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文教育史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文字的出现和学校的萌芽促成了言文教育
“庠”(唐虞),分为上庠和下庠; “序”(夏禹),分东 序、西序;“学”(商)分左学、右学。
第十一页,共91页。
二、言文教育期的基本内容
1、原始社会言语教育与生活教育合二为一
2、夏商两代文字读写教育开始兴起
第十二页,共91页。
三、言文教育期的基本经验
1、语言来自生活,生活是学习语言的大课堂 2、文字读写训练是语文教育的基础
❖ “汉语教育”指的是中华民族共同语的教育,是一种语言教育.
2、“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学”。
❖ A≠B,A>B
第三页,共91页。
三、学习研究的方法
1、从本书的编排体例(每章均按“轨迹”、“内容”、“经 验”三部分表述)入手了解我国语文教育发展的大致情况;
2、从不同角度如某一历史时期的语文教育,某一教育家、 教育专著,或教学的某一角度进行研究;
❖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久要(约)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
语·宪问》)
第二十二页,共91页。
理想化成人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 语·述而》
❖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
语·子罕》
第二十三页,共91页。
第五十四页,共91页。
《文心》
❖ “用小说体裁叙述学习国文的知识和技能”,形式上“算是很新 鲜的”——叶圣陶
❖ “这部《文心》是用故事的体裁来写关于国文的全体 知识。”——陈望道
❖ 这是“一部空前的书”——朱自清
❖ “在国际教育史上划了一个时代” ——日本《新中国事典》
第五十五页,共91页。
叶圣陶前期语文教育思想:
❖ 开明书店(1926年)
❖ 《中学生杂志》(1930.1)
❖ 《文心》(1933.1-1934.6)
第五十二页,共91页。
开明书店(1926年)
❖ “自从开明书店登场,中国出版界才有 认真为学生着想的读物”——曹聚仁
第五十三页,共91页。
《中学生杂志》(1930.1)
❖ 综合性、知识性、趣味性、栽培性 ❖ 是当时中学国文科最理想的课外辅导读物
第十七页,共91页。
二、孔子
1、孔子生平 2、教育思想
3、教学原则
第十八页,共91页。
孔子生平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 “三十而立” ❖ “席不暇暖” 、惶惶如“丧家之狗” ❖ “五十而知天命” ❖ “朝闻道,夕死可矣”
第十九页,共91页。
孔子生平(续)
❖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论语·泰伯》 ❖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
第四十六页,共91页。
二、两个学制
❖ “壬寅—癸卯学制”(1902-1904)
确立了中国近代新型教育的基础,标志着“中国文学”正式设 科,从此语文逐步走上了独立化、学科化的道路。但其本质 是封建的——“中体西用”。
❖ “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
本质是资本主义教育。语文学科自此有了自己现代意义 上的 教育、教学目的。
第十五页,共91页。
第二章:古文教育期
❖ 古文教育期背景及特点 ❖ 孔子 ❖ 《学记》 ❖ 科举取士与语文教育 ❖ 作业
第十六页,共91页。
一、古文教育期背景特点
1、以“五经”、“四书”为教材,或以历代 名家名篇为范本,学的都是书面的“文”;
2、内容具有综合性和丰富性的特点,文、史、 哲不分,是一种广义的语文教育。
❖ 我们的语文高考不妨加大文学考试的分量。
第四十二页,共91页。
五、作业
1、古文教育期语文教育的主要特点?
