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第一次平时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文学第一次平时作业
儿童文学第一次平时作业
绪论第一编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1.儿童文学 : 指为少年儿童所理解、所喜爱,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文学作品。
2.儿童文学题材 : 指儿童文字作品中具体描绘的社会生活事件或现象,是作品内容的最主要因素。
3.儿童文学母题: 母题是指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因素,或事件,或场面,或手法,或意象,也可以指反复出现的主题或题材。
儿童文学有三大基本母题:爱的母题、顽童的母题、自然的母题。
4.幽默手法: 一种使人发笑并在笑中引起联想和推断、领悟其中含义的艺术手段。
5.写实手法: 真实地去描写作品所反映的对象。
二、填空题
1.儿童文学的最大特征在于富有儿童情趣;它有别于成人文学的其他四个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韵文性、直观性、幻想性、叙事性)
2.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爱的母题、顽童的母题、自然的母题)
3.儿童的年龄特点是指儿童在成长发育过程中与一定年岁相对应的相对稳定的________特征、________特征和的综合表现。
(生理、心理)
4.文学接受是指读者_________文学作品,初步___________或________ ____作品,以至产生________的过程。
为了分析的方便,一般把儿童对文学作品的接受描述为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几个阶段。
(注意、阅读、听讲、兴趣。
注意、阅读、兴趣)
5.婴幼儿是靠__________感受儿童文学的。
婴幼儿文学的基本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听觉、游戏性、
趣味性、直感性、幻想性)
6.婴幼儿文学的功能主要有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愉悦、认识、教育、审美)
7.童年期是儿童__________、__________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是由_ _________向__________过渡的最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发展__________对人一生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心理、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认知)
8.童年期儿童与婴幼儿期相比,其接受作品的方式,从以__________为主转向以__________为主,因而童年期文学被理解为供儿童__________的文学。
(听、读、阅读)
三、选择题
1.以下各项中属于内容因素的有。
______________;属于形式因素的有___________。
(ACEGHLJ、BDFIK)
A.题材
B.体裁
C.母题
D.意识流
E.主题
F.语言
G.人物
H.心理描写
I.顺叙
J.环境
K.结构
L.情节
2.儿童文学在艺术手法上的“四多四少”是指___________。
(BCE G)
A.多用韵文体,少用散文体;
B.多用顺叙,少用倒叙、插叙;
C.多用描写、对话,少用议论、叙述;
D.多取材于儿童生活,少取材于成人生活;
E.多用生活流手法,少用意识流手法;
F.多叙事,少抒情;
G.多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少用心理描写、环境描写;
H.多用规范性活言,少用随意性语言。
3.决定儿童年龄特点的三个基本因素是_________。
(ADI)
A.生理因素
B.年龄因素
C.遗传因素
D.心理因素
E.认知因素
F.意志因素
G.教育因素H.情感因素I.社会化程度
4.儿童文学的三大层次是指__________。
(DEF)
A.婴儿文学
B.幼儿文学
C.儿童文学
D.少年期文学
E.童年期文学
F.婴幼儿文学
G.少年前期文学 H.少年后期文学 I.学龄期文学
5.在儿童文学中, _________是儿童文学特色最鲜明的文学。
(A)
A.婴幼儿文学
B.童年文学
C.少年文学
6.就语体来说,婴幼儿文学应________。
(C)
A.诉诸于听觉的文学
B.以婴幼儿为对象的文学
C.口头文学
7.童年期文学特别强调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BDFH)
A.游戏性
B.浅显性
C.直感性
D.真实性
E.幻想性
F.趣味性
G.娱乐性
H.讲究艺术手法的运用
8.童年期文学常用手法有(ABE)
A.夸张手法
B.写实手法
C.拟人手法
D.象征手法
E.幽默手法
F.反复手法
9.童年期文学常见的样式有(BCDEFGH)
A.儿歌
B.儿童诗
C.童话
D.寓言
E.英雄故事
F.小说
G.科幻作品
H.散文
四、问答题
1.从柯岩的儿童诗《坐火车》,看儿童文学的最大特征是富有儿童情趣。
我们先来看作品《坐火车》:
小板凳,摆一排,/小朋友们坐上来,/我们的火车跑得快,
/我当司机把车开。
/(轰隆隆隆,轰隆隆隆,呜!呜!)抱娃娃的
靠窗坐,/牵小熊的往后挪,/皮球积木都摆好,/大家坐稳
就开车。
/(轰隆隆隆,轰隆隆隆,呜!呜!)
