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期末复习讲义.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复习讲义
(内部资料,一本在手,考试无忧0(n_n)o)
一、文言诗文阅读
(一)古诗默写
范围:每周一诗,书本上所有诗文
复习技巧:读一读、想一想、抄一抄、默一默
熟读,圈划出经常容易出错的字词,在默写本及任务本上写一写,想一想意思,然后再默写。

(二)古诗理解
范围:除每周一诗的书本上所有诗文
常考题型:诗文理解、古诗文中的修辞、写作手法。

修辞: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
写作手法:以静衬动、动静结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虚实结合、对比、衬托、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通过具体的景象描写(多是自然的)来抒发作者的喜怒哀乐之情。

如《观沧海》
托物言志:通过具体可感的物象描写(多是自然的)来抒发作者的某种思想,特别是心志抱负。

如《蝉》对比:是由性质对立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名而构成的一种相反关系。

双方的地位相同,无主次之分。

如《画眉鸟》中林中鸟与笼中鸟的对比,表达诗人对受束缚的憎恶与对自由的赞美。

衬托:由性质相同或相对的两个事物构成的一种映衬关系,双方有主次之分。

其目的是突出主要一方,使其特点更鲜明。

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虚实结合:“实”指眼前景,“虚”指想象景或梦景,如“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文理解:作者朝代、重点字词意思、诗歌体裁、诗歌主要内容、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的感情基调
(三)文言文阅读
考点:常见的实词,常见的短语和句子,常见的文化常识,短文的记诵。

(方法:课下注释,上课笔记)答题
技巧:第一遍读,圈划出不懂字词,第二遍读,根据上下文语境,翻译出字词,第三遍读,连词成句, 第四遍读,将古代汉语语顺调整为现代汉语语顺。

课外文言文尽量在原文中找答案,原文没有的结合文章做合理推理。

文言文翻译技巧: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调整语序,删去无义;字字落实,准确第一。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词语。

对照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文言文的启示:深挖文本意思,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概括哲理、启示、道理要从股市中分析出实质,类似于真理的话才够格叫哲理。

方法:通过现象看本质。

二、现代文阅读
(一)词语基础知识根据语言环境理解词义
1、了解词语的“词典意义”
所谓“词典意义”就是词语固有的、基本的、一般情况下的意义。

词典中对该词语做出的规范解释。

只有
先理解词语的词典意义,才能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其在文中的具体意义。

2、把握词语的“语境意义”
所谓“语境意义”就是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特殊含义。

需要结合全文的理解,联系上下文整体感知与分析。

例:“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一句中,“酝酿” 一词的正确解释是()
A造酒的发酵过程B比喻做准备工作
这里应该选择B项。

3、理解词语的比喻义
词语的比喻义是指词语在具体语境中所比喻的意义。

例如:“他很高兴,但毕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
机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句中的“机关”用的就是比喻义,这里是把秘密比喻成了机关。

4、重点词语还包括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成语和指示代词。

不管是词语还是成语,要回答的都是在本文
语境中的基本含义。

考生要查找上下文相关信息字样,结合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答出比喻义、引申义或
深刻义。

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答题技巧:一般来说代词“这”的答案肯定到前面去找,“那”或者“其”的答案要参看前后句子的具体语境
来作答。

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例: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这样的具体内容是指:爸妈要“我”去把羚羊木雕要回来。

(《羚羊木雕》)然而耳聪目明的正常人却从来不好好地去利用他们的这些天赋。

他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无任何鉴赏之心。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一旦失去了的东西,人们才会留恋它,人得了病才想到健康的幸福。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中”这样”具体指代的内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文阅读中关于词语的题型
1.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首先回答原词的意思,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回答表达作用。

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例:“我们走到她跟前,献上了2000张糖纸”中的“献上”能否改成“递上”,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献上”有把东西恭敬地送给别人的意思,在此正体现了她们渴望得到电动狗的心情,而“递”字则没有此意。

2.某句话中某个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首先回答原词的意思,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回答表达作用。

