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引种方法与良种繁育技术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芝麻引种方法1.1引种途径
1.1.1直接示范、推广和应用。
对一些高产、优质、适应性广的芝麻品种,经引进、示范后,可直接在生产上应用,如豫芝4号,20世纪90年代开始,先后被我国大部分省份引种试种,得到大面积示范推广,一度成为河南、安徽、湖北等省的主导品种[1]。
1.1.2用于遗传育种基础材料。
一是作为系统育种的原始材料。
引进的种质在易地栽培和自然条件下,往往会出现许多有益的新变异,成为系统育种宝贵的原始材料。
如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从引进的钟祥黄芝麻品种中分别系选出宜阳白芝麻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0万hm 2。
二是作为新品种选育的优良亲本。
如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利用从国外引进的芝麻优异种质隐性核不育材料和“丹巴格”作亲本培育出我国第1个杂交芝麻品种豫芝9号。
三是作为遗传研究的试验材料。
如用于种间亲和性鉴定、不同种质的染色体加倍、茎尖组培和植株再生研究等。
1.2引种规律
从外地引进新品种、新种质在当地推广,务必先行示范,再行推广应用。
为减少引种的盲目性,提高预见性,芝麻生产引种应遵循以下规律[1-3]。
1.2.1
气候相似规律。
各芝麻产区的气候因素如温度、降
雨、日照、蒸发量与产量的关系很大。
因此,地区间或国家间引种要特别重视气候的相似性。
我国同一芝麻产区内,气候条件大致相同,如夏芝麻产区的河南、湖北、皖北、苏北等地同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季比较干旱,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凉爽干燥,各地间相互引种易成功,如河南省选育的豫芝8号、豫芝9号、豫芝11号,中油所选育的中芝11号、中芝12号,安徽省选育的皖芝1号等都被该区各省互相引种大面积推广应用。
1.2.2品种生态型规律。
各产区均有其特定的生态条件,引入的芝麻品种应适应引入地生态条件。
引种时必须考虑品种选育地点和引入地生态条件的相同或相似性。
芝麻引种必须注意其对日照的反应,芝麻为短日性作物,但在长期不同光照栽培条件下,形成了长日型和短日型品种2种生态类型,各自对光照时间长短反映敏感。
芝麻的长日型和短
日型,是指日照时数对花芽分化和开花的影响。
芝麻最适开花日长(照射时数)为9~13h ,其临界日长为15h ,大于15h ,开花推迟或不开花。
我国各产区地理纬度不同,日照影响存在差异。
北纬25°以南地区的品种具有典型的、严格的短日性;北纬25°~35°之间的品种也属短日性;北纬35°以北地区的品种能适应长日照,但对短日照有极明显的反应。
如湖北武昌(北纬30°38′)的竹秆青,在武汉的生育期90d ,产量1301.3kg/hm 2。
该品种北引到郑州(北纬34°43′)和保定(北纬38°53′),因播种期的差异,生育期分别延长16d 和12d ,产量分别比武昌减产49.7%和99.6%。
而竹秆青引到齐齐哈尔,不能成熟。
就是说南种北移由于不能满足短日照要求而营养生长过旺,开花结实少,或推迟开花结实,甚至不能成熟而失收。
相反,黑龙江双城市(北纬45°45′)的品种“476”,在其产地生育期128d ,产量1389kg/hm 2,“476”引至在安徽阜阳(北纬33°),生育期缩短为30d 左右,植株变矮,产量降低52.7%;引至湖北武昌(北纬30°38′),生育期缩短为40d 左右,植株显著变矮,产量降低73%;而引至南宁(北纬22°48′),从出苗到开花不到30d ,产量降低90%。
就是说北种南引提早满足了芝麻短日性种性的要求,生育期缩短,发育快而营养生长慢,使植株显著变矮,产量明显降低。
芝麻引种,必须注意不同地理纬度、地区品种的日照反应,以近距离、纬度相差3°~4°以内的地区引种为宜,这样不仅易于成功,而且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优良品种的某些特性,如丰产性、抗病性、耐渍性等,增强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从而发挥品种的增产能力。
如湖北(北纬30°38′)中芝7号和中芝8号,向南引种至江西(北纬26°29′),或向北引种至安徽阜阳地区(北纬33°)和河南南阳地区都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河北石家庄(北纬38°)的冀芝1号,向北引种至辽宁(北纬40°~42°),向南引种至河南郑州(北纬34°43′)一带均适宜种植。
