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资料(1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学作品选⼩说部分识记
《中国现代⽂学作品选》的考试内容按考试⼤纲规定,分为课⽂阅读分析和课外作,品阅读分析两部分。
关于课⽂阅读分析的总体考核分为识记与理解分析两⼤类。
下⾯我们就识记类问题的主要考核内容来做⼀下指导。
⼤纲规定,识记的主要任务有:
(⼀)每篇课⽂的作者及其所属⽂学社团、流派;
(⼆)识记每篇课⽂所属⽂件类别;
(三)识记下述两类作品的发表年代、创作背景:⼀类是在⽂学史或作家创作道路上有重要意义的作品,另⼀类是内容与创作背景密切相关的作品。
其中“发表年代”是指时期或年代,如“五四”时期、左联时期、抗战时期或⼆⼗年代、三⼗年代、四⼗年代,不要求识记哪⼀年。
(四)识记课⽂中叙事性作品所列造的主要⼈物。
⼩说部分应当识记的内容详列如下:
⼀、描写农民形象和农村⽣活的⼩说。
(⼀)精读1.《阿Q 正传》:作者鲁迅,原名周树⼈,属于中篇⼩说,是作者发表于⼆⼗年代初“五四”时期的作品。
创作背景:五四时期,在救国救民的强⼤思潮冲击下,⽂化界出现的⼀股启蒙主义⽂化思潮逐渐成为主流,他们提出很多振兴民族的⽂化思想,其中之⼀就是要进⾏“民族⾃我批判”。
⽂学创作在实践这种思想上的表现就是揭露“愚弱”国民性;鲁迅⾃⼰也说,他之所以要写《阿Q 正传》,是因为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并且说,“我还怕我所看见的(阿Q )并⾮现代的前⾝,⽽是其后,或者竞是⼆三⼗年之后”。
⽂中主要⼈物:阿Q 、赵太爷、王胡、假洋⿁⼦、吴妈、⼩D 等。
2.《边城》:沈从⽂,原名沈岳焕,主要作品有《从⽂⼩说习作选》、中篇⼩说《边城》、《长河》、散⽂集《湘⾏散记》等。
作品发表于三⼗年代。
写作背景:三⼗年代的中国,由于军阀混战,资本主义势⼒的⼊侵,农村破产,以及所谓“新⽣活运动”的推⾏,那种“优美、健康、⾃然⽽⼜不悖乎⼈性的⼈⽣形式”便荡然⽆存了。
⽤作者的话来说,就是:现代⼆字已到了湘西,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堕落趋势。
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特有的那点正直素朴⼈情美,⼏乎快要消失⽆余,代替⽽来的却是近⼆⼗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种唯实唯利庸俗⼈⽣观“。
作者的着眼点并不在于对现实的逼真再现,⽽是通过构筑⼀个理想世界,来表达他对⼈性堕落的忧⼼仲仲和对创造这种民族品德的热情。
作者主要⼈物有:⽼船夫、翠翠、船总顺顺、天保等。
3.《⼩⼆⿊结婚》:作者赵树理,原名赵树礼,主要作⽤有短篇⼩说《⼩⼆⿊结婚》、中篇⼩说《李有才板话》、长篇⼩说《李家庄的变迁》、《三⾥湾》等……《⼩⼆⿊结婚》是赵树理的成名之作,也是体现他在实际⼯作中发现问题、形成主题的创作思想的代表作品。
作品发表于四⼗年代。
创作背景:1942年⽑泽东《在延安⽂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解放区⽂学从内容到形式都发⽣了新的重⼤变化,出现了崭新的美学风貌。
与国统区作家不同,解放区作家与⼈民群众的关系极为紧密,在这⾥,阶级⽃争、民统⽃争的新题材和新主题在作品中占主导地位,作品的语⾔形式越来越民族化、⼤众化。
赵树理是⼀个杰出代表。
他从农民的精神、⼼理状态以及⼈与⼈的关系这个⾓度去观察、思考解放区的⼈民⽣活、来反映时代变迁过程中,⼈民在思想层⾯上的变化——农民精神,⼼理状态的变化、⼈的地位、家庭内部关系(长幼关系、婚姻关系、婆媳关系)的变化,并且通过这个变化过程,来显⽰农民改造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作品主要⼈物:“⼆诸葛”刘修德、“三仙姑”、区长、⼆⿊、⼩芹、村长、⾦旺、兴旺等。
4.《荷花淀》:作者孙犁,原名孙树勋,主要作⽤有⼩说散⽂集《⽩洋淀纪事》、长篇⼩说《风云初记》、中篇⼩说《铁⽊前传》等。
《荷花淀》是孙犁发表于四⼗年代的优秀短篇⼩说。
创作背景:⼩说的故事发⽣在抗⽇战争时期冀中平原的⽩洋淀地区。
在⽩洋淀这个⽅圆⼏百⾥的湖泊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军民充分利⽤地理上的⾃然条件,英勇机智地抗击了⽇本侵略者,在中国抗⽇战争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荷花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描写了⽔⽣嫂等⼏个青年妇⼥的故事,表现了抗⽇根据地⼈民崇⾼的爱国情怀和英勇杀敌的⾰命乐观主义精神。
作品中主要⼈物:⽔⽣、⽔⽣嫂等。
