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CBL教学模式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应用探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BL+CBL教学模式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应用探索
作者:迟莹莹阎晓军董劭伟
来源:《高教学刊》2024年第18期
摘要:采用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研究设计,考察PBL结合CBL教学模式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结果表明,相比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在PBL 结合CBL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效果更好,尤其是知识类学习效果更好。

而且学生对PBL结合CBL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满意度较高,在该教学模式下,学生收获较大。

研究表明,PBL结
合CBL教学法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中有较好的教学效果,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践性和心理育人实效。

关键词:PBL教学法;CBL教学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实践性;心理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8-0110-05
Abstract: The pre-test and post-test design of unequal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PBL combined with CBL teaching mode in the teaching of colleg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centered on teachers' teaching, PBL combined with CBL teaching mode has better learning effect, especially the knowledge learning effect. Moreover students are highly satisfied with the teaching effect of PBL combined with CBL teaching mode and have great harvest. It suggests that PBL combined with CBL teaching mode has a good teaching effect in colleg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it improves the practica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Keywords: PBL teaching method; CBL teaching method; colleg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practicality;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成长,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指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下简称心理课)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1],强调这门课程既注重理论性又注重实践性。

目前心理课多采用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心理健康理论和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自我认知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实践性培养[2]。

心理课的教学价值观是助人自助、促进学生发展。

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学生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学会反思、应用所学心理健康理论和知识进行有效的自我探索、自我调适、促进自身心理健康发展等方面效果不理想[3]。

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4]。

心理课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

在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直接向学生讲述蕴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故事,由于教师与学生缺乏互动,学生的参与性和体验性较差,不利于学生将故事中隐含的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因此,心理课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升心理课的实践性和心理育人实效。

PBL和CBL教学法都是经过课程实践检验的有效教学方法。

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领,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设置的问题[5]。

CBL教学法是通过设计典型案例并再现案例情境,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自主地
进行案例问题的分析或决策[6]。

PBL和CBL教学法都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领,使学生把课堂理论学习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PBL教学法更侧重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方式来解决问题,而CBL教学法更强调以案例为导向,通过自主分析案例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研究发现,将PBL和CBL教学法相结合,可以实现两种教学方法的优势互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7-8]。

因此,采用PBL结合CBL教学模式,一方面,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方式来解决问题,提高心理课的实践性;另一方面,学生自主分析案例,提高心理课的心理育人实效。

本研究聚焦心理课中的人际交往专题内容,探索PBL和CBL教学法相结合的应用效果。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研究设计。

选取在自然教学条件下形成的两个同质性较好的平行教学班,随机定为实验班与控制班。

同一名授课教师在实验班采用PBL结合CBL教学模式,在控制班采用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实验班和控制班均采用自编随堂练习进行前测和后测来评估教学效果,实验班还采用教学效果评价问卷对PBL结合CBL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某大学一年级的同一专业的两个平行班为研究对象,两班均学习4课时心理课中的人际交往专题,随机定为实验班和控制班。

实验班132人,其中男59人,女73人,年龄为18~21岁(M=18.66,SD=1.05);控制班135人,其中男65人,女67人,年龄为18~21岁(M=18.95,SD=0.85)。

两班学生都经历了1周4课时的人际交往专题教学,并且使用相同的校本教材《心理健康教育》[9],享有相似的教室授课环境、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

(二)研究工具与材料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人际交往专题随堂练习和教学效果评价问卷为研究工具。

人际交往专题随堂练习由20道题目构成,包括9道单选题、6道多选题和5道判断题。

其中15道题为知识类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该专题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5道题为技能类题目,主要考察学生应用人际交往技巧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情况。

前测和后测都采用自编的人际交往专题随堂练习,题目完全相同,每题5分,答对1题得5分,答错得0分,满分为100分;教学效果评价问卷由10道题目构成,包括9道单选题和1道简答题。

单选题主要考查生生互动(1道题)、师生互动(2道题)、时间分配(1道题)、教学设计(1道题)、能力提升(3道题)、教学效果(1道题)六个维度。

单选题采用Likert自评5点量表法,从“不满意”到“很满意”分别记为1~5分,其中不满意记为1分,一般满意记为2分,比较满意記为3分,满意记为4分,很满意记为5分。

简答题主要考查学生在该专题学习中的收获情况。

(三)实验程序
1 PBL结合CBL教学模式实施过程
1)第一阶段:课前准备阶段。

在此阶段,教师的角色为组织者。

教师的任务是提前找到合适的案例、设计好小组讨论的问题以及编制人际交往专题随堂练习和教学效果评价问卷。

2)第二阶段:课中实施阶段。

在此阶段,教师的角色为组织者和指导者。

教师的任务是组织学生进行前测、分组、自主探索和小组讨论、小组评价、小组知识分享、后测与教学效果评价,教师在小组知识分享后进行总结。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前测:在第一课时上课之初,教师依托学习通平台发布人际交往专题随堂练习对学生进行前测,作答时间为7分钟。

