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不良反应的定义

合集下载

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不良反应

白细胞相关的输血反应
发热反应 1、原因: ①热原反应:蛋白质、死细菌或细菌产物 ②WBC抗体 2、WBC数与发热反应的关系 WBC数: <106 <108 <109 <1010 不良反应: 不发生 几乎不 有时 容易 血制品: 去白RBC 洗涤RBC 浓缩RBC
白细胞相关的输血反应
3、处理 预防:WBC除滤 治疗:解热镇痛药
输血反应的分类 即发反应 类型 原因 非 发热反应 细菌污染 免 充血性心衰 血容量超负荷 疫 溶血反应 物理因素(高温、冷冻等) 反 枸椽酸钠中毒 输大量的ACD保存血 应 空气栓塞 加压输血、操作不规范
输血反应的分类
迟发反应 类型 溶血反应 免 GVHD 疫 反 同种异体免疫 应 输血后紫癜
概述
1.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和输 血结束后受血者出现某些新症状和体征, 并且用原有疾病不能解释者。 2.病人输注血液或血液制品导致的任何 输血前不能预期的意外反应,为输血不良 反应。
输血反应的分类 免疫反应 即发反应 非免疫反应 输血反应
免疫反应
迟发反应
非免疫反应
输血反应的分类
即发反应 类型 原因 溶血反应 RBC血型不合(ABO溶血) 免 荨麻疹 血浆蛋白 Ag-Ab反应 疫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WBC Ag-Ab反应 反 过敏反应 血浆蛋白(IgA)Ag-Ab反应 应 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 WBC或Plt Ag-Ab反应 血小板输注无效 Plt抗体或WBC抗体
溶血性输血反应(免疫性)
ABO血型不合 Rh血型不合 其他稀有血型不合:Lewis、MNs、 Kell、Kidd O型血作为“万能血”使用 A亚型 献血者之间血型不合
溶血性输血反应(非免疫性)
受血者或献血者红细胞本身有缺陷 红细胞的物理损伤 红细胞中加入了某些药物 贮存过期 细菌生长

输血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输血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输血不良反应及其处理输血不良反应就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疾病无法解释的、新的症状与体征。

输血不良反应广义上包括输血过程中与输血后因输血操作、血液成分本身、血液质量、外来物质与微生物传播引起的副作用与疾病;输血不良反应下以上不包括血源性传染疾病传播。

此外,输血不良反应的判定应通过实验室检查或其她方法证实不良反应与输血有关。

一般情况下,根据输血不良反应开始出现症状、体征与临床表现的时间,将输血不良反应分为即发型反应(acute transfusion reaction)与迟发型反应(delayed transfusion reaction)。

即发型反应指输血当时与输血后24小时内发生的反应;迟发型反应指输血后几天、十几天或几十天发生的反应。

按输血反应的机制分为免疫介导(immune mediated)与非免疫介导(nonimmune mediated)两大类。

这两者皆有急性与慢性的分类,且皆有非感染性的与感染性的并发症。

引起免疫性输血反应(immune transfusion reaction)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为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为免疫介导的非感染性输血反应,大部分与血型抗原相关。

人类血型众多复杂,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蛋白等血液成分都具有相应的血型相关抗原。

仅红细胞而言,2002年国际输血协会(ISBT)血型命名委员会已确认的红细胞血型有29个系统,200多个抗原。

世界上除同卵双生子外,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的个体;因此,不同个体输血时所导致的免疫输血反应就是困扰输血安全的一大难题。

非免疫介导的输血不良反应主要与血液质量反映安全、成分血液输注不当有关。

输血反应也可以按照临床表现及造成的并发症进行分类,如果过敏反应、输血后紫癜、肺水肿、枸橼酸盐中毒、空气栓塞与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败血症等。

其中红细胞输血导致的溶血性输血反应最严重,死亡率最高;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与过敏性反应最为多见。

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不良反应范文秀2017-10-20概念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之后,受血者发生了与输血有关的新的异常表现或疾病。

输血要求一、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

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二、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交叉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三、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不得自行贮血。

四、输用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

五、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六、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一、目的:积极处理输血反应,将输血反应造成的伤害控制在最小范围。

二、使用范围:过敏反应、发热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及大剂量输血后的并发症。

三、处置原则:立即停止输血,维护输液通道,积极救治,保留血袋。

四、处置程序:1、患者发生输血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换输生理盐水,并保留未输完的血袋,以备检查。

