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福建省沙县一中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福建省沙县一中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考察
路遥
一夜春雨过后,城市的空气中少了不少怪味道。
省委大院里鹅黄嫩绿,姹紫嫣红,小鸟在树丛中发出欢愉的啁啾。
这个天地里已经是一片春天的繁荣景象,天完全放晴了,东边的太阳正从一大片楼房后面吃力地爬起来。
乔伯年比往常提前一刻钟吃完早点,换了一双圆口黑斜纹布鞋,准备过一会就出门。
这时候,省委常务副秘书长张生民来了,说新闻记者马上就到。
乔伯年对他说:“为什么要让记者来?你赶快去打电话,让新闻单位不要派记者来!”
秘书长在一刹那间愣住了,但他很快反应过来,他不敢违抗书记的指示,赶紧转身出去打电话。
张生民一路走,一路想:看来用老办法已经不能适应这位新书记的要求了,但怎样才能适应老乔的要求呢?作为省委常务副秘书长,多年来他已经习惯于一种传统的思路和传统的工作方法,而且前任书记对他的工作一直是很满意的。
唉,他现在不会工作了!接二连三地弄巧成拙!
张生民打完电话,刚出了院子,就看见一溜小轿车鱼贯进入省委大院——这是市上的领导们来了。
他赶忙迎上去,把这些人领进了小会议室。
乔伯年进入小会议室时,所有的人都从沙发上站起来。
他和大家一一握了手,也没坐,立在茶几前说:“今天把同志们找来,不说别的事,咱们一块去坐一次公共汽车怎么样?”
大家在一刹那间明白了:省委书记要深入基层了解情况,解决群众坐车难的问题哩。
张生民说:“为不惊动四方,请大家出去不要公开身份。
”
张秘书长见省委书记赞同地点了点头。
他们先到一个就近的公共汽车站,准备坐四路公共汽车在解放大道六路口下车后,再换坐一趟电车。
此时正值早晨上班的高峰期,公共汽车站挤满了黑压压的人群。
街道两边,自行车像两股洪流,向相反的方向滚滚而去,并且在每一个十字路口形成了巨大的漩涡。
过了近十分钟,四路车还不见踪影。
市上的领导们也焦躁不安地向南面张望。
他们多么希望这该死的汽车早点来啊!此刻,他们专心致志地等车,已顾不得和省委书记说两句闲话,以掩饰这令人难堪和不安的局面。
当一辆大轿车从远方驶来的时候,市上的领导们如同看见了救星,脸上都不由自主地露出了笑容。
等车的人都争先恐后地涌到了街道上,准备拼搏一番。
但是,这辆车驶近的时候,大家才发现不是四路公共汽车。
领导们脸上的笑容即刻消失得一干二净,再一次陷入困窘之中。
周围一片唉声叹气。
一刻钟以后,一辆四路车终于从南面驶过来了,而且上面空无一人。
车站上的人再一次骚动起来,等待这辆车靠近。
可是,汽车甩站而过,风驰电掣般走了。
人们只好朝着远去的汽车连声叫苦。
乔伯年不言不语立在人行道的一棵中国槐下。
市长秦富功就像挤过一趟车似的,拿手帕不断揩自己汗津津的脸。
市交通局长掏出圆珠笔,把刚才甩站的那辆四路车牌号记在了本子上,脸上的表情似乎说:“哼,龟孙子,等着瞧吧!”五分钟以后,四路车终于来了。
这下一家伙就来了四辆,像蜻蜓交尾似的亲密地连在一起,徐徐进站了。
因为一下子来了四辆空车,人们都上了车,并且车内还不挤,他们后面的第四辆车甚至空无一人,好像是跟着前面的三辆车跑龙套。
车到了下一站。
上面的人还没下完,下面的人就像决堤的洪水一般涌进了车厢。
乔伯年一下子被涌到了一排座位中间,两条腿被许多条腿夹住纹丝不能移动。
他赶忙躬下腰,两手抓住车窗旁的扶手杠幸亏他身后有两个小伙子顶着压力,否则他根本就招架不住了。
又过了一站的时候,乔伯年看别人买票,才反应过来他也应该买票。
他一只手用劲握着扶手杠,腾出一只手在口袋里摸钱。
身上没有零钱,他只好掏出一元人民币,可售票员却借口没零钱。
他背后的一个小伙子把他手里的钱接过去,声音坚定地对售票员说:“把票卖了!”另一个小伙子也帮腔说话。
售票员看两个棒家伙出面,只好把钱接了过去。
售票员像打人似的“啪”地把票和找回的零钱掼在乔伯年手心里,把乔伯年弄得一个趔趄。
乔伯年身后为他买票的那个小伙子立刻将售票员的手臂一挡,只听见售票员尖叫了一声,喊叫说:“啊呀!我的胳膊……”
司机听见售票员的喊叫声,立刻把车停下来,并且跳出驾驶室,绕后门挤进车内,大声喊:“捣乱分子在哪里?”
