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版高中地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阶段提升课学案 中图版必修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022版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阶段提升课学案中图版必修3
年级:
姓名: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知识体系·思维导图
主题归纳·能力提升
一、区域差异的分析方法
不同区域之间因为在自然条件、历史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别,因此形成了显著的区域差异。

区域间的差异,首先表现为自然环境的差异,一般可从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入手,探寻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不同。

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人类的活动也会不同,一般来说,可从农业生产类型(种植业、畜牧业等)和生产方式(包括耕地类型、复种指数等)、工业发展特点和布局、人口、城市、交通等方面进行比较。

区域差异的综合分析如下图所示:
1.读我国某地区示意图,回答(1)、(2)题。

(1)甲山脉是我国( )
A.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B.东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的分界线
C.暖温带和寒温带的分界线
D.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分界线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风吹草低见牛羊”
B.②地“山高谷深,地形破碎”
C.③地宜大力垦荒发展种植业
D.④地农业发达,以畜牧业为主
【解析】(1)选B,(2)选A。

第(1)题,甲山脉是大兴安岭,是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东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的分界线;但不是湿润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不是暖温带和寒温带的分界线;山脉与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分界线不吻合。

第(2)题,图中①地是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有“风吹草低见牛羊”景观;②地是小兴安岭,“山高谷深,地形破碎”是横断山区的地形特征;③是三江平原,宜退耕还沼泽,保护湿地;
④地是辽东丘陵,农业发达,以林果业为主。

2.我国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明显,形成了特点各异的三大自然区(如下图)。

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我国自然地理要素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形从西向东表现为山地—高原—平原
B.气温无论冬夏均为由南向北递减,等温线和纬线大致平行
C.降水量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D.河流径流量从北向南依次增大
(2)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性。

以下关于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热量为基础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水分为基础
C.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主要随海拔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D.三大自然区存在的内部差异均以热量的变化为基础
【解析】(1)选C,(2)选D。

第(1)题,本题考查我国的自然区域差异。

我国的地形种类齐全,西部多山地、高原和盆地,东部多丘陵、平原;我国气温南高北低,冬季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夏季等温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由于主要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河流径流量由于受流域面积、气候、河流补给类型的影响,比较复杂。

第(2)题,我国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也十分明显,东部季风区以热量为基础,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以水分为基础,青藏高寒区垂直分异明显。

二、资源跨区域调配问题的分析思路
1.资源跨区域调配原因的分析思路:
该原因必然是资源分布区与消费区的差异,即明确该资源分布规律及分布较多的地区;同时明确该资源紧缺区的紧缺原因,包括为何分布较少,为何需求量大,及利用过程中的问题等。

2.解决资源短缺途径的分析思路:
提高利用率,节约资源;寻找替代品和跨区域调配资源等。

3.资源跨区域调配线路选择的分析思路:
主要分析影响线路选择的区位因素,如西气东输线路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如下:
(1)地形、地质条件:为了降低工程施工难度和减少施工量,节约建设成本,天然气管道一般修建于地形平坦、地质条件较好的地区。

(2)河流:跨越河流会增加施工的技术难度,增加建设成本,因而天然气管道的修建尽量不(或少)穿越河流。

(3)市场:为了增大天然气的消费市场,管道的修建尽量选择人口密度较大和城市较多的地区。

(4)补充气源:为保证天然气供应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西气东输工程绕道经过了陕甘宁地区,将其作为补充气源。

4.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评价思路: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其建设意义的分析要分别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入手。

分析如下:
意义
方面
对调入地区的意义对调出地区的意义资源缓解资源短缺问题促进资源开发
经济
促进资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和经
济发展形成资源相关产业链,增加经济收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社会
带动相关产业和设施的完善,增
加就业岗位
带动地区城市化发展,提高生活水平
生态环境
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

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西藏平均年水资源总量达4 394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0倍,是我国水资源最丰富的省区。

西藏的天然饮用水近年来风生水起,受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瞩目。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西藏第一瓶矿泉水在拉萨问世,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西藏已经逐渐形成了以拉萨、日喀则等地为主的矿泉水生产格局,矿泉水生产厂家已发展到几十家,并培育了“5 100”“珠峰冰川”“圣地”“神水”“卓玛泉”等饮用水品牌。

藏水北调属于“南水北调”的大西线工程。

工程的调水量约400亿立方米,是中线工程调水量的4倍,采用明渠输水。

如图为“藏水北调”线路示意图。

(1)分析西藏发展天然饮用水产业的优势条件。

(2)评价“藏水北调”的条件。

(3)“藏水北调”对我国西北地区地理环境有哪些有利影响?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中的信息并联系影响工业的区位,从水资源总量、水资源质量、市场、政策、交通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2)题,需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有利方面主要结合材料和图中信息,从调水量、移民安置等方面分析;不利方面则主要从地质、生态环境等方面分析。

第(3)题,注意设问中的限定词“地理环境”,可从气候、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分析。

答案:(1)西藏饮用水天然无污染、品质优良;西藏是我国水资源最丰富的省区;我国许多省份缺水,饮用水市场广阔;政府政策支持;产业规模初步形成;西藏交通条件改善等。

(2)有利条件:调水量大;移民少,安置费少,节省成本;可以利用地势使水自流;工程沿线可进行水电梯级开发,经济效益明显等。

不利条件:沿线经过高寒缺氧地区,给施工带来困难;沿线地区生态脆弱,工程建设易破坏生态环境;沿线地区有多年冻土分布,施工难度大等。

(3)有利于改造西北地区的沙漠,减少沙尘暴的发生;使西北地区的气候变湿润;使生态环境发生显著变化。

核心素养·评价案例
样题示范
情境:
材料一下图为“陕西省1月和7月平均气温等温线分布及部分城市年均降水量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