2、报告医师及护士长。

3、准备好抢救药品及物品,配合医生进行紧急救治,并给予氧气吸入。

4、若是一般过敏反应,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安慰患者,减少患者的焦虑。

5、医护人员对有输血反应的患者应立即通知输血科,并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反应回执单,并返还输血科(血库)保存。

6、怀疑溶血反应或细菌污染时,将保留血袋及抽取患者血标本一同送输血科。

7、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记录。

常见输血反应与护理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的不良反应。

在输血过程中和输血24小时内发生的为即发反应,在输血后几天甚至几个月发生者为迟发反应。

(一)过敏反应:1、症状:症状轻者表现皮肤红斑、荨麻疹、发热、关节痛,重者可有血管神经性水肿、喉痉挛、哮喘,更严重者发生过敏性休克。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及应急预案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及应急预案

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一、输血不良反应的定义和分类。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原来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可发生在输血时、输血后24 小时内甚至输后几天至几十天发生。

按发生时间可分为:即发型输血反应和迟发型输血反应;按免疫学可分为:免疫性输血反应和非免疫性输血反应;其中免疫性输血反应是输血不良反应中最常见的反应。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有:(1)发热反应;(2)过敏反应;(3)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4)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5)输血后紫癜;(6)血小板输注无效;(7)循环负荷过重;(8)肺微血管栓塞;(9)溶血性输血反应;(10)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

二、医务人员应密切监测输血过程,及时发现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

在输血过程中,临床医师、护士应随时观察病人的情况,尤其在输血开始的5-15 分钟,护士应注意严格观察患者情况,是否有体温升高、过敏反应、荨麻疹。

输血后紫癜、休克、全身出血、血红蛋白尿、少尿或无尿等,输血结束后,认真检查静脉穿刺部位有无血肿或渗血现象。

一旦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应减慢或停止输血,更换输液管,改换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

发生怀疑溶血性输血反应或细菌污染输血反应后,立即停止输血,及时报告上级医师,积极治疗抢救;同时抽取病人血样5ml(1ml 用EDTA 抗凝,4ml 不抗凝)连同血袋一起送回输血科检测分析;留取反应后第一次尿送检(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由血管内溶血引起,尿中含血红蛋白)。

三、医务人员应掌握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处理措施。

1、输血中或输血后病人出现皮肤痘痒伴潮红或荨麻疹是过敏反应,多为对血浆蛋白过敏。

处理方法是:停止输血,口服或肌注抗组胺药物,必要时静注地塞米松,再次输血时应选用洗涤红细胞,避免输注血浆及其成分2、输血性发热反应一旦发生,立即停止输血并及时给予非那根或地塞米松可使临床症状迅速得到缓解。

输血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输血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输血不良反应及其处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血液内科欧晋平因此我们就来看看什么是输血不良反应?那输血不良反应通常是在输血过程中或者输血后受血者,也就是病人、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的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

常见的原因主要是免疫反应,因为血型抗原的系统复杂,出现的这种免疫反应。

其次是一些非免疫因素引起的,像细菌污染、空气栓塞等等,叫做输血不良反应。

分类来说,按时间分类,也可以按免疫学分类,按时间分类可以为即发反应或者迟发反应。

即发反应就是在输血期间或输血后24小时之内出现了即发反应。

如果按免疫学分类,一个是免疫反应,一个非免疫反应,也就是说是否这种发病和免疫因素有关。

发生率,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目前来说目前确切的资料,各家报道的发生率差异很多,而且数字都偏低。

这是刚才我们介绍的常见的输血反应,包括速发反应,迟发反应,还有疾病传播。

速发的输血反应就是在输血以后24小时之内,然后一天之内发生的输血反应。

这里面包括一些免疫性的反应,就是包括急性的这种溶血反应,或者其红细胞血型不合的情况下输血。

还有过敏反应,通常与IgA抗体、IgG的聚合体有关。

那么输血以后马上就出现身上的一些皮疹、荨麻疹的出现。

再有就是非心源性肺水肿,这通常和白细胞和血小板抗体有关系。

就是说速发的输血反应有相当部分是免疫性的、免疫因素引起的。

还有一部分是非免疫性因素引起的,比如高热,这和热源细菌的污染有关系。

还有就是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循环负荷过重有关,还有就是溶血,血液物理性的破坏,比如说血液的冰冻,太冷或者太热,以及溶血。