分组:在第一课时,教师通过学习通平台对实验班进行随机分组,每组5~6人,随后将随机分组后的小组成员进行固定,随后的三个课时均采用固定分组。

自主探索和小组讨论:教师发布提前准备好的案例及小组讨论的问题。

以中华经典历史故事“邹忌讽齐王纳谏”作为案例。

小组成员进行分工与协作,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自主探索和集体研讨等学习活动,并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学习通平台提交讨论结果。

在此过程中,教师进行监督与引导,对学生面临的难题和困惑提供必要支持与帮助。

小组评价:采用学生自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的多元评价方式。

组内互评和组间互评均为匿名评价,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小组知识分享:教师选择1~2个优秀小组展示他们对问题的探索过程和讨论结果,分享收获和感悟。

教师总结:教师对小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并总结讨论的主题。

后测:在第四课时下课之前,教师在学习通平台发布人际交往专题随堂练习对学生进行后测,作答时间为7分钟。

教学效果评价:在学生进行后测之后,教师在学习通平台发布教学效果评价问卷,学生作答时间为7分钟。

3)第三阶段:课后反思阶段。

在此阶段,教师的角色为反思者。

教师的任务是对教学全过程进行反思,并结合教学效果评价问卷中学生的评价,总结教学中的不足,并寻求解决对策。

2 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实施过程
实验班在实施PBL结合CBL教学模式的同时,控制班在与其课时相等的情况下按照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活动。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前测。

在第一课时上课之初,教师依托学习通平台发布人际交往专题随堂练习对学生进行前测,作答时间为7分钟。

2)教师讲授。

课堂主要以教师讲授专题为主,课堂互动较少。

3)后测。

在第四课时下课之前,教师在学习通平台发布人际交往专题随堂练习对学生进行后测,作答时间为7分钟。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和分析。

定量数据使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一)实验班与控制班前后测成绩对比
实验班和控制班前后测的成绩比较见表1。

表1的结果表明:与控制班相比,实验班后测与前测总分差值更大,t=2.462,p<0.05。

说明相比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在PBL结合CBL教学模式下学习效果更好;与控制班相比,实验班知识类后测分数与前测分数差值更大,t=2.297,p<0.05。

说明相比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在PBL结合CBL教学模式下对知识类的学习效果更好;实验班与控制班在技能类后测分数与前测分数差值没有显著差异,t=-0.095,p>0.05。

表明学生在PBL结合CBL教学模式和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对技能类的学习效果相似。

(二)实验班教学效果评价
实验班的教学效果评价分数见表2。

对教学效果评卷问卷的总分和前9道单选题的满意度分数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总体满意度分数为3.64,处于比较满意的水平。

六个维度的满意度分数由高到低依次为:能力提升(3道题)分数为3.72、师生互动(2道题)分数为3.71、生生互动(1道题)分数为3.69、教学效果(1道题)分数为3.58、教学设计(1道题)分数为3.45、时间分配(1道题)分数为3.44。

六个维度的满意度分数均处于比较满意水平。

结果表明:学生对PBL结合CBL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是比较满意的。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某大学一年级的同一专业的两个平行班为研究对象,两班均学习4课时心理课中的人际交往专题,随机定为实验班和控制班。

实验班132人,其中男59人,女73人,年龄为18~21岁(M=18.66,SD=1.05);控制班135人,其中男65人,女67人,年龄为18~21岁(M=18.95,SD=0.85)。

两班学生都经历了1周4课时的人际交往专题教学,并且使用相同的校本教材《心理健康教育》[9],享有相似的教室授课环境、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

(二)研究工具与材料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人际交往专题随堂练习和教学效果评价问卷为研究工具。

人际交往专题随堂练习由20道题目构成,包括9道单选题、6道多选题和5道判断题。

其中15道题为知识
类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该专题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5道题为技能类题目,主要考察学生应用人际交往技巧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情況。

前测和后测都采用自编的人际交往专题随堂练习,题目完全相同,每题5分,答对1题得5分,答错得0分,满分为100分;教学效果评价问卷由10道题目构成,包括9道单选题和1道简答题。

