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浙江省温州树人中学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届浙江省温州树人中学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为加大对濒危物种绿孔雀的保护,我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起来,促进了绿孔雀种群数量的增加。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促进了绿孔雀间的基因交流
B.提高出生率是增加绿孔雀种群数量的重要途径
C.绿孔雀成年雄鸟在繁殖期为驱赶其他雄鸟发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
D.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是保护绿孔雀的有效措施
2.研究人员发现甲.乙两种植物可进行种间杂交(不同种生物通过有性生殖产生后代)。
两种植物均含有14条染色体,但是两种植物间的染色体互不同源。
两种植物的花色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如图所示。
研究人员进--步对得到的大量杂种植株X研究后发现,植株X能开花,且A1、A2控制红色素的效果相同,并具有累加效应。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低温处理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引起染色体数目加倍
B.植株X有3种表现型,其中红色个体与白色个体所占比例相同
C.植株X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
D.植株Y产生配子的过程中可形成28个四分体
3.某校学生开展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得到如图结果,图1是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在第3天检测时估算培养瓶内的酵母菌数量为5.5×109个,图2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计数室某小方格中细胞分布情况。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7天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B.该培养条件下的环境容纳量为1.1×1010个
C.该小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9个
D.计数时先加培养液待酵母菌细胞沉降后再盖盖玻片
4.下列各项中与植物激素调节功能相符的一项是()
A.植物组织培养形成根、芽时受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的影响
B.乙烯广泛存在于植物多种组织中,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的发育
C.在形成无子番茄的过程中生长素改变了细胞的染色体数目
D.赤霉素引起植株增高的原因主要是促进了细胞的分裂
5.下列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樱桃的红果和裂果
B.棉花的长绒和细绒
C.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
D.羊的白毛和兔的黑毛
6.研究表明鼠甲状腺肿患病率与其饲料中的碘水含量具有如图所示的关系,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A.图中鼠甲状腺肿患病率与碘水含量呈正相关
B.图中鼠因缺乏促甲状腺激素导致患甲状腺肿
C.用含6μg/L碘水的饲料饲喂鼠,其甲状腺功能异常
D.用含4μg/L碘水的饲料饲喂鼠,其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可能偏高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
7.(9分)完成下列有关草原上种群的问题:
(1)种群密度是种群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是影响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影响______________,性别比例影响___________,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2)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原上风滚草种群密度时,要根据风滚草的分布状况和地段形状确定样方的多少、样方大小和_____________。
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__________。
调查草原某种兔子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_____________法,调查结果往往会偏大,请写出导致结果偏大的可能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8.(10分)“科学探究”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请根据书本相关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需将煮沸的葡萄糖溶液冷却后才能接种酵母菌的原因是
________。
(2)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________,以减少实验误差。
如果实验后期发现血球计数板的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数目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使用结束后,需要对其进行清洗,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
(3)另一组同学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设计了3组实验(见下表),其中用缓冲液维持培养液的pH 恒定。
每隔24小时取样并计数,实验结果略。
上述实验目的是:探究________对酵母菌种群动态变化的影响。
(4)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长和宽各为1mm,深度为0.1mm,其中25×16型的血球计数板计数室以双线等分成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成16个小方格。
如图表示的是其中一个中方格的情况,对该中方格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的结果是________个。
如果将某培养液稀释100倍后再进行计数时,5个中方格的细胞平均数为20个,则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为_______个。
(5)调查某草地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采用________法,调查青蛙数量时,第一次捕获32只,将捕获的青蛙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