2、论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在中国语文教育史上的地位。
3、有人说《学记》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学,请你谈谈对此的看法,及其教育 思想对今天语文教育的启示。
4、简评唐朝科举在中国语文教育史上的地位。
5、有人说,一部中国古代教育史,就是一部中国语文教育史。你对此如
三、《学记》
若以此为法,学术由此而盛,人才由此而生 矣。——清·陈澧《东塾读书记》 中国教育史甚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篇非常辉 煌的有关教育理论和方法的伟大著作。 —— 顾树森
第三十一页,共91页。
《学记》
1、教育理论
2、教学论
第三十二页,共91页。
教育理论
1、教育目的及作用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教育原理
❖学学半 ❖教学相长
第三十五页,共91页。
教学方法
❖ 讲解法:“约而达” 、“微而臧” 、“罕譬而喻”
❖ 问答法:“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 ❖ 练习法:“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
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
❖ 类比法 :“比物丑类”
第三十六页,共91页。
教学原则
第四十七页,共91页。
六、作业
1、“壬寅—癸卯学制”、 2、“壬子—癸丑学制”。 3、中国文学单独设科的意义? 4、国语运动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第四十八页,共91页。
第四章:国语国文期
一、国语国文期背景及特点P124-130 二、梁启超 三、叶圣陶 四、《国文百八课》 五、作业
第四十九页,共91页。
六、作业
第四十五页,共91页。
一、“中国文学教育”的概念
“中国文学”的设科是随着中国的新学制“壬寅学制”和 “癸卯学制”而发生的。所谓“中国文学”,其实并不纯 属文学,而是相对于“外国文学”的一个科目。本章所说 的“中国文学教育”,指的正是“中国文学”设科期间的 语文教育,而不是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教育。
3、读原文和别人的相关论文、结合语言史、文学史、教 育史进行研究。
第四页,共91页。
四、中国语文教育史的分期问题 分期的原则: a、遵循“自身规律”原则; b、符合“社会关联”原则; c、掌握“注重特征”原则; d、遵从“远粗近细”原则。
第五页,共91页。
分期示意参考图:
语 文 独 立 设 科
新 中 国 诞 生
二、梁启超
❖ 重视方法的指导传授:
❖ “善于教人者是教人以研究的方法” 1、读书法:中体西用 2、作文法:言文一致 《作文教学法》、《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
第五十页,共91页。
三、叶圣陶
❖ 前期语文教育活动及思想
❖ 后期语文教育思想
❖ 叶圣陶语文教育观
第五十一页,共91页。
叶圣陶前期语文教育活动:
第二十七页,共91页。
学思并重,学思结合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
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 得思义。” ❖ “子绝四——毋意(不凭空臆测),毋必 (不主观武断),毋固(不固执一端),毋我 (自以为是)”
第二十八页,共91页。
启发教学,循序渐进
仁” ——《论语·卫灵公》 ❖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
《论语·泰伯》
第二十页,共91页。
教育思想 1、有教无类
2、理想化成人
3、教师职责及师生关系
第二十一页,共91页。
理想化成人
❖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 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教师职责及师生关系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 ❖ “当仁,不让于师”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
不善者而改之。”
第二十四页,共91页。
教学原则
1、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2、由学到知,知智统一 3、学思并重,学思结合 4、启发教学,循序渐进 5、学而时习,知行一致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2、尊师重道的思想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 学”。
3、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
健全学校教育制度;严格考试制度;
重视开学典礼;有严格的组织纪律 。
第三十三页,共91页。
教学论——《学记》的精华
1、教育原理
2、教学方法 3、教学原则
4、教学时弊 5、小结
第三十四页,共91页。
第十三页,共91页。
四、言文教育期的特点
1、语文教育的无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2、语文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3、语文教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手段。
第十四页,共91页。
五、作业
1、言文教育期语文教育的特点? 2、我们说言文教育期的语文教育就是一种
“生活教育”,现在我们又提倡“语文学习 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试比较二者异 同。
古 代 语 文 教 育 期
近 代 语 文 教 育 期
现 代 语 文 教 育 期
言 文学 校 的古 文 文 学 “ 五 四 ” 国 语语 文 大 跃 语 文 1978 语 文 教 育 期 出 现 教 育 期 设 科 期 运 动 国 文 期 定 名 期 进 波 折 期 年 革 新 期
第六页,共91页。
五、教材与参考书目
第三十九页,共91页。
四、科举取士与语文教育 1、唐朝进士科对当时语文教育的影响
2、对今日语文教育的启示
第四十页,共91页。
唐朝进士科对 当时语文教育的影响:
影响之一:促成了唐朝诗歌的极度繁荣。 影响之二:选拔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人才。
第四十一页,共91页。
对今日语文教育的启示
❖ 语文高考也应从偏重知识考察转向能力素质 的考察。
第八页,共91页。
第一编:古代语文教育期 (前语文教育期)
❖第一章:言文教育期
❖ 第二章:古文教育期
第九页,共91页。
第一章 言文教育期
❖ 言文教育的基本轨迹 ❖ 言文教育的基本内容 ❖ 言文教育的基本经验 ❖ 言文教育期的特点 ❖ 作业
第十页,共91页。
一、言文教育期的基本轨迹
1、语文教育渗透于生产劳动和生活
第二十五页,共91页。
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观察法和谈话法:
❖ 听其言而观其行 ❖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
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第二十六页,共91页。
由学到知,知智统一
❖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 不知,是知也。”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启发诱导原则
教学相长原则
❖ 循序渐进原则 “藏息相辅”原则
❖ “相观而善”原则 长善救失原则
第三十七页,共91页。
教学时弊
一曰“呻其占毕”。 二曰“多其讯”。 三曰“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 四曰“使人不由其诚”。 五曰“教人不尽其材”
第三十八页,共91页。
小结:
《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也是世界上教育史 上最早的教育理论专著,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的 总结, 可称为中国古代教育学的雏形,是中国 教育史上极为辉煌的遗产,它所论述的教育思想 ,特别是教学论部分,至今仍有积极意义。它是 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教育的宝贵文献。
发展fzhn阶段iii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jioxu大纲供试验用1997年全日制十二年制学校普通中学高中语文教学jioxu课程标准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jioxu大纲试用修订版2000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jioxu大纲试验修订版第八十九页共93页
导论
一、学习中国语文教育史的意义 二、廓清几个概念 三、学习研究的方法 四、中国语文教育史的分期问题 五、参考书目 六、作业
❖ 注重语文教育特征的研究
❖ 注重语文教材编选原则的研究。
❖ 强调语文技能的专门训练。
第五十六页,共91页。
叶圣陶后期语文教育思想:
❖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 对语文课的性质、目标,语文教材的内容、
何理解?