1.2.3适应各产区的耕作制度。
夏芝麻产区多为一年两熟制,主要是引进稳产、高产的新品种。
一年一熟和两年三熟的东北和华北春芝麻产区,应引用早熟高产的良种。
江南一年三熟晚芝麻产区,主要引进晚播早熟丰产的新品种;间种、套作应考虑单秆型、生育期短的品种。
不同耕作制度地区的引种,均需考虑引入后,某品种的花期所需光照和温度是否与当地耕作制度相吻合。
1.3引种程序
引种工作虽有一般规律可循,但引种生产实践上这些规律还难以提供更准确的预见性。
为了保证引种效果,减少
摘要针对芝麻引种过程中出现的不开花、开花不结蒴、产量下降及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等情况,在吸收国内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探索总结出芝麻引种方法与良种繁育新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芝麻;引种;途径;规律;程序;良种繁育中图分类号S565.303+.8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5739(2011)21-0101-02
芝麻引种方法与良种繁育技术
汪强
赵莉
陈培田东丰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31)
基金项目国家芝麻产业技术体系南方栽培与土肥岗位(CARS-15-1-09)。
作者简介汪强(1963-),男,安徽芜湖人,研究员。
研究方向:芝麻育种
与栽培。
收稿日期2011-10-13
101
浪费和损失,引种工作必需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1.3.1调研。
对引进品种的生态类型、选育历史、遗传性状、产量潜力、品质状况、适应性、抗逆性等情况进行调研了解,然后再根据需要与条件有计划有目的地引进。
1.3.2检疫。
引种的同时往往会带来病虫害及杂草,因此从外地,特别从国外引种,必须进行严格的检疫,对有检疫对象的材料,应及时加以药剂处理,必要时应立即烧毁,以免后患。
对国外引进材料必须隔离种植,经详细观察、确认未携带病虫杂草后,方可在科研和生产中利用。
如发现有新的危险性病虫害及杂草发生时,应立即采取根治措施。
1.3.3试种。
新引进的品种应首先进行小面积试种观察,初步鉴定其对该地区生态条件的适应性和生产上直接利用的价值。
通过观察,对符合该地区要求的品种加速繁殖种子,以供进一步进行品种试验和栽培试验,对表现优异的引进品种可参加该地区的品种区域试验,评价其适应地区及范围。
对通过观察有变异的种质,必须进行选择,以保持种性,或进行新品种培育。
1.3.4示范推广。
对通过观察、鉴定和示范,如综合性状基本稳定,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等比当地推广种表现良好,经种子管理部门审定或认定后,可以进行繁殖、推广。
2芝麻良种繁育技术
2.1良种繁育程序
2.1.1原种繁殖。
保证种子质量,原种繁殖是第一关,应由育种单位、原种场或种子经营部门繁殖,特别是杂交种子亲本不育系和恢复系,应在有隔离的条件下繁育[4]。
自然条件下繁育,周围至少1000m以内不能有别的芝麻品种种植。
网室隔离繁育,其网室内不能让蜜蜂自由出入。
2.1.2一级良种生产。
可在种子基地进行。
常规品种繁育,只要种子色泽相同,品种间一般不需严格隔离繁育[5]。
但雄性不育杂交种子制种,需进行隔离制种。
2.1.3二级良种生产。
可由各级种子公司(站),有组织地进行大量繁殖符合三级良种标准的种子,供大面积生产使用。
芝麻繁殖系数高,一般为1∶100。
因此,各级原、良种生产,可根据预测需求种子量,确定各级原(良)种种植面积。
2.2良种繁育技术
在进行芝麻良种繁育开始前,一是应选好品种,即所繁育的品种应具备优质、高产、抗病等特性,适合当地种植和市场需要。
二是选好制种地块。
良繁地块应地势较高,土质深松,排灌方便,3年以内不重茬。
良繁田应相对集中。
布局上一村或一乡1个品种,防止混杂。
芝麻良种繁育技术有以下4种。
2.2.1二圃法。
繁育技术程序为:单株选择、株行比较(株行圃)、混合繁殖(原种圃)。
具体做法如下:第1年选择单株。
在丰产田进行单株选择。
要选择株形、叶形、开花习性、熟性、塑果大小和形态等性状和原品种基本一致的单株。
在此基础上,注意丰产性、优质性和抗逆性,选择生长势强、生产力好的单株。
这样,既能保持原品种的优良种性,又能使品质得到改良和提高。
第2年建立株行圃。
进行株系比较。
将上年当选的优良单株顺序编号,每个单株视种子量的多少种1~2行,每隔20~30行种上1行原品种作对照,以便对比评选。
