各地汇聚到寒冷又充满绿色生机的北大荒林区,用青春和汗水开创中国航空护林。

五十年来,经过几代人孜孜以求的不懈努力,使航空护林从简单的飞机巡逻报警、撒防火宣传单发展到如今集巡护、侦察、机(索、滑)降、吊(桶、囊)、机群化学等防、灭火手段于一体,聚公务、调查、空运、空投、急救、宣传等功能于一身,由当初十几人、2个基地、3架飞机、5部短波超高频电台、飞行129架次、440小时41分钟、侦察火场23架次、发现林火10起、空投115次发展至今拥有东北、西南两大航护体系、工作人员504人、每年租用航空器100架次、飞行3000多小时、巡护面积135万km2、7个林业自建全功能机场、16个军民林合用机场、化灭地面设备7套、移动航站2套、专用车辆75台、短波电台50余台、超短波电台100多台、多媒体火场应急通信设备4套及GPS、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笔记本电脑、卫星电话等先进装备的现代化航空森林消防体系。

尤其可贵的是,几代航护人在艰苦的环境下不但没有被困难吓倒,承担着艰巨的航护任务,还凝炼锻造出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拼搏、敢为人先”为基本内涵的航空护林精神,这既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是航空护林人五十年来奋斗拼搏的生动写照,它不仅激励着人们不断进取,也必将鼓舞后来人继续前进。

护林万顷演绎半世纪光荣与梦想
航空护林作为森林防火的一项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内容和手段,凭借其不可比拟的空中优势,日益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并得到地方政府和社会的充分肯定,温家宝总理曾多次赞誉航空护林是“防火、灭火的尖兵”。

据统计,东北林区仅1997至2002年,共飞行12855架次,26711小时,发现和处置1096个火场,机降363个火场、4.4万人次,化灭飞行1201架次,向58个火场喷洒化灭药剂1283T,扑灭火线54.9km,喷洒阻火隔离带22 km;西南林区1986至2002年间,共飞行5270架次、12471小时,空中发现林火2171起,实施机降灭火395起,索降灭火16起,吊桶灭火71起,洒水440桶,空运物资8860T,空投防火宣传单601万份。

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然而就在这其中,航空护林预防了多少起森林火灾的发生,制止了多少起小火的蔓延,为国家挽回了多少经济损失,恐怕是无法从以上数据中得出准确结论。

锐意进取谱写新时代成绩与辉煌
近几年,随着国家、社会对航空护林的重视程度的日益加强和科
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航空护林无论在资金的投入、设施设备的更新、配置,还是高新技术应用推广上,都较过去有了长足的进步,进而推动了航空护林事业的快速发展。

同时,航护人冷静沉着,没有在已有成绩面前沾沾自喜、固步自封,从理论研究、建章立制、技能培训、技术开发、业务拓展等方面多角度、全方位搞好内业建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以奋发有为的精神,扎实高效的态度,负重进取的勇气,知难而进的信心为航空护林定位创造条件。

在理论研究方面,总结撰写了大量有指导性的学术论文,范围不仅涉及巡护、机降、吊桶等灭火手段的运用,还针对航空护林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面临的矛盾和发展现状及方向提出了跨越式发展的构想及实施方略和“五大战略”、“四个一流”的发展方向,为航空护林发展进行积极的探索,寻找理论依据,争取舆论支持;在建章立制方面,制定并根据新时期、新情况修订各类岗位规则、操作细则,为各项程序顺利有序地实施做到了有章可循;在技能培训方面,组织骨干学习、了解、掌握先进国家航空护林的先进经验和高新技术,为我国航空护林今后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业务岗位工作人员包括飞行观察员、调度员、航行管制员、气象观测员、电台通讯员、及电源车操作员、油料员、网络操作员进行各种形式、全面的培训和轮训,提高了工作人员的素质与技能,为航空护林各项工作的完成奠定了技术基础;在技术开发方面,与专业公司联合开发出新型航化灭火药剂和航空护林调度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吊桶等灭火手段的开发,加大综合灭火手段的运用力度,实现航空护林技术更新;在拓展业务范围方面,在军、
民航管理部门的支持帮助下,成立了东北航空护林总调度室,履行航空护林航行管制职能,增强了航空护林生存空间和发展后劲,在航空护林发展史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开拓创新续写航护发展新篇章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我国林业建设的经验教训,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林业改革与发展,成为中国林业建设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它深刻分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加快我国林业发展的迫切要求,精辟阐述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加快林业发展的重大意义,系统提出了加快林业发展的“三生态”指导思想、应当遵守的七条基本方针、完成主要任务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为实现目标应采取的操作性极强的政策、具体措施,通篇贯穿着发展这一思想和要求,为航空护林提供了极强的指导作用;全国航空护林工作研讨会在实事求是地总结我国航空护林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当前尤其在深入贯彻《决定》的背景下航空护林工作所面临的形势,确定了今后航空护林工作的发展思路和工作任务及工作重点。

