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深圳市龙岗区实验学校中学部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深圳市龙岗区实验学校中学部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
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谁能让我害羞
铁凝
女人拐进厨房,发现饮水机上那只淡蓝色的水桶空了。
她开始拨水站的号码,却怎么也打不通。
她想起上次听从那个送水的小男孩的建议,买了10张共100块钱的水票。
女人决定按水票上的地址去找这家水站。
女人有理由认为自己已被戏弄。
这感觉她并不陌生,火爆而没有信誉的商业,富裕却并不安稳的生活,经常被她交叉体味。
女人怀着一腔的不快把自己穿戴整齐,开车去寻找那个可能已经失踪的水站。
原来这是一条拥挤、嘈杂的肮脏小街。
水站的他不超过17岁吧,有点鼠相,有点孱弱,面目和表情介乎于城乡之间,皮色发暗,一个营养不良的少年而已。
他又鸣里鸣哝向女人道了些个“真不好意思”之类。
女人不耐烦听他的道歉,只说:“你不是给家送过水吗,下午3点以后请你给我送一桶水。
”少年殷勤地答应说他知道女人的住址。
少年目送女人开车远去,特别注意着她的白色汽车。
她穿得真高级。
少年只是低头看了看自己,原来自己是如此破旧,脚上那双县级制鞋厂出产的绒面运动鞋已经出现了几个小洞。
他觉得他必须要换一身衣裳了。
女人在下午3点听见门铃响,她开了门。
此时此刻的少年换了装,穿一身于他来说显然过大的西服,簇新的,面料低劣的,支支棱棱的,把他的脑袋比照得更小。
她让他进来,房间里顿时响起一阵巨大的“咯噔”声,那脚上是一双偏大的硬底皮鞋——他的崭新行头的另一部分。
少年安好水桶。
她撕给他一张水票,少年却还站着不走。
因为有点懊丧。
这身“行头”是他中午专门回姑姑家偷出的表哥的礼服,他以为这礼服应该能配得上他下午的送水,出入女人那样的人家,应该有他身上现在这样的衣服。
少年解释说如果再要水可以呼他,他有呼机。
“那我为什么要呼你呢?”女人说。
五天之后,少年又来了,仍然穿着西服和皮鞋,脖子上又添了一条花格围巾,使他看上去格外臃肿。
女人为他开了门,接着,一切如同上次。
仅在付水票的时候,女人多问了他几句话。
她问他送一桶水挣多少钱,他说8毛;她问他一天能送多少桶,他昂起头说,最多的时候,他一天送过60桶水。
“哦,60桶!”
女人的顺嘴搭腔仿佛伤害了少年,他的谎话就连引她嗤之以鼻都不可能。
他觉得口渴,他对女人说他想喝点水。
女人用下巴朝洗碗池那儿轻轻一点,少年有点恍惚地歪过自己那满是尘土和头皮屑的小脑袋,把嘴伸向那个冷冰冰的龙头。
又是五天过去了。
少年骑车驮着一桶新水去给女人送水,但电梯停开了。
他得扛着50斤重的水桶爬8层楼梯。
少年觉得自己是没有退路的,他这一身狂热加冒险的来之不易的装束,他这一副虽已摔坏却显示着时尚的耳机,他这一路的颠簸和磕绊,都鼓舞着他不能回头。
他进了门,有点气喘,直到往饮水机上安好水桶,他一直猫着腰,并且一手捂住肚子。
他就是想用这种姿势引起女人的注意女人的好奇甚至女人的怜悯。
女人彻底地嫌恶他了。
他有什么权利在顾客家有病?她递给他水票,告诉他可以走了。
他说他渴了,他要喝点水。
女人像上次一样,指给他洗碗池。
少年没往洗碗池那儿走,相反他朝贴墙而立的饮水机跨近了一步。
我要喝点儿矿泉水。
他说。
她直盯着少年细小的、目光游移的眼睛说,你不能。
一阵踢踢踏踏的脚步声,是女人的孩子。
少年曾经见过的那个5岁的宝宝,他曾经拿着手机当玩具玩儿,当女人要他放下手机时,他就很悲哀地对女人说:“为什么我总是不能痛痛快快地玩呢?我要打‘110’了”。
“痛痛快快”和“110”给少年留下了印象。
在这时他捧着小小的口杯到厨房来了。
“妈妈我要喝水。
”他说,“你躲开!”他又对少年说。
女人神情严肃地要求她的宝宝回到自己房间去。
宝宝就捧着空杯子走了,他不哭也不闹,他一定也觉出了这里气氛的不同寻常。
女人更加严肃地对少年说:“请你出去!”