汽车里顿时乱作一团。
两个小伙子一边用手把众人豁开,一边架着乔伯年出了车厢。
售票员和司机紧撵着跳下车来,要揪扯他们。
张生民和秦富功等也拼命从车里挤下来,紧张得满头大汗跑过来。
张生民拨开围观的人群,大喊:“干什么!干什么!这是咱们省委书记!”秘书长一着急竟然自己先“露密”了。
但售票员和司机怎么可能相信省委书记挤公共汽车呢?并且要追下车,带他们到公交公司罚款。
气急败坏的交通局长只好跑到车后记牌号去了。
这时候,那两个护架乔伯年的小伙子走到了前面,其中的一个掏出个什么证件递到司机和售票员面前
——那两个人一下子脸色煞白,惊慌得手足无措。
乔伯年这才知道,这是两个便衣保卫人员。
他看了一眼张生民,张生民咧开豁牙嘴笑了笑。
秘书长自认为这个“蛇足”不多余,否则今天就麻烦了。
乔伯年掏出手帕擦了把脸上的汗,对司机和售票员说:“你们赶快走吧,已经耽搁好长时间了!”
两个人立刻像兔子一样窜上车,汽车一溜烟就不见了踪影。
(节选自《平凡的世界》第二部,有删改)【注】《平凡的世界》表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的中国政治、经济大变革以及在变革中显得更加令人缭乱的社会形态。
小说第二部反映了1979年春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三年间国家百废待兴而又矛盾重重的现状。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新上任的省委书记乔伯年带领市上领导在不暴露身份的情况下乘坐公交车,目的是让自己和市上的领导们深入基层,了解到真正的民情。
B. 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写出了春天生机盎然的特点,渲染了愉快的气氛,暗示了极“左”思潮已成过去,改革开放的春天已经到来。
C. “两个人立刻像兔子一样窜上车,汽车一溜烟就不见了踪影”,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司机和售票员被书记放行后的兴奋。
D. 小说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用乘坐公交车这种生活小事来塑造省委书记的高大形象,反映重大的社会民生问题,更具表现力和震撼力。
2. 省委书记乔伯年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3. 小说把市上的领导等公交车的情节写得一波三折,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也是家有高龄老人的人,他们的难点和关注点我都有切身体会。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嘉兴学院院长盛颂恩说。
他在深入调查、多方听取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个人的第一份提案《关于加快搭建网络大平台,大力推进智慧型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现有的养老资源和模式不足以满足老人的实际需求,要解决这个问题,只靠医疗服务和传统手段是不够的,而利用网络、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模式,充分调动、整合、优化配置社会现有资源和政策,把全社会相关的资源和政府的相关政策集成到同一个大平台上来建立一种新体系,应该是一种理想的解决方案。
”
“养老问题如果没有顶层设计,没有政府的统筹协调、政策支持和监督保障,这样的平台是不可能完善
的,老人们和子女们也不会放心。
服务主体可以市场化,但公共资源和政策需要政府进行统筹配置和协调,还要建立相关标准体系,让平台运营、发展、管理、监督都有规可依。
”盛颂恩表示。
材料二:
(摘编自《光明日报》材料三:
当前,我国慢性病负担占国家疾病总负担的比重达68.6%。
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全人群的4.2倍,而且病程长、医疗费用高,难以治愈。
但是,大多数慢性病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进行控制和干预,这需要从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角度,树立个人是健康第一责任人的观念。
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也要与这种理念相适应。
树立健康管理理念,达到“未病先防、病后防变、瘥后防复”的效果,也是健康管理学科的职责所在。
随着“全民治疗”向“全民健康”目标的转移,医疗资源不断下沉,社区将成为未来全民健康的主战场。
社区层面的多学科融合能培育集社会知识、专业技能、人文关怀、运营管理为一体的复合型健康服务业人才,这将成为未来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
专业人士要适应大趋势、大环境的改变,能走进社会,走进生活,适应变化,更加注重人文教育的融入、心理技能的提升、跨学科跨专业团队协同作战能力的培养。
还要树立适应老龄化的理念,学会站在老年人角度看问题,以尊重为前提设计产品及提供服务。
(摘编自《光明日报》)材料四:
社区养老是目前英国大多数老人选择的养老方式,这体现出英国人“居家养老”或是尽可能地“如同在家养老”的理念。
按照英国有关社区照顾的法令,几乎所有的社区都配备相关的辅助设施,提供面向老年人的服务和帮扶政策。
与建设养老院、将老人集中起来看护相比,“去机构化”的社区养老可以更好地调动民间资源,展现养老服务的灵活性,也能够让老人最大程度地融入家庭和社区,尽可能让老人能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安度晚年。
“我们现在要求社区养老机构提供以用户为中心的护理。
”美国圣路易斯市老龄化研究中心的爱德华•劳勒教授说,“这种护理,过去通常会外包给社会工作机构,但现在的新方案要求家庭成员或者配偶来照顾老人,然后政府适当给予这些人一些奖励,这个方案目前在美国的很多州都已经付诸实践,效果尚可。
”
在技术领域,美国人正大力扶持远程医疗、远程健康类产品。