空气栓塞,在加压输血或者输血的操作不严格的情况下出现空气栓塞。

还有出血的倾向,输注大量的陈旧血。

枸橼酸钠的中毒,钾中毒和血液酸化或者出现高血氨。

这些都是这种非免疫性因素引起的速发的输血反应。

那么迟发输血反应,也包括免疫性和非免疫性。

那么免疫性同样也有溶血反应,是对红细胞抗原的回忆性抗体引发的溶血反应。

移植物抗宿主病,因为输注了有功能的淋巴细胞。

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

对患者进行输血前评估
01
对患者进行输血前评估,了解患者病史、用药史、过敏史等情况。
02
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确保患者身体状况适合接受输血。
对患者进行输血后观察与护理
输血后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 应。
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护理,包括心理护理、生活护理等 ,提高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
05
循环超负荷
总结词
输血后出现循环超负荷,表现为心率加快、呼吸急促、水肿等。
详细描述
输血后出现循环超负荷,表现为心率加快、呼吸急促、水肿等,严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肺水肿等症 状。
输血后紫癜
总结词
输血后出现输血后紫癜,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牙 龈出血等。
详细描述
输血后出现输血后紫癜,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牙 龈出血等,严重者可出现便血、尿血等症状。
溶血反应
总结词
输血后出现溶血反应,表现为血红蛋白尿、黄疸、贫血等。
详细描述
输血后出现溶血反应,表现为血红蛋白尿、黄疸、贫血等, 严重者可出现肾衰竭、休克等症状。
细菌污染反应
总结词
输血后出现细菌污染反应,表现为寒战、高热、休克等。
详细描述
输血后出现细菌污染反应,表现为寒战、高热、休克等,血液培养可确诊。
休克进一步发展。
给予抗休克治疗
要点一
总结词
对于严重的输血不良反应,如过敏性休克和感染性休克, 应给予抗休克治疗。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在输血过程中,如果患者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或感染,导 致血压急剧下降、意识障碍等休克症状,应立即给予抗休 克治疗,包括补充血容量、给予升压药、纠正水电解质紊 乱等。这样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减轻其痛苦。
下降等症状。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一、背景介绍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技术,但在一些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出现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出现的不良症状或体征。

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需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处理措施来应对输血不良反应。

二、输血不良反应的分类1. 急性溶血反应:主要表现为寒战、高热、胸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症状。

处理措施包括立即停止输血、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给予抗休克治疗、及时监测生命体征等。

2. 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潮红、荨麻疹、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症状。

处理措施包括立即停止输血、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给予抗过敏治疗、及时监测生命体征等。

3. 发热反应: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寒战、头痛等症状。

处理措施包括立即停止输血、给予退热药物、及时监测生命体征等。

4. 微量溶血反应:主要表现为轻度黄疸、血红蛋白尿等症状。

处理措施包括停止输血、给予对症治疗、及时监测生命体征等。

5. 传染病感染:主要表现为发热、寒战、恶心呕吐等症状。

处理措施包括立即停止输血、隔离患者、进行相应的传染病筛查等。

三、输血不良反应处理的基本原则1. 及时停止输血:一旦发现患者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症状,应立即停止输血,以防止症状进一步加重。

2. 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输血不良反应可能导致患者呼吸困难,应及时采取措施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如调整体位、给予氧气等。

3. 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根据不同类型的输血不良反应,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如抗过敏药物、退热药物等。

4. 监测生命体征:输血不良反应可能导致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应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血压等指标,以及观察病情的变化。

5. 做好记录和报告: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过程进行详细的记录,包括患者的症状、处理措施、药物使用情况等,并及时向上级医生汇报。

四、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措施1. 严格的血液安全管理:确保输血血液的质量和安全,包括血型鉴定、交叉配血、病原体筛查等。

2. 选择合适的输血成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输血成分,如全血、红细胞悬液、血小板悬液等。