少年彻底绝望了,他的手碰到了腰间那串穿着折刀、剪子和假手机的钥匙串。
他一把将刀子攥在手中并打开了它。
女人望着逼近的少年,她判断她遇见了一个入室抢劫者。
她把右手背到身后,够过灶台上的手枪,双手握住,然后出其不意对准少年。
那是一枝手枪式的点火器。
她压低着嗓音拿枪指着少年说:“出去!不出去我就开枪!”
他望着乌洞洞的枪口,开了眼似的半张着嘴,那枝手枪仿佛才是他自卑的真正根源,它使他无地自容。
有一刹那他几乎想把自己手中那低档的委琐的小刀抛到身后,它因为低档而更显委琐,因为委琐而格外低档。
一辆“110”警车在这时已经停在楼下,警察很快就破门而入了。
是女人的宝宝藏在自己的房间里用女人
的手机报了警。
警察问少年:“知道什么叫羞耻吗?”少年不说话。
警察说:“唉,还有什么能让你害羞呢。
”少年想了想说:“枪。
”
女人有时候会怀着凛然的高傲回想起那个少年,她也会想起那天“110”的警察还告诉她,当时如果不是电梯坏了,他们会到达得更加迅速。
那么,那天的少年是扛着水桶爬上8楼的了。
女人猜着,少年猫腰捂肚子的形状就会在眼前闪一闪。
那又如何?女人紧接着便强硬地自问。
我要为他的劳累感到羞愧吗?不。
女人反复在心里说。
不!女人在心里大声说。
(有删减)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从农村来的少年多次送水到女人家,却被女人一再漠视乃至厌恶,最终引发尖锐的对峙。
B. 小说细腻地描写少年走近女人家、跨向饮水机、想喝矿泉水等行为和心理,从本质上讲,这些都是他对地位平等的诉求。
C. 少年被审讯时说让他感到羞愧的是枪,枪让少年意识到法律的威慑力,发觉自己的罪恶,体现了少年的反省和良知。
D. 小说折射了当代社会中人们的生存、人际交往境况,引发了读者对不同阶层的生存困厄、个人突围和普遍人性的思考。
2. 女人的形象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试简要分析。
3. 少年最终彻底绝望,拿出刀子与女人对峙,这一情节是否合理?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生态文学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长,仍是一个新兴的文学形态,生态文学作家们努力探索和尝试,让生态文学理念和实践在中国大地扎下根来。
总结当代生态文学创作面貌,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质。
报告文学表现突出,多种文学体裁并进,早期生态文学多采取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文学形式以报告文学和散文居多,报告文学如徐刚写沙漠化防治的《穿越风沙线》,岳非丘写长江污染防治的《只有一条长江》等,可谓第一人称表达范例,散文如苇岸写华北大平原上动物、植物及农事活动的《大地上的事情》等,影响深远。
近年来,小说和儿童文学领域也不乏生态文学佳作,带给我们惊喜。
长篇小说如周建新写人与海的《老滩》,儿童文学如黑鹤写动物的《银狐》等,都可圈可点。
全面观照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进展。
近年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以及植被保护成效明显,生态文学作家以自觉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关注和思考生态环境问题,热情讴歌和礼赞生态环境保护者。
陈启文《穿越共和盆地》真实记录与反映新中国治沙成就,李云峰《汾河行思录》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等。
这些作品涉及生态文明建设多个领域,呼吁人们提高生态环保意识,以更大力度、更多措施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以与时俱进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当代文学增添新质。
生态文学特征是什么?通过研究作家创作活动和作品,不难发现,生态文学一个重要特征是突出作家置身自然的体验和感受,或者说,作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及其体验和感受,这是生态文学的独特之处。
