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衢州市仲尼中学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渔父教案 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衢州市仲尼中学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渔父教案苏教版必修5
第一课时
Ⅰ、教材简析
《渔父》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的第一板块“生存选择”中,本板块还选了《报任安书》。

这两篇文本在内容上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它们是“生存与毁灭”的选择问题,有较强的互补性。

《渔父》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Ⅱ、学情分析
经过上个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因此的在教学活动中,《渔父》一文的语言疏通工作将交给学生完成,但是由于本文的思想内容比较深刻,还是需要教师详细点明,并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人生选择的问题。

Ⅲ、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3、注意分析文中屈原和渔父的人物形象。

Ⅳ、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大意,掌握《楚辞》一文中的文言词语和句式,了解《渔父》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

Ⅴ、教学难点:
体会在《渔父》一文所展示的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大致了解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在文章中的对立。

Ⅵ、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在那飘着凄风楚雨的江畔,有一个诗者踽踽独行,他那憔悴的脸上写满了愤怒和无奈,他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他的纵身一跃定格成永远的风景,他的热血化成了汩罗江的滔滔江水,随着江水滔滔流淌千年,滋润着一个民族的灵魂。

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屈原。

《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作家臧克家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常语则说:“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但历史上就有这么一群人,在生死关头毅然选择了死,屈原就是其中的一位,这堂课让我们一起领略屈原的风采。

二、背景介绍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出生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而深受楚怀王的信任,屈原主张对内明修法度,举贤授能,对外主张联齐抗秦,遭到了腐朽贵族集团的攻击,后因遭馋而去职,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晚年,不听屈原的劝阻,在子兰等人的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

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愤怒绝望,后投身汩罗江。

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

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并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的《楚辞》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具有楚辞特色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在语言形式上,屈原的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三、初读课文,指导翻译
译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湘江一带行走。

他沿着水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体容貌枯瘦。

渔父看见屈原就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落到这个地步?”屈原说:“整个世界(的人)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人人都醉了只有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圣人不被任何事拘泥,并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

既然世界上的人都肮脏,您为什么不也把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人人都醉了,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薄酒?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高出世俗,使自己遭到放逐的下场呢?”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埃。

哪里能用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呢?我宁愿投身湘江,葬身在江鱼的肚子里。

怎能让玉一般的高洁受世俗尘埃的污染呢?”
渔父微微一笑,敲打着船桨而去,唱道:“沧浪的水清又清啊,可用来洗我系帽的带子;沧浪的水浊又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脚。

”(渔父)就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四、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1、找出描写屈原和渔父的句子:
a、肖像、动作
屈原“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游于江潭,行吟泽畔”,刻画出了屈原心里交瘁的状态,体现他当时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人生态度。

用柳永的话就是“为伊消得人憔悴”
渔父:“莞尔而笑”,唱起《沧浪歌》,“鼓枻而去”
渔父的肖像描写“莞尔而笑”则写出了他豁达的人生态度,与世无争,淡泊名利,把一切都看透了的感觉。

俗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屈原不听他的劝告,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地与屈原分道扬镳。

b、语言
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在是非不分、颠倒黑白的世界,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不苟合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显示了他的与众不同,特立独行。

同时也说明他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

包含着一种执着无怨无悔的决绝。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这一段表现出一种激愤之情,更加表明了屈原坚定的立场,为了坚持理想牺牲生命也再所不惜现他刚正不阿的性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生态度。

明确:他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洁身自好、忧国忧民的、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渔父: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
铺其糟而歠其醨?
弦外音:世道既如此黑暗,又有什么清浊、曲直可分?还不如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作个知天达命的明哲。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体现了他随遇而安,潇洒大度的人生态度,似乎有些超然物外。

总结:他是一位远离尘嚣的隐者形象。

具有与世推移、随遇而安、明哲保身、知天达命无拘无束、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

2、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分析:屈原不愿“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不愿“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尘埃”,他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的特立独行者,“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还刻画了一个矢志不渝地坚持理想、保持人格操守的形象;表现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明确:屈原:坚持理想,洁身自好;忧国忧民,坚贞不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3、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渔父这一形象,那么渔父是怎样一位形象?他具有怎样的处世态度?塑造这一形象有何意义?
明确: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

他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事态度。

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

作用: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突出屈原坚持理想、坚持人格操守的高尚品格。

4、屈原和渔父分别体现哪个派别的处世主张?
儒家道家
入世出世
在屈原的身上我们看见的是儒家的积极用世思想,屈原的一生都是在为着其政治理想而奋斗,他从社会着眼,坚持入世,希望能通过君主的明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故屈原的作品中多以直言劝君,但是结果却是惨遭流放,行吟江畔,痛苦万分。

渔父的形象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

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渔父意象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

渔父是真正的隐者,他们留给世界的是一个飘逸的背影,轻轻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

他们乘扁舟漂游水上,自然,惬意,无拘无束。

得意时出仕兼济天下,失意后归隐吟风啸月,是中国文人千载不变的人生轨迹。

历经宦海沉浮颠沛流离之后,莫如散发弄扁舟,独钓寒江雪。

5、屈原和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是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负重,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

明确:“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的屈原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他不愿随波逐流,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选择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死,一个择生;一个以死明志,一个以生践志,对后世的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五、课堂小结:
《渔父》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假托渔父与屈原一次相遇。

通过两人的对话,展开思想交锋,把屈原内心的矛盾斗争外化出来,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如果说屈原是一位行到水穷处的儒生,那么渔父就是一位坐看云起时的隐者。

文中两个人物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此来凸显屈原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的品质崇高的人格。

六、板书设计
1、屈原:坚持理想,洁身自好;忧国忧民,坚贞不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2、渔父:自由旷达,随遇而安,与世推移,乐天知命,无拘无束,超然物外。

3、屈原和渔父分别体现哪个派别的处世主张?
儒家道家
入世出世
七、分层作业
C层
(一)熟读文本,掌握字音
憔()槁()父()闾()浊()滞()淈()餔()歠()汶()皓()莞()枻()濯()
B层
(二)屈原名句填写
----------------,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长太息以掩涕兮,----------------。

(屈原•离骚)
亦余心之所善兮,----------------。

(屈原•离骚)
-----------------,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渔父)
A层
(三)、词类活用
1、通假字
渔父:“父”通---------含义:-------------。

2、古今异义
(1)颜色憔悴(颜色: ,今指 )
(2)形容枯槁(形容: ,今指 )
(3)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 ,今指 )
(4)何故深思高举(高举: ,今指 )
3、一词多义
而:
渔父莞尔而笑( )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 )
涵淡彭湃而为此也 ( )
于:
圣人不凝滞于物 ( )
何故至于斯 ( )
葬于江鱼之腹中 ( )

是以见放 ( )
安能以身之察察 ( )
可以濯吾缨 ( )
A层
(四)、阅读思考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

(一)熟读文本,掌握字音
憔(qiáo)槁(gǎo )父( fǔ)闾( lǚ)浊( zhuó)滞(zhì)
淈(gǔ)餔(bū)歠(chuò)汶(mén)皓(hào)莞(wǎn)
枻(yì)濯(zhuó)
(二)屈原名句填写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课内探究学案
二.学习过程
1、通假字
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2、古今异义
(1)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2)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3)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著。

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4)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

今指高高举起)
3、一词多义
而: 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连词,表结果。

于: 介词,表被动,被;介词,引进动作对象,到;介词,在。

以:介词,因为;介词,用,拿;介词,表目的,用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