输血不良反应金国松

输血不良反应金国松

二、症状:
(1)患者的反应程度取决于细菌种类、毒力和输入数量。
(2)轻者以发热为主。 (3)重者在输注少量血液制品后立即发生剧烈寒战、高热、头胀、面色
潮红、皮肤粘膜充血、烦燥不安、大汗、呼吸困难、干咳、恶心、呕 吐、腹痛、腹泻、血压下降、脉细弱;严重可发生休克、DIC和急性肾 衰而死亡。 (4)在全麻下作手术的患者可能只有血压下降或创面渗血的表现,而无 寒战与发热。
二、病因
1)IgA抗体和IgA 同种异型抗体:
①IgA缺乏者:
多次输血 → 类特异性抗IgA ——→ 过敏性休克。
②IgA正常者: 多次输血 → IgA同种异型抗体 ——再→次严输重血过敏反应。
(2)过敏体质:
平时对某些物质过敏(如花粉、牛奶、鸡蛋等),输血浆时也会引起过 敏反应。
(3)被动获得性抗体: 如供者血清中有青霉素Ab,输给正在接受青霉素治疗的患者,即引起青
✓三、处理 暂停输血、保持输液畅通(缓慢滴生理盐水)。
✓对症治疗:
寒战期: ①注意保暖; ②异丙嗪25mg肌注或氢化可的松100mg静滴; 发热期: ①物理降温; ②阿斯匹林0.3g或安乃近0.5g口服或肌注,适量镇静剂安 定5mg口服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每15~30分钟测体温、血压一
次。
四、预防
输血不良反应
二、分类 • 时间分类:
➢急性反应:24小时以内; ➢迟发性反应:24小时以后; • 免疫因素: 免疫反应 非免疫反应
• 按血液成分: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或其他成分
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各家报道相差较大:1-10%。 我国三甲医院:0.58%。 东部、中部、西部地区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42%、 0.55%、0.56%。其中,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分别占38.85%、 55.67%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制度1.输血不良反应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的与输血有关的不良反应,包括输血副作用、经血传播疾病、血液输注无效等。

为能及早发现输血不良反应,避免延误治疗,保障受血者安全,负责输血的医护人员应对输血过程进行严密观察。

2.经治医师应详细了解受血者的输血史、妊娠史及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便迅速做出初步诊断,必要时请输血科技人员协助诊断。

3.处理输血不良反应应首先查明原因,明确诊断。

一旦出现输血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通路,并完整的保存未输完的血液和输血器材待查。

4.怀疑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执行以下程序:4.1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路。

4.2对症处理,注意保暖、解热、镇静。

4.3医护人员要亲密观察病情变化,每15-30min测体温、血压一次。

4.4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要与细菌性污染性输血反应鉴别。

4.4.1发生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立即停止输血,经对症处理后30min 至2h后症状缓解;若患者仍需输血,应改输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

4.4.2如停止输血并对症处理2h后,病情未缓解并加重者,应考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及时抢救。

5.怀疑过敏性输血反应,应执行以下程序:5.1对轻度过敏反应应减慢输血速度,口服或肌内注射抗组胺药物,严密观察,若症状缓解可继续输血;反之,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路并查找原因。

5.2重度过敏反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路,有支气管痉挛者,皮下注射肾上腺素;严重或持续者,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氨茶碱等;有喉头水肿者,应立即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免窒息;有过敏休克者,应积极进行抗休克治疗。

6.怀疑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执行以下程序:6.1核对《临床输血申请单》、血袋标签和《交叉配血申请单》6.2核对受血者及献血者ABO、RHD血型。

用于保存于冰箱中中的受血者于献血者血标本及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标本、血袋中剩余血标本,重测ABO、RHD血型,并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盐水介质和非盐水介质)。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
实用文档
1. 发热反应
(3)诊断 • 输血开始至2小时以内体温升高1℃以上, 并伴有发热症状。 • 受血者有多次输血史或妊娠史,既往输血 发热反应史,或献血者血清中有HLA、粒 细胞和血小板抗体。 • 应同轻症溶血性输血反应和细菌污染反应 相鉴别。
实用文档
1. 发热反应
(4)预防
•血站:采、输血器具和制剂的制备过程中做到无致 热原。 •护理:采血和输血应严格无菌操作。 •医生:反复发生输血反应患者,最好输少白细胞的 红细胞和洗涤红细胞。对于已经开始出现发热的病 人应及时停止输入。(或者减慢输入速度,退热及 抗过敏处理,排除溶血等其他严重并发症,因为溶 血的早期症状也可能只有发热。)
实用文档
2. 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包括单纯性荨麻疹、血管神经 性水肿和更严重者出现呼吸障碍、休克等 表现。是常见的输血反应之一,其发生率 为3%,占输血总反应率的42.6%。
实用文档
2. 过敏反应
(1)发生原因:2次以上接触致敏原,致使 介质细胞脱颗粒。 • IgA、 IgG同种异型抗体、其他免疫球 蛋白多聚体等均可作为致敏原使机体致 敏; • 受血者过敏体质; • 被动获得性抗体。
实用文档
2. 过敏反应
(3)预防 • 有过敏史者,在输血前半小时,口服抗组 胺类药物,如苯海拉明、非那根(异丙嗪) 或类固醇类药物。 • 不输用有过敏史献血者的血浆(致敏原一 般存在于血浆)。 • 对高危(有抗-IgA或限定特异性抗-IgA抗体的) 患者输血时,应选用洗涤红细胞,或缺乏 IgA献血者的血液。
实用文档
(3.1)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4)诊断 • 根据症状、体征判断分折; • 实验室检查:溶血实验、血生化、血尿常规、 肾功能。
实用文档