《决定》的颁布实施和全国航空护林工作研讨会的召开,为航空护林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并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航空护林五十年沧桑不容置疑地证明:作为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山川秀美目标的社会公益事业,航空护林是森林防火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的重要手段,是维护林区社会稳定,促进林区经
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航空护林队伍是森林防火的尖兵。

历史对航空护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航空护林因此而任务加重,责任加大。

迈入新世纪的航空护林人,深深知道:要想有地位,就必须有作为,就必须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就必须切实加快航空护林事业的发展步伐,充分发挥航空护林的重要作用。

在难得的历史机遇面前,航空护林人振奋精神,昂扬斗志,以改革的精神和冲天的豪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谱写航空护林新篇章。

在强化职能方面:
1、增强在森林火灾预防方面的功效。

通过林业、气象部门科研院所的协助,完善人工催化增雨技术,制定实施标准和操作规程,以降低关键时期、关键地段的森林火险等级,降低火势强度,减小扑救火灾的难度和费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组建森林防火空降大队。

选拔一批素质高、作风强的人员加以培训,使其掌握机降、索(滑)降、伞降技能,实施森林火灾全地形扑救任务,满足交通不便、人烟稀少、通讯不畅地区森林防火“打早、打小、打了”方针的切实落实,同时伞降方式又可弥补目前直升机数量不足之弊端。

3、加大使用大中型航空器载巡力度。

具体而言就是将通常机载观察员巡护方式转变为观察员随机观察,用固定翼载液(航化灭火药剂、水)、直升机载人(扑火队员)巡护,遇有火情、火警,当即处置,实施灭火,直接将火灾消灭在初发状态,将损失控制在最低程度,加大航空护林效益的发挥,提高直接灭火的综合能力和控制林火的综
合水平。

4、加强场站建设。

完善并加强航空护林场站建设,调整场站分布,科学规划场站布局,利用场站的中心辐射优势,调配短航线,加大航护密度,减少空飞时间,把握扑火有利时机,提高防打效率;向民航申办机场使用许可证,配备夜航设备,通过已培养的技术过硬的地面保障队伍,保障航空护林日出前日落后飞行和在夜间实施人工催化增雨任务,保证在夜间风小温低、火势发展缓慢平衡的有利时机解决战斗。

在拓展业务方面:
1、进一步挖掘林业航空综合利用的潜力。

一方面,在保证护林防火任务完成的基础上,使航空技术在林业其它方面得以广泛应用,如林业测绘、森林调查、林业病虫害防治等,填补我国通用航空力量薄弱之不足;另一方面,在农化作业、城市消防、治安、紧急救援等方面为社会提供更多服务。

2、实施大航护理念。

满足华北、华东等森林分布集中地区森林防火对航空护林的需要,扩大航空护林覆盖范围,或在以上地区设立固定的航空护林站,纳入东北航空护林统一管理,或建立配备有航空护林基础设施和相应设备的基地,在东北航空护林期结束、南部森林防火期到来时组织人员和航空器,执行南部航空护林任务,实现人员、设备等资源的优化配置。

