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大连市高三适应性测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由于多元文化的提倡,不少华裔作家渐渐由美国文化的边缘走向中心的位置,华裔作家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有了戏剧性的提高,然而这种“戏剧性”的改变其实是多年来华裔自己努力奋斗的结果。

华裔文学由此兴旺,这也直接导致了另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混血华裔的寻根文学。

在这方面,以拥有四分之一中国血统的耶鲁校友刘爱美的成就最为显著:她于1994年出版了一部小说《脸》,书中以纽约中国城为背景,追溯至战前上海的故事,深刻地表达了女主人公生活在两种文化夹缝中所经验的“认同”问题。

《脸》一书得到批评界的广泛赞许,被誉为是横跨洲陆、纵跨世代的惊人作品,最近刘爱美的新书《云山》(1997年)以一种跨文化、跨国界、跨种族的主题,把复杂的认同问题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此书尚未正式出版就早已被陈列在各大书店的橱窗中了。

刘爱美的成就反映了美国多元文化的新趋势:所谓“多元”不仅是文化的,也是血统的。

就如混血韩裔卡罗尔·卢——史波丁所说,“我觉得描写混血及多种文化交融的主题将在美国文学中扮演极重要的角色,这是因为下一世纪的人口组合会自然产生一种跨种族文化的需要”。

与普通华裔不同,混血华裔在文化认同上有较大的选择余地:他们本来就有自由选择和“非中国”的另一半血统认同,尤其美国学校的教育至今仍以白人文化为主。

然而我发现,年轻一代的混血华裔常常与他们的上一代采取完全不同的态度;如果说,过去那些人常有企图掩盖自己身上拥有华人血统的事实,则今日的混血华裔却大多采取一种公开与揭露的态度。

在“隐蔽”和“揭露”之间,我们看见了两种不同的抉择和认同。

以女作家刘爱美为例,她的祖父是中国人,祖母是美国白人,当两人在二十世纪初结婚时,祖母坚持把祖父的姓Liu改成西方文化的Luis,以免遭受其他美国白人的歧视。

后来祖父母由于外在的种种压力而分居中美两地。

从此以后,祖
母就严厉阻止自己的子女公开谈论他们带有中国血统的事实。

结果是,刘爱美的许多表兄妹(姑表)多年
来一直不知道他们原来是华人的后代。

幸而刘爱美的父亲莫里斯后来毅然决然把自己的姓还原到本来的Liu,才终于保住了这个与中国传统的唯一联系。

刘爱美的长相没有任何华人的痕迹,自幼又在白人郊区格林威
治生活,所以从一开始就认同母亲的英美文化。

而且她那生性安静的父亲从不主动向子女谈论过去。

如果
不是后来有机会到中国游览,因而突然萌发寻根的念头,刘爱美绝不可能写出最近这两部以种族文化认同
为主题的小说。

对刘爱美来说,寻根是一种渐进的“自我发现”的过程,它需要时间的酝酿,也需要心理
空间的重新调整。

寻根的欲望使刘爱美更进一步探求家族的历史:她想知道她的祖父母如何由相遇、相爱、结婚而终于
分居的过程……这一连串不断涌现的问题终于打破了她父亲多年来的沉默。

在准备《云山》一书的过程中,刘爱美发现了不少宝贵的原始材料。

她发现她的祖父就是以《洪宪纪事诗三百首》闻名海内外的刘禺生(号成禺):当时孙文先生曾为这部脍炙人口的作品写过序词。

此外,刘禺生还著有《世载堂杂忆》,在叙述史
实和评论人物方面颇有卓见,其中特别记载了他年轻时在香港初遇容闳【注】时的感人细节,此书1960年由
北京中华书局出版,董必武先生作序。