在各个主要生长发育阶段,要进行观察比较,收获时进行综合分析鉴定,表现不好的可全部淘汰,符合标准要求的作为当选株系,混合留种。
其中表现特别优异的变异单株,要单独收获、贮藏,作为选育新品种的材料。
第3年建立原种圃,混系繁殖。
将上年通过鉴定比较后混合收获的种子播入原种圃,扩大繁殖。
“二圃制”的优点是方法简易,可较快地生产大量原种,适合农户和小型原种场自选留种。
另外,此法可在提纯复壮的同时选出新品种。
2.2.2混合选择法。
此法较上法简便,适合种植户采用。
过程不作系统比较,只注意良种纯度高的地块,于成熟期前按其标准化要求,选择性状好、抗性强的典型单株混合脱粒,认真保存,供第2年种子田用。
从第2年开始继续选择优株在种子田繁殖,其余去杂后供大田用种。
2.2.3块选法。
这种方法更为简单,即在良种纯度高的地块中,严格去杂去劣,然后混收脱粒,单晒单藏,严防人为混杂,留作下年度用种。
2.2.4芝麻四级种子生产技术。
所谓四级种子生产程序是指对有苗头的新品种(系),在隔离条件下进行稀播繁殖,所繁材料由育种者提供,种子纯度高、质量好,由此生产出来的种子称为原原种;继续稀播扩大繁殖,生产出来的种子称为原种,可直接应用于大田生产,也可再行扩繁成良种,这种从育种者种子、原原种到大田用原种或良种,逐级繁殖,把育种部门和种子推广部门结合起来,形成了芝麻四级种子生产程序,其种子繁育程序为:育种家种子→原原种→原种→良种[6]。
育种家种子:即该品种通过审定时由育种者直接掌握的原始种子。
具有该品种的典型性,遗传稳定性,高纯度,世代最低,产量及其他主要性状符合审定时原有水平等特点。
育种家种子由育种单位和育种者在专设的保种圃内选株自交,株行(系)鉴定,分系留种,混系供种[7]。
原原种:由育种者种子繁殖而来。
具有该品种的典型性,遗传稳定性,高纯度,产量及其他性状和育种者种子相同等特点。
原种:由原原种繁殖而来,遗传性状与原原种相同,产量及其他主要经济性状指标仅次于原原种。
良种:由原种繁殖而来,遗传性状与原种相同,产量及其他主要经济性状指标次于原种。
一是原原种和原种的生产。
分别在严格隔离条件下将育种者和原原种进行包衣处理,稀播繁殖。
生长期间发现不符合原品种典型性状的单株在开花前全部拔除,严格去杂去劣,以免生物学混杂。
二是良种生产。
将原种种子在一定隔离条件下进行稀播繁殖。
初花前期注意田间去杂,所产种子即为良种。
在生产中应注意:芝麻怕涝,应选择地势高燥、地下水位较低、排水良好、土地肥沃、肥力均匀地块进行芝麻种子生产,并且要求土壤质地疏松,通透性好。
切忌重茬,2次种芝麻的时间间隔应在3年以上。
芝麻幼苗娇嫩、抗逆力弱,应在1对真叶期早间苗,3~4对真叶期定苗,盛花期打顶以促进植株生长和攻籽。
原原种生产田,空间隔离应在1000m以上,原、良种生产田空间隔离不少于500m。
播种、收、脱、晒
(下转第107页)
102
(上接第98页)
600kg,均匀喷药。
在齐穗后连续用药2次,时间间隔7d左右[6]。
如遇阴雨,应抢雨隙突击喷药。
2.5及时收获
及时收获,一般在小麦植株茎秆泛黄、剑叶失水软缩近干枯、籽粒变硬、呈现出该品种固有的色泽时,即蜡熟末期即可进行收获。
3参考文献
[1]慕美财,张曰秋,李兴佐,等.冬小麦高产栽培新途径的研究[J].华北
农学报,2008(S1):167-172.
[2]张建成,杜瑞霞,卫志刚,等.春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初探[J].内
蒙古农业科技,2007(3):21-24.
[3]安玉麟,张玉贵.内蒙古河套灌区春小麦高产栽培优化农艺措施及数
学模型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1992(2):1-8.
[4]杜瑞霞,张建成,张汇娟,等.内蒙古河套灌区强筋小麦巴丰5号超高
产栽培技术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5):36-37. [5]季书勤,郭瑞,赵淑章,等.氮磷钾、灌水、喷洒杀菌剂对强筋小麦产量
和品质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6(4):82-86.
[6]张建成,卫志刚,张培志.强筋小麦综合农艺措施与产量及品质关系
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4):24-27.
(上接第99页)
加磷酸二氢钾3kg/hm2,对水450~600kg喷雾,综合防治多种病虫害,并达到养根护叶、预防干热风、提高粒重的目的。
5适时收获
收获前搞好田间去杂,保持种性纯度,实现单品种机械收获、晾晒、贮藏。
严防人为和机械混杂,以提高小麦的品质。
6参考文献
[1]陈坤,张会金,贾宝华,等.优质专用小麦生产概况[J].种业导刊,2009 (4):18-20.
[2]牛惠民,刘素琴,任同琦,等.优质专用小麦肥水管理技术研究初报[J].河南农业科学,2000(11):4-5.