第四十三页,共91页。
第二编:近代语文教育期 (始语文教育期)
❖ 第三章:文学设科期
❖第四章:国语国文期
第四十四页,共91页。
第三章 文学设科期
一、“中国文学教育”的概念 二、两个学制 三、中国文学单独设科的意义 P82
四、中国文学教育的基本内容 P83-102
五、中国文学教育基本经验 P103-123
❖ 教材:
❖ 王松泉等主编:《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社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 参考书目:
❖ 1、张隆华主编《中国语文教育史纲》
❖ 2、张隆华、曾仲珊著《中国古代语文 教育史》
❖ 3、李杏保、顾黄初著《中国现代语文教育 史》
第七页,共91页。
六、作业
1、 学习中国语文教育史的意义?
2、制作一幅中国语文教育史分期示意 图。
第一页,共91页。
一、学习中国语文教育史的意义
1、认识意义
2、借鉴意义
3、发展意义 4、治学意义
第二页,共91页。
二、廓清几个概念
1、“中国语文教育”和“汉语教育”
❖ 语文教育是指具有民族特点的各个国家的母语教育。“中国语文教育”特 指中国民族的、以汉语为母语的教育。(陈菊先《语文教育学》)它的范 围包括:语言、文字、文学、文章、文化等。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 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第二十九页,共91页。
学而时习,知行一致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温故而知新”
❖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 行之”(《中庸》)
第三十页,共91页。
“庠”(唐虞),分为上庠和下庠; “序”(夏禹),分东 序、西序;“学”(商)分左学、右学。
第十一页,共91页。
二、言文教育期的基本内容
1、原始社会言语教育与生活教育合二为一
2、夏商两代文字读写教育开始兴起
第十二页,共91页。
三、言文教育期的基本经验
1、语言来自生活,生活是学习语言的大课堂 2、文字读写训练是语文教育的基础
❖ “汉语教育”指的是中华民族共同语的教育,是一种语言教育.
2、“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学”。
❖ A≠B,A>B
第三页,共91页。
三、学习研究的方法
1、从本书的编排体例(每章均按“轨迹”、“内容”、“经 验”三部分表述)入手了解我国语文教育发展的大致情况;
2、从不同角度如某一历史时期的语文教育,某一教育家、 教育专著,或教学的某一角度进行研究;
❖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久要(约)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
语·宪问》)
第二十二页,共91页。
理想化成人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 语·述而》
❖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
语·子罕》
第二十三页,共91页。
第五十四页,共91页。
《文心》
❖ “用小说体裁叙述学习国文的知识和技能”,形式上“算是很新 鲜的”——叶圣陶
❖ “这部《文心》是用故事的体裁来写关于国文的全体 知识。”——陈望道
❖ 这是“一部空前的书”——朱自清
❖ “在国际教育史上划了一个时代” ——日本《新中国事典》
第五十五页,共91页。
叶圣陶前期语文教育思想:
❖ 开明书店(1926年)
❖ 《中学生杂志》(1930.1)
❖ 《文心》(1933.1-1934.6)
第五十二页,共91页。
开明书店(1926年)
❖ “自从开明书店登场,中国出版界才有 认真为学生着想的读物”——曹聚仁
第五十三页,共91页。
《中学生杂志》(1930.1)
❖ 综合性、知识性、趣味性、栽培性 ❖ 是当时中学国文科最理想的课外辅导读物
第十七页,共91页。
二、孔子
1、孔子生平 2、教育思想
3、教学原则
第十八页,共91页。
孔子生平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 “三十而立” ❖ “席不暇暖” 、惶惶如“丧家之狗” ❖ “五十而知天命” ❖ “朝闻道,夕死可矣”
第十九页,共91页。
孔子生平(续)
❖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论语·泰伯》 ❖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
第四十六页,共91页。
二、两个学制
❖ “壬寅—癸卯学制”(1902-1904)
确立了中国近代新型教育的基础,标志着“中国文学”正式设 科,从此语文逐步走上了独立化、学科化的道路。但其本质 是封建的——“中体西用”。
❖ “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
本质是资本主义教育。语文学科自此有了自己现代意义 上的 教育、教学目的。
第十五页,共91页。
第二章:古文教育期
❖ 古文教育期背景及特点 ❖ 孔子 ❖ 《学记》 ❖ 科举取士与语文教育 ❖ 作业
第十六页,共91页。
一、古文教育期背景特点
1、以“五经”、“四书”为教材,或以历代 名家名篇为范本,学的都是书面的“文”;
2、内容具有综合性和丰富性的特点,文、史、 哲不分,是一种广义的语文教育。
❖ 我们的语文高考不妨加大文学考试的分量。
第四十二页,共91页。
五、作业
1、古文教育期语文教育的主要特点?
