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草生长调控的意义和途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牧草生长调控的意义和途径
摘要:牧草是可供家畜采食的草类,以草本植物为主,也包括藤本植物、半灌木和灌木。

在以畜牧业为主的草原区,牧草几乎是家畜唯一的饲料。

世界草地畜牧业发达的国家中,如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有90%以上的畜牧业产值是由牧草转化而来的。

根据社会的发展趋势,国家作出了重大决策:要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实施大开发的突出位置,坚持不懈地做好生态工程建设和水土流失治理,抓住全国粮食生产过多,库存过量,供应充裕的机遇,“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草)、以粮代赈,个体承包,以粮还林还草”[1]。

在加入WTO后,我国的畜牧业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牧草在畜牧业中占有重要位置。

因此,调控牧草的生长对畜牧业的发展非常重要。

关键词:牧草;生长调控;封育;补播
1牧草生长调控的意义
1.1产量增加,牧草品质提高,稳定畜牧业生产
对于天然草场,草地改良后,草群的种类成分增加了,地面覆盖度增大,提高了天然草地的生产力以及改善了牧草的产量与质量。

改良后的草地,载畜量可以提高3~5倍,优良牧草的产量平均提高5倍,使断奶的犊牛多增重20kg。

耕作方式的改进也可以增加草产量,如在冬小麦和玉米两个禾本科作物之间插播一茬豆科作物。

年产冬小麦3 000~3 750kg/hm2,豆科牧草2.25万kg/hm2。

玉米6 000 ~7 500 kg/hm2,产值可达4 387元/hm2,比单作冬小麦产值提高42.20%。

牧草品质好,营养完全。

人工草地的产草量比天然草场提高2~5倍,品质优良,伏旱各种营养物质,有利于稳定草地畜牧业的生产。

1.2改善土壤结构,防除毒杂草,提高肥力
如间套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一些作物争地、争水、争肥的矛盾,还有利于培肥地力,使土地用养结合起来。

通过草田轮作,多年生牧草尤其是豆科牧草在固氮,增加土壤氮素方面较优,还可残留大量根茬,丰富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提高农作物产量,收获大量高产优质的饲草料发展畜牧业;而家畜的粪尿回施到农田,又使地力不断提高。

种植绿肥作物可以实现“以田养田”。

而在经济林内间作牧草,可以抑制杂草的生长。

1.3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促进生态建设
在沙荒地和沙漠边缘,以草治沙,大力种植早生、超旱生牧草与灌木,提倡
草灌结合,提高植被覆盖率,防风固沙,遏止草原沙化的势头。

而在陡坡地种草,不仅保护坡面,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而且可以绿化坡面,促进养殖业发展。

封育的草场,由于植物生长旺盛,植物覆盖和土壤表面的有机物可以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降低地面风力和地表径流速率,使土壤免遭风蚀和水土蚀。

在黄土高原和长江流域中上游等水土严重流失区,种植牧草是水土保持的有效措施。

2牧草生长调控的途径
2.1天然草地
2.1.1封育
草地围栏封育也称封滩育草,在我国北方地区又称围封草库伦。

所谓的草地围栏封育,就是把草地暂时围起来,封闭一个时期,在此期间不进行任何放牧或割草利用,其目的在于给牧草提供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以便积累足够的贮藏营养物质,逐渐恢复草地生产力,促进草地的自然更新。

目前,草地围栏封育已成为国内外合理利用、科学培育天然草地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

一方面,草地围栏封育技术简单,经济实用,易于生产上推广使用;另一方面,在围栏内可以结合草地改良措施,培育退化草地,建立人工、半人工草地,实现草地植被的快速恢复。

封育时要考虑到封育地段和时间。

目前国内所采用的措施有:网围栏、生物围栏、挖防畜沟、砌石头墙和编柳栅子等。

若要更好地恢复草场的生产力,最好在草场封育期结合采用别的改良措施,如松耙、补播、施肥和灌溉等。

2.1.2补播改良
在不破坏或少破坏天然草地原有植被的情况下,补播一些适应性强、饲用价值高的优良牧草。

补播前做的准备有:地段的选择、地面的处理、草种的选择。

补播方法有:人力撒播、机具补播、畜力补播以及飞机补播。

2.2人工草地
2.2.1草种选择
在一个地区选择适宜栽培的牧草种和品种,必须根据气候、土壤条件、牧草利用方式及牧草种和品种的适应性等三个方面来决定。

如甘肃生态研究所依据甘肃省的草地类型,指出了在甘肃不同地区退耕土地上适宜栽培的牧草品种[2]。

2.2.2耕作制度及栽培技术
土壤耕作,是在牧草及饲料作物栽培中最基本和最经常的技术措施。

根据土壤、地形、坡度、气候、植被等条件的不同,可以分别采用全垦、带垦或免耕等不同地面处理方法。

采用轮作、间作、套种等措施改进种植方式。

广西的农牧业借鉴国外经验,其粮食作物-牧草-经济作物种植比例理论上至少应达到6:2:2[3]。

栽培技术的改进,可以利用不同作物种或品种利用肥料能力的差异,提高土壤养分的利用效率[4]。

也可以利用作物的补偿生长,提高水产比,对黄土高原地区是经济可行的[5]。

2.2.3管理措施
一般田间管理主要包括:破除土表板结、饲料作物的间苗、中耕培土、牧草的越冬管理、长期草地的管理与翻耕。

施肥与灌溉。

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施肥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土壤性质和牧草种类,以及施肥量与施肥时间等。