例:“我和世香每人都终于攒够了1000张糖纸”,一句中“终于”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因为“终于”表现了极不容易,因为每人攒够1000张糖纸是很需要耐心和费时的事情,用“终于” 生动地表现了这项工作的困难和完成后的喜悦之情。

(《一千张糖纸》)
3.结合上线文,辨析句子中加点词语与括号中的词语表达效果上的区别
这种题型,问法不同,实质相同。

答题模式是首先回答原词的意思,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回答表达作用。

最后说明如果换成括号内的词语,则表达效果不好。

例:他们满肚子热望(希望)在我身上搜出一千或八百大洋
答:热望比希望更急切,希望得到钱财的心理更强烈,更能突出国防士兵的贪婪。

拿榴弹的兵士坚不相信(不相信)。

答:坚不相信强调了“不相信”的程度,写出国方士兵对搜出钱财的期待之强烈,间接写出国方军官的腐败。

(《清贫》)
(二)四种句式基础知识
1、陈述何
陈述句是述说一件事的句子,句末用句号,如:鲁迅先生是浙江绍兴人。

2、感叹句
感叹句是抒发喜悦、兴奋、悲哀、惊奇、感激等感情的句子。

例如: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3、疑问句
疑问句是提出一个问题的句子。

句末用问号,如:你上体育课了吗?
我们特别要注意的是,有一种疑问句不是有疑而问,而是用提问的方式来加强肯定或否定的语气。

这种疑问句成为反问句。

反问句一般都有加强语气的作用。

如:难道你不觉得语文很有趣吗?
4、祈使句
祈使句是表示请求、命令、期望、劝阻、催促的句子。

如:请保持安静。

如:祝你幸福。

句式变换原则是:①不改变原意。

②不能增删改变内容。

只可增删个别词语。

③尽量避免重复,注意语言的流畅。

例:将“老师一定会从那充满着幻想的颜色,看出他的心意的”改为反问句。

老师怎么会不从那充满幻想的颜色,看出他的心意呢?(《花的话》)
(三)修辞基础知识
1、比喻
比喻是用某一种事物或情境来比另一种事物或情境。

比喻一般包括三部分:本体(被比的事物)、喻体(作比的事物)和比喻词。

比喻的表达作用的答题公式: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具体内容(概括喻体的特征)
2、拟人
拟人就是把物当做人来写。

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
拟人的表达作用的答题公式:亲切、生动形象地表现了 +所描写的物体的特征。

3、排比
排比就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意思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短语接连地说出来。

排比表达作用的答题公式:增强文章气势+强调了该排比所描写的物体的特征。

4、夸张
夸张即故意“言过其实”,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刻意扩大或缩小。

夸张表达作用的答题公式:强调了被夸张的事物的特点,渲染了某种气氛。

5、设问
设问就是故意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设问表达作用的答题公式:引起读者深思(开头)、承上启下过渡(中间)
6、反问
反问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疑问。

反问表达作用的答题公式:强调语气,渲染气氛。

7、对比
对比就是把两种相互相反的事物的特性并列在一起进行对比,使反差更加明显。

对比表达作用的答题公式:强调、突出事物好的特性。

修辞方法表达作用的答题要求是:既要点出该修辞方法的一般作用,又要写出在文中具体的表达作用。

实战训练
1、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

修辞方法______________ ,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
2、那天的风雪真暴,外面像是有无数发疯的怪兽在厮打。

修辞方法______________ ,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远远望去,宛如一群雪白肥壮的大狮子,有坐着的,有卧着的,有两两相对的,有簇聚成团的,原来这是
一座宣石假山。

修辞方法______________ ,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
5、将落未落的太阳似乎很依恋草原,在地平线上颇迟疑了一阵,但也终于下山了。

修辞方法______________ ,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
(三)记叙文考试重点
⑴根据记叙文特点,读懂文章内容。

⑵能分析记叙文的思路结构(顺序、倒叙、插叙)
⑶能把握文中句子的含义,能分析句子或段落的表达作用,能概括文章要点或主旨。

⑷能分析人物描写(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环境描写(自然、社会)的作用。

⑸能根据文意,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表达方式、结构、语言特点表达自己的感受或见解。

