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期末专题复习句式变换训练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句式变换
1.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 想不通,九条牛也拉不回;想通了,不要人说就直往前冲:他就是这样一个直性子。
解说:这一句冒号使用正确。
B. 这道理听起来不错,可是你应该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
解说:这是转折关系的复句。
C. 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
解说:划线的依次是形容词和数量词。
D. 星光灿烂眷恋祖国心情放松都市精灵解说:这四个短语结构完全相同。
【答案】 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包括标点符号的使用,复句的类型,词语的性质和短语的结构等,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与练习。
D项解说有误,这四个短语结构并不完全相同,分别为:主谓短语、动宾短语、主谓短语、偏正短语。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
做此类题,要注意平时多加训练这类题型,找到做这类题型的方法和规律。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只见这些挺拔伟岸的黄山松,巍然sǒng立在我们面前。
虽然雨雾濛濛,但是它们那厚实粗壮的腰身,亭亭如盖的树冠,在雾气中却更显示出巍俄浑厚之美,如同缥缈仙境中的神树一般。
而傍着一颗巨石,树冠如云,树身如柱,喷薄而出的,就是黄山标志的迎客松了。
在这种海拔之上,能有这么壮观的腰身和树冠,简直堪称一绝。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画线的字注音。
sǒng立________ 缥缈________ 喷薄________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盖”有以下几种义项,请为“亭亭如盖”中“盖”选择恰当的一项()
A.遮掩、蒙上的其,其密
B.动物的甲壳
C.伞;车篷
D.器物上有遮蔽和封闭作用的东西
(4)将画线句子改成双重否定句,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耸;miǎo;bó
(2)巍俄;巍峨
(3)C
(4)在这种海拔之上,能有这么壮观的腰身和树冠,不能不算一绝。
【解析】【分析】(1)本题作答时,注意易错音的积累,掌握汉语拼写规则,规范拼音书写,不要写成英语字母;根据拼音写汉字,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辨析,避免混淆。
注意“耸”的字形和多音字“薄”字的读音。
(2)错别字的产生原因主要是音同或形似,掌握这个易错点,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句意和词义辨析判断。
巍俄-巍峨。
(3)本题作答一定要结合语境和句意来理解词语的含义。
“亭亭如盖”一般是指树枝繁茂如同车篷一样。
本题中描写的对象是“树冠”,所以“盖”的意思是“伞,车篷”。
(4)原句“简直堪称一绝”是肯定句,改写时,要把肯定句中“必须”“肯定”“一定”之类表示肯定语气的词语可改为“不能不”“不得不”或“非……不可……”。
据此,可改写为:在这种海拔之上,能有这么壮观的腰身和树冠,不能不称之为一绝。
故答案为:⑴耸;miǎo ;bó
⑵巍俄;巍峨
⑶C
⑷在这种海拔之上,能有这么壮观的腰身和树冠,不能不算一绝。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
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读错、写错的基础字,学生在平时要重点识记和积累,注意对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
⑵本题考查的是错别字的辨析,解答此题要注意仔细体会形近字之间用法的差别,尤其是形声字的形旁,要求学生在平时多留心,以达到正确的书写。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词语词义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平时对词语的积累,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和分析词语的意思。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句式的运用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平时掌握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要按照要求作答。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再就写景说,无论何种境遇,要描写得唯妙唯肖,都要费许多笔墨。
但是大手笔只选择两三件事轻描淡写一下,完全境遇便呈露眼前,栩栩如生。
譬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diān。
”四十字把乡村风景描写得多么真切!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diān
譬如狗吠桑树________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栩栩如生”中“栩栩”的意思是________。
(4)把画线句改为陈述句。
【答案】(1)pì;fèi;颠
(2)唯妙唯肖;惟妙惟肖
(3)形容活泼生动的样子
(4)四十字把乡村风景描写得很真切。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汉字字形和字音的积累答题,注意“譬”不要读成“bì”,"吠"容易读错,“颠”不要写成“巅”。
(2)根据对成语的积累可知,“唯妙维肖”应为“惟妙惟肖”。
(3)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故“栩栩”意思是形容活泼生动的样子。
(4)把句中表示感叹的词“多么”换成“真”“很”等词语,句末用句号。
故答案为:⑴1、pì;2、fèi;3、颠
⑵1、唯妙唯肖;2、惟妙惟肖
⑶形容活泼生动的样子
⑷四十字把乡村风景描写得很真切。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汉字字音和书写的掌握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时要认真审题,结合平常所掌握的常用词语的音形义判断题中所用词语的书写和注音。
对一些形近字要做到准确辨析,明确它们的异同及用法。
⑵本题考查对字形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
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词语的意思。
⑶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
汉语里有不少词语都是多义词,对于多义词的理解一定要结合语境,另外平时的学习中要多阅读,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⑷本题考查把感叹句改为陈述句的能力。