面对许多刚被“挖掘”出来的资料,刘爱美衷心为拥有这样一位卓
越的中国祖父感到骄傲。

她开始想:是什么原因导致祖父母婚姻的悲剧结局?是中西的文化差异吗?是祖
母个人成见太深、缺乏容忍精神吗?是外在时局的压力吗?《云山》的写作主要就为了这些问题。

看完这本厚达五百七十五页的《云山》,我觉得仿佛阅读了一部寻根的“历史史诗”,这本书既是文化的,也是历史的;既是关于中国的,也是关于美国的。

由一对乱世男女的真实故事,我们可以体验到爱情
那种超越种族的原始动力,也可以看到婚姻本身的脆弱——发生爱情那么容易,维持婚姻多么困难。

尤其
在异族通婚的情况下,男女两人只有在拥有十分成熟的心态下,才能把潜在的文化冲突化解为文化的融合。

婚姻的经验有如多元文化的交相碰撞——相互之间,双方必须尽力去了解对方,去灵活地对待危机,共同
面对挑战。

我问刘爱美为何把小说取名为《云山》,她说,在中国的国画及古典诗词中,“云山”总是象征离别与思念,而这也正是该书的主题。

在这本小说中,庐山代表着作者心目中的“云山”,因为它既给人无穷的
美感,也引发惆怅的情绪。

虽然远隔千山万水,许多华人的后裔还是渴望与华夏文化认同一一不论他们身上掺杂了多少异族的血液。

——摘编自孙宜康《细读的乐趣·混血华裔的寻根文化——评介耶鲁女校友刘爱美》【注】容闳,中国近代第一个赴美留学的学生,185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回国后致力于教育和国家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华裔作家与他们的作品逐渐走向美国文化的中心位置,不是因为多元文化的提倡,而是多年来华裔作家
努力奋斗的结果。

B.刘爱美的两部作品《脸》《云山》反映了主人公在不同文化间的矛盾和思考,体现了美国文学中混血及多元文化交融的主题。

C.年轻一代的混血华裔大多会公开和揭露自己身上拥有华人血统的事实,这与他们的上一代完全不同,也与普通华裔完全不同。

D.在异族通婚的夫妻双方之间想要将潜在的文化冲突化解为文化的整合,必须要拥有十分成熟的心态,正如刘爱美的祖父母。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时美国存在着种族问题,刘爱美的祖母坚持给她的丈夫改姓,以使其免遭歧视。

B.刘爱美能写出这两部种族文化认同的小说,直接诱因是她游览中国时的寻根念头。

C.作为历史史诗的著作《云山》,既反映了多元文化新趋势,也是跨种族文化的需要。

D.海外的许多华裔,内心很渴望与华夏文化取得认同,这不是千山万水所能隔绝的。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中跨文化寻根文学的创作理论的是()
A.北美印第安作家莫马迪在《雨山行》中通过作者对往事的追忆,表达了他对印第安部落一一基奥瓦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B.70后作家叶炜的长篇《还乡记》通过个体命运和故乡农村的书写,展现了他对新时代今日之中国乡村现实剧变和精神现象的思考。

C.何丽云写道:“勇兰从一个热情洋溢、有相当独立性的中国新女性,渐渐地变成了一个迷失了自我和没有文化认同的华裔老妇人。


D.澳大利亚汉学家杜博妮翻译阿城的《棋王》一书时,在文化站位上独树一帜,以中国文化为中心,展现了其与时俱进的文化翻译理念。

4.下列诗句,最符合刘爱美的作品《云山》取名意图的是
A.横看成岭侧成峰,远处高低各不同。

(苏轼《题西林壁》)
B.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一》)
C.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

(辛弃疾《玉楼春·戏赋云山》)
D.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稹《离思》)
5.材料中有关刘爱美两部作品的介绍与评价,令人印象深刻,请概括其主要特点。

【答案】1.B 2.C
3.A
4.D
5.①将介绍置于历史及文化背景之中,以体现作品的深刻性;
②着重呈现创作者传奇式的家族史与创作过程,以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③书评者的个人情感与价值观渗透其间,更能引发读者共鸣。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不是……而是……”错,逻辑错误,根据“近年来由于多元文化的提倡,不少华裔作家渐渐由美国文化的边缘走向中心的位置……其实是多年来华裔自己努力奋斗的结果”,可知,二者是因果关系,前者是结果,后者是原因。

C.“也与普通华裔完全不同”错,根据“与普通华裔不同”,可知不是“与普通华裔完全不同”。

D.“正如刘爱美的祖父母”错,刘爱美的祖父母的分居,说明他们在当时还没有拥有十分成熟的心态。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C.“历史史诗”的界定错误,根据“我觉得仿佛阅读了一部寻根的‘历史史诗’”,可知“历史史诗”只是作者的一种比方。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可以作为中国乡土寻根文学的论据,缺少跨文化的理论支撑。

C.可以作为跨文化文学的论据,缺少寻根文学的理论支撑。

D.翻译作品,不存在寻根。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A.虽写庐山,但没有离别与思念的意思。

B.只是写景,亦无离别与思念。

C.用典来写词人的人格,笔调轻松,亦无离别与思念。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①根据“书中以纽约中国城为背景,追溯至战前上海的故事,深刻地表达了……‘认同’问题”“以一种
跨文化、跨国界、跨种族的主题,把复杂的认同问题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可概括:将介绍置于历史及文化背景之中,以体现作品的深刻性。