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次捕获,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0只,没有标记的20只。
若该地区青蛙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________只。
A.30 B.32 C.64 D.96
9.(10分)科学家研制了一个充满电解质溶液的大塑料袋,并用它来抚育早产的羊羔。
羊羔在此“人造子宫”中待了4周。
足月后,研究者发现,它们与在母羊子宫中待到足月出生的小羊一样健康。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如果血氧交换系统短时间发生障碍,羊羔也不会立即死亡
B.如果将图中的电解质溶液换成蒸馏水,则羊羔不能存活
C.羊羔的代谢废物要经过循环系统、泌尿系统排到体外
D.人造子宫能提供羊羔发育所需的各种条件,可以不依赖羊羔自身的调节而实现稳态
10.(10分)EPA (二十碳五烯酸)是人体健康需要的一种脂肪酸。
为探究EPA对血糖调节的影响,科研人员利用小鼠进行实验。
(1)当机体血糖浓度高于正常值时,胰岛素分泌增加,______(选填下列字母),从而降低血糖。
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这一调节方式叫做______调节。
a.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
b.促进血糖进入肝脏、肌肉细胞并合成糖原
c.促进血糖进入脂肪组织转变为甘油三酯
d.抑制细胞内的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
(2)科研人员利用野生型小鼠和糖尿病模型小鼠(db)进行实验。
甲组为野生型小鼠给予正常饮食,乙组为db给予正常饮食,丙组为db,但正常饮食中添加1%EPA。
10周后,三组小鼠分别进行大量口服葡萄糖测试和血清胰岛素浓
度测定,结果如图1和图2所示。
①本实验中的对照组是______。
②据图1结果分析,饮食中添加EPA能______。
据图2结果推测,出现图1所示结果是由于饮食中添加EPA增强了______。
(3)已知EPA影响谷氨酸代谢,长期高浓度谷氨酸对胰岛B细胞产生细胞毒性作用。
科研人员进一步检测上述3组小鼠体内谷氨酸水平和胰岛B细胞凋亡率。
与图1和图2所示结果相符的预期结果应是,与乙组相比,丙组小鼠______。
(4)饮食中补充EPA可改变db小鼠肠道菌群,肠道中红蝽菌菌群含量与肠道中谷氨酸水平呈负相关。
据此,可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是______。
11.(15分)某种植物的果皮有毛和无毛、果肉黄色和白色为两对相对性状,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前者用D、d表示,后者用F、f表示),且独立遗传。
利用该种植物三种不同基因型的个体(有毛白肉A、无毛黄肉B、无毛黄肉C)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果皮有毛和无毛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为__________,果肉黄色和白色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为
__________。
(2)有毛白肉A、无毛黄肉B和无毛黄肉C的基因型依次为__________。
(3)若无毛黄肉B自交,理论上,下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
(4)若实验3中的子代自交,理论上,下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
(5)实验2中得到的子代无毛黄肉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D
【解析】1、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
3、隔离: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发生自由交流的现象.常见的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地理隔离在物种形成中起促进性状分离的作用,是生殖隔离必要的先决条件,一般形成亚种,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的现象。
【详解】A、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打破了种群之间的地理隔离,促进绿孔雀间的基因交流,A正确;
B、提高出生率可以增加绿孔雀的种群数量,B正确;
C、雄鸟发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C正确;
D、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学和物种进化的知识,难度较低,识记教材基本内容即可。
2、D
【解析】据图分析,植株X不可育,说明甲、乙两种植物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低温可抑制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形成,从而使染色体数目加倍,所以植株Y是可育的。
【详解】A、低温处理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不能平均分配进两个子细胞,从而引起染色体数目加倍,A正确;
B、植株X有A1A2、A1a2、A2a1、a1a24种基因型,A1、A2控制红色素的效果相同,A1A2表现为红色,A1a2、A2a1表现为粉红色,a1a2表现为白色,所以植株X有3种表现型,其中红色个体与白色
个体所占比例均为1/4,B正确;
C、植株X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C正确;
D、植株X细胞中含有14条染色体,植株Y细胞中含有14对同源染色体,产生配子的过程中可形成14个四分体,D 错误。
故选D。
3、B
【解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原理:
(1)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2)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
【详解】A、呈S型增长的种群数量的变化特点是先增加后相对稳定,增长速率是先增大后减小直到为0,图中增长速率是先增大后减小直到出现负数,意味着后期种群数量在减少,不呈S型增长,A错误;
B、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在第3天检测时估算培养瓶内的酵母菌数量为5.5×109个,酵母菌进行有丝分裂进行增殖,故该培养条件下的环境容纳量为1.1×1010个,B正确;
C、统计小方格内的酵母菌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故该小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7个,C 错误;
D、计数时应先盖盖玻片,后加培养液,待酵母菌细胞沉降后再观察,D错误。
故选B。
4、A
【解析】植物激素亦称植物天然激素或植物内源激素。
是指植物体内产生的一些微量而能调节(促进、抑制)自身生理过程的有机化合物。
已知植物体内产生的激素有六大类,即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和油菜素甾醇。
它们都是些简单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但它们的生理效应却非常复杂、多样。
从影响细胞的分裂、伸长、分化到影响植物发芽、生根、开花、结实、性别决定、休眠和脱落等。