(以上引用的是《坐火车》的前两节,全诗共四节,采用同样
的表现形式。
)
答:仅此两节,即使没有一点儿童文学理论知识的人,也会凭感觉认为这是一首儿童诗,原因就在于诗中富有浓厚的儿童情趣,表现出一种与成人文学所完全不同的文学特征。
所谓儿童情趣,就是作品中所反映出的儿童特有的情调与趣味。
如诗中摆起小板凳做火车、“我当司机”以及模仿车轮的轰隆声和汽笛的呜叫,都是与儿童心理相适应的儿童特有的(不属于成人的)行为与语言。
第二节更富童趣。
“抱娃娃的靠窗坐”,仿佛真在车上;“牵小熊的往后挪”,看,车上秩序井然;“皮球积木都摆好”,对孩子来说,玩具总是少不了的,走到哪儿带到哪儿;“大家坐稳就开车”,俨然一副火车司机的口气,又自然地引向下一节。
而这一切情景都是孩子式幻想的产物。
游戏、幻想、纯情、欢快,这些由儿童特有的行为与语言造成的童趣美与稚拙美,就是典型的儿童情趣。
正因为作品所富有的浓厚的儿童情趣,读者才将它与成人文学区分开来。
2.儿童文学可以描写爱情题材吗?举例说明。
答:儿童文学可以描写爱情题材,因为儿童文学的题材是极其广泛的,一般成人文学所表现的题材,儿童文学都可以表现。
所以,在儿童文学题材上,不应人为地限制题材。
写什么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如何写。
同样是爱情题材,儿童文学作家就必须采取适合儿童接受并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反映角度与艺术方法来表现。
中外儿童文学史上,就有不少描写爱情题材的名篇佳作。
以王子与公主的爱情为题材的古典童话比比皆是,最典型的如格林童话《灰姑娘》。
3.怎样理解儿童文学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意义?
答:儿童文学是以儿童的年龄特点为依据,为他们的成长需要而贡献的精神食粮。
一个孩子的成长不仅需要大量的物资营养作为身体成长发育的动力,而且需要吸收大量的知识丰富自己头脑,还需要用美来陶治性情,调节人格的全面发展,以这些作为心理发展、社会化发展的实践的和精神的动力。
因而,儿童文学具有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功能。
首先是教育作用。
因为整个儿童年期都是孩子们受教育的时期,儿童文学的主要作用便是与学校教育一起,运用自己的方式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传达给儿童,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因而儿童文学往往被认为是教育儿童健全成长的有力一翼。
其次是愉悦情性。
因为儿童期是孩子们身心发展迅速的时期,儿
童的身心要得到健康的发展,就必须有适宜的物质营养和精神营养。
儿童文学尊重儿童的举、爱好、思想和情感,顺应儿童纯真、好奇的心理和活泼好动的天性,为儿童的心灵营造了一个逍遥的乐园。
因而儿童文学又被认为是快乐的文学。
第三是开启智力。
因为儿童期是人一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错过这个时期,将无法弥补。
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为己任的儿童文学,便自觉担负起发展儿童思维和开启儿童智力的任务。
儿童文学中有不少体裁便是以开启智力为特征的,如绕口令、谜语诗、寓言、科普作品等。
第四是健全儿童人格。
儿童期是人格初步形成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构成人格要素的各方面必须协调发展,才有健全的人格,尤其是智与情的发展不可偏废。
儿童文学的最大特点之一是指向儿童的情感,能让儿童在美的情感愉悦中,明辨是非,学会做人。
审美价值取向的潜移默化,对促进儿童人格的协调发展和趋于完善有积极的意义。
4.阅读《我吃水果身体壮》(作品见教材),从中领会婴幼儿文学创作对于语言、韵律的要求和直感性特点。
答:首先,在语言上,要求浅显明白,口语化。
全诗不用难懂的词语,像平时说话那样浅显明白,用不着解释,幼儿就能听得懂。
在选词上,多用叠音词,如“圆圆”、“汪汪”、“金灿灿”等;在句式上,又多用短句,因而琅琅上口,明白如话。
其次,讲究韵律与节奏。
如全诗采用句末押韵,一韵到底,读起来有着音乐的流动性。
而每节的句式又基本对齐,前两节多用短句,后三节用长句,造成先紧凑后舒缓的阅读节奏。