②根据“祖父是中国人,祖母是美国白人”“后来祖父母由于外在的种种压力而分居中美两地”“寻根的欲望使刘爱美更进一步探求家族的历史”等内容,可概括:着重呈现创作者传奇式的家族史与创作过程,以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③根据“我觉得仿佛阅读了一部寻根的“历史史诗”,这本书既是文化的,也是历史的;既是关于中国的,也是关于美国的”等内容,可概括:书评者的个人情感与价值观渗透其间,更能引发读者共鸣。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开市大吉
老舍
我,老王,和老邱,凑了点钱,开了个小医院。

老王的夫人作护士主任,她本是由看护而高升为医生太太的。

老邱的岳父是庶务兼会计。

我治内科,老王花柳,老邱专门痔漏兼外科,王太太又兼产科,合着我们一共有四科。

老老实实的讲,内科收费少,要敲是敲花柳与痔疮,老王和老邱是我们的希望。

①我和王太太不过是配搭,她就根本不是大夫,对于生产的经验她有一些,因为她自己生过两个小孩。

我们开了张。

院子里三层大楼是转运公司的,我们一共只有六间小平房。

“大众医院”四个字在大小报纸已登了一个半月。

名字起的好——不赚大众的钱,赚谁的?把大众招来后,再慢慢收拾他们。

门诊施诊一周,人来的不少,还真是“大众”。

晚上我们开了紧急会议,专替大众不行啊,得设法找“二众”。

有大众而没贵族,由哪儿发财去?老邱把刀子沾了多少回消毒水,一个割痔疮的也没来!长痔疮的阔老谁能上“大众医院”来割?
老王出了主意:包一辆能驶的汽车,把二姥姥接来也好,把三舅母装来也行。

一到门口看护赶紧往里搀,接上三四十趟,四邻的人们当然得佩服我们。

再赁几辆不能驶的汽车,在医院门口放一天,一会儿咕嘟一阵,外人还不给唬住?
第二天我们照计而行。

不能不佩服老王,第三天刚一开门,迎头来了一辆汽车。

四个丫环搀下一位太太来,我推开一个丫环,轻轻地托住太太的手腕,搀到小院中。

老太太的第一句话就叫我心中开了一朵花,“唉,这还象个大夫——病人不为舒服,上医院来干吗?东生医院那群大夫,简直的不是人!”“老太太,您上过东生医院?”我非常惊异的问。

“刚由那里来,那群王八羔子!”乘着她骂东生医院——凭良心说,这是我们这里最大最好的医院——我把她搀到小屋里,我知道,我要是不引着她骂东生医院,她决不会住这间小屋,“您在那儿住了几天?”我问。