所以,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能促进植物生长和发育过程,而脱落酸和乙烯的作用则是抑制植物生长,促进成熟和衰老。
【详解】A、植物组织培养形成根、芽时受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的影响,细胞分裂素比例较高时便于生芽,生长素比例较高时便于生根,A正确;
B、赤霉素促进果实发育,乙烯促进果实成熟,B错误;
C、无子番茄的过程中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由于没有授粉所以无子,因此染色体数目没有改变,C错误;
D、赤霉素引起植株增高的原因主要是促进了细胞的伸长,D错误。
故选A。
5、C
【解析】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相同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判断生物的性状是否属于相对性状需要扣住关键词“同种生
物”和“同一性状”答题。
【详解】A、樱桃的红果和裂果不符合“同一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A错误;
B、棉花的长绒和细绒不符合“同一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B错误;
C、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符合“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属于相对性状,C正确;
D、羊的白毛和兔的黑毛不符合“同种生物”,不属于相对性状,D错误。
故选C。
6、D
【解析】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反馈调节: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则可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甲状腺激素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
【详解】A、由图可知在碘水含量低于6μg/L时,随浓度的升高,甲状腺肿的患病率逐渐降低,在碘水含量高于于6μg/L 时,随浓度的升高,甲状腺肿的患病率逐渐升高,A错误;
B、由图可知在碘水含量低于6μg/L时,是因为碘含量不足,而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量少,从而患甲状腺肿,这时促甲状腺激素应该含量升高,B错误;
C、用含6μg/L碘水的饲料饲喂鼠,甲状腺肿的患病率为0,因此其甲状腺功能正常,C错误;
D、用含4μg/L碘水的饲料饲喂鼠,由于碘含量低于6μg/L,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量少,因此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可能偏高。
故选D。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
7、(1)①.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②.出生率和死亡率③.迁入率和迁出率④.出生率和死亡率⑤.出生率
(2)①.取样方法②.随机取样③.标记重捕④.第一次被捕捉并标记的个体再次被捕捉时,逃避被捕捉的能力提高,被捕捉的几率降低;标记物易脱落;标记的个体易被捕食(合理即得分)
【解析】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称为种群。
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
【小问1详解】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叫做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对种群密度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结构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影响种群的出生率,进而影
响种群密度。
【小问2详解】
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原上风滚草种群密度时,要根据风滚草的分布状况和地段形状确定样方的多少、样方大小和取样方法。
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兔子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应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草原某种兔子的种群密度。
计算公式为:种群数量=初捕×重捕/重标,由于第一次被捕捉并标记的个体再次被捕捉时,逃避被捕捉的能力提高,被捕捉的几率降低;标记物易脱落;标记的个体易被捕食,会导致重捕个体中有标志的个体减少(重捕下降),使调查结果偏大。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属识记内容,相对简单。
8、①.防止高温杀死酵母菌②.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③.适当稀释菌液(或用无菌水稀释)④.用自来水冲洗⑤.培养液温度和用量(或营养成分)⑥.24 ⑦.5×108⑧.样方法⑨.D
【解析】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1)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2)调查乔木的种群密度比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选用的样方面积大;(3)对样方中位于顶点和边线上的个体计数时,采用取相邻两边和这两边的顶点原则。
计算种群密度时,样方法是计算各个样方内种群数量的平均值,计算时要注意样方的面积大小相等,标志重捕法也要根据环境面积,再计算种群密度,而不是一定面积内的个体数。
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
抽样检测法的操作: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
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
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详解】(1)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为避免高温杀死酵母菌,需将煮沸的葡萄糖溶液冷却后才能接种酵母菌。
(2)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为了减少实验误差,需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
如果实验后期发现血球计数板的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数目过多,难以数清,则说明酵母菌数量太多,难于数清,则需要适当稀释菌液(或用无菌水稀释)后,重新计数,使用结束后,需要用自来水冲洗血球计数板。
(3)根据实验表格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液温度和用量(或营养成分),因此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培养液温度和用量(或营养成分)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影响。