韵律与节奏,使这首诗不仅读起来有着音乐的美感,还便于幼儿朗诵记忆。
再次,鲜明的直感性。
全诗以“我”入诗,仿佛所写的就是“我”的切身感受,不论是水果的形态,还是“我”的心态,都给人鲜明的直感。
比如写水果,有形状(“圆圆”)、有色彩(“白”“黄”“金灿灿”)、有味觉(“甜又香”),共同诉诸于婴幼儿的感官。
儿童文学第二次平时作业
第一编第四章、第五章第二编第一章、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
2儿歌:种专为较小年龄的儿童创作的符合这一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欣赏趣味的、易读易记易唱的诗歌样式。
3摇篮曲:又叫摇篮歌、催眠曲或催眠歌,是儿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的是那种哄孩子睡觉时所吟唱的诗或歌。
4游戏歌:儿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一种伴随游戏动作而诵唱的歌谣。
5谜语歌:儿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以歌谣形式表现的谜语。
6儿童诗:为少年儿童创作,切合他们的心理特点,适合他们阅读欣赏的一种诗歌形式。
二、填空题
1.少年前期年龄的界定大致在__________岁到__________岁,相当于我国的__________教育阶段。
(12、15,初中)
2.少年前期的生理发展以__________为主要特征,并使少年产生了“成人感”。
(性成熟)
3.少年社会化程度的最显著标志是__________。
(自我意识)
4.对少年前期文学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艺术性四个方面。
(真实性、深刻性、新奇性)5少年后期又叫__________,它是整个__________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__________的开始阶段。
(青年初期、儿童时期、青年时期)6儿童泛指__________岁的未成年人;狭义的儿童指__________岁的孩子。
(6-12、6)
7少年后期的年龄特点是个体在__________、__________上基本成熟,并已接近成人;在社会化程度上,初步形成了作为社会成员所应具备的。
(生理、心理)
8儿歌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结构简单、主题单一、语言通俗、音乐性强)9儿歌创作除遵循儿童文学的一般创作规律之外,还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体现口头文学特征、
体现婴幼儿时期儿童的年龄特征、体现诗体文学的特征)
10.儿童诗最重要的艺术特征是:题材选择是________,主题确立是__ _____,感情抒发是______,总的基调是_________。
(严格的、严肃的、健康的、明朗的)
三、选择题
1._________是人格初步形成的时期。
(C)
A.少年期
B.少年前期
C.少年后期
D.青年期
2.少年后期的文学应当自觉地把__________放在更重要的地位上,因为这一时期的儿童更加注意文学作品的艺术性本身。
(D)
A.真实性
B.深刻性
C.抒情性
D.艺术性
3.少年前期儿童最为喜欢的体裁是__________。
(B)
A.诗歌
B.小说
C.童话
D.散文
4.少年前期文学的表现手法,除写实、夸张、象征、幽默手法之外,还应加上__________手法。
(A)
A.拟人
B.抒情
C.反复
D.意识流
5. __________是儿童文学中最具儿童文学特点的样式之一。
(A)
A.儿歌
B.儿童诗
C.儿童小说
D.儿童散文
6.“一二三,爬上山,四五六,翻筋斗,七八九,拍皮球,伸出两只手,十个手指头。
”这首儿歌是__________。
(C)
A.摇篮曲
B.连锁调
C.数数歌
D.游戏歌
7.儿童诗是儿童文学中_________最强的种类之一。
(B)
A.思想性
B.文学性
C.抒情性
D.叙事性
8.儿童诗有别于成人诗的最显著的艺术特征是_________。
(B)
A.健康积极的主题
B.浓郁的儿童情趣
C.鲜明的形象性
D.优美的语言和流畅的音韵
四、问答题
1、怎样理解少年期文学的意义?