3、成立东北林火监测中心,开设航空护林网站。

利用卫星监测东北林区火险情况,查清热点分布及面积大小,预测火场发展趋向,
为统筹安排火场布兵、科学制定扑救方案和合理调配飞行计划提供科学依据;开设专用网站,搭建与先进国家航空护林经验交流的平台,方便先进技术的引进应用,探讨解决航空护林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加大航空护林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航空护林的良好氛围。

4、成立东北通用航空空管中心。

主要负责东北地区通用航空计划的审批,利用已有的人员和设施设备履行空中交通管理职能:地理信息系统显示翔实的飞行区域地形地貌,飞行动态显示系统适时确定飞行位置,气象、通讯完成气象航路预报、本场实况和保证通信联络。

既解决了航空护林飞行计划报批环节上存在的挚肘问题,又克服了因现行空域管理中低空、超低空未开放造成的飞行计划申报繁琐、批复周期长、管理多头等制约通用航空发展的不利因素,以促进通用航空业的发展。

航空护林作为林业六大工程的支撑保障体系的一部分,紧紧跟住六大工程建设步伐,积极适应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大局需要,为再造秀美山川的宏伟蓝图保驾护航。

航空护林,造福人类。

航空护林,任重道远。

航空护林,大有作为!
我国航空护林简介
一、我国航空护林的发展过程
航空护林顾名思义就是用航空手段来保护森林。

这里主要指利用飞机预防和扑灭森林火灾的方法,是森林消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航空护林就其发展特点,可以说是经历了五个阶段:
(一)开创阶段(1952—1954)
(二)探索阶段(1955—1965)
(三)停滞阶段(1966—1978)
(四)发展阶段(1979—1989)
(五)改革阶段(1990—至今)
(一)开创阶段(1952—1954)
大家知道森林火灾严重地破坏着森林资源和危害林区人民的生命财产,新中国诞生后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救得到党和政府的关注。

1952年3月4日,党中央发出《关于防止森林火灾问题给各级党委的指示》,政务院也在同一天发布了《关于严防森林火灾的指示》。

3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坚决防止和扑灭森林火灾》的社论。

为贯彻党中央政务院的指示,3月1 1日,东北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切实执行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严防森林火灾的指示》。

3月25日《东北日报》发表了《为做好护林防火,保护国家森林资源而奋斗》的社论。

3月18日,军委民航局派技术干部6人前往沈阳东北人民政府农林部商洽开展航空护林事宜,林垦部,内蒙古林务总局也派人参加。

经协商,东北人民政府农林部、内蒙古林务总局、军委民航局三方共同签订了《关于森林防火使用飞机巡逻报警的协议》,(航空护林史上第一个协议)。

4月1日我国第一架航空护林飞机由牡丹江基地起飞,开始在林区上空巡逻飞行,从此书写了我国使用飞机航空护林的历史。

(二)探索阶段(1955—1965)
1955年3月,林业部颁文成立“林业部嫩江航空护林总站”统一管理东北、内蒙古的航空护林工作。

(一统) 1956年12月7日林业部根据地方政府要求行文从1957年起撤消林业部嫩江航空护林总站,各基地分别下放归所在省区领导(二分)。

各地自行规划巡护航线,自行安排飞行。

1957年12月8日林业部再次发文从1958年起林业部又将管理体制恢复了“林业部嫩江航空护林总站”,各省区的站、点上收归总站管理(二统)。

1959年1月1日林业部又决定航站下放给各省区分别管理。

(三分)林业部嫩江航空护林总站又更名为黑龙江省航空护林总站,站址改在伊春。

1960年林业部又一次决定对东北、内蒙古各省区的航空护林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又一次成立了“林业部东北内蒙古地区林业航空
总站”站址从伊春迁回嫩江(三统)。

1962年5月21日春季跳伞灭火试验成功。

1964年林业部决定将东北内蒙古地区林业航空总站扩建为“东北航空护林局”(升格为司局级事业单位),局所在地嫩江基地的空降大队也很快发展到近300人,而嫩江、海拉尔、呼玛、伊春、敦化、乌兰浩特、加格达奇、根河基地都正式扩建为县团级的航空护林站,又在佳木斯、黑河成立了临时点。

(三)停滞阶段(1966—1978)
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的航空护林事业遭受了很大损失。