2、论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在中国语文教育史上的地位。
3、有人说《学记》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学,请你谈谈对此的看法,及其教育 思想对今天语文教育的启示。
4、简评唐朝科举在中国语文教育史上的地位。
5、有人说,一部中国古代教育史,就是一部中国语文教育史。你对此如
三、《学记》
若以此为法,学术由此而盛,人才由此而生 矣。——清·陈澧《东塾读书记》 中国教育史甚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篇非常辉 煌的有关教育理论和方法的伟大著作。 —— 顾树森
第三十一页,共91页。
《学记》
1、教育理论
2、教学论
第三十二页,共91页。
教育理论
1、教育目的及作用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教育原理
❖学学半 ❖教学相长
第三十五页,共91页。
教学方法
❖ 讲解法:“约而达” 、“微而臧” 、“罕譬而喻”
❖ 问答法:“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 ❖ 练习法:“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
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
❖ 类比法 :“比物丑类”
第三十六页,共91页。
教学原则
第四十七页,共91页。
六、作业
1、“壬寅—癸卯学制”、 2、“壬子—癸丑学制”。 3、中国文学单独设科的意义? 4、国语运动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第四十八页,共91页。
第四章:国语国文期
一、国语国文期背景及特点P124-130 二、梁启超 三、叶圣陶 四、《国文百八课》 五、作业
第四十九页,共91页。
六、作业
第四十五页,共91页。
一、“中国文学教育”的概念
“中国文学”的设科是随着中国的新学制“壬寅学制”和 “癸卯学制”而发生的。所谓“中国文学”,其实并不纯 属文学,而是相对于“外国文学”的一个科目。本章所说 的“中国文学教育”,指的正是“中国文学”设科期间的 语文教育,而不是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教育。
3、读原文和别人的相关论文、结合语言史、文学史、教 育史进行研究。
第四页,共91页。
四、中国语文教育史的分期问题 分期的原则: a、遵循“自身规律”原则; b、符合“社会关联”原则; c、掌握“注重特征”原则; d、遵从“远粗近细”原则。
第五页,共91页。
分期示意参考图:
语 文 独 立 设 科
新 中 国 诞 生
二、梁启超
❖ 重视方法的指导传授:
❖ “善于教人者是教人以研究的方法” 1、读书法:中体西用 2、作文法:言文一致 《作文教学法》、《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
第五十页,共91页。
三、叶圣陶
❖ 前期语文教育活动及思想
❖ 后期语文教育思想
❖ 叶圣陶语文教育观
第五十一页,共91页。
叶圣陶前期语文教育活动:
第二十七页,共91页。
学思并重,学思结合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
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 得思义。” ❖ “子绝四——毋意(不凭空臆测),毋必 (不主观武断),毋固(不固执一端),毋我 (自以为是)”
第二十八页,共91页。
启发教学,循序渐进
仁” ——《论语·卫灵公》 ❖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
《论语·泰伯》
第二十页,共91页。
教育思想 1、有教无类
2、理想化成人
3、教师职责及师生关系
第二十一页,共91页。
理想化成人
❖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 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教师职责及师生关系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 ❖ “当仁,不让于师”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
不善者而改之。”
第二十四页,共91页。
教学原则
1、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2、由学到知,知智统一 3、学思并重,学思结合 4、启发教学,循序渐进 5、学而时习,知行一致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2、尊师重道的思想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 学”。
3、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
健全学校教育制度;严格考试制度;
重视开学典礼;有严格的组织纪律 。
第三十三页,共91页。
教学论——《学记》的精华
1、教育原理
2、教学方法 3、教学原则
4、教学时弊 5、小结
第三十四页,共91页。
第十三页,共91页。
四、言文教育期的特点
1、语文教育的无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2、语文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3、语文教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手段。
第十四页,共91页。
五、作业
1、言文教育期语文教育的特点? 2、我们说言文教育期的语文教育就是一种