“两天,两天就差点要了我的命!”老太太坐在小床上。

②我直用腿顶着床沿,我们的病床都好,就
是上了点年纪,爱倒。

“怎么上那儿去了呢?”我的嘴不敢闲着,不然,老太太一定会注意到我的腿的。

“别提了!——你看,大夫,我害的是胃病,他们不给我东西吃!”老太太的泪直要落下来。

“不给
您东西吃?”我的眼都瞪圆了。

“有胃病不给东西吃?蒙古大夫!就凭您这个年纪?老太太您有八十了吧?”老太太的泪立刻收回去许多,微微的笑着:“还小呢。

刚五十八岁。


“和我的母亲同岁,她也是有时候害胃口疼!”我抹了抹眼睛。

“老太太,您就在这儿住吧,我准把
那点病治好了。

这个病全仗着好保养,想吃什么就吃,吃下去,心里一舒服,病就减去几分,是不是,老
太太?”
老太太的泪又回来了,这回是因为感激我。

“大夫,你看,我专爱吃点硬的,他们偏叫我喝粥,这不
是故意气我吗?”“您的牙口好,正应当吃口硬的呀!”我郑重的说。

“我是一会儿一饿,他们非到时候不准我吃!”“糊涂东西们!”
我和老太太越说越投缘。

“你们这里也有看护呀?”老太太问。

“有,可是没关系,”我笑着说,“您不是带来自个丫环吗?您干脆包了这个小院吧。

不妨再叫个厨子来,您爱吃什么吃什么。

我只算您一个人
的钱,丫环厨子都白住,就算您五十块钱一天。


老太太叹了口气:“③钱多少的没有关系,春香,你回家去把厨子叫来,顺手带两只鸭子来。

”④我
后悔了:怎么才要五十块钱呢?真想抽自己一顿嘴巴!幸而我没说药费在内;好吧,在药费上找齐儿就是了;反正看这个派头,至少一个儿子当过师长。

况且,她大概不会三五天就出院,事情也得往长里看。

医院很有个样子了:四个丫环穿梭似的跑出跑入,厨师傅在院中墙根砌起一座炉灶。

我们也不客气,
老太太的果子随便拿起就尝,鸭子也吃它几块。

始终就没人想起给她看病。

我和老王先后开了张,老邱可有点挂不住。

他手里老拿着刀子。

我都直躲他,恐怕他拿我试试手。

吃过午饭,来了!割痔疮的!四十多岁,胖胖的,肚子很大。

王太太以为他是来生小孩,后来看清他
是男性,才把他让给老邱。

老邱的眼睛都红了。

三言五语,老邱的刀子便下去了。

小胖子疼得直叫唤,央
告老邱用点麻药。

老邱可有了话:“咱们没讲下用麻药哇!用也行,外加十块钱。

用不用?快着!”小胖
子连头也没敢摇。

老邱给他上了麻药。

又是一刀,又停住了:“我说,你这可有管子,刚才咱们可没讲下
割管子。

还往下割不割?往下割的话,外加三十块钱。

不的话,这就算完了。

”我在一旁,暗伸大指,真
有老邱的!弄了五十块。

当天晚上我们打了点酒,托老太太的厨子给做了几样菜。

菜的材料多一半是利用老太太的。

一边吃一
边讨论我们的事业,我们决定添设打胎和戒烟。

老邱的老丈人最后建议,我们匀出几块钱,自己挂块匾。

老丈人已把匾文拟好了——仁心仁术。

陈腐一点,不过也还恰当。

我们议决,第二天早晨由老丈人上早市
去找块旧匾。

王太太说,把匾油饰好,等门口有过娶妇的,借着人家的乐队吹打的时候,我们就挂匾。


底妇女的心细,老王特别显着骄傲。

(节选自《老舍小说经典》,有删改)文本二:
小说的叙述技巧本身就是作者控制读者的手段,它涉及作者希望读者看到什么和怎么看的问题。

《开市大吉》运用能调动读者思考的叙事者逆向干预,即反讽性的干预。

这种干预是叙述者声音的重要表征。

具体表现为:“我”一边叙述描写对象,一边以叙述者的身份介入到对人物及事件的带有个性化的主观评价中;叙述语言非常简洁富有弹性,活泼又有韵味,增强事件本身的荒谬性;叙述者表面很客观叙述,但情节和细节的选择与排列明确暗示了小说作者否定的感情,有时即使是赞扬的语句,读者也能体会出叙述表层语义里的深层批评意味。

(摘自《名作欣赏》车红梅《解读老舍短篇小说<开市大吉>的叙事技巧》,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养尊处优的阔老太太愚昧无知,对当地最大最好的医院破口大骂,就是因为在那里她不能为所欲为,愚蠢任性的她本有胃病还要满足口腹之欲,而最终入院。

B.老王出主意包车拉人和赁车充场面的欺骗行为,以及老邱的丈人拟写“仁心仁术”牌匾的举动,暗示出他们将继续行骗,作者对此行径嘲中带讽,引人深思。

C.老邱给四十多岁的胖子割痔疮,三言两语刀子便下了去,乘人之危敲诈的做法赢得了“我”暗伸大指,可见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丘之貉的人大都气味相投。

D.作者以忧患的心态作为客观理性思考的基础,以反讽的手段,诙谐幽默的方式,化严肃为轻松,群丑中见亮色,有生产经验的王太太就是群丑中仅存的亮色。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句①选择了一个骗子的“讲述”式叙述腔调,暗含着叙述者的情感判断,与客观展示画面和场景的“显示”式的叙述腔调不同。

B.语句②通过动作描写,正面写出了大众医院环境设施的简陋,语言符合材料二提到的简洁富有弹性,可以看出病床的老旧松散。

C.语句③通过语言描写,情节上既照应了上文老太太由于饮食无度害了胃病,又为后文我们不客气地吃果子和鸭子做了合理铺垫。

D.语句④运用了心理描写,塑造了一个唯利是图,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骗子形象,后悔又自我安慰,更见其无赖贪婪与卑鄙无耻。