东北航空护林局再次被下放(四分)。

西南航空护林站关闭,乌兰浩特航站彻底瓦解,空降大队机构撤消,伞降灭火被迫停顿,场站建设停滞不前。

(四)发展阶段(1979—198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的政治形势、经济形势日趋好转,各项经济建设包括林业建设在内开始重新走向正轨。

1979年底又一次收归林业部直接统管。

东北航空护林局的建制得以重新明确和恢复,东北、内蒙古林区已建成的8个航空护林站集中统一由东北航空护林局管理。

根据东北航空护林中心资料室统计,自1980—1989年,这十年当中东北风航空护林总飞行16705架次51805h。

其中:巡护飞行9124架次25062h;飞机主动发现1661个火场,侦察1981个火场;实施化学灭火飞行826架次686h,喷洒药液826t;以化学灭火方式单独扑灭21个火场,与机降灭火相配合扑灭136个火场;实施机降3499架次,飞行5200h,机降40193人次,单独扑灭174个火场,与其它扑火队相配合扑灭783个火场。

1980年—1989年的10年中东北航空护林事业迅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开展场站的基础设施设备建设。

1980年开始,东北航空护林局下大决心,对下属的加格达奇、塔河、海拉尔、伊春、敦化6个老航站进行了改造,平房变楼房,水暖取代火墙,水泥跑道覆盖了土跑道,航站的面貌焕然一新。

1 985年和1989年春建成了黑河、扎兰屯2个航站,加上机关驻地的嫩江站,至此东北、内蒙古主要林区的航空护林格局已形成。

2、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

从1981年开始,航空护林业务规则、守则、工作细则、条例、管理规定、考核标准等陆续出台,最后汇集成业务规章在全系统内颁发执行。

3、发挥航空护林优势,开展机降灭火。

于1978年春正式组建了机降灭火中队,全中队有干部和战士30人。

1979年底,东北航空护林局决定用伞降大队建制,组建机降灭火50人,下设3个中队分别派驻嫩江机场、加格达奇机场。

19 80年8月,黑龙江省森警总队为东北航空护林局机降大队,分别从伊春森警大队抽调31人,从黑河森警大队抽调20人,从大兴安岭森警大队抽调50人,以此作为组建机降大队的基础。

10月20日,根据黑龙江省军区征召1980年冬季现役警察的命令,东北航空护林局机降大队派员前往佳木斯征新兵60名,大兴安岭征新兵100名。

至此,加原空降大队老同志,机降大队兵力已达280人。

杨玉荣任大队长,刘国勤任政委,金风任副大队长。

4、拓宽飞行灭火渠道,开展化学灭火。

利用飞机载液喷洒灭火,发达国家已较为普遍。

82—3水氯镁石灭火剂主要有以下优点:具有良好的阻(灭)火效能;主剂良好水氯镁石资源丰富,价格低廉;药剂易容于水,配制方便;配制好的药剂无沉淀物,性能稳定;对林木无明显副作用。

1990年8月,此项成果通过了国家鉴定。

5、以能者为师方式,开展业务理论培训。

西南航空护林在1985年恢复后,他们边建站边开展工作,1986年即在思茅、西昌两地进行了机降灭火试验,获得成功,并在西南林区逐渐推广。

(五)改革阶段(1990—至今)
林业部为密切各地的地、空配合,经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三省(区)协商,于1990年初将东北航空护林局所属各航站分别下放给所在省(区)管理,东北航空护林局更名为“东北航空护林中心”对各航站实行行业管理(五分)。

目前,我国主要在东北内蒙古林区和西南林区开展航空护林。

西南林区的航空护林由国家林业局直属的“西南航空护林总站”领导;东北内蒙古林区的航空护林按辖区由黑、吉、内三省(区)直接领导,国家林业局下属的东北航空护林中心对其实行行业管理。

温家宝总理多次赞誉航空护林是“森林防火、灭火的尖兵”。

二、我国航空护林的现状
(一)场站建设初具规模,航空护林已成体系
我国现已建有正厅级的东北航空护林中心和西南航空护林总站,在东北和西南7个省(区)林区建立了23个航空护林站(点),其中直升机起降点5个。