单选题主要考查生生互动(1道题)、师生互动(2道题)、时间分配(1道题)、教学设计(1道题)、能力提升(3道题)、教学效果(1道题)六个维度。

单选题采用Likert自评5点量表法,从“不满意”到“很满意”分别记为1~5分,其中不满意记为1分,一般满意记为2分,比较满意记为3分,满意记为4分,很满意记为5分。

简答题主要考查学生在该专题学习中的收获情况。

(三)实验程序
1 PBL结合CBL教学模式实施过程
1)第一阶段:课前准备阶段。

在此阶段,教师的角色为组织者。

教师的任务是提前找到合适的案例、设计好小组讨论的问题以及编制人际交往专题随堂练习和教学效果评价问卷。

2)第二阶段:课中实施阶段。

在此阶段,教师的角色为组织者和指导者。

教师的任务是组织学生进行前测、分组、自主探索和小组讨论、小组评价、小组知识分享、后测与教学效果评价,教师在小组知识分享后进行总结。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前测:在第一课时上课之初,教师依托学习通平台发布人际交往专题随堂练习对学生进行前测,作答时间为7分钟。

分组:在第一课时,教师通过学习通平台对实验班进行随机分组,每组5~6人,随后将随机分组后的小组成员进行固定,随后的三个课时均采用固定分组。

自主探索和小组讨论:教师发布提前准备好的案例及小组讨论的问题。

以中华经典历史故事“邹忌讽齐王纳谏”作为案例。

小组成员进行分工与协作,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自主探索和集体研讨等学习活动,并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学习通平台提交讨论结果。

在此过程中,教师进行监督与引导,对学生面临的难题和困惑提供必要支持与帮助。

小组评价:采用学生自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的多元评价方式。

组内互评和组间互评均为匿名评价,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小组知识分享:教师选择1~2个优秀小组展示他们对问题的探索过程和讨论结果,分享收获和感悟。

教师总结:教师对小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并总结讨论的主题。

后测:在第四课时下课之前,教师在学习通平台发布人际交往专题随堂练习对学生进行后测,作答时间为7分钟。

教学效果评价:在学生进行后测之后,教师在学习通平台发布教学效果评价问卷,学生作答时间为7分钟。

3)第三阶段:课后反思阶段。

在此阶段,教师的角色为反思者。

教师的任务是对教学全过程进行反思,并结合教学效果评价问卷中学生的评价,总结教学中的不足,并寻求解决对策。

2 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实施过程
实验班在实施PBL结合CBL教学模式的同时,控制班在与其课时相等的情况下按照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活动。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前测。

在第一课时上课之初,教师依托学习通平台发布人际交往专题随堂练习对学生进行前测,作答时间为7分钟。

2)教师讲授。

课堂主要以教师讲授专题为主,课堂互动较少。

3)后测。

在第四课时下课之前,教师在学习通平台发布人际交往专题随堂练习对学生进行后测,作答时间为7分钟。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和分析。

定量数据使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一)实验班与控制班前后测成绩对比
实验班和控制班前后测的成绩比较见表1。

表1的结果表明:与控制班相比,实验班后测与前测总分差值更大,t=2.462,p<0.05。

说明相比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在PBL结合CBL教学模式下学习效果更好;与控制班相比,实验班知识类后测分数与前测分数差值更大,t=2.297,p<0.05。

说明相比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在PBL结合CBL教学模式下对知识类的学习效果更好;实验班与控制班在技能类后测分数与前测分数差值没有显著差异,t=-0.095,p>0.05。

表明学生在PBL结合CBL教学模式和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对技能类的学习效果相似。

(二)实验班教学效果评价
实验班的教学效果评价分数见表2。

对教学效果评卷问卷的总分和前9道单选题的满意度分数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总体满意度分数为3.64,处于比较满意的水平。

六个维度的满意度分数由高到低依次为:能力提升(3道题)分数为3.72、师生互动(2道题)分数为3.71、生生互动(1道题)分数为3.69、教学效果(1道题)分数为3.58、教学设计(1道题)分数为3.45、时间分配(1道题)分数为3.44。

六个维度的满意度分数均处于比较满意水平。

结果表明:学生对PBL结合CBL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是比较满意的。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某大学一年级的同一专业的两个平行班为研究对象,两班均学习4课时心理课中的人际交往专题,随机定为实验班和控制班。

实验班132人,其中男59人,女73人,年龄为18~21岁(M=18.66,SD=1.05);控制班135人,其中男65人,女67人,年龄为18~21岁(M=18.95,SD=0.85)。

两班学生都经历了1周4课时的人际交往专题教学,并且使用相同的校本教材《心理健康教育》[9],享有相似的教室授课环境、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

(二)研究工具与材料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人际交往专题随堂练习和教学效果评价问卷为研究工具。

