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选注》的读书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选注》的读书笔记
范文一
最近几周,我完成了《孟子》这本书。
其书共分为梁惠王章句上,梁惠王章句下,公孙丑章句上,公孙
丑章句下,滕文公章句上,滕文公章句下,离娄章句上,离娄章句下,万章章句下,万章章句下,告子章句上,告子章句下,尽心章句上,
尽心章句下。
其实,我对那些古文是一窍不通。
但是后来,我发现家里实在是
没有什么书了,只能读它了。
它里面有原文、译文和注释,这也带个
我了不少便利。
一开始,我是按照原文、注释和译文来读的。
原本就
不懂古文的我按照这个顺序读书,自然更是一头雾水了。
我是读着读
着就不想读了。
因此,我一直在想方法解决这个难题。
直到几天后,
我无意中先看了译文,又看了注释,最后才看了原文,这样我一下子
就可以读懂了。
真是太棒了!我终于成功了。
于是,在后面的阅读中,我是严格按照先译文,后原文,再注释
的顺序。
我也明白了很多孟子的思想和道理,我受益无穷。
范文二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
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
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
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辉。
首先,我觉得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
事物的本质要害。
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
义却能长远影响到未来,故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
狭义的仁义
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实那么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因
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伦已革了命;《中庸》讲:道不可须
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那末,此仁义还有永恒的意义可言吗所以我们
今天理解孟子的仁义,实应站在高处,从广义入手:如同道家的道、
佛家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孟子的仁义也不二致。
而
这种认识,可让孟子如一熟练渔夫的手钳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
蟹用力再猛,纵有大腿大脚亦是摆脱不了。
无论事物表象出现多么错
综复杂的问题或困难,孟子皆显得不昏沉也不散乱,经常化险为夷、
转难为易,而绰绰有余。
当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统论、系统思考,虽口口声声反对舍本逐末,而要动态、长远地看事情,说透了:皆可从孟子的仁义思想找到雏形。
用毛泽东的话干振而枝披,将麾而卒舞,以形容孟子的仁义之道最为恰
当不过了。
而抓不到仁义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
终生疲命于随时浮现的海市蜃楼的追逐中去。
另有一点,我觉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独行特立,不同流
合污的气概。
这点即注定了他假设有时机作为,给予一发挥才干的舞台,那么必能成一王业的大人物也!独行特立者,立场坚决,意识独立;不同流合污者,那么能做到不见异思迁、不心随物转。
有此二者,那
么造就了孟子之大气魄,表现在文风上那么气势雄奇而磅礴,用来创
业那么整个世界都向他一人倾倒,孙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
子身上得到了表达。
当今社会形势风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辩
方向,倘学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惊天地而泣鬼神呢
虽然研习《孟子》的时间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义之道已足以
令人受益终生了,最后,再对孟子的仁义之道作一总结:一是其舍末
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独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驾驭形势的气魄。
《孟子》读书笔记900字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
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
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
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辉。
首先,我觉得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
事物的本质要害。
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
义却能长远影响到未来,故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
狭义的仁义
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实那么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因
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伦已革了命;《中庸》讲:道不可
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那末,此仁义还有永恒的意义可言吗?所以
我们今天理解孟子的仁义,实应站在高处,从广义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孟子的仁义也不二致。
而这种认识,可让孟子如一熟练渔夫的手钳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
螃蟹用力再猛,纵有大腿大脚亦是摆脱不了。
无论事物表象出现多么
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困难,孟子皆显得不昏沉也不散乱,经常化险为夷、转难为易,而绰绰有余。
当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统论、系统思考,虽口口声声反对舍本逐末,而要动态、长远地看事情,说透了:皆可从孟子的仁义思想找到雏形。
用毛泽东的话干振而枝披,将麾而卒舞,以形容孟子的仁义之道最为
恰当不过了。
而抓不到仁义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终生疲命于随时浮现的海市蜃楼的追逐中去。
另有一点,我觉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独行特立,不同流
合污的气概。
这点即注定了他假设有时机作为,给予一发挥才干的舞台,那么必能成一王业的大人物也!独行特立者,立场坚决,意识独立;不同流合污者,那么能做到不见异思迁、不心随物转。
有此二者,那么造就了孟子之大气魄,表现在文风上那么气势雄奇而磅礴,用来
创业那么整个世界都向他一人倾倒,孙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
孟子身上得到了表达。
当今社会形势风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
辩方向,倘学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惊天地而泣鬼神呢?