汉语中感叹句一般由表感叹的语气助词和感叹符号构成,感叹句改为陈述句,就是要这些表感叹的成分,改为陈述的语气。
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聪,亲爱的孩子。
收到9月22日晚发的第六信,很高兴。
我们并没为你前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
我在第八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
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惊小怪。
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
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没有谁可诉苦。
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
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
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
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
你也不是栽了筋斗爬不起来的人。
我预料在国外这几年,对你整个的人也有很大的帮助。
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
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4)题一个人唯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
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
……
(1)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与上下文不协调,应改为:________
(2)“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一句与前面对应的句子是()
A.我们并没有为你前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
B.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惊小怪。
C.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
D.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
(3)如果把划线的句子换成:“要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好不好,为什么?
(4)填入横线的一句话,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一项是()
A.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
B.就是不再去想失败的惨痛,而振作起来走向前去。
C.就是吃一堑,长一智。
D.就是以平常心态对待人生浮沉,泰然处之,向前看。
(5)作者用“克利斯朵夫”的事例的主要意图是()
A.鼓励儿子更勤奋地从事艺术事业。
B.鼓励儿子像克利斯朵夫那样栽了筋斗爬起来。
C.教育儿子向克利斯朵夫学习,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D.鼓励儿子创造更多的克利斯朵夫式的人物形象。
【答案】(1)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
(2)C
(3)不好。
因为原句用比喻说理更生动、形象、透彻。
(4)A
(5)B
【解析】【分析】(1)结合上下文陈述语气不恰当,应该为反问句,即: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2)考查照应句。
解题思路引导: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说到了后面又作必要的交代;有的内容虽然主要在后面说但在前面也有必要提一下这就是前后照应要根据文章整体意思找相照应的句子。
(3)考查句子的辨析。
此类型的题目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
把二者做一对比,表达效果方面考虑。
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
解答时,我们认真读给出的句子,确定各分句之间的关系,然后确定填入的句子。
(5)考查“克利斯朵夫”的事例在文中的作用。
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
【点评】(1)此题考查对句子语气的把握能力。
(2)此题考查对照应句的把握能力。
(3)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辨析能力。
(4)该题考查对句子衔接的能力,此外还考查学生对语段的整体把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5)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七、综合题(共16题;共186分)
5.比较下列两组句子,看看每组中哪一句表达效果更好,并说明理由。
A①急促的鼓点像骤雨一样。
②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
B①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
②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变得燥热了……
【答案】A组中②句表达效果更好些。
因为这样写强调了鼓点像“骤雨一样”,更生动、更形象地突出了鼓点急促的特点。
B组中①句表达效果更好些。
因为“立即”强调了速度快,突出了腰鼓很快地改变了周围的气氛。
【解析】【分析】A组中两句的区别在于语序不同,将“骤雨一样”调整到前面,这样就构
成了一个倒装句,起到强调作用,更突出了鼓点急促的特点。
B组中①中增加了“立即”一词,同样起到强调作用,强调了速度之快,突出了腰鼓很快地改变了周围的气氛。
【点评】此题考查句式和词语运用的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
分析表达效果可从句式、修辞、用词、表达方式等角度分析,答题时应根据不同的句子,具体分析。
6.按照要求改写下列句子。
(1)那滋润着白云山万木,孕育出蓬勃生机的清泉,仿佛汩汩地流进了我的心田。
(缩句)
(2)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是不能光着脚拉车在路上跑的。
(改为反问句)
(3)红四团的战士必须抢在敌人面前赶到泸定桥。
(改为双重否定句)
(4)为了避免道路交通不拥堵,各地纷纷出台交通管理新措施。
(5)仿写句子。
人生如一首诗,应该多一些热烈,少一些愁苦。
①人生如________,应该多一些________,少一些________。
②人生如________,应该多一些________,少一些________。
【答案】(1)清泉流进了心田
(2)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能光着脚拉车在路上跑呢?
