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地理教材中对“活动”的正确引导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15期┆197
随笔
浅谈初中地理教材中对“活动”的正确引导策略
唐武荣
摘 要:地理新教材教学内容的设置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进行改编的,它实现了以“教”为主体向以“学”为主体的过程的转变。

所以在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过程等各方面都有了新的变化。

其中教材每节后面都设了许多辅助性的内容,即:“活动”,它跟旧教材中的“想一想”和“做一做”不同。

旧教材中的“想一想”和“做一做”内容主要体现学生对问题的独立思考,由自己独立完成,而新教材中的“活动”内容主要体现共同讨论,最终学会归纳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分布等各种地理要素。

新课程中的“活动”主要是通过阅读地图,根据有关资料和图片来分析完成,“活动”的类型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为指导设置。

因此教师在组织开展活动时要根据“活动”的不同类型制订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计划,最终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初中地理;活动;引导;策略 下面以初中地理教材中部分“活动”内容为例,浅谈教学中对“活动”内容的正确引导策略。

一、“活动”的基本类型
根据教材中安排的内容来看,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1.导入型的“活动”。

例如:P 4“活动2”:“2001年7月13日,在莫斯科召开的国际奥委会全体会议,投票宣布中国北京获得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主办权,当时是莫斯科下午5时20分。

问:北京和其他四个申办奥运会的城市各是几点钟?”
2.探究类型。

这种类型的“活动”在课文中出现得较多,并且也是“活动”的主体。

其中划分为以下几种:①有学生自主探究,如:说一说亚欧同纬度地带,由西向东气温和降水量有什么变化?为什么?”,“阅读下图,谈谈你对火山的看法”;②有学生合作探究的。

例如:“假若要组织一支科学考察队去南极考察,请你设计一条从中国上海出发,到南极中山站的海上航线”;③有教师引导探索的,如:“请从气候条件分析亚洲北部和欧洲东部人口稀疏的原因。

”“人们为什么称马六甲海峡是沟通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咽喉’?”这类“活动”通过学生探究分析,能总结归纳出某地区的地形特征,气候特征等地理要素。

3.反馈类型。

反馈类型可分为课堂反馈和课后反馈。

例如:“活动”:“玲玲和贝贝经常争论一些问题,有时谁也说服不了谁。

请你做裁判,看看谁对亚洲大陆内部为什么会形成大面积沙漠气候的问题解释得更有道理?”“说说非洲的平均海拔高度居各大洲(除南极洲外)的第几位。

”开展这种类型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加强巩固。

4.实践类型。

例如:“在欧洲进行下列旅游活动,应该选择去哪个国家?”
5.知识小结型。

例如:“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最典型的区域是欧洲。

说一说两种气候类型在气温和降水方面各有什么特点?”“从总体上看,亚洲大坷的流向有什么特点?亚洲河流的流向与
亚洲地形之间有什么关系?”等。

课文中活动的设置不仅丰富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对“活动”内容的正确引导
“活动”的开展不仅有目的、有计划、合理安排,而活动的编排要因学生而异。

“活动”开展成功关键在于教师的正确引导。

(一)制订“活动”计划
教师要根据“活动”内容来制订相应的“活动”计划,不能盲目行事,要根据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来确定活动计划,这才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中得以顺利进行。

(二)合理安排“活动”时间
根据不同“活动”类型合理地安排时间。

如:导入类型的“活动”可以作为新课的导入,可把“活动”内容放在课堂中的导入部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将提出的问题带到课堂教学中进行分析,这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最终让学生轻松地接受所学内容。

探究“活动”是教材中出现得较多的一种类型,同时也是“活动”的主体部分。

这种类型的“活动”主要安排在讲授新课中进行。

如七年级地理教学内容主要以区域地理为主,通过对各种类型“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学会归纳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点等各种地理要素。

只有教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与其他同学合作探究,使学生能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学中得到交流,可以体验地理学科的独特特点。

反馈类型的“活动”一般都出现在某个知识点或某章结束时。

因此,教学时也同样在完成内容的同时开展活动,这对教学起到深化总结,检查巩固的作用,同时能让学生查缺补漏,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实践类型“活动”一般都是放在课外进行,如:让学生独立制作地球模型、演示地球公转和自转产生的现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知识小结型的“活动”一般都放在每个课时结束时进行的,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能用自己的语言流畅地表达出来。

从而培养学生的归纳,语言表达能力。

三、选择恰当的“活动”内容
教材中所涉及的“活动”内容较多,所以在开展“活动”时,教师要考虑地区的实际条件,还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只有根据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活动”内容,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活动”的开展是围绕教学的需要进行的、主要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各地区的地形、气候特点等内容;从“活动”中获得基本技能,不断增强爱护地球的情感,树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

总之,初中地理课中的活动要讲究教学策略,突出学生这一学习主体,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在活动中探究地理知识,逐步提高学生地理素养,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四川省中江县石龙中心学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