施肥要遵循合理施肥的原则,重视施肥的方法。

根据钾元素增产明显,适量供钾可增加块根中的淀粉含量,使块根迅速膨大,增加了块根产量[6]。

灌溉应以节水为原则,其主要工程技术有以下几种:渠系防渗技术、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渗灌、滴灌、喷灌等。

灌水要注意有效定量的方法,要根据土壤含水量、土壤水势的相关性等因素确定灌水时间、灌水量[7]。

作物的生育期也需要考虑[8]。

水分过多,须及时排水。

病虫草害的防治,应本着“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采用各种检疫及农业技术措施预防或消灭病虫草害。

2.2.4利用方式
对于天然草场,要防止过牧的现象。

栽培牧草,要根据特性,不同的利用方式及不同家畜的要求,掌握刈割和利用的适当时期与方法。

2.2.5补播方法
人力撒播:小面积播种地可以徒手撒种,或最好用牧草手播机播种,这样比较均匀,速度也快,每人每天可播50亩左右。

机具补播:用草原松土补播机、圆盘播种机或肥料撒播机,土地条件好,颗粒较大的种子也可用谷物播种机。

畜力补播:有的地方利用羊群补播,即给放牧的羊只脖子上挂上铁皮罐头盒,内装种子,底部打孔,羊边吃草边撒种。

羊群中有1/4左右的羊只戴罐头盒即可。

骆驼、牛等家畜在放牧时都可用来完成这一工作。

家畜宿营法:在甘肃、新疆、内蒙古等地的草原牧区,总结推广的一种依次搬圈、更换宿营地的畜群“搬圈施肥补播法”。

近几年在云南、贵州发展为成为一种叫“家畜宿营法”[9]改良天然草地的有效方法。

就是将放牧家畜集中在一个地方过夜或高强度放牧,依靠家畜清除原有劣质植被,排泄的粪便又进行施肥,同时结合补播优良牧草,这是一种十分有效而又廉价的草地植被建植方法。

在同一地方滞留宿营的时间因地而异,甘肃甘南高山草原一般8~12夜;新疆的干旱草原5~6夜;内蒙的半荒漠草原2~3夜;在云贵高原一带一般为每平方米6-8个羊夜的宿营或放牧强度,这样就可清除原有植被,而后补播优良牧草。

飞机补播:飞机播种是目前国内外普遍使用的补播方法。

3小结
我国畜牧业发展与牧草供应的矛盾非常明显,急需建立土-草-畜“三位一体”的生产体系,提高牧草产量及其营养价值。

《甘肃省生态建设与草业开发专家系统》对在甘肃地区的草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10],草地利用后的管理等均表明我国的科研工作者一直在探索牧草生长调控的途径。

与农牧民协作及相互学习,共同开拓草业发展的新道路,是合理发展中国畜牧业的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甘肃政报. 卷首语[J]. 1999,10(20):1-2.
[2] 陈全功,梁天刚,卫亚星. 甘肃省退耕土地林-草地建植模式的研究[J].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专辑):76-83.
[3] 蒋建生. 广西草地农业实施对策研究[J]. 草业科学,2002(4):50-55.
[4] 刘国栋,李继云,李振生. 植物高效利用土壤磷营养的化学机理[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2,1(3-4):72-77。

[5] 慕自新,梁宗锁,张岁岐. 土壤干湿交替下作物补偿生长的生理基础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2(5):511-516.
[6] 史春余,王振林,赵秉强等. 钾营养对甘薯某些生理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2(1):81-85.
[7] 李存焕. 沟叶结缕草定量灌溉方法[J]. 草地学报,2002(2):97-99.
[8] 王朝辉,李生秀. 不同生育期缺水和补充灌水对冬小麦氮、磷、钾吸收及分配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2(3):265-270.
[9] 张英俊,蒋文兰,符义坤,樊晓东. 绵羊宿营法防除天然草地灌木杂草研究[J]. 草业学报,1999(9):76-81
[10] 任继周,梁天刚,陈全功. “甘肃省生态建设与草业开发专家系统”项目研究进展[J].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专辑):1-8.
[11] 苏加楷,张文淑,李敏. 牧草高产栽培[M]. 北京:金盾出版社,1993.
[12] 内蒙古农牧学院. 牧草及饲料作物栽培学[M]. 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
[13] 陈宝书. 退耕还林还草技术指南[M] . 北京:金盾出版社,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