生态文学作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无论记人、叙事、状物、抒情,或是回溯历史、描摹心灵,都能从关注自然生态到走入人类内心,关注人类普遍精神生态,作家们以人文主义情怀,对人类社会生态问题进行理性深刻的剖析与反省,努力探寻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可能出路。
(选自李青松《生态文学绿意盎然》,2020年4月3日《人民日报》)材料二:
新冠肺炎病毒正在全球肆虐的时候,生态文学的话题似乎有了更多的关注度。
传统的文学,长时间以来被人们理解为人的文学,是以个性的语言故事、人物探析表达人的社会环境存在感受和命运的文学,是围绕着人的价值利害情景展开的语言叙述。
生态文学则是对包含着人类在内的所有自然对象和生命表现感受的一种叙述,其包含对象和目标显然是远远广泛于传统的文学界地的。
生态文学有新的展开领城与活动舞台,因此,生态文学的开启,是一次深刻的文学变革与革命。
自古老的诗歌开始,文学就在以各种方式努力表达着人的社会感受和理想追,经过几千年的时间和文学表达过程之后,如今人们渐渐地发现,仅仅依赖传统的文学观念和视野,着眼人类自己感受追求范围内的内容,已经很难解释和说明身边的人与环境、与他物的矛盾困窘关系与迷茫了,在人类痴迷地实现着自己的文化、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价值目标,甚至以近似疯狂的力量和速度呈现影响结果的时候,却对自身赖以生存生长的摇篮——地球的破坏严重地忽略了,对于与人类一起生长于地球上的各种具有生命的动植物的被毁坏严重地忽略了,以至发生了地球生态家园的严重危机,这个现实而严重的危机,正是传统文学的困窘之处和生态文学现象新生的时代背景,正是生态文学对传统文学以革命与变革的表现提出挑战的根源,在茫然的地方寻觅,在盘桓的地方发现,在新的方向目标下出发,这就是生态文学勃发生长的机会与能动进取的意义价值。
因此,当我们在这里谈论生态文学的时候,最先要清楚地意识和理解生态文学同传统的文学有很大区别,更是与传统文学中那种几乎是以人为中心而展开的历史、政治、文化、民族等局限性特点的文学表达有着质的不同。
生态文学,应当是出于人类的认识感受、在全球视野仔细认真地探求地球生命如何相互依
存、共生并长的途径,实现共同长远和谐发展目标的新的未来的文学,这种生态文学是关乎地球平衡运行和地球物种整体健康冷暖命运的文学、只有在这样的视野下,方能够感受到她的魅力和瑰丽的身姿。
(选自李炳银《生态文学:文学的变革与革命》,2020年4月2日《文学报》)材料三: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作为创作和表现对象的一种文学形态。
生态文学可以深入反映生态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承担起文学反映现实、抚慰人心、启发思考的社会责任,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首要是中国主题,中国题材、中国成就、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的表现,它可以为世界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镜鉴生态属于金人类,生态文学更易具有世界普遍性,是可以被全人类读者广泛接受和认可的一种文学样式。
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和中国样本,可以丰富和充实世界生态文学宝库。
同时,生态文学对中国独特的生态保护解决方案、经验、模式的描绘和书写,也能为世界生态文学包括自然文学、动植物文学、环境文学等带去许多有益的启示。
今后,中国生态文学应继续沿袭参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做法,创作出更多体现绿色发展理念,反映绿色中国、美丽中国建设成就,赞美绿水青山,讴歌美好生活的作品。
同时,生态文学也应继续致力于鞭挞那些肆意滥杀野生动物、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推动人们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
(选白李朝全《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2020年3月1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文学是以生态作为创作和表现对象的一种文学形态,在中国发展时间并不长。
B.生态文学与传统文学明显不同,它不是关于人的文学,而是对自然对象和生命表现感受的一种叙述。
C.生态文学是关严地球平衡运行和地球物种整体健康冷暖命运的文学。