(4)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长和宽各为1mm,深度为0.1mm,其中25×16型的血球计数板计数室以双线等分成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成16个小方格。
如图表示的是其中一个中方格的情况,根据记上不记下,记左不记右的原则
对方格内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对该中方格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的结果是24个。
如果将某培养液稀释100倍后再进行计数时,5个中方格的细胞平均数为20个,则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为20×25÷10-4×100=5×108个。
(5)对于植物的调查方法通常用样方法进行,对于草地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调查,应采用样方法进行;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青蛙来讲,调查其种群数量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第一次捕获32只,将捕获的青蛙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
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次捕获,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0只,没有标记的20只。
若该地区青蛙种群个体总数为N,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得出,N=32×(10+20)÷10=96只,故选D。
【点睛】熟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其操作步骤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目的并能做出合理的分析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血球计数板的使用方法是本题的重要考点。
9、D
【解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2)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其中水和无机盐等平衡调节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侵入人体病原微生物的清除依赖于免疫调节。
(3)能力: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4)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根据题意分析,充满电解质的塑料袋模拟羊的子宫环境,羊羔在其中生活,需要依赖血氧交换系统获取所需的营养物质,如果血氧交换系统发生故障,短时间内氧气供应不足,羊羔可以通过无氧呼吸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不会立即死亡,A正确;
B、动物细胞在蒸馏水中会吸水膨胀,甚至会发生细胞吸水涨破,所以羊羔在蒸馏水中不会存活,B正确;
C、羊羔通过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可通过自身的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呼吸系统排出,C正确;
D、人造子宫能提供羊羔发育所需的各种条件,同时也要依赖羊羔自身的调节而实现稳态,D错误。
故选D。
10、(1)①.abcd ②.(负)反馈
(2)①.甲组②.降低血糖浓度③.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3)体内谷氨酸水平和胰岛B细胞的凋亡率都低
(4)EPA对肠道中红蝽菌菌群含量的影响
【解析】1、胰岛素:①生理作用:一方面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组织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
②作用结果:血糖浓度降低到正常水平。
2、反馈调节是一种系统自我调节的方式,指的是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
反馈调
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有正反馈和负反馈调节两种方式。
正反馈调节使得系统偏离平衡,负反馈调节使得系统回归平衡。
生命系统的调节多数属于负反馈调节。
【小问1详解】
根据胰岛素的生理作用:一方面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组织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可知当机体血糖浓度高于正常值时,胰岛素分泌增加,通过abcd,从而降低血糖。
反馈调节是一种系统自我调节的方式,指的是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故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这一调节方式叫做(负)反馈调节。
【小问2详解】
对照组一般是不做任何处理的组,因此本实验中的对照组是甲组。
由图1可知,丙组的血糖浓度比对照组甲组高,但是比丙组低,说明丙组中添加的EPA能降低血糖浓度。
由图2可知,丙组的胰岛素浓度低于对照组甲组,但是高于以组,说明出现图1所示结果是由于饮食中添加EPA增强了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小问3详解】
根据题干“EPA影响谷氨酸代谢,长期高浓度谷氨酸对胰岛B细胞产生细胞毒性作用”,说明谷氨酸浓度水平越高,胰岛B细胞的凋亡率就越高。
结合图1和图2所示结果可知,与乙组相比,丙组小鼠体内谷氨酸水平和胰岛B细胞的凋亡率都低。
【小问4详解】
根据题干“饮食中补充EPA可改变db小鼠肠道菌群,肠道中红蝽菌菌群含量与肠道中谷氨酸水平呈负相关”可知,EPA 和肠道中红蝽菌菌群含量有关,故可进一步研究EPA对肠道中红蝽菌菌群含量的影响。
【点睛】本题以探究EPA对血糖调节的影响实验为载体,考查血糖调节的过程和反馈调节,意在考查考生综合所学知识并结合实验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和实验探究的能力。
11、(1).有毛(2).黄肉(3).DDff,ddFf,ddFF(4).无毛黄肉:无毛白肉=3:1(5).有毛黄肉:有毛白肉:无毛黄肉:无毛白肉=9:3:3:1(6).ddFF,ddFf
【解析】(1)由实验1:有毛A与无毛B杂交,子一代均为有毛,可判断有毛为显性性状,双亲关于果皮无毛的遗传因子均为纯合的;由实验3:白肉A与黄肉C杂交,子一代均为黄肉,可判断黄肉为显性性状,双亲关于果肉白色的遗传因子均为纯合的。
(2)依据实验1中的白肉A与黄肉B杂交,子一代黄肉与白肉的比为1:1,可判断亲本B关于果肉颜色的遗传因子为杂合的。
结合(1)的分析可推知:有毛白肉A、无毛黄肉B和无毛黄肉C的遗传因子组合分别为DDff、ddFf、ddFF。
(3)无毛黄肉B的遗传因子组合为ddFf,理论上其自交下一代的遗传因子组合及比例为ddFF:ddFf:ddff=1:2:1,所以下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无毛黄肉:无毛白肉=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