8.分析材料一画波浪线句中两个“搀”字在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上的作用。

9.谈谈材料一是如何体现材料二中“反讽性的干预”这一观点的。

【答案】6.D7.B
8.①人物形象的塑造:第一个“搀”字能够体现出老太太家境优渥,平日养尊处优的形象;第二个“搀”
字能够看出“我”的圆滑老练,有心机懂世故。

②情节的安排:第一个“搀”字能够使后文老太太大骂东生医院,态度粗暴傲慢无理的表现顺理成章,第二个“搀”字为后文我逢迎老太太,继续诓骗老太太的情节提供合理依据。

9.①叙事者介入对作品人物或事件的评价,如:“我在一旁,暗伸大指,真有老邱的!”“有胃病不给东西吃?蒙古大夫!”“您的牙口好,正应当吃口硬的呀!”②叙述语言的荒谬性,如:生过两个孩子,就说明对生产有经验,就可以开产科;“大众医院”名字起的好——不赚大众的钱,赚谁的?③表面赞扬实则批评的嘲讽,如:老王包车赁车的主意赢得了我们的夸赞,老邱老丈人拟的仁心仁术的牌匾还够恰当,以及王太太提议在别人家娶媳妇的时候去挂匾,“到底还是妇女心细”。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群丑中见亮色,有生产经验的王太太就是群丑中仅存的亮色”错,王太太也是骗子集团中的一员。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B.“正面”错,通过“我用腿顶着”的动作,写床老旧,应该是“侧面”写出了大众医院环境设施的简陋。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①人物形象的塑造:由四个丫环搀扶着从车上下来一位老太太,可知第一个“搀”字体现出老太太家境优渥,平日养尊处优的形象;在“我”看到这位老太太由四个丫环搀扶着从车上下来时,“我”已猜知这位老太太一定是养尊处优的阔老太太,第二个“搀”字能够表现出“我”的圆滑老练,有心机懂世故。

②情节的安排:第一个“搀”字表现了老太太家境优渥,平日养尊处优的形象,从而使后文老太太大骂东生医院,态度粗暴傲慢无理的表现顺理成章;第二个“搀”字表现出“我”的圆滑老练,有心机,懂世故,为后文我逢迎老太太,继续诓骗老太太的情节提供合理依据。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①叙事者介入对作品人物或事件的评价,如:终于来了四十多岁的胖子割痔疮,三言两语刀子便下了去,乘人之危敲诈。

对老邱的做法进行调侃,作道德评判,老邱是个内行。

“我在一旁,暗伸大指,真有老邱的!”叙述者似乎默认了老邱的成功,但读者会流露出默契的会心的微笑,起到了调动读者的判断能力的作用。

在如“有胃病不给东西吃?蒙古大夫!”“您的牙口好,正应当吃口硬的呀!”这些反讽性干预的
运用在讲述中穿插自如的评论实现了与读者的沟通和交流,由此达到叙述者与读者的交流后的共鸣。

②叙述语言的荒谬性,如:“大众医院”名字起的好——不赚大众的钱,赚谁的?读者明白了,这群庸医之所以有在大众和“二众”之间徘徊的苦恼,原因是要千方百计嫌到钱。

由于反讽性干预,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人物的荒唐可笑,加强了讽刺力量。

③表面赞扬实则批评的嘲讽,如:老王包车赁车的主意赢得了我们的夸赞,老邱老丈人拟的仁心仁术的牌匾还够恰当。

情节和细节的选择与排列明确暗示了小说作者否定的感情,老王出主意包车拉人和赁车充场面的欺骗行为,以及老邱的丈人拟写“仁心仁术”牌匾的举动,暗示出他们将继续行骗,作者对此行径嘲中带讽,引人深思。

王太太提议在别人家娶媳妇的时候去挂匾,“到底还是妇女心细”。

即使是赞扬的语句,读者也能体会出叙述表层语义里的深层批评意味。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王问太公曰:“君务举贤,而不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至危亡者,何也?”太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也。

”文王曰:“其失安在?”太公曰:“其失在君,好用世俗之所誉,而不得真贤也。

”文王曰:“何如?”太公曰:“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
少党者退。

若是则群邪比周
..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誉取爵位。

是以世乱愈甚,则国不免于危亡。


文王曰:“举贤奈何?”太公曰:“将相
..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也。


(节选自《六韬·举贤第十》)材料二:
澹台子羽①,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

宰予之辞,雅而文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智不充其辩。

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

”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实之声。

今之新辩滥乎宰予,而世主之听眩乎仲尼,为悦其言,因任其身,则焉.得无失乎?是以魏任孟卯之辩,而有华下之患;赵任马服②之辩,而有长平之祸;此二者,任辩之失也。

夫视锻锡而察青黄,区冶③不能以必剑;水击鹄雁,陆断驹马,则臧获不疑钝利。

发齿吻形容,伯乐不能以必马;授车就驾,而观其末涂.,则臧获不疑驽良。

观容服,听辞言,仲尼不能以必士;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

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④,猛将必发于卒伍。

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

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

(节选自《韩非子·显学》)【注】①澹台子羽、宰予都是孔子的学生,其中宰予以善辩出名。

②马服,山名。

赵奢以功封为马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