D.生态文学作品既要赞美绿水青山,呈现人与自然新的关系,也要鞭挞那些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恶行。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生态文学作家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使得我国环境污染防治以及植被保护成效明显。
B.生态文学能从关注自然生态到关注人类精神生态,是因为作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
C.中国生态文学只有立足于中国化的表达,才能反映中国生态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承担起相应责任。
D.与传统文学相比,生态文学更易具有世界普遍性,是可以被全人类读者广泛接受和认可的一种文学样式。
6.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老舍的《草原》主要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和主客联欢图,表现了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
B.陈忠实的《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
C.迟子建的《原野上的羊群》通过原野上羊群与都市人的对比,写出了人性的扭曲,表达了对人类应有天性的呼唤。
D.姜戎的《狼图腾》表面上是写狼的习性,而背后折射出了生态系统的可循环性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必然性。
7.材料二是如何逐步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内容具体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时代的塑胶跑道
迟子建
哈尔滨对于我来说,是一座埋藏着父辈眼泪的城,在后辈的写作者眼里,它可以是一只血脚印,也可以是一颗露珠。
我十七岁前的行迹,在连绵的大兴安岭山脉。
山脉像长长的线,日月之光是闪亮的针,把我结结实实缝在它的怀抱中。
初春的风认识我,夏日的溪流认得我,秋天时的薄冰认得我,冬天生产队的牛马认得我,我是大自然围场里的一个小小生物。
我对哈尔滨最早的认知,是从父亲的回忆中来的。
父亲童年不幸,我奶奶去世早,爷爷便把父亲从帽儿山,送到哈尔滨的四弟家,而他四弟是在兆麟公园看门的,多子多女,生活拮据。
父亲读中学时寄宿,他常在酒醉时讲他去食堂买饭,不止一次遭遇因没有续上伙食费而被停伙的情景。
贫穷和饥饿的滋味,被父亲过早地尝到了。
父亲功课不错,小提琴拉得也好,但家里没钱供他继续求学,中学毕业后,他没跟任何人商量,独自报名来参加大兴安岭的开发建设。
父亲这一去,直到1986年因病辞世,近三十年没回过哈尔滨。
而他留给我的哈尔滨故事,多半浸透着眼泪。
1990年,我从大兴安岭师范学校调转到哈尔滨工作。
每次去兆麟公园,我都会忧伤满怀,想着这曾是父亲留下足迹的地方啊。
初来哈尔滨,我的写作与这座城市少有关联,虽是它的居民,但更像个过客。
直到上世纪末我打造《伪满洲国》,哈尔滨作为历史主场景,我无法回避,所以开始读城史,在作品中尝试建构它。
但它始终没有以强悍的主体风貌在我作品中独立呈现过。
二十年过去了,我在哈尔滨生活日久,了解愈深,很想对它进行一次酣畅淋漓的文学表达。
2019年,我开始了《烟火漫卷》的写作。
写完第二章,我随作协代表团访欧,虽然旅途中没有续写,但笔下的人物和故事,一路跟着我漂洋过海,始终在脑海沉浮升腾。
首站去的是曾到访过的挪威的卑尔根,令我吃惊的是,这座城市少有变化,几乎每个标志性建筑物,还是我记忆中的模样。
而在中国,如果你相隔近二十年再去一座城市,熟悉感会荡然无存,这既说明了中
国的飞速发展,也说明我们缺乏城市灵魂。
而有老灵魂的城市,一砖一瓦、一木一石都是有情的,在遗留的建筑上,能看到它固守传统,又不甘于落伍的痕迹。
到了塞尔维亚,我仿佛相遇了《烟火漫卷》中那些伤痛的人——伤痛又何时分过语言和肤色呢!几位前南老作家,令我肃然起敬,他们朴素得像农夫,脸上弥漫着一股说不出的哀伤。
他们对文学的虔敬,对民族命运的忧虑,使得他们说出的每句话,都带着可贵的文学温度。
他们脑海中抹不去对战争废墟的记忆,而我们也抹不掉对这片土地一堆废墟的记忆。
尽管穿城而过的多瑙河在雾雨中,不言不语地向前,但伤痛的记忆依然回流,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上。
