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里出现的宗族,到底是怎样的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鹿原》里出现的宗族,到底是怎样的存在?
古朴的祠堂静静矗立在人们眼前,白鹿原上的一众族人一起在祠堂前跪倒,齐声高唱着属于整个家族的唱词:“一炷香,叩首拜,列祖列宗请回来。
二炷香,朝上拜,子孙万代万福海。
三炷香,用心拜,风调雨顺人安泰。
”这是《白鹿原》呈现给观众们的一幕震撼景象。
祠堂、宗族、族规……当种种看似古老又让人觉得耳熟能详的词汇聚集在一起,许多观众都忍不住升起一个终极疑问:《白鹿原》里出现的宗族,到底是怎样的存在?
01
宗族的由来
要说宗族的历史还真是源远流长。
早在西周时代,人们就在分封制的影响下,确立了一套以家长制为核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特殊社会体制,也就是如今宗族的雏形。
据史料记载,西周时代,周天子称“大宗”,代表整个同姓贵族最高地位的大家长,也是国家的主人。
周天子的嫡长子,成了王位的天然继承人,也肩负着挑起“大宗”的责任,而周天子的其他诸子,则称为“小宗”,只能被分封为诸侯。
需要指出的是,“大宗”与“小宗”往往是相对而言的。
比如诸侯们对于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自己的封国里,又成了“大宗”。
诸侯的儿子们也遵循着这一宗法制度,嫡长子继承诸侯爵位,成为“大宗”,其他的儿子作为“小宗”,担任卿大夫等职位。
“大宗”与“小宗”的宗法制度,让“长幼有序”成为现实,但如此一来,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同一个祖先繁衍的子孙后代越来越多,后世子孙们有时连自家的兄弟姊妹也无法认全,一旦见面连打招呼都不知该如何称呼,实在是让人尴尬至
极。
为了解决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麻烦,也为了加强家族凝聚力,古人们便刻意将每一代的子孙按辈分排序,形成一个来自同一祖先,聚居在同一地域,并以父系相承的血缘群体,这便是我们如今看到的“宗族”。
“宗族”以父系成年男子为连接纽带,作为“纽带”的成年男子,分别扮演“族长”与“宗子”的角色,共同组成宗族的主线。
在主线之外,又有许许多多的小家庭,构成宗族的旁支。
支线排列的顺序由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决定,族中每个小家庭的“家主”都受制于族长,即所谓的“父,至尊也”、“大宗,尊之统也”。
宗族的存在,体现了儒学理念下的家族概念。
在农耕文化为主的古代社会中,宗族能很好地将族人们聚集在一起生产,这样既能提高粮食产量,也能仗着“人多力量大”,防止外人觊觎族人们手中的良田。
族人们收获了粮食后,宗族会指派专人进行登记,以便公平分配。
有些势力强大的宗族,还有公田及房屋等生产资料,这些生产资料的经营所得,作为族里的公款用来赡养同族的孤寡老人或是供养有出息的族中子弟。
宗族照料着族人们衣食,也行使着“大家长”的权威。
族人们如果犯了错,族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法律,在祠堂里直接对族人进行处罚。
当然,若是族人罪重或者不服管教,族长便会将此人从族谱上除名,然后转手交给官府问罪,此后这人不管是死是活,都跟宗族没有关系了,哪怕死后也不许进入祖坟里。
可以说,当时一个宗族就是一个小社会。
族人们的生老病死、婚姻嫁娶,乃至择业谋生、祭葬承嗣等等全部由宗族的族长说了算。
任何一个族人离开了宗族,都将面临寸步难行的囧境,这也变现促使宗族势力不断发展,到明清时代终于达到鼎盛,
02
宗族的兴盛
鼎盛时期的宗族有了许多不成文的规定。
首先是族长本位制,也就是整个宗族推举一位德高望重的族人当族长,作为族里的最高领导
人,整个宗族的族人都要听族长差遣。
有时候,族里推举的族长只是一个布衣百姓,但族中考取了功名为官做宰的族人们见到族长时,仍然要向族长行礼。
族里如果要修整宗祠或是有其他开销,族长可以直接找族里当官的族人要钱,一众族人们还不能不给。
其次,明清以前高门大户独有的“祠堂”,也在明朝时正式走入寻常百姓家了。
明朝之前,“祠堂”是贵族阶层和士绅阶层的“特供”,平民百姓根本不准修建宗祠。
所幸随着宗族文化的不断普及,到了明朝中期,嘉靖皇帝一纸诏书,宣布“许民间皆联宗立庙”,这才让宗祠遍布天下,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第三,明清时代的宗族,对“父系血脉”更为看重。
当时女性是无法进入娘家的族谱的,哪怕嫁人后,也只能沦为丈夫的附庸。
比如《那年花开月正圆》中孙俪饰演的周滢,其历史原型在兴水利,办教育,建文庙、助军饷,受封诰命夫人后,只因为没有生下儿子,死后依旧不被允许与丈夫合葬在祖坟里,只能独自一人孤独地躺在据吴家祖坟200米处东北方向的地下。
周滢的遭遇,反映了一个惨淡的现实,那就是古代“男尊女卑”的现象,可能远超现代人的想象,家族中的女性成员,哪怕事业成就像周滢一样辉煌,依然无法获得家族内部应有的尊重。
而家族中的女儿们,想要上族谱、进宗祠也难如登天。
由于宗祠是血脉延续的见证,因此古代许多家族追认女子入族谱的前提条件,就是这名女子的丈夫必须入赘,这样将来生了孩子就可以随母姓,从而避免自家的宗祠里,出现别家的姓氏的尴尬情况。
所幸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宗族那一套旧礼教已不再流行,男女平等成了新的时代之声。
古人们在宗族与礼教下的荣辱兴衰,最终化为一段古老的传说,在历史的波涛中荡漾。
我们意在文化传播和分享
若您有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