⑹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根据要求作适当的拓展:仿写、扩写、缩写、改写、续写。

一、把握记叙要素
起因、经过、结果、时间、地点、人物 ------ 记叙文六要素。

记叙文或写人,或写事,阅读首先要关注人物和事件,看文章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写了什么事,事情是怎样起因经过结果的。

另外,写人记事离不开时间和地点,尤其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文章,要注意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这样有助于理解文章写作背景。

二、分析中心与材料
1、中心与材料的关系
中心是全文内容的核心与灵魂,起着统领材料的作用,材料围绕中心,为表现中心服务。

2、材料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为表现文章中心服务,阅读记叙文要读懂文章内容,就要正确理解材料,所谓正确理解材料,主要包括两个方便,一是准确概括材料:人物又哪几个方面的表现?文章写了几件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重点写的材料是什么?次要的材料又有哪些?要把这些内容梳理清楚,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二是理解材料的内涵或作用:有的材料内涵比较明显,作者直接点明其意义。

有的比较隐晦,要联系全文,透过现象看本质。

分析材料的内涵或作用要有一个整体阅读的观念,联系全文来看局部材料的意义或作用,切忌断章取义。

3、中心
读完一篇文章,不能停留在作者写了什么内容的层面,还要从作者的写人叙事中弄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人和事,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这就是中心。

把握中心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材料入手,分析文章写了那些内容,这些内容都是围绕什么来写。

写人的文章,还要概括出人物的品质或性格特点,再看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从中提炼中心。

记事的文章要分析事件包含的意义,或者作者对事件的认识。

从材料入手提炼中心是把握文章中心最基本的途径。

第二,文章的中心往往通过作者的议论和情感抒发表达出来。

要善于抓住文中议论和抒情的语句来把握文章中心。

写人的文章要关注那些揭示人物品质、性格特征的词语,记事的文章要关注与事件本质意义相关的词句。

这些揭示中心的语句被称为记叙文关键词句。

第三,文章的中心往往在开头和结尾部分表露出来,尤其结尾,最能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

另外,文章标题对全文内容、线索以及中心都有一定的揭示作用,要善于利用。

有些句子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把握中心也具有一定的提示意义。

三、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
1、叙述和描写
叙述和描写是记叙类文章以及小说、散文等文学作用最常用的表达方式。

阅读此类作品,应主要通过叙述, 特别是描写的表达方式,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通过叙述可以了解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

描写分为人物描写(5种)和环境描写(自然和社会)。

描写的基本作用表现为: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再现人物形象、特点,使读者如见其人;通过自然环境的描绘,再现自然风貌。

通过社会环境的描写,再现人物所处的环境或背景,使读者如临其境。

人物描写:人物描写是为了反应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点。

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对于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思想情感,突出文章中心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考点:
环境描写的作用: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季节、时令等),渲染或创设气氛围;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

例:《诺曼底号遇难记》中多次写到大雾,“诺曼底”号与“玛丽”号发生碰撞,大雾是原因之一,这里写大雾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船长在“阴惨惨的薄雾”中沉入大海,写大雾是为了渲染现场的悲壮气氛,也
表现了船长忠于职守的英雄品质。

环境描写常常起到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的作用。

细节描写:除了人物和环境描写,还有一类描写叫细节描写。

对某些细小的举止、行为或细微的事件、细小的
景物片断作仔细的描绘。

好的细节描写往往能起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注意:细节描写不会单独出现,它通常伴
随着人物或环境描写而出现。

典型题型: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

“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 “味”是触觉角度。

例:说说下列句子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马来的雨的,分别写出了马来的雨的什么特点屋顶多盖铁皮锌板,那雨
点敲在上面,极富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韵味。

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密密的雨千针万线似的,欲将海与天缝在一起。

角度: ------------------------------- 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议论和抒情
议论和抒情也是记叙文常用的表达方式。

记叙中的议论,就是在叙述、描写的基础上,直接表明作者对人物、事件的看法,在文中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
作用。

