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S课程改革的走向对当今中小学科学教学的启示.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TS课程改革的走向对当今中小学科学教学的启示
金云波
(信阳师范学院, 河南信阳464000)
摘要:本文结合当前国外STS课程改革的走向,从科学教育的价值,发展性科学教育,探究性科学教育,多元化科学教育评价四个方面阐述了STS课程改革对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STS课程;科学教育;走向;中小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508(2009)04-0090-03
STS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 )、社会(Society )的英文缩写,其基本精神是向学生传递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STS课程是综合、开放、动态、发展的,以问题为中心,使学生主动进行知识探索,从而培养个体的科学意识、科学态度及科学精神。
同时它强调教育以人为本、关注情境体验、注重对话交流,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科学教育中的全面映射。
”①STS课程改革的走向是当代科学教育的研究成果和教学理念的放映,在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势必会对我国科学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带给我们一些启发。
一、重视开展科学价值的教育
1、科学的个人价值
科学教育的个人价值即个人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内容广泛,国际公众科学促进中心主任,美国芝加哥科学院米勒教授认为:科学素养应当被看作是社会公众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对于科学技术的理解能力!它包含以下几方面:第一,认识和理解一定的科学术语和概念的能力!第二,掌握科学推理的基本的能力!第三,具有科学的思维习惯!第四,理解包含科学及技术内容的公共政策议题的能力!即应当全面正确地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广泛影响!能够对个人生活及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科技问题做出合理的反应。
开展中小学科学教学,教师就应该把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科学知识传递给学生,就应该把学生看作一个完整的、自主的、可全面发展的人去教育,研究学生,鼓励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除此之外,在教学内容上教师不仅要交给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使学生理解科学的实质和价值,认识人与科学的关系。
“科学教育是旨在形成人的科学素质,提高人的科学探究与应用能力,培养人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科学本质观”。
②
2、科学的社会价值
STS课程强调科学的社会价值,是人对科学的反思。
近代科技在提高生产力,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是,在科技进步的同时,人口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劳动就业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伦理、道德或法律等社会问题等,严重制约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打破了社会生态平衡。
中小学科学教育不能回避这个严肃的问题,必须给学生传递科学的社会价值方面的有关信息,在给学生必要的生活准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培养学生直面问题的决心和勇气,使学生亲身感悟“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真正意义。
二、重视发展性科学教育
1、摒弃英才教育
英才教育特别强调受教育者的智力基础,接受教育的人占同龄人的比例很小,英才教育使教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英才教育往往是选拔教育,小考选拔,中考选拔,高考选拔,研究生选拔,博士选拔,层层选拔中,教师只重视对优秀学生的教育,并给予他们过多的机会,对落后学生的指导和关心不够,往往在无意识中打击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挫伤了他们的进取心和自尊心,对他们的心理成长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生发展。
所以,要全面实现中小学科学教育课程目标,必须更新课程理念,理解课程功能,解放思想,摆脱陈
腐的传统观念束缚,积极探索课程实施的新模式,勇于实践课程实施的新策略。
2、倡导大众化的科学教育
“科学技术不是少数“科技精英”的事业,它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因此,社会的每一个公民都理应理解科学并学会运用科学技术。
”③中小学科学教育要正真的面向所有学生,要让学生参与到科学教学的整个活动中去,给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让每一个学生发展自己,展示才华。
教师关注的焦点不再是个别“优秀学生”,而是整个学生集体的发展。
当然,大众化的科学教育与因材施教并不矛盾,这里所说的科学教育要使教育更加公平、公正,让每一个孩子可以体验到发展的乐趣,感受自我发展的成果的同时,也要鼓励有某方面潜力的同学继续发展。
大众化的科学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普适教育或者说通识教育,它的目标
是要让科学教育深入人心,要让科学素养的比例在整个人群中有一个大范围的提升。
3、开展发展性科学教育
发展性科学教育是要突出科学教育的大众化的目标,在合理的区域发展每一个学生的天性,做到人人发展,人人全面发展。
如何实现这样的发展?关键是做好发展性科学课程的设置问题,相应的课程教材、教学资源的建设开发问题和科学教育的评价问题。
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培养其具有相应的能力、品格和方法,提高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水平。
在科学教育课程实施中,不要过分追求科学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不要过分讲究学科知识的严谨性,不要过分苛求科学实验等技能的规范性,要注重学生对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了解和体验,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的训练和感悟,注重对情感态度的陶冶和培育,注重对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三、重视探究性学习在学生个人发展中的价值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做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