人际交往专题随堂练习由20道题目构成,包括9道单选题、6道多选题和5道判断题。

其中15道题为知识类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该专题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5道题为技能类题目,主要考察学生应用人际交往技巧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情况。

前测和后测都采用自编的人际交往专题随堂练习,题目完全相同,每题5分,答对1题得5分,答错得0分,满分为100分;教学效果评价问卷由10道题目构成,包括9道单选题和1道简答题。

单选题主要考查生生互动(1道题)、师生互动(2道题)、时间分配(1道题)、教学设计(1道题)、能力提升(3道题)、教学效果(1道题)六个维度。

单选题采用Likert自评5点量表法,从“不满意”到“很满意”分别记为1~5分,其中不满意记为1分,一般满意记为2分,比较满意记为3分,满意记为4分,很满意记为5分。

简答题主要考查学生在该专题学习中的收获情况。

(三)实验程序
1 PBL结合CBL教学模式实施过程
1)第一阶段:课前准备阶段。

在此阶段,教师的角色为组织者。

教师的任务是提前找到合适的案例、设计好小组讨论的问题以及编制人际交往专题随堂练习和教学效果评价问卷。

2)第二阶段:课中实施阶段。

在此阶段,教师的角色为组织者和指导者。

教师的任务是组织学生进行前测、分组、自主探索和小组讨论、小组评价、小组知识分享、后测与教学效果评价,教师在小组知识分享后进行总结。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前测:在第一课时上课之初,教师依托学习通平台发布人际交往专题随堂练习对学生进行前测,作答时间为7分钟。

分组:在第一课时,教师通过学习通平台对实验班进行随机分组,每组5~6人,随后将随机分组后的小组成员进行固定,随后的三个课时均采用固定分组。

自主探索和小组讨论:教师发布提前准备好的案例及小组讨论的问题。

以中华经典历史故事“邹忌讽齐王纳谏”作为案例。

小组成员进行分工与协作,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自主探索和集体研讨等学习活动,并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学习通平台提交讨论结果。

在此过程中,教师进行监督与引导,对学生面临的难题和困惑提供必要支持与帮助。

小组评价:采用学生自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的多元评价方式。

组内互评和组间互评均为匿名评价,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小组知识分享:教师选择1~2个优秀小组展示他们对问题的探索过程和
讨论结果,分享收获和感悟。

教师总结:教师对小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并总结讨论的主题。

后测:在第四课时下课之前,教师在学习通平台发布人际交往专题随堂练习对学生进行后测,作答时间为7分钟。

教学效果评价:在学生进行后测之后,教师在学习通平台发布教学效果评价问卷,学生作答时间为7分钟。

3)第三阶段:课后反思阶段。

在此阶段,教师的角色为反思者。

教师的任务是对教学全过程进行反思,并结合教学效果评价问卷中学生的评价,总结教学中的不足,并寻求解决对策。

2 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实施过程
实验班在实施PBL结合CBL教学模式的同时,控制班在与其课时相等的情况下按照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活动。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前测。

在第一课时上课之初,教师依托学习通平台发布人际交往专题随堂练习对学生进行前测,作答时间为7分钟。

2)教师讲授。

课堂主要以教师讲授专题为主,课堂互动较少。

3)后测。

在第四课时下课之前,教师在学习通平台发布人际交往专题随堂练习对学生进行后测,作答时间为7分钟。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和分析。

定量数据使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一)实验班与控制班前后测成绩对比
实验班和控制班前后测的成绩比较见表1。

表1的结果表明:与控制班相比,实验班后测与前测总分差值更大,t=2.462,p<0.05。

说明相比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在PBL结合CBL教学模式下学习效果更好;与控制班相比,实验班知识类后测分数与前测分数差值更大,t=2.297,p<0.05。

说明相比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在PBL结合CBL教学模式下对知识类的学习效果更好;实验班与控制班在技能类后测分数与前测分数差值没有显著差异,t=-0.095,p>0.05。

表明学生在PBL结合CBL教学模式和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对技能类的学习效果相似。

(二)实验班教学效果评价
实验班的教学效果评价分数见表2。

对教学效果评卷问卷的总分和前9道单选题的滿意度分数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总体满意度分数为3.64,处于比较满意的水平。

六个维度的满意度分数由高到低依次为:能力提升(3道题)分数为3.72、师生互动(2道题)分数为3.71、生生互动(1道题)分数为3.69、教学效果(1道题)分数为3.58、教学设计(1道题)分数为3.45、时间分配(1道题)分数为3.44。

六个维度的满意度分数均处于比较满意水平。

结果表明:学生对PBL结合CBL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是比较满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