议论的语言具有很强的哲理性。

阅读时要注意咀嚼其中丰富深刻的内涵。

四、分析思路结构、了解写作手法
1、思路结构
⑴顺序、倒叙、插叙
顺序,在记叙文中,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叙述,叫顺序。

倒叙,为了表现主题,或为了避免结构上的单调,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把先发生的事放到后面去说,后发生
的事放到前面说。

插叙,由于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另一个或几个与中心事件有关的情节和事件的叙述方式。

⑵线索。

线索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

是把文章的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

在记
叙文中,可以有一条线索,也可以有几条线索。

线索的表现形式可以是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或某一贯穿全
文的事物。

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⑶照应。

就是上下文形成呼应。

前面提出的在后文有所交代。

后面出现的,文章前面部分有所暗示和交代的叫
铺垫。

2、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衬托、对比、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托物言志等。

典型题型: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线索;
3、文末:点明主旨;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开放性试题
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一般情况下,这种题目要针对文章的主题来理解。

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者是针对当代青少年的实际情况,从正面看待问题。

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先谈这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然后再说自己对他的看法。

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一定面面俱到,可以从某一个方面进入。

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设想;注意措施的可行性。

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还有学科间的整合知识。

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

要求仿照文中的有关句子的修辞手法、句式,仿写一句话,要求在内容上紧密相关,在形式上一致。

第三部分说明文阅读
考点:
⑴能根据说明文文体特点,读懂文章内容
⑵能分析说明文的思路结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⑶能辨别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等4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⑷能把握文中句子的含义,能分析句子或段落的表达作用,能概括文章要点或主旨。

一、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1、说明对象及类别
说明对象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这类文章统称事物说明文。

二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类文章统称事理说明文。

2,事物的特征
事物的特征是多方面的,有形状、性质、功能等。

外在的特征和内在的特征。

怎样才能把握说明文对象的特征呢?一是要注意文章的中心句。

二是文中没有明显概括事物特征的中心句, 需
要读者自己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事物特征。

考试题型主要包括:指出全文的说明对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说明对象的总体特征和局部特征等。

二、理清说明顺序
1、空间顺序
按照事物的形状、结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空间顺序进行说明,或从上到下,或从远到近,或从小到大等。

2、时间顺序
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文章,常常采用这种顺序。

3、逻辑顺序
依据事物内部的联系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进行说明,阐明事物的说明文,多采用这种顺序。

逻辑关系常见的有: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由原因到结果,由整体到局部等。

运用不同说明顺序的说明文有不同的语言标志,抓住它,就能顺利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说明顺序,掌握文章结
构。

这些语言标志包括:
⑴表序号的词语,如:首先、其次、再次
⑵每自然段的起始句,常常点明本段文章要说明就的内容。

⑶统领句。

有的统领全文,有的统领几段。

⑷小结句。

往往在每段的末尾部分,有小结本段的语句。

⑸过渡句。

有的以设问句领起下文,有的用关联词(如“不但……而且、既……又……”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考试的题型有:辨析运用了何种说明顺序;分析段落不能调换位置的理由等。

三、掌握说明方法
必须要掌握的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
1、举例子
即举出有代表性的实际例子来说明事物。

答题公式:具体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某种特征。

2、列数字
即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征。

答题公式:精确形象地说明了对象的某种特征。

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3、作比较
即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有外在或内在联系的事物相比较。

来说明事物的特征。

比较能使抽象变具体,深奥变浅显。

答题公式:强调了被比较事物的某种特征。

使文章更通俗易懂。

4、列图表
即运用图表的方式来说明。

答题公式:具体、直观地说明了事物的某种关系或特征,使读者一目了然。

四、体会语言特点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是由说明文的写作目的决定的。

与记叙文、议论文的语言特点相比,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具体。

1、准确
说明文的语言要求精确、切实,符合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

如大量运用数字,在文中使用“大约”、“最”、“左右”
2、具体
说明文语言的具体性表现在简洁、通俗、生动上。

简洁就是简明、干净,没有过多描写抒情;通俗即浅显、平实,让读者一看就懂;生动就是活泼有趣,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

这在科学小品文中比较明显。

考试中常见题型是考查修饰、限定词语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