归国后,我一边写长篇,一边忙公务。
因为筹建黑龙江文学馆,馆陈内容由我牵头负责,所以几乎每周都要主持一次会议,半年时间,召开了近二十场会,展陈大纲数易其稿。
但无论多累,回到家里,我不忘垦殖这块长篇园地,它带给我创作的愉悦和心灵的安宁。
长篇写到三分之二处,我遭遇一个网上恶帖的攻击,选择报案后,虽然心情受到影响,但并未因此停笔。
文学确实是晦暗时刻的闪电,有一股穿透阴霾的力量。
2019年岁末,长篇初稿终于完成。
写完最后一行字,我穿上羽绒服,去了小说中写到的群力外滩公园,我沿着狸红的塑胶跑道,朝阳明滩大桥方向走去。
这条公益跑道,全长近四公里,铺设完工后两三年,多处破损,前年不得不铲掉重铺。
为了防止人们踏入未干透的跑道,施工方将跑道拦起来。
可是六月的一个傍晚,我去散步时,在塑胶跑道发现一只死去的燕子。
燕子的嗅觉难道与人类不一样,把刺鼻的气味当成了芳香剂?它落入塑胶泥潭,翅膀摊开,还是飞翔的姿态,好像要在大地给自己做个美丽标本。
我们在保护人不踏入跑道时,没有想到保护大自然中与我们同生共息的生灵,这一直是人类的悲哀。
如今的塑胶跑道早已修复,它以全新的面貌,更韧性的肌理,承载着人们的脚步。
我在哈尔滨生活了三十年,关于这座城市的文学书写,我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参与者。
任何一块地理概念的区域,都是所有文学写作者的共同资源。
作家不能像某些低等动物那样,以野蛮的撒尿方式圈占领地。
无论是黑龙江还是哈尔滨,它的文学与它的经济一样,是所有乐于来此书写和开拓的人们的共同财富。
在埋藏着父辈眼泪的城市,我发现的是一颗露珠。
(有删改)
8.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父亲”有较复杂的人生经历,极度贫穷和饥饿的生活使得他给“我”讲的人生故事常常带有伤感的意味。
B. 标题中“塑胶跑道”在文中有双重含义,一方面包含文明的进步发展,另一方面暗示着对自然生灵的扼杀。
C. 作者反对“文学圈地”的观念,她认为文学资源应是属于文学开拓者们的共享财富,与经济资源有相似性。
D. 在埋藏眼泪的地方,作者最终发现的是露珠,说明血脚印留下的阴霾已全被创作的愉悦和心灵的安宁驱散。
9. 六段、七段写作者访欧的经历,在文中有何作用?
10. 作者对哈尔滨的认知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结合全文概括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吕道州温论非国语书
柳宗元
四月三日,宗元白化光①足下:近世之言理道者众矣,率由大中而出者咸无焉。
其言本儒术,则迂回茫洋,而不知其适;其或切于事,则苛峭刻核,不能从容,卒泥乎大道。
甚者好怪而妄言,推天引神,以为灵奇,恍惚若化,而终不可逐。
故道不明于天下,而学者之至少也。
吾自得友君子,而后知中庸之门户阶室,渐染砥砺,几乎道真。
然而常欲立言垂文,则恐而不敢。
今动作悖谬,以为僇于世,身编夷人,名列囚籍。
以道之穷也,而施乎事者无日,故乃挽引,强为小书,以志乎中之所得焉。
尝读《国语》,病其文胜而言尨②,好诡以反伦,其道舛逆。
而学者以其文也,咸嗜悦焉,伏膺呻吟者,至比六经,则溺其文必信其实,是圣人之道翳也。
余勇不自制,以当后世之讪怒,辄乃黜其不臧,救世之谬。
凡为六十七篇,命之日《非国语》。
既就,累日怏怏然不喜,以道之难明而习俗之不可变也。
如其知我者果谁欤?凡今之及道者,果可知也已。
后之来者,则吾未之见,其可忽耶?故思欲尽其瑕颣③,以别白中正。
度成吾书者,非化光而谁?辄令往一通,惟少留视役虑以卒相之也。
往时致用作《孟子评》,有韦词者告余曰:“吾以致用书示路子,路子曰:‘善则善矣,然昔之为书者,岂若是摭前人耶?’”韦子贤斯言也。
余曰:“致用之志以明道也,非以摭《孟子》,盖求诸中而表乎世焉尔。
”今余为是书,非左氏尤甚。
若二子者,固世之好言者也,而犹出乎是,况不及是者滋众,则余之望乎世也愈狭矣。
卒如之何?苟不悖于圣道而有以启明者之虑则用是罪余者虽累百世滋不憾而愧焉于化光何如哉激乎中必厉乎外想不思而得也。
宗元白。
(选自《柳宗元集》)[注]①化光:吕温,字和叔,又字化光,柳宗元的好友,曾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道州刺史,所以也有称他为吕道州的。
②尨:繁杂。
③颣:指的是缺点或毛病。
1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卒泥乎大道泥:泥泞
B.渐染砥砺渐染:逐渐沾染
C. 以为僇于世僇: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