[3]赵慧芳,潘一展.优质专用小麦配套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2 (8):49.
[4]李玉娜,仝泽宏.优质专用小麦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及其高效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5):77.
(上接第102页)
应严防机械混杂。
2.3芝麻良种快繁途径
2.3.1减少播种量,扩大种植面积。
芝麻千粒重一般为3g 左右,100g芝麻有3万~4万粒,而实际留苗15.0万~22.5万株/hm2。
考虑影响出苗的各种因素,采用点播、条播、盖地膜等方法,用种量1.5kg/hm2。
这样可减少播种量,扩大种植面积4~5倍。
2.3.2加代繁殖。
一是就地春、秋季加代。
淮河、长江流域,3月中旬至4月上旬播种地面覆盖地膜,出苗后揭掉地膜,搭建拱棚覆膜。
6月下旬至7月上旬开花。
当蒴龄25~30d摘果,在恒温(35~40℃)条件下烘干或放在水泥地上晒干脱粒,于7月下旬秋播,10月中旬收获,效果较好,可获得一定数量的加代种子。
二是南繁。
即往海南冬春季节繁育特殊用途良种,以加快良种供应[8]。
3参考文献
[1]汪强,管叔琪,徐桂珍,等.芝麻科学栽培[M].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 2010:37-45.
[2]钟乃.芝麻高产栽培[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2:52-55.
[3]陈和兴.黑芝麻种植与加工利用[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2:56-63.
[4]王文泉,郑永战,柳家荣,等.芝麻雄性核不育两系制种效果的研究[J].中国油料,1995,17(1):12-15.
[5]冯祥运,张秀荣,刘越英,等.基因库芝麻种子繁殖更新方法研究[J].
中国油料,1997,19(1):63-65.
[6]韩爱枝,赵宝山,李贵生,等.四级种子生产程序在芝麻上的应用[J].
河南农业科学,2001(7):29-30.
[7]李贵生,刘书岭.介绍一种芝麻良种繁育新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 2000(2):13-14.
[8]王森.芝麻育种加代繁育试验初报[J].中国油料,1982(3):43-44.
(上接第104页)
是解决我国种质资源匮乏及种质资源利用不尽合理的最有效途径。
只有拓宽种质资源,才有可能尽快提高作物产量,实现育种的“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性”三大目标。
4参考文献
[1]袁刘正,柳家友.豫中南地区玉米育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农
业科学,2011,40(6):49-51.[2]颜勇刚,任纬.玉米种质资源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 (35):11434-11438.
[3]王振华,张新,张前进,等.玉米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研究进展[J].河
南农业科学,2009(9):50-53.
[4]张前进,王振华,张新,等.玉米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J].河南农业
科学,2006(4):28-31.
[5]张世煌,白丽.玉米育种研究的发展方向[J].作物杂志,1997(5):5-8.
[6]荣廷昭,李晚忱,潘光堂.新世纪初发展我国玉米遗传育种科学技术
的思考[J].玉米科学,2003(S2):42-53.
发展中心的专家们认为,让中国的普通农民都能用上现代高效节水技术,这是一个奇迹。
其对于黑龙江这样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脆弱、农民收入普遍较低的省份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玉米膜下滴灌技术是目前最节水增产的灌溉方式之一,是对传统节水增产技术的提升和创新,在全球水资源日趋紧张、保障粮食安全的情况下其未来的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从2004年玉米膜下滴灌技术在大庆市试验并取得成功以来,该项最先进的节水增产技术在黑龙江、内蒙古、辽宁、吉林等省区得到大面积推广。
目前,玉米膜下滴灌技术已成为高效节水灌溉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
但该领域仍未形成系统的技术体系和标准,在生产应用中仍存在不少深层次理论和技术问题[4],针
对玉米膜下滴灌本身的不足和缺陷,加强理论及技术攻关,开发研制、改革创新适合我国国情的玉米膜下滴灌技术是高效节水灌溉的前瞻性工作[5-6]。
5参考文献
[1]李春疆,张培建,康跃虎,等.膜下滴灌在玉米生产中应用效果[J].现
代化农业,2010(5):2-3.
[2]李铁男,李美娟,王俊,等.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玉米膜下滴灌效益
分析[C]//首届寒区水利新技术推广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99-103
[3]戴婷婷,张展羽,邵光成.膜下滴灌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分析[J].节水灌
溉,2007(2):43-47.
[4]郭维.黑龙江省西部玉米膜下滴灌试验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
学,2010.
[5]李慧萍,赵乐军.玉米膜下滴灌高产增收效益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11(1):74,82.
[6]黑龙江省玉米膜下滴灌技术助推玉米种植增产[J].种业导刊,2010 (3):42.
李铁男等:黑龙江省玉米膜下滴灌技术推广成效及趋势分析
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