“生活教育”,现在我们又提倡“语文学习 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试比较二者异 同。
古 代 语 文 教 育 期
近 代 语 文 教 育 期
现 代 语 文 教 育 期
言 文学 校 的古 文 文 学 “ 五 四 ” 国 语语 文 大 跃 语 文 1978 语 文 教 育 期 出 现 教 育 期 设 科 期 运 动 国 文 期 定 名 期 进 波 折 期 年 革 新 期
第六页,共91页。
五、教材与参考书目
第三十九页,共91页。
四、科举取士与语文教育 1、唐朝进士科对当时语文教育的影响
2、对今日语文教育的启示
第四十页,共91页。
唐朝进士科对 当时语文教育的影响:
影响之一:促成了唐朝诗歌的极度繁荣。 影响之二:选拔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人才。
第四十一页,共91页。
对今日语文教育的启示
❖ 语文高考也应从偏重知识考察转向能力素质 的考察。
第八页,共91页。
第一编:古代语文教育期 (前语文教育期)
❖第一章:言文教育期
❖ 第二章:古文教育期
第九页,共91页。
第一章 言文教育期
❖ 言文教育的基本轨迹 ❖ 言文教育的基本内容 ❖ 言文教育的基本经验 ❖ 言文教育期的特点 ❖ 作业
第十页,共91页。
一、言文教育期的基本轨迹
1、语文教育渗透于生产劳动和生活
第二十五页,共91页。
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观察法和谈话法:
❖ 听其言而观其行 ❖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
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第二十六页,共91页。
由学到知,知智统一
❖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 不知,是知也。”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启发诱导原则
教学相长原则
❖ 循序渐进原则 “藏息相辅”原则
❖ “相观而善”原则 长善救失原则
第三十七页,共91页。
教学时弊
一曰“呻其占毕”。 二曰“多其讯”。 三曰“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 四曰“使人不由其诚”。 五曰“教人不尽其材”
第三十八页,共91页。
小结:
《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也是世界上教育史 上最早的教育理论专著,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的 总结, 可称为中国古代教育学的雏形,是中国 教育史上极为辉煌的遗产,它所论述的教育思想 ,特别是教学论部分,至今仍有积极意义。它是 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教育的宝贵文献。
发展fzhn阶段iii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jioxu大纲供试验用1997年全日制十二年制学校普通中学高中语文教学jioxu课程标准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jioxu大纲试用修订版2000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jioxu大纲试验修订版第八十九页共93页
导论
一、学习中国语文教育史的意义 二、廓清几个概念 三、学习研究的方法 四、中国语文教育史的分期问题 五、参考书目 六、作业
❖ 注重语文教育特征的研究
❖ 注重语文教材编选原则的研究。
❖ 强调语文技能的专门训练。
第五十六页,共91页。
叶圣陶后期语文教育思想:
❖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 对语文课的性质、目标,语文教材的内容、
何理解?
第四十三页,共91页。
第二编:近代语文教育期 (始语文教育期)
❖ 第三章:文学设科期
❖第四章:国语国文期
第四十四页,共91页。
第三章 文学设科期
一、“中国文学教育”的概念 二、两个学制 三、中国文学单独设科的意义 P82
四、中国文学教育的基本内容 P83-102
五、中国文学教育基本经验 P103-123
❖ 教材:
❖ 王松泉等主编:《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社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 参考书目:
❖ 1、张隆华主编《中国语文教育史纲》
❖ 2、张隆华、曾仲珊著《中国古代语文 教育史》
❖ 3、李杏保、顾黄初著《中国现代语文教育 史》
第七页,共91页。
六、作业
1、 学习中国语文教育史的意义?
2、制作一幅中国语文教育史分期示意 图。
第一页,共91页。
一、学习中国语文教育史的意义
1、认识意义
2、借鉴意义
3、发展意义 4、治学意义
第二页,共91页。
二、廓清几个概念
1、“中国语文教育”和“汉语教育”
❖ 语文教育是指具有民族特点的各个国家的母语教育。“中国语文教育”特 指中国民族的、以汉语为母语的教育。(陈菊先《语文教育学》)它的范 围包括:语言、文字、文学、文章、文化等。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 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第二十九页,共91页。
学而时习,知行一致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温故而知新”
❖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 行之”(《中庸》)
第三十页,共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