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课本素材,作文别有洞天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用课本素材,作文别有洞天》教学设计
董雪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训练学生分析运用课本素材的能力,并感受、把握课本素材的
中心,使之应用恰当。
2、过程与方法:教师点拨、启发,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训练,以达到分析表述课
本素材的方法,初步学会运用。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养成活学活用课本素材及思考、分析问题的习惯。
4、教学重点、难点:如何让课本素材在学生的作文中发挥它的优势,从而使作
文的语言更生动更形象。
【设计理念】
用新课程理念来衡量作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生活、师生与课本之间进行多维立体性交流与对话、听说读写思的一段生命历程。
作文教学目标应定位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汇点上。
这就是我设计本课题教学的基本理念
一提起写作文,大多数学生总会感叹:“写作文难,写作文难,提起写作文心里就烦。
”其实这是一种畏难情绪在作怪。
写作文真的那么难吗?事实并非如此。
学习要靠积累,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
学习语文同样也重在积累,字要积累,词要积累,句要积累,写作文的素材更要积累。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写作文自然也是如此,有了充足的素材,再加上一些联缀成文的功夫,何愁写不出一篇优秀的文章?素材的积累是作文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学生们感叹作文难写,往往就是手头缺少素材,在写作中常常苦于有教材却不会运用,不擅对课本里的素材进行叙述、分析、说理,使其为所要表述的文章中心服务。
因此,应指导他们在作文训练中活学活用课文素材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现在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
然而高考作文60分半壁江山。
我们都知道“金素材,好作文”的道理。
没有鲜活的素材,即使你拥有深刻的立意、巧妙的构思、靓丽的语言,也写不出好的作文来。
但在考场为文时,相当一部分考生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第一,头脑中储备的精彩素材有限,可谓“书到用时方恨少”,不管怎样搜肠刮肚,就是想不出来;第二,考场时间紧迫,容不得你前思后想、仔细斟酌,一些平庸的或文不对题的素材就这样被匆忙写进了作文;第三,即使想出一些素材来,也是隔年皇历,陈旧老套。
缺乏鲜活素材支撑的作文,必定内容空洞、语言苍白、表达单一,自然也得不到高分。
而素材的积累,是一个缓慢、艰辛的渐进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课件展示:观书有感(其一)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学好高中语文,让它成为我们写作的源头活水,让天光云影在我们的笔下徘徊。
注释:这首诗富于启发而有历久常新。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多数阅卷老师喜欢学生灵活运用教材,把教材作为语文各项能力的基础,是为活学活用,举一反三,知识迁移。
教学过程中,包括高考复习中要教给学生把教材读薄,再把教材读厚,从每天所学的课本中深入挖掘,从更深的层次认识教材。
不必好高骛远,不必舍近求远,认真研讨教科书,也是作文材料“无尽藏也”,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高考优秀作文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多媒体展示高考优秀作文选段):
思考:本段文字是怎样将课本素材化入文章的?
小结:巧用课本素材的方法:1、巧引诗句2、巧借人物
二、资源共享:结合一些优秀的高考作文片段,分析如何巧用课本内容作作文素
材,让作文出彩呢?(师生共同学习,归纳要点如下:)
(一)巧引诗句
1.直引诗句:根据行文需要,直接引用课本中的诗词。
例1.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是曹孟德的诗文《短歌行》中的诗句。
我们何不以此自问,“何枝可依?”问自己什么是适合自己的,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归属。
——(河南考生《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例2.
翻开灿若银河的唐诗宋词,数不胜数的当算离别诗了,王勃壮怀高歌: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柳永则声情哀怨: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江淹却千帆过尽一言蔽之: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
例3.
如果没有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我会背上一个旅行包,与王维一起欣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人间佳境,与他一起“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我会与李清照登上那叶诗的扁舟,在黄昏后共饮一杯酒,分担她“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相思与忧愁;我会与苏东坡一起游赤壁,看“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激狂壮观景色;我会与李白“举杯邀明月”,在花园里痛饮。
——(河南考生《你想做什么》)2.化用诗词意境
例4.
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是那静谧的荷塘,是秦皇岛外滔天白浪里的打鱼船,是那青天里的一行白鹭,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是那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
经过了落满雪梨花的大自然,让我们乘着“刚朵拉”到生活中寻找它的答案。
——《冷香飞上语文》例5
立在萧萧的秋寒中,看那万山红遍,观那鹰击长空,心底激荡起毛主席当年那心怀天下的伟大情怀。
伟人,站在季节之上,立于时代之巅,豪壮着我们满腔热血!
(二)巧借人物
1、讨论:高中阶段你最喜欢,印象最深的一个人物(作者或者形象)?