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不良反应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约10%。

按照输血反应发生的时间,可将输血反应分为急性反应及迟发性反应,发生于输血24小时内的称为急性反应,发生于输血24 小时之后的称为迟发性反应。

按照输血反应有无免疫疫因素参与,又可将输血反应分为免疫性反应及非免疫性反应。

免疫性反应包括许多我们通常所说的输血反应,非免疫性输血反应常由血制品物理效应所致,还包括输血传播疾病。

表12-1 为输血不良反应分类。

一、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FNHTR)是指在输血中或输血后体温升高≥1℃,并以发热、寒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且能排除溶血、细菌污染、严重过敏等引起发热的一类输血反应。

FNHTR发生率约为0.5%--1.0%是最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约占总输血不良反应的 52.1%。

FNHTR在多次输血或多次怀孕妇女中尤为多见。

有FNHTR病史者,第二次输血时约15%再次出现FNHTR。

【病因和发病机制】(一)致热原它是指任何可以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包括细菌性热原、药物中杂质、采血或输血器上残留的变性蛋白质等。

随着一次性采血、输血器材的广泛应用,灭菌条件的改善,制药技术改进和热原检测水平的提高,致热原引起的发热反应已较为少见。

(二)免疫反应66%~88% FNHTR由HLA 抗体、HNA抗体或 HPA抗体引起。

多次输血或妊娠,受血者逐渐产生这些同种抗体,其中以HLA抗体最为多见。

通常在多次输血者体内产生HLA 抗体频率约为54.70%。

当再次接受输血,发生抗原抗体反应,造成白细胞凝集并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被破坏,,释放出内源性致热原,导致 FNHTR。

(三)血液保存中产生的细胞因予FNHTR 发生率随血液贮存时间延长而增加,可能与血液保存中产生的细胞因予有关。

在贮存血特别是(22士2)℃保存的血小板中,含有大最的细胞因予包括IL-1β、IL-6和 TNF-a等。

随着血液保存时间的延长,这些细胞因予的含量逐渐增多,并与其中的白细胞数量成正比。

输血不良反应与输血传播疾病

输血不良反应与输血传播疾病

分类:
(1)按时间
即发反应:输血间或输血后24小时内。 迟发反应:输血24小时后,甚至十几天。
免疫反应:发病与免疫因素有关。
(2)按免疫学
非免疫反应:发病与免疫因素无关。
即发反应

发热反应

过敏反应

溶血反应

输血相关的

急性肺损伤

细菌污染反应

循环超负荷

枸椽酸中毒

空气栓塞

出血倾向

电解质紊乱
反应率(%)
52.1 (210/403) 42.6 (172/403) 4.5 (18/403) 0.7 (3/403)
一:急性溶血反应
输血后24小时内发生,多于输血后立即发生。严重的急性溶血反应 常因ABO血型不合导致供者红细胞破坏,其次还可见于Jka、K、Fya 及某些Rh血型不合。
ABO血型不合所致急性溶血反应,多系人为差错造成。据报道,输血 错误的发生率为1/12000单位,其中ABO不相合约1/33000 。
4.白细胞交叉配合试验 有HLA抗体的患者,可用淋巴细胞毒交叉试 验筛选供血者,或用HLA配型来筛选供血者,以寻找相配合的血液制品。 一般应用粒细胞免疫荧光结合试验检测粒细胞特异性抗体以及淋巴细胞 毒性试验检测HLA抗体。
输血不良反应 与输血传播疾病
输血不良反应 • 定义:患者在输注血液或血液制品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了用
原来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为输血前不能预期的 意外反应。 • 有过敏史者在输注血液制品前半小时可口服抗组胺药或皮质激 素,选择无过敏史的供应者 • 反复有过敏反应者可选择洗涤红细胞或冰冻红细胞、洗涤浓缩 血小板。