答:少年期文学的意义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少年期是童年的“合法延缓期”,也是儿童期的最后阶段,迈过这个阶段,儿童就是成人了。
因而这一时期的发展有双重任务,一是要
解决童年期未完成的发展任务,二是要为即将到来的成人期作必要的发展准备。
这就决定了这一时期的文学,既有与童年期文学相似相通之处,不同于成人文学;但又具有较多的成人文学因素。
尤其是少年的“成人感”,使他们既不满足于童年期文学,觉得过于浅显;又不能完主体验成人作品中所反映的情感,觉得过于深刻。
正是在这样一个文学需求的中间地带,少年期文学担负起了为少年期儿童贡献精神食粮的重任。
其次,少年期文学对少年期儿童的健康成长有哪些积极的促进与引导作用呢?简言之,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少年期文学有助于少年较全面深刻地认识社会、人生和自然,认识艺术本身;第二,少年期文学有助于少年建立起适应社会的道德感、正义感、责任感;第三,少年期文学有助于少年养成健康、高尚的情操和美感;第四,少年期文学有助于少年宣泄不良情绪,排遣情感负荷。
2、为什么儿歌必须琅琅上口?试举例说明。
答: [分析] 所谓“琅琅上口”,就是指口语化,可读性强,而且读起来顺口,富有音乐感,这正是口头文学的特征。
儿歌之所以必须琅琅上口,其根本原因是由读者的年龄特征所要求的,因为婴幼儿是靠听唱来接受儿歌,如果不琅琅上口,他们就难以接受。
[解答] 儿歌主要是供幼童吟唱的,或者是大人吟唱给孩子们听的,表现出很强的口头文学特征,即对语言的要求必须琅琅上口。
所谓琅琅上口,有两层意思。
一是口语化,适合婴幼儿的语言习惯。
如传统儿歌《摇摇船》:“摇摇摇,/一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
/糖一包,果一包,/还有饼儿还有糕,/吃了糕饼上学校。
”整首儿歌,就像儿童在自言自语。
像“好宝宝”“糖一包”“果一包”,就是十分典型的幼童口头语言,说起来十分顺口。
另一层意思是儿歌的语言与结构富有音乐感。
仍以《摇摇船》为例,不仅“摇”“桥”“宝”“包”“糕”“校”这些句末的字都押韵,而且长短句交替,读起来很有节奏感。
正因为《摇摇船》在语言上具备了口头文学特征:口语化、押韵和阅读的节奏感,使得这首儿歌琅琅上口,流传很广。
由此可见,琅琅上口是一首优秀儿童必须具备的条件。
3、从儿歌《听我话》,看儿歌的基本艺术特征。
《听我话》(作者:郑春华):“小兔,小兔,/轻轻跳。
/小狗,小狗/慢慢跑。
/要是踩疼小青草,/我就不跟你们好!”