虽然研习《孟子》的时间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义之道已足以
令人受益终生了,最后,再对孟子的仁义之道作一总结:一是其舍末
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独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驾驭形势的气魄。
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读书笔记
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读书笔记(一)
荀况(约公元前298年238年),字卿,亦称;荀况关于教育的思想;1.
教育能习俗移志,安久移质;这种思想中包含着教育与质变的关系;2.
注重个人主观努力和环境的作用;积的思想;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
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渐的思想;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
与之俱黑;关于教学的思想;1.重视学:不懈、专一、笃实;骐骥一跃,
不能十
荀况(约公元前298年238年),字卿,亦称孙卿,赵国人。
荀况
处于战国的末期,对先秦诸子的学说作了全面而深刻的批判,是先秦
儒家中最后一位大师。
他是无神论者,是先秦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和著名的教育活动家。
《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较系统地阐
述了他的教育思想。
荀况关于教育的思想
1.教育能习俗移志,安久移质。
这种思想中包含着教育与质变的关系。
照他的意思,教育在于改
变人性,使它经过长期的变化不再回复其本来面目。
这种说法与他的
性恶论是一脉相承的,与孟轲的教育是恢复人的本性是相对的。
2.注重个人主观努力和环境的作用。
积的思想。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渐的思想。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止),其渐之滫(某iǔ),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关于教学的思想
1. 重视学:不懈、专一、笃实。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以自诬,外不自以欺。
2. 重视行:学习一定要在行动中有所表现。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端而言,
蠕而动,一可以为法那么。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那么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他鄙视耳口之学,认为学习不能只是入乎耳出乎口,道听途说,
应当表达在行动上。
学习应使自己身心受益,而不是用来炫耀或作为
进身的敲门砖。
3. 重视思:提出了兼陈中衡的思想。
圣人知心术之患,见蔽塞之祸,故无欲无恶,无始无终,无近无远,无博无浅,无古无今,兼陈万物而中悬衡焉。
他认为,圣人知道
思想方法上的毛病,看到被蒙蔽的祸患,所以既不任凭爱好、又不任
凭憎恶,既不是只看到开始、又不是只看到终了,既不是只看到近处、又不是只看到远处,既不只务广博、又不安于浅陋,既不是只了解古代、又不是只知道现在,而是同时摆出各种事物并在其中根据一定的
标准进行权衡。
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读书笔记(二)
孟轲(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生于邹(今山东省邹县)。
他授业于孔丘的孙子思的门人,一生崇拜孔丘,以学习孔丘为志愿。
子思孟轲之学,后世称为思孟学派。
关于教学的思想
1.自造自得,教师不可越俎代庖。
2.启发思维,特别重视疑心。
3.循序渐进,教师应如时雨。
4.专心有恒。
荀况(约公元前298年238年),字卿,亦称孙卿,赵国人。
荀况
处于战国的末期,对先秦诸子的学说作了全面而深刻的批判,是先秦
儒家中最后一位大师。
他是无神论者,是先秦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和著名的教育活动家。
《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较系统地阐
述了他的教育思想。
荀况关于教育的思想
1.教育能习俗移志,安久移质。
这种思想中包含着教育与质变的关系。
照他的意思,教育在于改变人性,使它经过长期的变化不再回复其本来面目。
这种说法与他的性恶论是一脉相承的,与孟轲的教育是恢复人的本性是相对的。
2.注重个人主观努力和环境的作用。
关于教学的思想
1. 重视学:不懈、专一、笃实。
2. 重视行:学习一定要在行动中有所表现。
3. 重视思:提出了兼陈中衡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