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辩论故事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述说,谈论。 不识有诸 不忍其觳觫
之乎,兼词。
恐惧发抖的样子。 代词,表疑问,怎么。
彼恶知之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伤痛、哀怜。
无以,则王乎 王,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对……感到奇怪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远离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视力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敬爱;老人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爱护;幼儿 权,然后知轻重 用秤称 度,然后知长短 用尺量
翻译下列语句,并揣摩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卸:抵御 2.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 我爱也。 易:换 宜:应该、应当 3.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乃:是 4.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 为不用恩焉。 第一个“见”:看见 第二个“见”:被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及:推及、推广到 6.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缘:攀登、爬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 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及反也,则 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 之。”曰:“士师(狱官)不能治士, 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 “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 右而言他。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思想领域曾经 历过一个辉煌的时代,产生过驰骋其想像、 自由其意识、生发其学说、论辩其观念的 诸子百家。孟子,以其思想的博大、政治 的精通、现实精神的坚强和滔滔的雄辩口 才,雄居“亚圣”之位,使儒学得以发展, “孔孟之道”不仅成为儒学的代名词,而 且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中国文化精神的旗 帜。他的散文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全面研究一下这位 先贤的思想以及其光耀千古的论辩艺术。
一词多义
爱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吝惜。 吴广素爱人 爱护。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喜爱、喜欢 明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明亮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视力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清楚、明白 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贤明的 道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述说、谈论 不足为外人道也 说、讲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道义、道理 任重道远 路、道路
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宣 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 之”),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 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第三部分(“王曰:‘吾,不能进于是矣。’” 到篇末),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寡人之于国也
无以,则王乎 同“已”,止 将以衅钟 通“(xìn)”,古代指杀牲取血涂物用以祭祀 王说 同“悦”,高 刑于寡妻 兴 通“型”,作榜 样 通“盍”,何不。通 盖亦反其本矣 “返” 可得闻与 通“欤”,语气词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通“途” 皆欲赴愬于王 通“诉”,跑来申 诉 无不为已 通“矣”,表示确定语 气 是罔民也 同“网”,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 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 四夷”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 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 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 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 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 亡”,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 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 稷下扩置学宫,招 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 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 是,孟子便 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 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 “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 张了,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辩论故事
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 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 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 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 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 待来年然後已。’”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 年!”
逢蒙学射於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 於是杀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公明仪曰: “宜若无罪焉。”曰:“薄乎云尔,恶得无罪!郑人 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 ‘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曰: ‘追我者谁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曰: ‘吾生矣!’其仆曰:‘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 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庾公之斯学射 於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於我。夫尹公之他,端人 也,其取友必端矣。’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 不执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曰: ‘小人学射於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於夫子。我不 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 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後反。”
阅读理解 1、孟子在文章中的基本政治 主张是什么? 2、他采用了那些方法去游说 齐宣王?
“王道”和“霸道”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
“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 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 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 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司马迁《史 记· 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 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 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 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 合。” 历史到底在什么时候青睐于“王道”,至今都不 得而知。孟子是继承了孔子的学思想发展而成为一整 套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的。
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著名 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继 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 被尊为儒家的第二号圣人—— “亚圣”。他在哲学上提出“民 贵君轻”为中心的“仁政”主张, 哲学上提出“性善论”。 《孟子》一书是孟轲晚年和 弟子在一起共同编纂的,全书共 三万五千多字,基本上是一部对 话语录集。《孟子》一书宋代时 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南宋朱 熹又将它合入《四书》之中。 《孟子》富于雄辩,善用比 喻和寓言。文学价值很高。
梁惠王
对 话
用心
民不加多
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设喻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王道之始 王道必成
孟子
养生丧死无憾
谨庠序之教
申孝悌之义
无罪岁,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政治理论里面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 你认为这种理想在当时能实现吗?为什么? 孟子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 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 会。首先这个社会的核心人物——国君有仁爱之 心,且能“推恩”于百姓;其次,国家有凝聚力, 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来, 天下“疾其君者”欲归附于之;再次,国家人民 生活富足,百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 节,不仅自己的家中安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 满爱心,整个社会不再有受难之人。总之,是国 泰民安,天下太平。他的理想社会,与柏拉图的 “理想国”一样,只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在古 代,尤其是在那样一个“霸道”之风盛行的社会, 是没有实现的可能的。
危士臣 使动用法。 朝秦楚 使动用法。 小固不可以敌大 小的势力;大的势力。 寡固不可以敌众 少的一方;多的一方。 弱固不可以敌强 弱小的力量;强大的力量。 从而刑之 加以刑罚。动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穿。
吾何爱一牛 吝啬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 ……的原因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用来推及到 至于兄弟 到了……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妻子儿女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中原地区 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可以凭借 然后从而刑之 跟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