答:[分析] 从某——具体作品来看儿歌的基本艺术特征,其实是要求通过作品分析,将其中所体现的基本艺术特征归纳出来。
做这类题目有一个“捷径”,即是从已经知道的这类体裁的基本艺术特征出发,在作品中去找到证据。
至于儿歌的基本艺术特征,教材已归纳出四点,即:主题单一;内容浅显;结构简单;语言通俗;音乐性强。
但在分析作品时,可以打乱先后的顺序。
[解答] 首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篇幅短小,结构简单。
《听我话》一共只有三句28字,十分简洁。
叙述的线索、层次也—十分简明。
这也是儿歌区别于儿童诗的显著特点之一。
其次,语言通俗,音乐性强。
儿歌采用幼童口语,句式短,明白如话。
而且以词为句,通过押韵、反复、长短句等手段,使整首儿歌一气呵成,节奏感强,有着音乐美。
第三,内容浅显。
所说的小兔、小狗、小草,都是孩子们十分熟悉的身边事物,所要表达的也是一种孩子式的情感,不听话“就不跟你们好”。
第四,主题单一。
这是与结构简单和内容浅显相一致的。
《听我话》表达的就是爱护花草的主题。
让小兔轻轻跳与小狗慢慢跑的目的,就是不要“踩疼小青草”,否则,“我就不跟你们好”。
以孩子们表示感情的特有方式,鲜明地
表达了保护环境的主题。
4、举例说明儿歌与儿童诗的异同。
[分析] 关于儿歌与儿童诗的异同,在上一章已经阐述过,在学习了本章关于儿童诗的知识后,对这个问题应该有更明白的认识。
关键是举例说明。
举例一定要便于说明问题,最好是同题而且特征差异又比较明显的作品。
在儿歌中有—·类儿歌是很典型的,如摇篮曲;而《儿童文学作品选读》的第二编“儿童诗”里,也选有一篇黄庆云
的《摇篮》。
我们不妨就以这首儿童诗与儿歌中的摇篮曲相比较,来说明儿歌与儿童诗的异同。
[解答] 先看一首儿歌《摇篮曲》:
小宝宝快快睡觉,/乌鸦喜鹊树上睡了,/小猫小狗窝里睡了,/月亮星星云里睡了,/小宝宝快快睡觉,/快快睡觉。
再看黄庆云创作的《摇篮》:
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
大海是摇篮,/摇着鱼宝宝,/浪花轻轻翻,/鱼宝宝睡着了。
花园是摇篮,/摇着花宝宝,/风儿轻轻吹,/花宝宝睡着了。
妈妈的手是摇篮,/摇着小宝宝,/歌儿轻轻唱,/宝宝睡着了。
比较这两首同题作品,内容非常接近,但在艺术特征上,却有比较明显的区别。
前者是一首典型的儿歌,后者则被看作儿童诗。
具体来说:
首先,前者篇幅短小,结构简单,语言口语化;后者篇幅较长,结构有变化,语言也比较诗意化。
其次,前者是母亲哄孩子睡时所吟唱的,表达的是母亲催孩子快快入睡时的感情,接受者主要是婴幼儿,是靠听觉来感知作品的;后者更适合给孩子自己来朗诵,抒发的是孩子对于母亲的爱,因而在读者的年龄层次上,后者更适于儿童期的孩子。
第三,从内容上看,前者十分简单,只有6句;主题单一,即哄孩子快快睡觉。
后者虽然也是哄孩子入睡的主题,但内容丰富得多。
全诗共四节,前三节对第四节构成了连贯比:宝宝睡在妈妈手里,就像星星睡在蓝天、鱼儿睡在大海、花儿睡在花园。
诗人以浅显、平实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为孩子们编织了一个个精美的摇篮。
相比较之下,前者就简单得多。
虽然从表现形式、读者层次与内容三方面比较,两篇作品有比较明显的差异,但同属于诗歌这一文学类型;又有许多相同之处,如都讲究押韵,注重语言上的音乐感和情绪上的节奏感等。
5、以《蝉》为例,说明诗歌欣赏过程中想象与联想的重要作用。
《蝉》(作者:林焕彰)
蝉的歌儿很好听,/可是要到夏天才唱;/它们喜欢赞美/金色的阳
光。
蝉的歌儿很好听,/可是它们只爱在树上唱;/所以,一到了夏天,/树都变成了/会歌唱的伞。
这首小诗给人想象的空间很大。
句首就让人从记忆中回想起蝉的叫声,接着感到有一颗热切的心,在期待着夏天的快些到来。
那时,在“金色的阳光”下,“树都变成了会歌唱的伞”。
一个“伞”字,匠心独运,写活了一种心态,一种情景。
树上有蝉,召来孩子们的翘望,人越聚越多,树便像是给人遮阳避雨的“伞”了。
诗这妙处,还在于它不着一“童”字,一身影,写的是蝉,却仿佛让读者见到一张张翘望的屏住呼吸的小脸,一双双搜寻的睁得溜溜圆的大眼。
没有童心,没有技巧,是写不出这种境界的。
如读者不运用联想与想象去衔接或填充诗的语言所留下的一些“断裂”或“空白”,也无法再现这美妙的意境。
由此可见,联想与想象在儿童诗欣赏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读者再造儿童诗的意境,并由此去感知诗人所传达的情感和品味诗人所寄寓的情思。
儿童文学第三次平时作业
第二编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
一、名词解释
