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生活——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例研究
人类社会发展到21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物理学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其发展速度更是惊人。

许多与物理相关的科技新成果很快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其中不少已达到普及化的程度。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最根本的一条是观察和实验。

实验固然重要,但很多实验要受到条件的限制,并不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实验。

例如:到实验室可能不方便;特别是农村中学,有的实验可能没有条件做,这就对学习物理造成一些不方便。

但是,观察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可以对身边事物仔细观察,分析这些常见的、“熟视无睹”的事物、现象中包含哪些物理知识,并理解它。

《吕氏春秋察今》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

”意思是:所以察看房屋下面太阳或月亮照射的影子,就可以知道太阳、月亮的运行,早晚寒暑的变化;看见瓶里的水结冰了,就可以知道天下都很寒冷、鱼和鳖潜伏的位置。

可见善于观察,可以获得很多未知的东西。

一、让学生明白观察什么?
被观察的对象是:身边的各种事物和各种现象。

包括
(一)常见的自然现象。

例如:雾、露是怎样形成的、河水结冰、冰雪溶化、雷电的形成、看见水中有蓝天白云、看见的水中的鱼在云中游……
(二)常见的生活现象。

例如:鞋底为什么会造有花纹?书包带为什么做得那么宽?刀口为什么要磨得锋利?水沸腾后,水蒸气为什么会把锅盖顶起?对身体扇风,空气温度并没有降低,为什么人感到凉爽?为什么自行车、缝纫机要经常加润滑油?电炒锅、电风扇等为什么要用三脚插头?……
(三)常见的生产中的现象。

例如:工农业生产中的内燃机、电动机、播种机、收割机;交通运输业中的火车、汽车、轮船、飞机;现代尖端技术中的人造卫星、核能发电、光纤通信、电脑等。

二、教会学生怎样观察?
(一)在观察的时候,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

观察的目的是通过观察获得相应的物理知识。

让学生明白被观察的事物、现象中包含哪方面的物理知识,是力学的、热学的、电学的、光学的还是声学的知识,并深入分析这些事物、现象中与哪一个具体的物理知识点有关。

(二)在观察身边事物、现象的同时,使学生认清物理现象、了解物理事实,建立物理图景,再通过抽象、概括、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概念,找出规律,并能把概念、规律和图景联系起来,了解它们的物理意义。

这样做既可加深理解,避免机械记忆,又有利于形成结构性知识,有利于知识的应用和迁移。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使学生养成一边观察,一边分析思考观察到的现象中包含了什么物理知识?引起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和条件是
什么?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如果只观察事物、现象,不加分析、思考,就走上了“外行看热闹”的误区;如果既观察事物、现象,又认真分析、思考与这些现象相联系的物理知识,就形成了“内行看门道”的好现象。

说了这么多了,这似乎是“纸上谈兵”,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上,究竟如何具体操作?下面举例说明。

笔者是一位初中物理老师,我在自己的学生时代时,就善于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并从这些事物和现象中挖掘出物理知识,并理解地记忆它,在头脑里对物理知识就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印象。

现在我当老师了,我把自己的这种在观察中学物理知识的方法教给了我的学生,效果不错。

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我按计划组织我的初三学生去花果山野炊。

早晨八点钟,出发了。

太阳刚从东方升起,我让同学们观察太阳的升起,问:“太阳从东方升起,参照物是什么?”小Z 同学马上答出:是地球。

我们继续往花果山步行,小Z 和小T 同学各自用背篼背了一些野炊用具,轻重都差不多,但T 同学的背篼绳较细,而小Z 的背篼绳扁而宽。

一会儿,小T 喊“背篼绳勒肉”。

我便让他们说出为什么?他们都回答上了有关压强的知识。

到花果山脚下了,有一个小卖部。

大家走得满头大汗,我说:“歇一会儿吧”。

大家各自用扇子扇风,我又问:“用扇子扇风,空气温度并没有降低,人为什么感到凉爽?”小Z 和小T 都答对了。

大家口渴了,小Z 同学买了几瓶在冰柜里冻成了冰的矿泉水,每人一瓶,但我的一瓶当时没有喝。

一会儿后,瓶外面有很多水珠。

小T 惊讶地说:“瓶子在漏水!”而小Z 说:“不是,是瓶外面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珠。

