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三国人物评传之张飞——不可或缺的莽汉形象(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4.三国人物评传之张飞——不可或缺的莽汉形象(下)
义释严颜长坂怒吼显示了张飞无与伦比的勇气胆识。
但在诸葛亮加入后,原本粗莽耿直,屡惹祸事的张飞,也渐渐聪明了起来。
第六十三回中,起兵伐蜀的刘备在痛失庞统后,不得已而请镇守荆州的诸葛亮出马。
在出发时,诸葛亮自领一军之余,又各分一军,让张飞、赵云统领,张飞走陆路,赵云走水路,朝雒城进发。
一路上,张飞在所到之处,秋毫无犯,直至巴郡,见守将严颜不降,忍不住又露出昔日的莽汉面孔,让一个军士去找严颜传话“说与老匹夫早早来降,饶你百姓性命;若不归顺,即踏平城郭,老幼不留!”严颜本来也不是耐性很大的人,见张飞如此无礼,大怒,把军士割下耳鼻放回。
此一举彻底激怒了张飞,遂引数百军到城下搦战,但见严颜在城上领众军百般痛骂。
张飞几次杀到吊桥,都被乱箭射回。
第二天又引军搦战,被严颜一箭射中头盔,惹得张飞大骂“吾拿住你这老匹夫,我亲自食你肉!”第三天引军绕城而骂,又无动静。
搦战不成的张飞寻思无计,自己不去搦战,只教三五十个军士,直去城下叫骂搦战。
结果连骂三天,又不见效。
气恼难消的张飞再次改变策略,传令军士四散砍打柴草,寻觅路径。
严颜见张飞不来搦战,心中疑惑,遂派十多名军士,混在张飞砍柴的军中,探听消息。
当天,张飞正在帐中大骂严颜。
帐前三四个人来报,探得小路,能偷过巴郡。
张飞“冒失”的大声说道“何不早来说?”随即很“粗率”的满寨告知“二更造饭,三更起兵”。
充作细作的小军探得这个消息,回报严颜。
以为张飞中计的严颜大喜过望,当即下令“二更也造饭,三更出城”,伏击张飞。
当晚,严颜领军伏定,看到“张飞”亲自在前过去,正要抢夺辎重,只听背后一声大喝,真张飞赶到,不过十合,生擒严颜,押到巴郡城中。
身被执缚的严颜怒而不跪,大叱张飞“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也!”张飞又大怒,喝斩严颜。
严颜却全无惧色,厉声喝道“砍头便砍,何怒也!”面对这种情况,连日来早就不知道受了严颜几肚子气的张飞却回嗔作喜,斥退左右,将严颜扶在正中高坐,低头下拜。
严颜感其恩义,不仅当场归降,还借着职务之便,帮助张
飞一路劝降守关将吏。
张飞忍了一时之气,以义释一人之恩,省下无数场鏖战,为救援刘备节约了大量宝贵的时间。
也正是由此,标志着张飞由粗莽蛮勇向智勇兼备的转变。
智败张郃
如果说义释严颜体现了张飞不亚于两位兄长的重恩笃义,那么汉中之战大败张郃更体现了张飞作为军事统帅的用兵怪才。
第七十回中,曹魏名将,“五子良将”之一的张郃领三万大军,攻打张飞驻守的巴西郡。
第一次交锋,被张飞和部将雷同用伏兵计杀败一阵,随即退守大寨,多置擂木炮石,坚守不出。
张飞又开始下令军士大骂,结果张郃在山上和张飞对骂起来。
相拒五十余日,张飞无计可施,在山前扎住大寨,每日唯有杜康,喝的大醉,坐在山前大骂。
张飞如此表现,惊动了在成都的刘备。
听知张飞终日沉迷醉乡,刘备慌忙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却看出了张飞的用意,派魏延“将五十瓮做三车装,送到军前与张将军饮”。
魏延解酒到军中,张飞受了酒,在帐前大开旗鼓而饮,还“令二小卒于面前相扑为戏”。
被张飞此举大大激怒了的张郃,传令劫寨。
当晚,张郃引军杀到张飞中军,见张飞端坐不动,一枪刺倒,却是一个草人。
方知中计的张郃与张飞交战五十余合不见救兵,只得领一万残军退守瓦口关。
想借胜利之势乘胜追击的张飞,被张郃用诱敌深入之计,击杀部将雷同。
过了一日,想故技重施,诱杀张飞的张郃,却被张飞反将一军,伏击了张郃的伏兵。
又吃败仗的张郃势穷力孤,退回瓦口关坚守不出,又被张飞用当地百姓为向导,轻骑绕到关后,两面夹攻,杀的大败,率仅剩的十余人逃回。
至此,汉中前哨战,以张飞大获全胜而告终。
此一役,张飞一改往日粗莽耿直的性格,不仅示弱诱敌,还能将计就计,更懂得利用百姓,完全脱离了往日粗莽耿直,有勇无谋的形象,成为了能独当一面的大将。
回顾整部《三国演义》,在众多性格复杂饱满,能力多元全面的人物群像中,主要以莽汉形象示人的张飞,显得是那么的扎眼和格格不入。
但实际上,张飞这样的莽汉形象,是像这样人物众多的长篇小
说中不可或缺的调和。
一部小说中,如果每个人都像曹操那样富有心机,像诸葛亮那样足智多谋,不仅会显得人物性格不够丰富,很多故事也会难以展开,缺少波澜。
《水浒传》中,有天天把忠义挂在嘴边的宋江,就得有一言不合打死殷天锡的李逵加以增色。
《隋唐演义》中,有义气深重的秦琼和足智多谋的徐茂公,就要有见面就知道三板斧的程咬金予以添彩。
古人有云“猛以济宽,宽猛相济”。
就小说叙事而言,在某种意义上,这也算是“莽以济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