(3)红四团的战士非抢在敌人面前赶到泸定桥不可。
(4)为了避免道路交通拥堵,各地纷纷出台交通管理新措施。
(5)一本书;精彩;乏味;一幅画;亮丽;灰暗
【解析】【分析】(1)找出句子的主要成分,这个句子的主语中心语是“清泉”,谓语中心语是“流进了”,宾语中心语是“心田”,因此这个句子的主干是“清泉流进了心田”。
注意“着”“了”“过”用在动词之后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已经完成,要保留。
(2)这是一个否定的陈述句,给为反问句时要把否定词“不”去掉,加上反问词“怎么(或难道等)”即可,句末用问号。
因此这句话可以改为: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能光着脚拉车在路上跑呢?
(3)在理解句意之后,找出关键部分“必须”,采用“非……不可”或“不能不”等词,句意通顺即可。
(4)不合逻辑,应去掉“不”。
(5)仔细分析例句,这句话首先把“人生”比作“一首诗”,“热烈”和“愁苦”属于反义词,因此仿写的句子也要有这个特点。
如人生如一本书,应该多一些精彩,少一些乏味。
此题答案是多元的。
故答案为:⑴清泉流进了心田
⑵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能光着脚拉车在路上跑呢?
⑶红四团的战士非抢在敌人面前赶到泸定桥不可。
⑷为了避免道路交通拥堵,各地纷纷出台交通管理新措施。
⑸一本书;精彩;乏味;一幅画;亮丽;灰暗
【点评】⑴本题考查提取句子主干的能力。
答题时要首先要分析句子的各个成分,然后去
掉状语、定语、补语,剩下的主语中心语、谓语中心语和宾语中心语组合在一起就是句子的主干。
⑵本题考查句式转换的能力。
句式转换包括:单句与复句之间的转换、肯定句与否定句之间的转换、祈使句与疑问句之间的转换、陈述句与反问句之间的转换等。
答题时要注意,无论句式怎么转换,句子的意思不能变。
本题要求将肯定句改为双重否定句,没有统一答案,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⑶本题考查把肯定句转换为双重否定句的能力。
答题时要找出句子的关键部分,采用“非……不可”或“不能不”等词,句意通顺即可。
⑷此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
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即由整体到局部地方法进行判断。
⑸本题考查仿写与语言表达的能力。
仿写要注意三点,一是注意句式,二是注意修辞,三是注意字数,语意连贯。
如果给出的示例字数都相同,那么就要在字数保持相同的情况下做严格的仿写。
注意例句中的句式,我们写出来的句子字数要与例句一样多,结构也要一致。
7.李香对我说:“我今天发烧,不能到校上课了,请你替我向老师请假。
”(改为转述语言)
我对老师说:________。
【答案】老师,李香跟我说,她今天发烧,不能到校上课了,让我代她向老师请假。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李香发烧”“不能到校上课”“向老师请假”,应以自己的口吻转述。
注意叙述要明了,文字要简明,用语要得体。
还要注意变换人称。
故答案为:老师,李香跟我说,她今天发烧,不能到校上课了,让我代她向老师请假。
【点评】本题考查口语表达能力。
转述人物和故事,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回答。
8.下面选项中,前后两句的划线部分意思不同的项是(多选题)()
A. 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
∥夏天,能穿多少穿多少。
B. 剩女产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谁都看不上,∥二是谁都看不上。
C. 某人单身的原因是:原来喜欢一个人。
∥现在喜欢一个人。
D. 地铁里一个女孩在给男朋友打电话:“我已经到中山公园了,你快出来往地铁口走。
如果你到了,我还没到,你就等着吧。
∥如果我到了,你还没到,你就等着吧。
”
【答案】 A,B,C,D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语意的理解。
A.前一句中的“多少”是“少”的意思;后一句的“多少”是“多”的意思。
B.前一句的意思是“剩女”眼光高,谁都看不上;后一句的意思是没有人看得上“剩女”。
C.前一句的意思是真正喜欢某个人;后一句的意思是喜欢单身。
D.前一句指的是女孩让男孩等自己一会;后一句指的是“你”如果迟到了,后果会很严重,会受到“我”的惩罚。
所以答案为ABCD。
故答案为:ABCD。
【点评】有些话虽然用严格的逻辑眼光来分析有点说不过去,但是大家都这样说,都懂得它的意思,听的人和说的人中间毫无隔阂,毫无误会.站在语法的立场上,就不能不承认它是正确的。
三、填空题(共1题;共2分)
9.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透过密密的花枝的缝隙漏下的点点的光班在地面闪烁着,光影变huàn,古槐与紫藤就在其中演yì着一场光阴与生命的盛大欢愉。
落雨了。
春天的雨淅淅沥沥,是惜春的泪。
伴随着泪珠撒落的,还有紫藤花瓣。
盛开是庄重的,凋落同样也是一件圣洁的事情。
那是秋叶一样静美的回归。
回归土地的怀抱,回归根的呼唤。
纷纷扬扬的花瓣在斜风细雨中飘落,飘落成一场盛大的花雨,谁都说花与土地的相聚是生命的另一场盛宴。
(1)给画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缝 ________ 隙光影变huàn ________ 演yì ________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文中“圣洁”的“圣”意思是________
(4)将文中画线句改成反问句,不得改变原意:________。