1.儿童故事:为儿童创作的、适合于儿童阅读的故事。
2.童话:一种带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
如《渔童》、《卖火柴的小女孩》。
3.超人体童话:以神仙妖怪、魔法宝物为主人公,幻想神秘、奇特,表现出超乎人类力量的童话。
如《渔童》、《白雪公主》。
4.寓言:一种隐含着明显讽喻意义的简短故事。
如《伊索寓言》。
5.寓示:指寓言故事与寓意之间的一种必然联系。
二、填空题
1.从文体上说,故事是一种__________文体。
儿童故事是指那些____
________________故事。
(叙事。
以儿童为主要形象,反映儿童生活的)
2.儿童故事分类的方法很多。
以作者分,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以表现形式分,有_________和_______故事。
(儿童、成人、图画、文字)
3.儿童故事与儿童小说虽然形式相近,但又有区别,表现在儿童小说着重于___________,儿童故事着重于____________。
(典型人物塑造)
4.童话是一种带有色彩的虚构故事,其最基本的特征是____________ _。
(幻想)
5.童话通过幻想__________地反映现实,其具体情形有二;一是幻想与现实_________地统一起来;二是童话和现实的____________的结合。
(虚构、夸张、奇妙)
6.从人物形象看,童话可以分成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超人体童话、拟人体童话、常人体童话)
7.童话的常用表现手法主要有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 _____。
(夸张、拟人、假定)
8.寓言是一种_______________的简短故事。
作者把所要说明的道理利用____________形式巧妙地表达出来。
(隐含着明显讽喻意义、虚构)
9.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
所述的________ ___好比身体,所给予人的___________好比是灵魂。
(故事、教训)
10.寓言的表现手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比喻、拟人、夸张)
三、选择题
1.将图画故事作为儿童故事的一个门类,其划分的依据是__________。
(B)
A.以作者分
B.以表现形式分
C.以内容划分
D.由于图画故事有比较显著的个性,将它单独列为一类。
2.儿童故事的最大特征在其________。
(B)
A.主题集中而明朗
B.情节曲折而单纯
C.叙述明快而有童趣
D.语言质朴而活泼
3.从体裁划分,童话可以分成_________。
(C)
A.民间童话和创作童话两大类
B.文学童话和知识童话两大类
C.童话故事、童话诗和童话剧三大类
D.常人体童话、拟人体童话和超人体童话三大类
4.哪一组作品是拟人体童话___________。
(D)
A.《皇帝的新装》《王牌肥皂》《神笔马良》
B.《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尾巴》《稻草人》
c.《小蝌蚪找妈妈》《古代英雄的石像》《七色花》
D.《小溪流的歌》《洋葱头历险记》《丑小鸭》
5.《金色的海螺》《神笔马良》《寒号鸟》分别为___________。
(B)
A.民间童话创作童话文学童话
B.童话诗童话故事童话剧
C拟人体童话常人体童话超人体童话
D.传统童话民间童话知识童话
6.寓言的特征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
(A)
A具有鲜明的教谕性和强烈的讽刺性;
B.具有故事情节的虚构性;
C.篇幅短小,结构紧凑,语言精练;
D.通过幻想折射式地反映现实。
7.寓言与童话的区别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
(C)
A.童话一般都有人物形象、情节变化、场景转换的描述;而寓言在这方面则没有太多的要求。
B.在拟人与夸张手法,的运用上,童话讲究"人性"与"物性"的统一;而寓言则要求有利于寓意表达,有只顾一点不及其余的特点。
C.在结构方式上,寓言一般由"身体"(故事)和"灵魂"(教训|)两部分组成;童话则不然,它基本上是通过形象、通过情节来表情达意。
D.在读者对象上,童话是专为儿童创作的,而寓言则不全是。
四、问答题
1.试析儿童故事在儿童文学中的地位。
答:儿童故事之所以博得儿童的青睐,是因为它以情节见长,讲求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