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
”④
分析上面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观点:
首先,探究是一种活动,其价值在于增强好奇心,培养探究习惯。
要进行探究性教学,就应给学生提供探究的环境,探究的环境一方面必须与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现实生活相联系;另一方面还必须具备一定的难度,使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感受到探索的成果。
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个主体主要表现在学习的动机方面,但是,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即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相互作用。
其次,探究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其价值在于向学生传授生存技能。
学生在个人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会碰到各式各样的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将学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尤其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学到专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维,这不仅开阔了学生对外界联系的认识的知识,也使学生看问题的角度多元化,方法更加灵活,位置和层次也有了很大提高。
第三,探究是科学研究的方法之一,其价值在于
培养了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
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形成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第四,探究还要借助必要的工具,其价值在于使学生能适应当代社会信息革命的主旋律,学会驾驭信息的工具。
有学者提出我们要把知识作为一种工具,一种生活和享受生活的工具,而不要把工具当成知识去学习,其道理就是要求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达到使知识活学活用的目标。
第五,探究是对外部世界的研究,其价值在于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系统。
要求教学要多层次,宽领域,使学生能在丰富的环境中主动探索,自觉构建自身知识系统。
第六,探究是一种习惯,其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强烈的学习动机会使学生敢于面对难题,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形成科学探险的勇气与精神。
所以,有学者认为:探究性科学课程要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环境支持下,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的结论。
要学生自己经历与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相类似的过程,在过程中获得科学知识和技能,并从中体验到科学研究本质,掌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思想和精神,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
四、注重过程的评价和多元化的评价
“课程评价是中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尤其在我国,课程评价更是决定科学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
”⑤传统的课程评价对于学生所进行的评价过于简单化,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甄别学生,对他们进行优劣分类,不是站在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去考虑评价的社会效应和人文关怀。
这种过于狭隘的评价观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阻碍了学生全面发展。
要提高中小学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必须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的倾向,重视发挥课程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学实践和促进教师职业发展的功能。
也就是说评价要结合具体的情境,要考察学生知道了什么,达到什么程度,以及对知识的运用和创新方面,尤其是使用技巧和方式方法,而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记忆。
评价的多元化是指评价要考虑到现实的因素:“各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状况,办学条件和学生自身差异,评价的主体,评价的内容,评价的方法,评价的形式等等” 。
⑥科学教育中对“过程”的关注,必然要求课程评价形式必须多元化,“既要有关心“ 结果”的终结性评价,也要有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等其他能反映发展过程的评价形式。
”⑦采取多元化的评价形式,才能了解学生发展的实际进程,及时对学生的发展进行有效的指导,充
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STS课程体系还不完善,广大学者、教师要在学习和研究的同时,更要结合实际,找到符合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和理论、观念,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实现STS课程的本土化。
参考文献:
①黄晓.论STS教育的特点[J].比较教育研究,2002,(7).
②丁邦平.罗星凯.论科学教育研究与科学教育改革[J].教育研究,2008,(2).
③杨明全.STS课程:类型、特征及改革走向[J]. 教育研究,2007,(8).
④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Z]. 1996.
⑤⑥刘克文.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J]. 教育研究, 2007,(6).
⑦郑振勤.初中科学教育课程实施策略的抉择[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