【答案】(1)fèng;幻;绎
(2)光班;光斑
(3)崇高的
(4)谁不说花与土地的相聚是生命的另一场盛宴?
【解析】【分析】(1)“缝”读fèng,不要读成féng;变幻:指没有规律,难以揣测的变化。
注意“幻”不要写成“幼”;演绎:铺陈,推断,阐发。
“绎”注意不要写成“译”;
(2)“光班”中的“班”写作“斑”。
光斑:太阳表面上特别明亮的纤维状斑点,是太阳活动比较剧烈的部分。
(3)圣洁:神圣而纯洁。
圣:神圣的、崇高的。
(4)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 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都”改为否定词“不”,并把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注意修改后的句子与原句的意思要保持一致。
故答案为:⑴ fèng ;幻;绎
⑵光班 - 光斑
⑶崇高的
⑷谁不说花与土地的相聚是生命的另一场盛宴?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
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汉字的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确定读音及字形。
⑵本题考查易错字的把握,注意同音字字形的辨析。
⑶本题考查字义的理解,注意结合词义理解字义。
⑷本题考查句式的转换,注意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
10.下列四句中,表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 没有一个不说“绿色围墙”好。
B. 没有不说“绿色围墙”好。
C. 心里想口头说“绿色围墙”的人不是没有。
D. 每一个人都说“绿色围墙”好。
【答案】 C
【解析】【分析】A、B是双重否定句,表达肯定的意思,“绿色围墙”好。
C没有表达出“绿色围墙”好。
D是肯定句,“绿色围墙”好。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11.下面主动句式变换成被动句式有误的一项是()
A. 海水吞没了远近大小的岛屿。
远近大小的岛屿被海水吞没了。
B. 狄杜把奴隶们投入死海,波浪却将奴隶们送回岸边。
奴隶们被狄杜投入死海,却被波浪送回岸边。
C. 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
过去沙漠没有被人类征服。
D. 母亲把蘑菇采了来。
母亲采来了蘑菇。
【答案】 D
【解析】【分析】本题是对句式转换的考查。
D项中“母亲采来了蘑菇”不是被动句,不符合题干要求。
查以改成“蘑菇被母亲采来了。
”其它几个选项没有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句式转换首先要明确常见句式有哪些种,然后才能进行彼此间的转换。
转换句式有个原则,就是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
学生在这点上犹其要注意,以免出错。
12.阅读下面文字,在两处横线上分别补写一句话,与上下文构成排比。
致前线抗“疫”英雄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________
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新世纪疫战
你们的战袍是防护衣
________
你们的战场是医院
敌人是无声、无息、无色、无味的新型冠状病毒知识卡片:
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密切相关的三个或更多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仿写的能力。
作答仿写类题目时,一定要认真观察例句,分析例句表现的主题,例句的格式,例句的修辞。
所仿写的句子一定要与例句主题相关,格式相同,修辞一样。
据此可仿写为:这是一场没有流血的战争;你们的盾牌是口罩。
故答案为:这是一场没有流血的战争;你们的盾牌是口罩。
【点评】这种题型是一种综合性题型,以考查语言连贯为主,兼有对压缩、仿写和推断能力的考查。
要做好这种题型的训练,既要抓好答题步骤的规范训练,又要重点抓好三类语
句(总起句、总结句、展开句)的补写训练。
13.将下列三个短句改为一个长句。
(可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
①5月14-15日,“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②《中国青年报》对“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进行了专题报道。
③报道是全景式,立体化的。
【答案】《中国青年报》对5月14-15日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进行了全景式、立体化的专题报道。
【解析】【分析】解答这道题时,我们应该先整体阅读语段,了解大意,句子之间的关系,根据句子之间的关系确定使用关联词。
【点评】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原句意,然后结具体句式,特殊词用法,及具体要求辨析作答。
14.结合语境补全句子,使之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鲜花有鲜花的坚守,它的坚守是散发迷人的芬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溪水有溪水的坚守,它的坚守是汇入波澜壮阔的大海。
坚守,奏响了史上最华丽的乐章!