在全部航站中,林业自建航空护林机场(点)12个。

1、飞机数量及航护范围
据统计,目前每年全国航空护林系统在春、秋两航期间租用军、民航各类飞机100多架,飞行时间达3000多小时。

航护总面积达135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4%。

2、航护科目及灭火手段
------航空巡护
------吊桶灭火:
------索降灭火:
------航化灭火:
------机降灭火:
------航空宣传森林防火:
------其它航空护林飞行:
据统计,目前全国从事航空护林工作的人员有504人。

东北航空护林系统已
由成立时的1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394人,航护专业技术人员达149人,占总数的37.8%;西南航空护林队伍也由初期的12人发展到目前的140多人,拥有高、中级专业人员近60人,占总数的54%。

(四)航护飞机机源紧张,航空灭火手段单一
东北航空护林保护的区域面积59万平方公里,但受机源紧张特别是直升机机源紧张的影响,每个航期能租用各类飞机约50架,每1万平方公里,不足1架飞机。

西南航空护林区面积76.7万平方公里,每个航期租用飞机只有13架。

平均每架飞机保护的面积为5.9万平方公里。

(五)航护资金投入不足,事业发展受到制约
在航空护林的资金投入上,满足不了事业发展实际需要。

航站设施设备陈旧老化,机场跑道、停机坪、滑行道等基础设施年久失修,风化破损严重,直接威胁飞行安全。

大部分航站办公室和机组宿舍都是80年代建成设的,条件都十分简陋。

总之,资金短缺制约着航空护林事业发展。

(六)业务管理手段落后,影响飞机使用效益
在航空护林业务管理上仍然存在人员素质低,科技含量低,飞行效率低的三低问题:首先,巡护飞行计划科学性不强。

其次,各级领导视察、转场等公务飞行较多,屡禁不止;第三,当发生较大森林火灾时,东北航空护林飞机不能就近统一调动使用,省(区)间各自为战。

同一火场同一任务重复飞行较多。

第四,航空护林飞机的调机、定检、训练飞行占去了大量时间,大大减少了有效飞行时间,飞机利用率大幅下降。

三、航空护林的重要性
(一)航空护林的作用
航空护林在森林防火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以其机动灵活性和“发现早、行动快、灭在小”的优势,已成为森林防火中不可替代的手段。

概括起来讲,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巨大的宣传作用和社会影响。

二是准确的火情监测和快
速的信息传递。

三是及时实施快速的扑救措施,能实现打早、打小、打了。

四是为各级政府森林防火指挥部侦察火情,实施正确的决策和调度指挥提供了快捷,有效的方法,五是重大火场的救援作用,
据统计,仅1997年至2000年东北航空护林系统就飞行9043架次,18312小时,发现和观察处理了553个火场,机降228个火场29941人次,航化灭火飞行40个火场575架次,喷洒化灭药剂691吨,扑灭火线39千米,喷洒阻火带4.5千米。

自1986年以来的不完全统计,西南航空护林系统飞行5037架次12108
小时,空中发现林火2151起,实施机降灭火292起,索降灭火16起,吊桶灭火71起,空运物资7110公斤,空投森林防火宣传单488.2万份,为东北、西南林区森林防火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特别是在“五·六”大火、红花尔基、柴河、大扬树、韩家园子、多宝山、雅江、木里、保山、玉溪以及中缅边境等重大火场的扑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十多年来,我国森林火灾损失大幅度减少,航空护林功不可没。

(二)航空护林的地位
国家林业局防火办杜永胜主任在2003年全国航空护林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航空护林在林业建设、在森林防火中的地位予以进一步明确:航空护林队伍是森林防火的尖兵,是保护林区改革、发展和稳定,保护林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一支重要力量,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保卫者,航空护林事业是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的公益事业。

(三)航空护林的使命
在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要求:“要重视林业科学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提高林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重点研发……林火管理与控制……等关键性技术。

”那么,我国的林火如何管理与控制?我认为,管理主要依靠法制,必须提高全社会在森林防火方面的法律意识,依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