尤其在农村地区,这种技术为当地人带去了极大帮助。
这些项目的发展经费,并非全部由企业自筹,很多来自政府办的医疗保险、医疗救助中心。
(摘编自“搜狐网”)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盛颂恩提出的新的养老体系的提案,既利用了新技术、新模式,又充分整合了社会现有资源和政策,是一种理想的解决养老问题的方案。
B. 目前,中国有39%的网友认可社区养老的方式,这也是目前英国大多数老人选择的养老方式。
这种方式在养老服务上具有灵活性。
C. 从生命周期的管理角度,树立个人是健康第一责任人的观念,有利于控制和干预大多数的慢性疾病,也能相对减轻国家的疾病医疗负担。
D. 因为“全民治疗”向“全民健康”目标转移,社区已经培养大量复合型健康服务人才。
所以医疗资源将不断下沉,社区将成为未来全民健康的主战场。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网络调查表明,大家对养老方式看法不一,没有一种想法超过半数,因此,我国在对待养老问题上要多措并举,以满足不同需求。
B. 新的养老趋势对健康服务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成为文理兼备、跨多种学科的复合型人才,才能胜任将来的工作。
C. 与建设养老院,将老人集中起来看护相较,英国“去机构化”的社区养老方式无论是从资源利用还是老人感受上,都优点明显。
D. 我国现有养老资源不足,养老模式也不够丰富,无法满足老人们的实际需求,在解决这一问题上,政府还需要做出更多的努为。
6. 结合材料四的内容,简要回答英美两国的做法能够给我们提供哪些借鉴。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喜爱的对象。
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
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在于他把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无论是他在熙宁变法中的温和保守立场,还是其他许多言行,都表现出这一点。
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
但苏轼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另一面。
这另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
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遁世都要更深刻、更沉重。
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且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纷扰的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
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
前者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
如果说《春江花月夜》之类的对人生的自我意识只是少年时代的喟叹,虽说感伤,并不觉重压,那么
苏轼的情况就刚好相反,尽管没有多谈,却更感沉重。
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行云流水,初无定制,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
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
直到苏轼这里,陶潜才被抬高到了独一无二的地步,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在散文《方山子传》中,苏轼表达了不要富贵、不合流俗的愿望。
在当时的“太平盛世”,苏轼却憧憬这种任侠居山、弃冠服仕进的“异人”,不也如同他的诗词一样,表达着一种独特的人生态度吗?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流露出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无怪乎朱熹、王船山最不喜欢苏轼,他们都感受到了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的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到了重要的先驱作用。
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
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的文艺成就并不高,但他在文艺史上却影响巨大,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最喜爱的对象。
B.苏轼在熙宁变法中的温和保守立场表明了他忠君爱国、谨守儒家思想等特点,这与后代很多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并没有什么不同。
C.苏轼表达的退隐思想,并不是对政治的退避或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社会的退避和对人生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
D.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自觉表达的人生空漠之感,传达出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一分结构,阐述了苏轼既忠君爱国又要求彻底解脱这两个方面的思想特征,作者认为苏轼的独特性在于后者而并非前者。