【答案】大树有大树的坚守;它的坚守是展示绿色的蓬勃;高山有高山的坚守;它的坚守是绵延巍峨的气势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
仔细观察前后两句,找出要求仿写句子的特点,“鲜花”的特点是散发出芬芳,“溪流”的特点是源源不断地流入大海,所以选择“雄鹰”这种事物,它的特点是搏击苍穹,当然还有很多事物都可以写,抓住它们的特点就可以了。
故答案为:大树有大树的坚守;它的坚守是展示绿色的蓬勃;高山有高山的坚守;它的坚守是绵延巍峨的气势
【点评】本题考查仿写,仿写是综合读写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种题型。
作答时,一定要认真分析例句,分析其句度,分析其格式,分析其修辞,所仿写的句子一定要与例句句义相关,格式相同,修辞相同。
三、问答题(共2题;共10分)
15.下列各项中按要求变换句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变换成反问句:难道我能不高声赞美白杨树吗?
B. 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
变换成被动句:我被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
C. 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
变换成感叹句:松鼠一定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
D. 人们不是常说“事实胜于雄辩”吗?变换成陈述句:人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
【答案】 C
【解析】【分析】选项C中题目要求变换成感叹句,应是“松鼠真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呀!”,因此选项中变换不合要求。
【点评】把陈述句变为感叹句,有一定的方法:即要在句中加上表示强烈感情的“太”“真”一类词语,句末要加上感叹词“啊”“呀”等,将句号换成感叹号。
16.下列句中强调"看见他"和"搞卫生"的一组是()。
①我今天早晨在学校是看见他搞教室卫生。
②我是今天早晨在学校看见他搞教室卫生。
③我今天早晨在学校看见他是搞教室卫生。
④我今天早晨是在学校看见他搞教室卫生。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 B
【解析】【分析】第一、三句强调"看见他"和"搞卫生"。
故选B。
【点评】考查学生对句意的理解分析。
17.下列与画线句子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清晨,淡蓝的轻雾中,一丛丛郁郁葱葱的树林静静立在湖边,它们望着水中自己的倒影。
静寂的群山、树林,都用了淡蓝、淡青、深蓝,铺满了整个画面,越发显出清晨的宁静和安详。
那些远山、丛林、微澜,都有无言的柔情。
有风拂过林海,几只白色的鸟儿站在枝头上,真是“林静鸟谈天”。
大自然安然、宁静的气息一时间向你袭来。
A. 由于用了淡蓝、淡青、深蓝铺满了整个画面,静寂的群山、树森,越发显出清晨的宁静和安详。
B. 静寂的群山、树林,显出清晨的宁静和安详,难道是因为用了淡蓝、淡青、深蓝,铺满了整个画面?
C. 静寂的群山、树林,显出清晨的宁静和安详,不都是因为用了淡蓝、淡青、深蓝,铺满了整个画面吗?
D. 静寂的群山、树林,显出清晨的宁静和安详,是因为用了淡蓝、淡青、深蓝,铺满了整个画面啊!
【答案】 B
【解析】【分析】划线句子采用的是肯定句,肯定句与双重否定句意思是一样的,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