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一节语文课的关键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好一节语文课的几个关键词
一、阅读
“语言文字不读无以立。


“读进去,再读出来。


阅读包括朗读、默读、赏读、品读……各种形式,语文课上应根据课文的需要贯穿各种形式的“读”。

有的教师,针对《与朱元思书》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思路:
(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入乎其内。

①自由朗读,互相订正字音;默读,结合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小组质疑释疑。

②先体会文章情感和内容特点,标注语段内不同句子的情感语调、停顿、语速快慢,有感情朗读课文。

自由组合,自选方式,如一人朗读、男女生两人读、三人接读、四人齐读等。

(2)观赏景物,览胜探美——沉乎其中。

①拍照片:说明照片内容和拍摄理由,题写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

②当画家:介绍用怎样的形态、色彩,表现画面特征。

③写游记:简述游踪或细致描绘心目中的富春江景色。

④做诗歌:可以依文写诗。

也可以引用古诗。

(3)品味语言写法,评说成败得失——出乎其外。

座谈采访活动:两人一组,一为吴均,一为吴均时代的儒生。

①作吴均:就你们对文章思路、写作手法、语言运用(包括锤炼词语修辞运用)等方面的知识,用一种吴均向儒生谈创作体会、采访对话方式交流看法。

②作儒生:就本文的文体、思想倾向、内容表现、行文构思等方面“吹毛求疵”。

有的教师,针对《土地的誓言》设计了这样一个关键问题:走进课文,读一读,:哪些
词语或句子最能表达作者对关东原野“炽痛的爱”,最能触动你的心灵。

请找出来,深情朗读。

品一品:作者在语言运用方面有哪些技巧,使它们有了这样动人的魅力?
还有的教师,针对《心田上的百合花开》设计了阅读三部曲:
(1)倾听花开:①听读课文。

②想一想这是一株怎样的百合?
(2)品读花语:①默读课文。

②画出直接描写百合的语句,并说说你的理解。

(3)感悟花魂:百合花开在山谷中,为什么开在心田上?
(4)真情诉说:我正打算作一株这样的百合花——
二、探究:
“要从无疑处见疑。


“语文课,是引领学生攀登思维的高山。


《社戏》一课,教师解释题目导入,学生默读概括情节后,老师问:“去找赵庄看戏,戏好看吗?”——不好看。

“戏不好看,那结尾为什么说“一直到现在,……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奇怪!戏和豆为什么好?使“我”现在也不能忘怀?结合文章内容思考一下。

——于是,赏读“去赵庄看戏”的情景交融景物描写和“归航偷豆”淳朴人情美的课堂主题探究活动开始了。

充满挑战性的课堂是兴味盎然的。

《喂——出来》一课,这位教师这样设计:
1、故事导入,猜猜结尾:博士的儿子被绑架,挟要导弹研制试验品。

面对歹徒,博士
怎样用智慧化解困难?故事情节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全场安静下来。

2、用课文中的成语开个故事会:
深不可测闻风而来争先恐后不容置疑源源不断一视同仁任劳任怨
要求:叙述情节条理清楚;用上2~5个成语。

趣味题让学生倍感兴趣。

3、展开想象,课文续写: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给课文续写一个结尾。

这个环节同样富有挑战性。

4、评人物:这个深不可测的洞是一面镜子,不同的人从镜子中投射出不同的复杂心态,哪个人在镜子中表现的最充分?找出来,谈谈你的看法。

由人物评价深入到文章主题,对人性的思考,对环保的思考……
《阿长与山海经》一课,老师为了使学生充分认识和理解“一个最意想不到的人——阿长给我买来了《山海经》。

——别人不肯做,不想做的事情,阿长来完成了。

这件事带给我的震悚,甚至抵消了…谋害隐鼠的伤害‟”这一核心问题。

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后,采用了情境对话方式:
师扮售货员:你买什么?
生扮阿长:我买《三哼经》。

售货员(疑惑):你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吧。

师:你买什么?
生:《三哼经》
师:我这里有《三字经》,没有《三哼经》。

学生才领悟到:为买《山海经》,阿长一定跑了不少地方。

并且仅凭这三个字,是买不到《山海经》的。

那就再想想办法吧——
师:你买什么?
生:《三哼经》
师:没有。

生:那本书上有九头的蛇、人面的兽……(阿长一定留心听迅哥儿描述过这本书的样子。


师:那我给你找找看吧。

终于,阿长如愿买到了《山海经》。

经过情景朗读,想象到阿长买书的一波三折千辛万苦,再让学生有感情朗读“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回来了。

”这句话,学生就体会出了这句话里的惊喜感情。

因此,“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

”这句话,学生就读的格外有感情。

对课文细节的探究,才使学生真正理解了语言外表下的深层感情。

这种探究是饶有兴味并且是非常有价值的。

三、品味
语文课,是指导学生跨越文字障碍理解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

语文课离不开语言品味。

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意象中包含的深层含义。

比如:品读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要抓住“冷”、“滑”、“只有”、“憔悴”、“苦水”等几个字,体会诗中所表现的双重意象。

长白山的雪峰本身是冷的,但因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而更冷,冷到彻骨;黄河的泥是滑的,但因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更增加了这种国土沦丧的失落感。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这里不仅是花憔悴,还有人憔悴;苦水本来就是苦的,此时更“苦”。

这些词语的实指和虚指构建了诗歌的双重意象,在表达感情方面也起到了双重效应,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

当学生能够品味出词语的双重含义,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切的国土沦丧之痛和深沉的祖国之爱就读出来了。

在其它文体的课文中,有许多句子的词语所蕴含的多重含义,值得学生去品味。

比如冰心的《谈生命》中“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云翳”一词就可以理解为“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战胜挫折后成功的喜悦”、“享受着遭遇的一切来丰富你的人生”等多项含义。

还可以品味一篇文章的主题思想。

如科幻小说《喂——出来》一课所反映的环保问题,不仅仅是自然环保,更应当理解成人文环保,是一个“大环保”的概念。

读了课文,还要通过对人类自身行为的反思,拉回到自身来:你曾经向洞里扔过什么吗?有没有扔过牢骚、埋怨和刻薄?作为学生,有没有向洞里扔过“对老师和父母的关爱没有感受”?倘若能这样深入思考,对文本的理解就深刻了。

四、勾连(链接)
孔子曾说过:“温故而知新。

”学习新课,遇到的新知识要适当联系一下相关的旧知识,在比较中理解和巩固,达到融会贯通。

这也符合学习的规律。

比如学习《与朱元思书》,应当适当联系学过的《三峡》。

两篇文章都是写景的美文,在内容写法上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应当拿来比较一下。

“都写到了山和水,所表现的景物特点有什么不同?”“在写法上有无异曲同工之处?”
学习朱自清的《春》,可以联想到不少学过的写春的诗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
看近却无。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花、草、风、雨等景物是文人笔下常用的意象。

诗与文也是相通的。

甚至当学生在课堂上读错了字,“经纶事务者”读成了“经论事物者”,教师也有必要在课堂上对于“纶”一字的解释稍作勾连:“纶”本意“蚕丝、青丝绶带”,“经纶”指“能把乱丝理顺的人。

“引申为“能够管理国家大事的人”,这样,能使学生很快地区别“纶”与“论”的不同。

也可以用形声字的偏旁来区别这两个字。

这些一带而过的知识勾连,能扩大学生学习的背景知识,增强理解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