B.作者围绕苏轼的美学意义这一核心话题,深入挖掘了苏轼诗文中表达的“人生空漠之感”的内涵,并指出其
对后世的影响。
C.作者列举《方山子传》,是为了说明苏轼在散文中表达的这种不合流俗的愿望与他在诗词中所表达的人生态度具有一致性。
D.作者提到朱熹、王船山不喜欢苏轼,是为了说明苏轼破坏了封建社会的秩序,否定了封建社会制度,从而体现其思想的先驱性。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是因为苏轼表达的人生空漠之感比前人更深刻、更沉重,所以他才会表达出对社会的退避和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怀疑。
B.苏轼将儒、道、佛各家思想相结合,在美学上追求朴实平淡,在生活态度上退避社会,具有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意味。
C.如果没有苏轼对陶渊明的肯定与褒扬,把陶渊明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位,陶渊明的诗也许会以另外一番面貌流传。
D.作者认为苏轼在中国后期传统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在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及《红楼梦》中都有所体现。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
雄少而好学,博览无所不见。
为人简易佚荡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自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
顾尝好辞赋。
赞曰:雄之自序云尔。
初,雄年四十余,自蜀来至游京师,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奇其文雅,召以为门下史,荐雄待诏,岁余,奏《羽猎赋》,除为郎,给事黄门,与王莽、刘歆并。
哀帝之初,又与董贤同官。
当成、哀、平间,莽、贤皆为三公,权倾人主,所荐莫不拔擢,而雄三世不徙官。
及莽篡位,谈说之士用符命称功德获封爵者甚众,雄复不侯,以耆老久次转为大夫,恬于势利乃如是。
实好古而乐道,其意欲求文章成名于后世,以为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作《法言》;史篇莫善于《仓颉》,作《训纂》;赋莫深于《离骚》,反而广之;辞莫丽于相如,作四赋:皆斟酌其本,相与放依而驰骋云。
用心于内,不求于外,于时人皆少之;唯刘歆及范逡敬焉,而桓谭以为绝伦。
王莽时,刘歆、甄丰皆为上公,莽既以符命自立,即位之后,欲绝其原以神前事,而丰子寻、歆子棻复献之。
莽诛丰父子,投棻四裔,辞所连及,便收不请。
时,雄校书天禄阁上,治狱使者来,欲收雄,雄恐不能自免,乃从阁上自投下,几死。
莽闻之曰:“雄素不与事,何故在此?”间请问其故,乃刘棻尝从雄学作奇字,雄不知情。
有诏勿问。
雄以病免,复召为大夫。
家素贫,耆酒,人希至其门。
时有好事者载酒肴从游学,而巨鹿侯芭常从雄居,受其《太玄》、《法言》焉。
刘歆亦尝观之,谓雄曰:“空自苦!今学者有禄利,然向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
”雄笑而不应。
雄年七十一,天凤五年卒,侯芭为起坟,丧之三年。
时大司空王邑、纳言严尤闻雄死,谓桓谭曰:“子尝称扬雄书,岂能传于后世乎?”谭曰:“必传。
顾君与谭不及见也。
凡人贱近而贵远,亲见扬子云禄位容貌不能动人,故轻其书。
昔老聃著虚无之言两篇,薄仁义,非礼学,然后世好之者尚以为过于《五经》,自汉文、景之君及司马迁皆有是言。
今扬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
”
——节选自《汉书·扬雄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为人简易佚荡/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自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
B. 为人简易佚荡/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自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
C. 为人简易佚荡/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自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
D. 为人简易佚荡/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自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辞赋,古代的一种文体,汉朝人集屈原等所作的赋称为楚辞,后人泛称赋体文学为辞赋。
B.京师,指帝王的都城,即国都;也指天子的军队。
此处指的是西汉都城洛阳。
C.待诏,汉代以才技征召士人,使随时听候皇帝的诏令,谓之待诏,其中特别优异者待诏金马门。
D.丧之三年,即三年之丧,一般指子为父服丧三年。
文中侯芭是扬雄的弟子,以丧父之礼事其师。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扬雄游学京师,仕途坎坷不顺。
他受王音赏识,召为门下史,做过郎官等官职;曾与王莽、董贤同朝为官,他们位列三公,权倾一时,扬雄却三代未升官。
B. 扬雄好古乐道,极少人理解他。
他推崇古籍,喜爱古代的事物和圣贤之道,希求文章在后世扬名,但当时人大多轻视他;唯有刘歆、范逡敬重他,桓谭认为他无人能比。
C. 扬雄受无妄之灾,投阁差点死去。
他受刘歆、甄丰等人进献符瑞之事的牵连,在办案使者抓他时,从阁楼上跳下,差点死去;所幸王莽了解他的为人,下诏不追究他。
D. 扬雄身死名不灭,其文传于后世。
他的官职、容颜相貌不能使人震动,故当世之人看轻他的文章;但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