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几点看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几点看法
一、构建德育管理体系,建立长效体制轴心
在当前的大教育格局下,进行学校德育管理,必须构建德育管理体系。

首先需要健全的组织机构。

建立校、处、班三级管理网络,明确德育管理的职责。

上下联动,信息畅通,充分发挥德育管理的效能,从组织上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

其次是建立一个长效的体制轴心。

以校长作为德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实施国家规定的德育目标。

在校长的带领下,在学校,确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彻底克服德育的任务由班主任、辅导员完成的偏见,强化每一位教师的育人意识,充分发挥全体教师在德育中的作用,从细节入手,从行动开始,形成德育工作时时抓、处处抓的良好局面。

二、责任到人,调动育人积极性
发挥德育组织作用必须明确学校各类人员德育工作职责,调动广大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调动育人积极性要从要从几方面入手,一是应调动管理者育人的积极性。

学好《小学德育纲要》、《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以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等,统一认识,一致行动,建立和落实德育工作目标及工作步骤,使他们既明确自己的责任,又有一定的职权范围和利益。

二应调动教书育人者的积极性。

调动班主任教师加强班级管理的积极性。

因为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调动各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学科教师是不容忽视的德育工作者,学校提出要在学科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渗透德育,实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效果。

三是调动服务者育人的积极性。

学校的后勤人员营造着良好校园育人环境,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有其重要的作用。

在德育管理要重视全校教职员工的管理,运用激励性原则,调动了各自的积极性,达成了育人共识,形成了合力,为学校德育工作取得显着成效打下扎实基础。

三、创新观念,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质
面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需要不断创新教育观念,学校要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即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抓好德育。

德育工作者的着眼点,应放在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身上,致力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健全,实现人格个性的社会化。

为此,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着眼点的现代德育观。

要做好小学德育工作,必须提高学校干部和教师的素质,德育工作者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传播者和建设者,要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教师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好坏是学校精神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学校必须重视对教师的培训,通过教育理论学习,举办专题讲座,加强德育科研等形式,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树立
德育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德育科研也是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

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进一步加强国主义教育、良好行为习惯教育、艰苦奋斗教育、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国防教育等方面的教育和研究,通过科研实验培养,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四、环境育人,建立健全教育主阵地
校园环境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

学校应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用优美的环境感染人,用高雅的校园文化熏陶人。

建设制度文化,使校园秩序井然。

建立一整套规章制度,以期产生良好的学风、教风、班风、校风。

全校教职工要认真执行《教师法》、《义务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认真执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完成本职工作,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学生要认真做到执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礼仪规范》等各项规章制度。

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杜绝不文明行为,做文明中小学生。

建设物态文化,使校园生机盎然。

学校利用校园一切可利用的空间,种花、植树、设立黑板报群和专栏大型橱窗,教学区悬挂巨幅教育名言和科学家画像,人生格言,座右铭,对联,谚语等,丰富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陶冶情操,启迪心智。

使得德育教育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侵润学生的心田,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让学生从小埋下理想的种子,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总之,要用大教育观思想来指导小学德育研究,结合小学德育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