”我微笑着对小Z 点了点头。

上山了,奇怪,小T 同学有好几次差点溜倒在地,怎么回事?我让他们都看一下鞋底,他们都明白了,小T 的鞋底已磨光滑了,跟地面的摩擦力减小,易溜。

到了山顶,同学们有的切菜,有的生火,开始野炊了。

Z 同学用的是煤油炉,用500ml 的瓶子装了两瓶煤油做燃料,而另一组的同学用的是干木柴约5kg。

小Z 问:“两瓶500ml 的煤油质量是多少?”小T 说:“两斤”。

而小Z 根据m=ρv 马上纠正了小T 的说法。

一会儿饭菜都做好了,另一个组的约5kg 干木柴快用完了,而小Z 一组的0.8kg 煤油却剩很多。

我让大家说出原因。

开始他们用热量的知识回答。

我又问:“只用热量的知识还不能说明问题,因为Q 油=q 油m 油与Q 木柴=q 木柴m 木柴相比,后者大些,为什么木柴却先用完?”同学们明白了,原来还有炉子的效率问题。

……
从上面的一次普通的野炊活动中不难看出,只要时时处处观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从中挖掘出相关的物理知识,这样既是对所学的物理知识的很好巩固,更是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为今后深入研究物理问题打下基础。

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生活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周作高 (四川省乐至县大佛中学 641509)
【中图分类号】 G6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296-01
法国《动手做》一书中提到科学记录是孩子最好的科学书,最真实的科学书。

因为它记录了孩子科学思维的轨迹,是他们研究的经历,也是我们评价孩子的科学学习的重要依据,同时,科学记录也是学生科学活动中的一种重要的实验证据,因为这上面如实记录孩子观察到的科学现象。

所以对于学生在科学课中的记录应高度重视。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在具体的内容标准中,有许多直接与记录有关的内容,如“能用简单的工具对物体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记录)”、“能用简单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

”等.科学记录既是孩子们科学学习的内容,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科学记录始终伴随着孩子们整个科学探究之中。

实验记录单可以反应出教师对整个实验的把握程度,也可以看出教师对整个实验所持的态度。

一份好的实验记录单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实验,更能促进学生对实验产生更多的思考,它对整个实验能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

因此教师在设计科学记录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思维逻辑,审慎记录单的必要性
是否有必要设计实验记录单,为做到课堂的有效性,这是记录单安排前需要思考的。

实验记录单是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而设定的。

二、尽心设计记录单的内容
科学记录是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思维物化品,它再现了学生的思维过程,
承载着科学探究的重要证据,是学生提升科学结论的重要依据。

所以,要尽可能的推敲记录内容,进行合理筛选,设计符合孩子们特点的记录。

不科学的记录内容,会导致学生的手笔苦劳最后却是一场空,挫伤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我们要明确记录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是表达探究成果的重要方式,所以我们要花时间对记录内容进行设计.
三、针对不同年龄孩子的心智特点,对照课程标准进行记录单的设计3—6年级都开设有《科学》这门课,不同年龄层次的孩子,其心智特点不同,掌握的知识也不一样,教师要针对这样的特点,尽可能选择孩子喜欢的形式,绝对不要千篇一律,不要让孩子们过多的使用文字。

特别是三四年级的孩子,他们对书写抱有厌恶、抵制情绪,如果我们在记录中,要求他们用过多的文字,反而会弄巧成拙,影响我们的科学探究时间。

我想:在记录设计中可以使用图表、画图、标本(照片)等,另外在版面的设计时,尽可能符合小学生心理。

又如,在对《校园里的小动物》一课进行教学时,我们有时会设计这样的一些记录,“记录观察到的小动物身体有什么特征,你们发现了哪些小动物身体的秘密,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这样的要求显然过于笼统,会让学生无从下手。

我们可以改变记录形式,让学生们把观察到的小动物的某一身体构造用简图画下来,在旁边注上文字,也可以把课前准备的图片贴到记录本里去,在旁边注上文字加以说明,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既清晰明了又方便快捷。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⒈有利于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一堂科学实验课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课中记录单的设计
■庞晓娇 (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棋盘小学 116038)
【摘 要】 在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教学中教师都会要求学生做实验记录,但很多的记录只是为了方便汇报而已,流于形式,教师对“怎样做记录?怎样使记录更有效?”等问题欠缺更深入的思考,这是科学教师重点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记录单;设计;有效记录【中图分类号】 G6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296-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