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不良反应

三、预防 1.采、输血器具和制剂应无致热原; 2.采血和输血应无菌操作; 3.反复出现发热反应者应选用: (1)少白细胞的红细胞; (2)洗涤红细胞; (3)床边白细胞过滤器。
循环负荷过重
短时间输入大量血液或输血速度过快,超 过病人心脏的负荷能力,导致心力衰竭或急性 肺水肿。常见原有心肺疾患、年迈体弱或儿童。 一、临床表现 输血中或输血后1小时内,病人突然呼吸困 难,被迫坐起,频咳、咯大量泡沫样或血性泡沫 样痰、烦躁不安、大汗淋漓、两肺布满湿罗音等。
参与免疫调节的血液成分:白细胞、 参与免疫调节的血液成分:白细胞、一些 血浆成分。 血浆成分。
大量证据显示: 大量证据显示:全血引起的免疫抑制较压 积红细胞引起的明显为高。 积红细胞引起的明显为高。
可能机制: 可能机制:
⑴非特异性免疫抑制 主要是输血引起免疫调节因子的改变。 主要是输血引起免疫调节因子的改变。
白细胞介素-2( 白细胞介素 (IL-2) ) 强有力的免疫调节剂 前列腺素E 前列腺素 2(PGE2)
IL-2:主要由TH产生, :主要由 产生, 功能: 参与B细胞的激活和增殖 功能: ①参与 细胞的激活和增殖 ②Tc的产生 的产生 增强NK细胞的活性 ③增强 细胞的活性 PGE2: 功能: 减少巨噬细胞Ⅱ 功能:①减少巨噬细胞Ⅱ类抗原的表达和 抗原提呈功能; 抗原提呈功能; 抑制IL-2的产生; 的产生; ②抑制 的产生 降低靶细胞对IL-2的应答。 的应答。 ③降低靶细胞对 的应答
三、症状和体征 输血后1~6小时,突然发热、咳嗽、气喘、 紫绀、血压↓. 两肺细湿罗音(但无心力衰竭)。 X线示双肺浸润。 四、预防 妊娠3次以上的女性不宜作献血者。 (但可用作洗涤红细胞)。
肺微血管栓塞
一、病因 血液在贮存过程中,由白细胞、血小板、 红细胞碎片,与变性蛋白及纤维蛋白等形成大 小不等,直径为20~80µm的微聚物。 在大量输血时,这些微聚物可以通过孔径 为 170 µm的标准输血滤器而进入病人体内,可 广泛阻塞肺毛细血管,造成“输血后肺功能不 全综合征”。(非大量输血不会引起此病)

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不良反应

人体
免疫功能正常
免疫功能异常
宿主组织器官严重损伤,包括皮肤、黏膜、肝脏、造血组 织。TA-GVHD潜伏期短,一般8-10后发生,免疫抑制治疗 无效,死亡率高。
移植物抗白血病作用:在一定条件下,造血干细胞 移植后给受者输入供者淋巴细胞可以减少白血病的 复发。
二、发生机制
正常情况下,受者淋巴细胞被视为“异己”物质 被排斥,TA-GVHD发生取决于三个因素: 1.受体的免疫状态:患者处于免疫抑制状态,如先天 性免疫缺陷婴儿,大剂量放化疗的白血病、实体瘤患 者等,缺乏识别和清除异体淋巴细胞的能力。
再次输血
ATR发生
1. IgA 和 SIgA
1. 有血清型(单体)和分泌型(双聚体)SIgA 2. SIgA分布在各种外分泌液中: (初乳,唾液,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分泌液)
在黏膜组织有局部抗感染免疫作用
————(抗感染免疫的“地方部队”)
2. 异型变异原 (1)过敏体质患者 过敏原: 花粉、尘埃、牛奶、鸡蛋等,输 入含有变性蛋白的血浆。
Clinical Transfusion Science
临床检验诊断学教研室 张英杰
P183
第十五章 输血不良反应 第一节 概述
一、定义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受血者输入血液或
血液制品过程中、输注后,受血者发生了 用原来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
第二节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
一、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指输注中或输注后1~2小时内,体温 升高1度或以上,并排除其他可能导致体 温升高的原因的一类输血反应。他是最常 见的一种输血不良反应,其发生率与血液 制品的存放时间、白细的多少有关。
(二)诊断
1. 输血后立即出现急性肺水肿的临床表现, 并排除急性左心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