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
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
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 变革时期。 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是中国 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B
7.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 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 切关系。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 汉代儒学( ) A.坚决排斥阴阳五行之说 B.从批判时政转变 为维护现实统治 C.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 D.吸收了佛教和 道教的思想精华
B
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对民族历史
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Hale Waihona Puke 儒家学说为何到汉代才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1)春秋战国时期,正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
渡的变革中,儒家学说不能适应当时的需要。 (2)西汉建立后,需要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发展 了儒家学说,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3)汉武帝时期重用儒生,确立察举选才制度,兴 办太学等,使天下文士都学习儒家经典,推动了儒 学的传播与发展。
主张加强君主专制,提出“不 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 期修古,不法常可”的主 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中央 张 集权的迫切愿望 “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反映了广大小生产者要求和平、 要求平等,反对战争,任 稳定的愿望 人唯贤,过俭朴生活
小生 产者
墨家
墨子
“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第一、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第二,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 开放的特点。 第三,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 流思想。 第四,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 推动作用。
A. 儒家 A
B. 道家
C. 法家
D. 兵家
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 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 之心.”
11.孔子认为作为社会性的人要“仁者爱人”,要 “克己复礼”,因而其本质思想被历代统治者所
D
哪些是继承,哪些是改造?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① “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央集权 的需要 ②“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加强君权的需要 ③“仁政”:轻徭薄赋——土地兼并的现实 ④“三纲五常”——为人处事标准 ①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 (2)影响 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 ②结束了各学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 思想,
西汉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宋朝
程颐 程颢 朱熹
王阳明 李贽 顾炎武 黄宗羲 王夫之
儒学发展到 理学阶段
儒学发展到 心学阶段
挑战儒学正统 的新思想出现
明朝
明清之际
与启蒙思想 相比较
维新变法时期利用 新文化运动时期抨击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局面,其原因有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 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界非常活跃 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②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采纳有利于各自统治的学说 “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 ③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 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 ④改变了学在官府局面,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被打破 经济: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封建经济的发展。 政治: 阶级:
A.儒家 B.道家
C
)
D.墨家
C.法家
2.战国时期,主张不论“王公大人”还是普通“万 民”,都不分轻重厚薄,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地 位的思想家是 A.墨子 B.荀子 C.韩非 D.庄子
A
4.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 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又说:“一则治,异则乱。” 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 撰成《吕氏春秋》。材料表明吕不韦是想 A.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B.礼乐与法制并举 C.强调思想文化专制 D.融合诸子百家思 想

3.胡适说:“吾意以为诸子自老聃、孔丘至于韩非,皆忧世之乱 而思有以拯济之,故其学皆应时而生。”据此可知( A.韩非子是儒道思想的集大成者 周统治为目标 ) B.诸子以恢复西 C
C.诸子百家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们谋生的手段。
D.诸子学说是他
1.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这段论述应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 )
春秋:孔子
儒家学派的创立者
核心:“仁”和“礼”
政治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克己复礼为仁) 思想: 主张为政以德 (民本思想) 思想: 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
教育 举办私学和“有教无类” 思想:教育方法:因材施教 学习方法:实事求是和独立思考
整理和编订: 《诗》《书》《礼》《易》《乐》《春秋》统称“六经”
D
2.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学派对商人抱有强烈的偏见,认为商 人“轻义”以致商人总是被排在四民(士农工商)之末。在儒 家学派看来,主要是因为 A.不读儒学,文化浅薄 B.忙于经商,行为粗疏 C.自由平等意识强烈对君主统治构成威胁 D.行为有违“礼”的规范和“仁”的精神
C
4.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 也。”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 们批判的是下面哪种主张( ) A. “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B. “谓行仁自孝悌始” C. “刑不避大夫” D.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 则乱”
重视。它就是
A.追求天下为公 C.主张仁政 B.崇尚秩序 D.天人感应


B
解析
克己复礼是要恢复周礼,是一种等级名分制度。这有利于
统治的稳定,故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 1、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在东周之世,社会上即已发生 一种思潮:主张节制资本,其具体办法,是大事业官营;大商业和民
间的借贷,亦由公家加以干涉。”该思潮属于(
课程目标: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学 思想的形成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 儒学的发展 列举李贽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 的发展
中 国 古 代 主 流 思 想 的 演 变
春秋战国
孔子 孟子 荀子 董仲舒
百家争鸣 儒学产生 与古希腊的人文 主义思想比较
战国:孟子(亚圣)、荀子
孟子的思想:
仁政学说 荀子的思想: “天行有常” 和 “制天命而用之” 君舟民水 礼法并施 性恶论
民贵君轻
人性本善
正确认识道、儒、法、墨等派别的阶级性及其主张?
阶级 没落 的奴 隶主 贵族 派别 道家 儒家 代表人物 老子 庄子 孔子 孟子 新兴 地主 阶段 儒家 荀子 法家 韩非 “制天命而用之” 主张 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 到“小国寡民”的状态 核心思想“仁”、“礼” 主张实行“仁政” 评价 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 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 利益 调和阶级矛盾,以利于封建统 治 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利用自然 发展生产的朝气和信心
故排除②④,答案选B。
6.“春秋何贵乎元而言之?元者,始也,言本正也。 道,王道也。王者,人之始也。王正,则元气和顺,风 雨时,景星见,黄龙下。王不正,则上变天,贼气并 见。”材料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D
A,君权神授 B.格物致知 C.心外无物 D.天人感应 7.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 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亦一时风会 不同也。”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百家争鸣局面消失 B.主流思想发生变化 C.民间向学之风兴起 D.西汉君主重用儒者
2.“和”是儒家在探究“天人”、“人人”、“人
我”关系中总结出来的处世智慧。其中主张以爱
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B ) ①仁者,爱人 不欲,勿施于人 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贵贱有序,长幼有礼 ④有教无类 ③己所 ⑤天时不如地
A.①②
解析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④⑤
②维护的是等级制度,④属于教育理念,
D
5.从秦朝“焚书坑儒”到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社会中的地位发生重大变化。 下列关于这两种文化政策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两者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 B.两者都适应了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政治制度决定思想文化的不同命运 D.两者都属 于思想文化专制统治
C
6.《中华文化史》指出:“董仲舒是自汉代以来最有 影响的思想家之一……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 循守旧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其表述的观点是 A.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B.否定董仲舒 的“君权神授”主张 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 D.否定董仲舒 的“三纲五常”学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