(⼆)泛读以上四篇都是精读课⽂,在泛读课⽂中,描写了农民与农村⽣活的课⽂主要有《祝福》、《拜堂》、《丈夫》、《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暴风骤⾬》等。
1.《祝福》作者鲁迅,原名周树⼈,字豫才,中国现代⽂学的奠基⼈。
主要作品有⼩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诗集《野草》、杂⽂集《坟》、《热风》、《华盖集》、《⼆⼼集》、《伪⾃由书》、《且介亭杂⽂》等。
‘《祝福》是短篇⼩说,发表于⼆⼗年代“五四”时期。
创作背景:鲁迅在论及中国⽂学的变⾰时,⾸先提到的是⽂学题材,主要表现对象的变化。
他说:“说到为什么做⼩说吧,我仍抱着⼗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且要改良这⼈⽣。
所以我的取材,多采⾃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祝福》真实地描绘了劳动妇⼥祥林嫂在旧社会的悲惨遭遇。
谴责了旧的社会,也批判了周围群众的冷漠,歧视和嘲弄。
作品中主要⼈物:“我”、祥林嫂、鲁四⽼爷、柳妈、四婶等。
2.《拜堂》:作者台静农,未名社成员,以写乡⼟⼩说见长,主要作品有短篇⼩说集《地之⼦》、《建塔背》等。
《拜
堂》是⼀篇短篇,⼩说,发表于⼆⼗年代“五四”时期。
作者属于⽂学研究会的乡⼟⼩说作家群。
创作背景:到⼆⼗年代中
期,“乡⼟⽂学”的兴起成为“为⼈⽣”⽽艺术的⽂学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当时乡村⼈⼝占全国总⼈⼝的百分之九⼗以上,要关注⼊⽣表现⼈⽣,⾃然就不能忽视⼴⼤的乡村⼈民的⼈⽣。
于是,⼀⼤批远离⾃⼰的故乡来到⼤城市的农村或乡镇的青年知识分⼦,以⾃⼰的回忆为题材创作了很多乡⼟题材的作品。
写出了闭塞、落后、愚昧、⽇趋衰败的中国乡村现状,寄寓了急切改变落后状况的强烈感情。
作品中主要⼈物:汪⼆、汪⼤嫂、四⼤娘、赵⼆嫂、汪⼆的爹等。
3.《丈夫》:作者沈从⽂。
本篇课⽂是短篇⼩说。
发表于三⼗年代。
创作背景:三⼗年代,“左联”以外的⼩说作家;形成群体的主要是京派作家和“新感觉派”作家。
这些作家在思想倾向上基本是属于中国⾊彩的或⾃由主义的。
“京派”作家是指20年代末到30年代,当⽂学中⼼南移上海之后,继续留在北京或其它北⽅城市的⼀个⾃由主义作家群,是30年代“左联”之外最重要的⽂学派别。
沈从⽂是京派主要代表作家之⼀。
他的⼩说⼤部分以湘西⽣活为题材,努⼒挖掘那些历经磨难⽽⼜能坚忍、诚朴、倔强地⽣活下去的底层⼈民的本性,歌颂⾃然美、⼈情美和⼈性美。
《丈夫》叙述了⼀个青年农民进城看望他当妓⼥的妻⼦,思想从⿇⽊到觉醒的故事,寄寓了作者对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劳动⼈民⼈性复苏的深切期望。
作品主要⼈物:丈夫、⽼七、⽔保、五多等。
4.《太阳照在桑乾河上》:作者丁玲,原名蒋冰之,主要作品有⼩说,《莎菲⼥⼠的⽇记》、《⽔》,长篇⼩说《太阳照在桑乾河上》等。
作品发表于四⼗年代,创作背景:解放区特定的⽃争内容决定了作家们的描写笔触主要集中于描写民族⽃争、反映⼟改运动这两个⽅⾯。
其中以描写⼟地改⾰题材的⼩说所取得的成就尤为显著1947年前后,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农民进⾏了⼤规模的⼟改运动,这场急风暴⾬式的农村⾰命摧毁了延续⼏千年的封建经济基础——封建⼟地制度,使⼴⼤农民从根本上摆脱了封建剥削和压迫、成为中国农村的主⼈。
丁玲的《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是这⼀时期描绘农民翻⾝⽃争的代表作,它表现了河北北部农村在党中央发布《“五四”指⽰》(1946)到《中国⼟地法⼤纲》(1947)公布这⼀段时间⾥⼟改运动的发展。
作品以华北⼀个叫暖⽔屯的村⼦为背景,真实⽽⽣动地描绘了农村⼟改运动中各个阶层⼈们不同精神状态和⽣活状况。
作品中主要⼈物有李⼦俊、江世荣、侯殿魁、钱⽂贵、区农会主席⽼董、妇⼥主任董桂花、村长赵得禄、农会主任程仁、⿊妮、党⽀书张裕民。
5.《暴风骤⾬》:作者周⽴波,原名周绍仪,主要作品有长篇⼩说《暴风骤⾬》、《⼭乡巨变》,短篇⼩说集《⽲场上》等。
作品发表于四⼗年代。
创作时代背景同《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是⼀部反映四⼗年代解放区农民进⾏⼟地改⾰的⼒作,⼩说描写了东北地区⼀个叫元茂屯的村⼦从1946年⾄1947年⼟地改⾰的全过程。
⼩说的深刻性不仅在于如实地再现了⼤变⾰时期整个农村社会的社会概貌,更在于揭⽰了当时的⼟地改⾰不仅改变了农村的社会⾯貌,⽽且改变了农民的精神⾯貌。
作品主要⼈物有:郭全海、赵⽟林、⽼⽥头、⽼孙头、刘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