结论:积累作文素材,首先可以从关注一个个名人开始。
欣赏近几年的高考满分作文,我们蓦然发现,一些中外名人如屈原、曹操、李白、杜甫、苏轼、鲁迅、霍金、贝多芬等人的诗词、典故一次次在高考作文中出现。
这些的名人出现,既厚实了作文的文化底蕴,也诗意、雅化了作文的语言,巧妙的提升了作文的档次。
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例6.
苏武忠贞爱国,拒绝折节叛国,甘愿与羊为伍。
地窖冰冷,他咽白雪啮毡毛;北海荒远,他“掘野鼠藏草实而食之”。
他用赤胆忠心奏响了千古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忘。
——(四川考生《永远的苏武》)例7.
史铁生拖着残废的双腿“漫步”林间,“漫步”于生命的征途。
他想象、思考、体会,然后用埋藏最深的情感叙写人生。
支持着的那源源不断的动力是母亲目送的眼神,和她在下石阶前欲言又止的样子——母亲想嘱咐却又怕儿子嫌他唠叨。
沿着已经很深的车辙——那是一个残疾人永不衰竭的生命记录。
——(《随铁生漫步》)2、巧借人物具体方法(运用教材素材的其它方法)
其一:概述评价,表明观点
其二:情景再现,身临其境
其三:主客对话,第二人称
其四:正反对照,加强力度
其五:列举排比,气势非凡
其六:联想想象,细节动人(具体内容见幻灯片)
3、课堂小结
三、小试牛刀:(课堂练习)
1、请化用课本一二单元的诗人诗词,续写下面文句:
我从遥远的《诗经》中走来,静女你依然保持着“爱而不见”俏皮和美丽;
我从激情的《楚辞》中走来,屈原你依然怀着一颗“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爱国爱民之心;
我从悲剧的乐府诗中走来,兰芝你依然保持着“妾当做蒲苇,蒲苇纫如丝”爱情坚贞…
你的精彩表现:
2、要求:运用必修教材里的人物事迹作为写作素材,用五步法写一段话,字数
200字左右。
例如:毛泽东、戴望舒、徐志摩、艾青、烛之武、
荆轲、司马迁、项羽、刘邦、项伯、张良、樊哙、鲁迅、巴金等。
附:议论五步法(分论点+例前阐释+叙例+例后分析+小结)
第一步,写观点句:段首设置本段分论点
开门见山,使阅卷老师明白你要论证什么问题。
第二步,写阐释句:理论上对分论点论证解说(理论论据)
可用与分论点有关的名人名言。
第三步,写材料句:列举典型事例,古今中外,正反事例均可。
所举事例要紧扣
论点。
(事实论据)
第四步,写分析句:扣题分析,夹叙夹议议论的部分
第五步,写结论句:本段小结,照应本段开头,对分论点的延伸升华。
可加上“因此”“所以我认为”等字样,这样,本段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说理版块。
示例:
(观点句)有底线的人生,才不会被污染。
(阐释句)纵使平庸,纵使没有衣冠华服,也不能让自己失去那一颗纯洁的心。
(材料句)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身在浊世而不染一丝污渍,便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生活。
在污言秽语扑面而来之际,在国君威
逼之下,李太白坚持本心而不动摇,写下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豪言。
(分析句)这都是名流千古的人,他们都有着内心的底线,都有一份坚持。
而没有底线的人,不是遗臭万年,就是化为历史的尘埃了
(结论句)所以说,拥有底线,才拥有屹立不倒的基础,才能建筑你的万丈人生,才会使你的人生出淤泥而不染。
你的精美段落:
四、课后作业:自主积累你所钟情的课本中的素材
附:课后操作和方法
1. 选择你喜欢的几个历史文化人物。
这些人物可以是重量级的,如孔子、
庄子、陶渊明、苏轼等;也可以是次重量级的,如苏武、柳永、谭嗣
同等。
2. 对这些人物的人生经历进行概括总结,掌握其重要经历,特别是著名事
迹和散落的轶事,并分析其生平行为中包含的人生意义。
这个环节你
最好要做笔记,对你的分析思考进行书面整理。
3. 熟记并理解他们每个人最著名的言论(名言、诗句等),以备作文时引用。
4.可以为他们写颁奖词。
5. 考场作文时,有意识地把话题同与之适应的名人材料结合起来。
历史文
化名人的人生通常是多向度的丰富人生,因此,他们具有作为经典材
料而被广泛运用的可能。
6. 任何历史文化名人、任何经典材料的使用,在考场作文中应该与现实人
生结合起来,至少要有现实因素的注入或暗示。
古人只是我们作文的
材料;我们的用意不是仅仅谈论古人的事情。
五、结束语
语文教材,取用不尽的素材宝库;精彩课文,作文的“源头活水”!
愿“吾与子之所共适”!写出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